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重量級的觀眾:石守謙演講《明朝宮廷中的山水畫與觀眾》

“畫家”VS“觀眾”

石守謙指出, 中國藝術史研究主要著力在“畫家”“觀眾”這兩大關注焦點上。 相較于有名有姓、有作品留下的“畫家”, “觀眾”是研究者更難掌握瞭解的對象。 在2010 年的《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合集當中, 石守謙所撰的《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 世紀的發展》, 表現出對觀眾的研究興趣。 延續13 世紀以文人觀眾為主的討論, 這次講論會則以明朝為主題, 找到重量級觀眾——皇帝作為出發點, 重新思考明代藝術繪畫的發展及風格轉變。

石守謙表示, 明初繪畫的研究困難, 是由於宮廷繪畫少,

山水畫更是稀罕。 從文獻記錄來看, 明朝首位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後, 便徵召周圍地區畫家入宮服務, 但今日未見傳承有緒的作品。 目前留存有九幅《羅漢圖》, 為明成祖永樂皇帝贈予西藏高僧哈立麻的禮物, 原是16 幅成組的作品, 為至今最早可見山水表現的宮廷繪畫。 畫中陪襯羅漢的山水尊貴華美, 以鮮豔的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敷色, 並且不吝使用泥金, 令人不禁對金碧山水的妍麗面貌咋舌。 石守謙提到, 這類具金碧山水的佛畫最早在蒙元時期的江浙一帶由頂級畫坊製作, 同時期高麗宮廷的《水月觀音》也有相同風格。

《水月觀音》, 14 世紀, 日本滋賀鏡神社藏

緊接著到了宣德朝, 後世稱之為明代藝術最發達之十年, 不過留下的山水畫數量仍有限。 石守謙以北京法海寺的壁畫為例, 說明當時宮廷藝術的盛況。 北京法海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 為宦官李童的墳寺, 由宛福清等13 位宮廷畫家參與制作, 壁畫人物配件運用“瀝粉堆金”的技法達到立體感及奢華,

山水採用永樂皇帝以來的金碧山水風格。 除此之外, 石守謙點出宣德皇帝的務實性格對山水風格發展的影響, 實例可見商喜《關羽擒將圖》。 畫中的主角關羽抱膝安坐, 金色衣紋華貴, 神情威風凜凜;背景山水和人物形成明顯對比, 以水墨勾勒暈染為主, 淺設色山水風格顯得雅致。

商喜, 《關羽擒將圖》, 明, 198×236 釐米, 北京故宮藏

宮廷藝術品味以往只聚焦在皇帝一人的意志上, 石守謙在演講中特別強調其他觀眾──宦官及皇室宗親的存在。 現藏於北京故宮的《明宣宗行樂圖》尺幅巨大, 石守謙笑說此作應是史上最多宦官出現的宮廷繪畫。 出遊行樂的皇帝固然醒目, 畫中成群結隊的宦官更是引人注意。 畫幅上方宣德皇帝策馬而行, 周遭有成雙的鳥獸圍繞, 具有祥瑞意涵;宦官們群聚在畫幅下方, 有人回首吆喝, 有人正對畫外觀者微笑, 還有一名宦官騎白馬匆匆趕來, 畫面生動活潑。 從觀眾視角來看, 石守謙認為這些掌權的高階宦官才是畫中主角, 推論他們曾和畫家商謀過。

石守謙另由周全《射雉圖》上的人物無須, 並且最早的收藏印來自宦官等證據, 猜測畫中主角是宦官, 肯定了明朝宦官對藝術的參與程度。

商喜, 《宣宗行樂圖》, 明, 211×353 釐米, 北京故宮藏

《宣宗行樂圖》,局部。宦官們的馬上“留影”

皇室宗親也作為宮廷藝術的參與者,他們是促成明代郭熙風格流行的重要推手。由現存古畫的明代收藏印來看,許多宮廷收藏品成了送給宗親王室的賞賜禮物,如臺北故宮收藏的(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和北宋郭熙《早春圖》。值得注意的是,畫上有郭熙題款的臺北故宮藏李在《山水》也曾是賞賜禮物。關於這個張冠李戴的冒名現象,以往學界懷疑是後人偽造的結果,然而石守謙提出新的觀察及論點,認為郭熙山水是宮廷贈送藩王的典型代表,需求者眾,因此宣德朝宮廷令畫家李在創作郭熙風格,當作宮廷饋贈用的郭熙山水畫的“代用品”。

吳偉,《長江萬里圖》,局部,明,27.8×976.2 釐米,北京故宮藏

總結

演講透過對明代宮廷藝術的發展概覽,重新思索繪畫和觀眾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拋出新的議題。石守謙扭轉李在繪畫被視作郭熙“偽作”的看法,強調李在所處的宮廷環境,使得他成為郭熙“代理人”;其次,進一步質疑究竟是以浙江地區為主的明代宮廷畫師們保留了郭熙風格,還是其在宮廷要求下學習郭熙山水?石守謙對“觀眾”的研究不會停止,會繼續梳理清代繪畫史並且將成果彙集成書,相信這將是繼其收錄多年之重要研究成果的《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及《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之後,又一令人期待的學術專著。

《宣宗行樂圖》,局部。宦官們的馬上“留影”

皇室宗親也作為宮廷藝術的參與者,他們是促成明代郭熙風格流行的重要推手。由現存古畫的明代收藏印來看,許多宮廷收藏品成了送給宗親王室的賞賜禮物,如臺北故宮收藏的(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和北宋郭熙《早春圖》。值得注意的是,畫上有郭熙題款的臺北故宮藏李在《山水》也曾是賞賜禮物。關於這個張冠李戴的冒名現象,以往學界懷疑是後人偽造的結果,然而石守謙提出新的觀察及論點,認為郭熙山水是宮廷贈送藩王的典型代表,需求者眾,因此宣德朝宮廷令畫家李在創作郭熙風格,當作宮廷饋贈用的郭熙山水畫的“代用品”。

吳偉,《長江萬里圖》,局部,明,27.8×976.2 釐米,北京故宮藏

總結

演講透過對明代宮廷藝術的發展概覽,重新思索繪畫和觀眾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拋出新的議題。石守謙扭轉李在繪畫被視作郭熙“偽作”的看法,強調李在所處的宮廷環境,使得他成為郭熙“代理人”;其次,進一步質疑究竟是以浙江地區為主的明代宮廷畫師們保留了郭熙風格,還是其在宮廷要求下學習郭熙山水?石守謙對“觀眾”的研究不會停止,會繼續梳理清代繪畫史並且將成果彙集成書,相信這將是繼其收錄多年之重要研究成果的《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及《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之後,又一令人期待的學術專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