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富平小說創作現象掃描

我搞文學批評這麼多年, 天南海北的作家也見識了不少, 但就一個縣域來說, 能結識近二十位創作者, 卻惟有故鄉。

富平作家群(富平作協提供)

因了故鄉的緣故, 我總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與富平作家結緣, 他們的名字, 他們的作品, 總能跳進我的視域, 引起我的關注。 當然, 這個群體裡, 有的是長期生活紮根在故鄉的作家, 如曾長安、喊雷、楊英武、張更祥(耿祥)、李印功、王保衛、康凱鵬等等;也有的是生於斯長於斯, 最後卻展翅高飛, 在更大的空間發展的異鄉人, 如黨益民、林喜樂、王高印、仵新社等。 有的取得了很大的創作成績, 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的更多是業餘愛好, 利用閒暇時間, 揮灑一下自己的鬱結之情。 每一個創作者的境遇、天賦和努力是不一樣的, 所以, 其作品格局及其創作成就也就大不一樣。

富平文學的當代發展, 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命題,

從學術規範出發, 須得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個迎面而來的問題是, 當代從哪個時間節點開始?

依據現成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體例, 一般是將1949年劃為當代起始點, 一直到新世紀, 都算作當代文學發生的範疇。 細分的話, 一般會將“文革”結束“四人幫”垮臺的1976年作為“新時期文學”的開始。 前段不說, 就以新時期文學作為富平當代文學發展的起始, 那麼,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 活躍在陝西乃至全國文壇的富平作家, 是曾長安、孫一農、仵從巨、喊雷、柯喜堂、袁秋香、耿祥、肖建國、齊宇強等等, 他們中有些人的作品, 曾引起全國性關注, 比如仵從巨的短篇小說《賣書的》, 1982年11月22日在《人民日報》發表, 後又在中央廣播電臺播出, 好評如潮。 喊雷的小小說,

被《作家文摘》《中國文學》《讀者》《小說選刊》等全國性報刊多次轉載, 《生死抉擇》還被收入初中語文課本。 在我所參與主編的《陝西文學六十年·短篇小說卷》中, 他們兩人都同時入選。

假如我們將概述的視點收回到21世紀, 那麼只能觀照近十餘年的富平文學發展狀貌, 其景觀當然又是另一種樣子了, 敘述重心會非常不同。

第二個問題是“富平作家”的概念。 這裡涉及的問題是, 哪些人可以包含在富平作家的範圍內?固然, 從生到死, 一輩子不離這片熱土的富平作家, 當然是徹底的富平作家。 那麼, 在富平出生讀書, 後來又到外地發展的作家, 還算不算富平作家?無疑, 他們身上永遠的烙印是富平籍。 這個問題, 我依據陝西省作家協會對這個問題的區分界定為據。

他們的界定是, 那些主動參加陝西作協活動並成為陝西簽約作家的陝籍外地作家, 一概視為陝西作家。 我是柳青文學獎的評委, 當年在評審“柳青文學獎”時, 就這個身份界定問題, 評委們做過討論, 最後達成一致。 於是, 黨益民儘管在外省工作, 但也作為陝籍作家獲得“柳青文學獎”。 因之, 我將富平籍在外工作的作家, 都列入富平作家行列。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所論作家作品的體裁範圍。 文學的體裁廣闊, 一般來說, 有小說、散文、戲劇、詩歌、報告文學、影視劇本等等。 有的作家一生傾力於小說寫作, 如黨益民、耿祥、林喜樂等, 有的作家在詩歌創作上用力甚勤, 如王茂義、王保衛等;有的作家一生主要寫作戲劇,

如曾長安等。 這樣看來, 在一篇數千字的小文裡, 要對眾多作家的不同體裁的創作展開全面評述, 顯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富平作家群出版的部分作品(攝影丨王琪玖)

因此, 通過對上述三個問題的討論, 我這樣從時間、作家、體裁三個方面, 界定自己這篇概述文章的討論範圍。在時間上,以2000年之後的創作作為討論區間;在體裁上,確定小說創作作為範圍;在作家的選定上,所有富平籍的作家,不管其目下工作地在何方,全部收入其間。

即使這樣,我僅僅討論富平籍作家近十餘年的小說創作,也難免會犯以偏概全的問題。下面我僅就近年來自己所瞭解的富平籍作家的小說創作做以印象式掃描。

黨益民,這個軍旅作家,2010年12月8日見他時,是在第二屆柳青文學獎頒獎會上,我們都有作品獲獎,我是理論,他是長篇,叫《石羊裡的西夏》。

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在西安小寨的一個茶館見面,有邢小利、張鋮等朋友。自此,我記住了這位深具創作潛力的鄉黨。翌年夏,黨益民送我長篇新作《阿宮》,書名是從富平的“阿宮腔”借來的,我想,其素材一定來自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那片土地。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書來,想看看鄉党筆下的富平是什麼樣子。細看之後,完全顛覆了我的預測,他筆下的故事,幾乎全是自己的編織想像,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小說故事的羅織能力,絲絲入理,環環相扣,看的人不能自已,放不下手。

《阿宮》的每章獨立成篇,但是其中有一條暗線,將各個章節相連,這就是阿宮腔的流傳。每個章節非常好讀,都有意想不到的節外生枝、妙筆生花之處,極其引人。由此我知道了黨益民的小說風格特徵,他絕不會將作品寫得沉悶,奇特跌宕的故事和頗具傳奇性的人物,構成他的小說敘事的底色。他筆下的女子,個個敢愛敢恨,義薄雲天,比如小說中小娥和大娥,菜葉和順子,柳葉和嚴奎,這些姑娘身上有著那樣巨大的力量,大膽狂野,敢於撕裂挑戰現實的處境。這些,都留給我強烈鮮明的印象,至今猶能記住。

無疑,在小說藝術的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方面,黨益民已經駕輕就熟,能比較老練地運斤成風、遊刃有餘了。其實,在見到黨益民之前,我就從不同管道聽說過他,故鄉,總是關注那些在外有了實績,整出點兒名堂的人,並以之為耀。大約是2010年夏初,我無意中看到他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路格桑花》,這是一部軍旅題材的作品,表現川藏築路官兵的故事,屬於主旋律。但是蠻感人,我和家人一起看,告訴母親說,這部電視劇是咱們富平的一個作家寫的。

和張更祥(筆名耿祥)的熟識,是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圍繞富平文化館和文化館所辦刊物《富平文藝》,成長起來一批作家,耿祥是其中之一。高考制度恢復後,這些業餘作者紛紛上了大學,如仵從巨、袁秋香、齊宇強、孫一農、肖建國等等,留下來的如曾長安、耿祥等人。曾長安成為富平乃至陝西戲劇創作的中堅力量,創作出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戲劇作品,如《兩家親》《三姑娘》《四季歌》《五味什字》《大秦將軍》等等。耿祥則一直堅持小說創作。到了1970年代末期,耿祥就已經寫出了非常不錯的短篇,像《王龍種菜子》。到了1980年代,耿祥在《飛天》《百花》《西嶽》等刊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如:《第五把手》《老兄老弟》《黑妮的悲劇》《第一把手》等;他的中篇《縣長秘書的手記》,也曾獲得《收穫》編輯的好評。這樣的創作業績,在1980年代是非常讓人豔羨的,由此可見耿祥的寫作起點頗高,且才情不凡。

耿祥在2011年春出版的長篇《田韓堡》,可以說是帶有他一生創作的總結性成果。他曾讓我為他的小說寫序,序中我對作品這樣評價:“小說記載了一個村子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歷史變遷,表現了各色人物的命運沉浮。一個村莊三十年的歷史滄桑,一段歷史中底層農民的生活形態,被刻畫得如此準確和精到。閱讀小說,仿佛重新返回那個歲月中。耿祥的小說筆法非常質樸,沒有飛揚浪漫的超現實主義的筆觸,非常老實地寫出了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以及那段歷史中各色人物的狀貌和活動。我想,假如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我們想尋覓那段歷史的蹤跡,那段歷史中人的言行記錄、生活特徵,《田韓堡》算是一個忠實的記錄樣本。”

楊英武(筆名啞鸚鵡)是富平作協主席。據我瞭解,縣作協既無編制亦無經費,那麼要搞個活動,只能四處化緣或自掏腰包了。英武是熱心人,為之忙前忙後,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和心血。

富平作協剛剛被省作協授予“陝西省基層優秀作協”稱號,圖為富平作協主席楊英武(前排左五)在領獎臺上。(富平作協提供)

英武迷戀文學也蠻早,1988年開始,就有作品見於《小小說月報》《短篇小說》《延河》等報刊,先後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天地有眼》《意外》。

2011年,他推出長篇小說《藏鳳巷》。這部小說,描寫的是關中平原地區的故事。一個古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小鎮御苑鎮,有個巷子叫“藏鳳巷”,這個巷子,有一戶姓楊的財東及其後代,在二十多年的生存遭際中,因慈禧太后的一顆寶珠而得名,並因之備受人們注目。小說圍繞這顆寶珠編織故事,幾代人的愛恨情仇由之展開。爭鬥廝殺風風雨雨,最終一切終歸沉寂。作者的創作意圖,大約是想藉此喚起讀者對人性中善與惡的思考。

英武的這部長篇,陝西作協曾於2012年召開研討會,與會專家也多有好評,被譽為一部地域性的風情小說。

富平作家群裡,論年齡,李印功屬於1950年代那一撥人,但是若論小說創作,他則出道最晚。幾年前,他才開始晚景中的筆耕,但一出道就表現不俗。

據我所知,他一直在媒體工作,退休後,開始給省電視臺寫“碎戲”,而且一發而不可收,寫了近百部碎戲劇本,創作力可謂旺盛。而且,他寫的碎戲成活率極高,有94部被錄用播出,且廣獲好評讚譽,由此可知他是一個極會營造戲劇衝突的人。

進入小說創作領域後,也是一發而不可收,潛下心去,一口氣寫成長篇《胭脂嶺》,緊接著又寫成一部《野女鎮》。對他的創作活力,我真是從心底嘆服。他在寫第一部長篇之前,沒見他寫過中短篇,一開筆就是長篇,且能達此水準,讓人驚奇。他對生活的理解把握,對人物命運的安排,故事的營造等等,你無法把他看做一個剛剛進入小說寫作的新手。我覺得他天賦裡就帶著寫小說的命數,只是他發現得太晚。要是他早在這方面用力,可能會有大成就。

仵埂與李印功(右)在一起

當然,現在能如此也難得。第一次見他,覺得他渾身洋溢著熱情和力量,非常具有內在能量,我指的是個人體能中的精神活力。他的第二部長篇正在籌畫出版。他的小說若能在主題提煉和思想概括力方面再上層樓,那一定會上升為另一個境界。

林喜樂的作品,我前幾年曾讀過他的中短篇,寫得精粹。當然是那種極為老道的筆法,對人物故事的敘寫營造,極為純熟,小說語言也洗練,意象也蠻有意味。他在西安的稅務部門工作,創作成績也蠻大。他寫了不少影視劇,聽說他後來有幾個長篇問世,可惜我還沒有閱讀。他在全國性重要期刊發表了許多作品,受到了相當的關注。

康凱鵬寫過《賈島傳》,出過散文集,其中《賈島傳》用去他極大時間精力。這類紀傳類小說,重要的是史料功夫,當然也包含組織故事的能力,對傳主的刻畫和把握。《賈島傳》後來被人剽竊,現在還在維權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康凱鵬考證了賈島曾在富平的遊歷故事,並努力推動賈島墓的修建。他有一批作品,像是記人記事的散文,也像是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很是生動,比如《豆腐黑女》《甑糕劉二》等,作品具有較強的寫實功底,感情真摯樸素,很能觸動人心,但是在故事的結構上還顯得散漫,敘事語言也不夠個性化。

王保衛寫長篇小說,有《火山口》《黑石村往事》等,也有不錯的反響。

這兒,我還要特別提到從富平走出的兩位作者,一個叫王高印,一個叫仵新社。他們至今還不為人所知,但是他們的創作力卻不可小覷。

王高印寫有五部長篇,其中的一部叫《紅紙人》,北京華文出版社正待推出。他的創作水準,以我的判斷,即使放到中國一流作家的行列裡,也毫不遜色。

仵新社的長篇《漢中蓄勢》,是表現楚漢相爭的歷史小說。小說寫鴻門宴之後,劉邦退居漢中,厲兵秣馬,養精蓄銳,謀劃天下大事。劉邦在漢中的幾個月,到底幹了什麼?歷史幾無記載,但是作者卻憑藉自己的豐富想像力和史識,創作出令人拿起就不肯放下的好作品。這部作品陝西師大出版社正籌畫出版。

上面是我所接觸到的富平作家小說創作概況,我想,一定還有我沒有接觸到的作家,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期望此文的寫作,喚起更多人對富平文學創作的關注。

富平文脈源遠流長,老城上建於1869年的望湖樓就是其象徵。它的南牆正中匾題“藏書”二字。1970年代,朋友齊宇強就在望湖樓所在的小學教書,他帶我上去,那種深厚典雅讓人肅然起敬的歷史文化感,鑽進我的心頭,至今縈繞不息。

作者簡介

仵埂 著名文藝評論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

文丨仵埂

新西部網傳媒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界定自己這篇概述文章的討論範圍。在時間上,以2000年之後的創作作為討論區間;在體裁上,確定小說創作作為範圍;在作家的選定上,所有富平籍的作家,不管其目下工作地在何方,全部收入其間。

即使這樣,我僅僅討論富平籍作家近十餘年的小說創作,也難免會犯以偏概全的問題。下面我僅就近年來自己所瞭解的富平籍作家的小說創作做以印象式掃描。

黨益民,這個軍旅作家,2010年12月8日見他時,是在第二屆柳青文學獎頒獎會上,我們都有作品獲獎,我是理論,他是長篇,叫《石羊裡的西夏》。

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在西安小寨的一個茶館見面,有邢小利、張鋮等朋友。自此,我記住了這位深具創作潛力的鄉黨。翌年夏,黨益民送我長篇新作《阿宮》,書名是從富平的“阿宮腔”借來的,我想,其素材一定來自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那片土地。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書來,想看看鄉党筆下的富平是什麼樣子。細看之後,完全顛覆了我的預測,他筆下的故事,幾乎全是自己的編織想像,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小說故事的羅織能力,絲絲入理,環環相扣,看的人不能自已,放不下手。

《阿宮》的每章獨立成篇,但是其中有一條暗線,將各個章節相連,這就是阿宮腔的流傳。每個章節非常好讀,都有意想不到的節外生枝、妙筆生花之處,極其引人。由此我知道了黨益民的小說風格特徵,他絕不會將作品寫得沉悶,奇特跌宕的故事和頗具傳奇性的人物,構成他的小說敘事的底色。他筆下的女子,個個敢愛敢恨,義薄雲天,比如小說中小娥和大娥,菜葉和順子,柳葉和嚴奎,這些姑娘身上有著那樣巨大的力量,大膽狂野,敢於撕裂挑戰現實的處境。這些,都留給我強烈鮮明的印象,至今猶能記住。

無疑,在小說藝術的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方面,黨益民已經駕輕就熟,能比較老練地運斤成風、遊刃有餘了。其實,在見到黨益民之前,我就從不同管道聽說過他,故鄉,總是關注那些在外有了實績,整出點兒名堂的人,並以之為耀。大約是2010年夏初,我無意中看到他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路格桑花》,這是一部軍旅題材的作品,表現川藏築路官兵的故事,屬於主旋律。但是蠻感人,我和家人一起看,告訴母親說,這部電視劇是咱們富平的一個作家寫的。

和張更祥(筆名耿祥)的熟識,是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圍繞富平文化館和文化館所辦刊物《富平文藝》,成長起來一批作家,耿祥是其中之一。高考制度恢復後,這些業餘作者紛紛上了大學,如仵從巨、袁秋香、齊宇強、孫一農、肖建國等等,留下來的如曾長安、耿祥等人。曾長安成為富平乃至陝西戲劇創作的中堅力量,創作出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戲劇作品,如《兩家親》《三姑娘》《四季歌》《五味什字》《大秦將軍》等等。耿祥則一直堅持小說創作。到了1970年代末期,耿祥就已經寫出了非常不錯的短篇,像《王龍種菜子》。到了1980年代,耿祥在《飛天》《百花》《西嶽》等刊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如:《第五把手》《老兄老弟》《黑妮的悲劇》《第一把手》等;他的中篇《縣長秘書的手記》,也曾獲得《收穫》編輯的好評。這樣的創作業績,在1980年代是非常讓人豔羨的,由此可見耿祥的寫作起點頗高,且才情不凡。

耿祥在2011年春出版的長篇《田韓堡》,可以說是帶有他一生創作的總結性成果。他曾讓我為他的小說寫序,序中我對作品這樣評價:“小說記載了一個村子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歷史變遷,表現了各色人物的命運沉浮。一個村莊三十年的歷史滄桑,一段歷史中底層農民的生活形態,被刻畫得如此準確和精到。閱讀小說,仿佛重新返回那個歲月中。耿祥的小說筆法非常質樸,沒有飛揚浪漫的超現實主義的筆觸,非常老實地寫出了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以及那段歷史中各色人物的狀貌和活動。我想,假如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我們想尋覓那段歷史的蹤跡,那段歷史中人的言行記錄、生活特徵,《田韓堡》算是一個忠實的記錄樣本。”

楊英武(筆名啞鸚鵡)是富平作協主席。據我瞭解,縣作協既無編制亦無經費,那麼要搞個活動,只能四處化緣或自掏腰包了。英武是熱心人,為之忙前忙後,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和心血。

富平作協剛剛被省作協授予“陝西省基層優秀作協”稱號,圖為富平作協主席楊英武(前排左五)在領獎臺上。(富平作協提供)

英武迷戀文學也蠻早,1988年開始,就有作品見於《小小說月報》《短篇小說》《延河》等報刊,先後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天地有眼》《意外》。

2011年,他推出長篇小說《藏鳳巷》。這部小說,描寫的是關中平原地區的故事。一個古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小鎮御苑鎮,有個巷子叫“藏鳳巷”,這個巷子,有一戶姓楊的財東及其後代,在二十多年的生存遭際中,因慈禧太后的一顆寶珠而得名,並因之備受人們注目。小說圍繞這顆寶珠編織故事,幾代人的愛恨情仇由之展開。爭鬥廝殺風風雨雨,最終一切終歸沉寂。作者的創作意圖,大約是想藉此喚起讀者對人性中善與惡的思考。

英武的這部長篇,陝西作協曾於2012年召開研討會,與會專家也多有好評,被譽為一部地域性的風情小說。

富平作家群裡,論年齡,李印功屬於1950年代那一撥人,但是若論小說創作,他則出道最晚。幾年前,他才開始晚景中的筆耕,但一出道就表現不俗。

據我所知,他一直在媒體工作,退休後,開始給省電視臺寫“碎戲”,而且一發而不可收,寫了近百部碎戲劇本,創作力可謂旺盛。而且,他寫的碎戲成活率極高,有94部被錄用播出,且廣獲好評讚譽,由此可知他是一個極會營造戲劇衝突的人。

進入小說創作領域後,也是一發而不可收,潛下心去,一口氣寫成長篇《胭脂嶺》,緊接著又寫成一部《野女鎮》。對他的創作活力,我真是從心底嘆服。他在寫第一部長篇之前,沒見他寫過中短篇,一開筆就是長篇,且能達此水準,讓人驚奇。他對生活的理解把握,對人物命運的安排,故事的營造等等,你無法把他看做一個剛剛進入小說寫作的新手。我覺得他天賦裡就帶著寫小說的命數,只是他發現得太晚。要是他早在這方面用力,可能會有大成就。

仵埂與李印功(右)在一起

當然,現在能如此也難得。第一次見他,覺得他渾身洋溢著熱情和力量,非常具有內在能量,我指的是個人體能中的精神活力。他的第二部長篇正在籌畫出版。他的小說若能在主題提煉和思想概括力方面再上層樓,那一定會上升為另一個境界。

林喜樂的作品,我前幾年曾讀過他的中短篇,寫得精粹。當然是那種極為老道的筆法,對人物故事的敘寫營造,極為純熟,小說語言也洗練,意象也蠻有意味。他在西安的稅務部門工作,創作成績也蠻大。他寫了不少影視劇,聽說他後來有幾個長篇問世,可惜我還沒有閱讀。他在全國性重要期刊發表了許多作品,受到了相當的關注。

康凱鵬寫過《賈島傳》,出過散文集,其中《賈島傳》用去他極大時間精力。這類紀傳類小說,重要的是史料功夫,當然也包含組織故事的能力,對傳主的刻畫和把握。《賈島傳》後來被人剽竊,現在還在維權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康凱鵬考證了賈島曾在富平的遊歷故事,並努力推動賈島墓的修建。他有一批作品,像是記人記事的散文,也像是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很是生動,比如《豆腐黑女》《甑糕劉二》等,作品具有較強的寫實功底,感情真摯樸素,很能觸動人心,但是在故事的結構上還顯得散漫,敘事語言也不夠個性化。

王保衛寫長篇小說,有《火山口》《黑石村往事》等,也有不錯的反響。

這兒,我還要特別提到從富平走出的兩位作者,一個叫王高印,一個叫仵新社。他們至今還不為人所知,但是他們的創作力卻不可小覷。

王高印寫有五部長篇,其中的一部叫《紅紙人》,北京華文出版社正待推出。他的創作水準,以我的判斷,即使放到中國一流作家的行列裡,也毫不遜色。

仵新社的長篇《漢中蓄勢》,是表現楚漢相爭的歷史小說。小說寫鴻門宴之後,劉邦退居漢中,厲兵秣馬,養精蓄銳,謀劃天下大事。劉邦在漢中的幾個月,到底幹了什麼?歷史幾無記載,但是作者卻憑藉自己的豐富想像力和史識,創作出令人拿起就不肯放下的好作品。這部作品陝西師大出版社正籌畫出版。

上面是我所接觸到的富平作家小說創作概況,我想,一定還有我沒有接觸到的作家,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期望此文的寫作,喚起更多人對富平文學創作的關注。

富平文脈源遠流長,老城上建於1869年的望湖樓就是其象徵。它的南牆正中匾題“藏書”二字。1970年代,朋友齊宇強就在望湖樓所在的小學教書,他帶我上去,那種深厚典雅讓人肅然起敬的歷史文化感,鑽進我的心頭,至今縈繞不息。

作者簡介

仵埂 著名文藝評論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

文丨仵埂

新西部網傳媒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