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匈戰爭中,漢朝為什麼每次出兵規模都不大?

戰爭需要考慮很多制約條件, 不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的, 尤其漢朝打匈奴, 還是以農業社會的軍隊打遊牧社會的軍隊。

在古代條件下,

甚至在國民黨時期, 步兵長途行軍只能靠走的情況下, 軍隊的機動性是比較差的, 受制于道路狀況, 還有後勤補給能力。 所以, 一般很難在短期內迅速集結兵力。

遊牧民族最不缺的就是牛馬, 這對農業地區來說是稀缺資源, 而對遊牧民族來說, 則恰恰最不缺的就是這些。 所以, 遊牧民族最主要的優勢就是以騎兵為主, 機動性比較強, 能夠迅速集中, 在某一個要點先于對手集結, 形成局部兵力優勢。 戰勝之後, 又可以迅速脫離戰場, 而農業地區的軍隊無法追擊。

農耕地區的長處在於物產豐富, 組織化程度比較高, 而且, 因為定居, 所以會築城, 依託有利地形修築防禦工事和軍事要塞, 城堡, 以此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軍事防線,

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

所以, 在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 漢朝就必須考慮一些基本的問題, 再來決定投入多少兵力。

首先, 戰場選擇的問題。

如果是匈奴南下, 漢朝防禦, 那麼漢朝的後勤補給壓力就比較小, 就可以投入盡可能多的軍隊來加入戰爭。

但同樣的, 在短期內集結大量兵力, 這是以步兵為主的漢朝軍隊做不到的。

如果是漢朝主動出擊, 那麼就必須要考慮後勤補給能力的問題。 即使能夠出動更多軍隊, 如果後勤補給跟不上, 也無濟於事, 那就只能投入與自己的補給能力相匹配的數量。

這時候, 漢朝還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 因為漢軍的馬屁數量是不可能超過對手的, 騎兵數量也不會比對手更多, 那麼就必須加入一部分步兵, 來輔助騎兵作戰。 這樣, 整個部隊的行軍速度就會由步兵的行軍速度決定, 而不可能完全按照騎兵的節奏行動。 行軍時間越長, 補給壓力也就越大, 更加制約了漢軍的行動能力。

其次, 每次戰爭都需要事先制定一個大體的戰爭目標, 再按照這個目標估計所需要的軍隊數量。

漢武帝初期, 漢軍多次試圖誘姦匈奴主力, 但匈奴軍隊來去都比較快, 漢軍反應不及, 後來國力增強, 就轉為主動進攻。

漢軍主動進攻, 就意味著要進入沒有定居農民的草原、荒漠、隔壁地區, 那麼整個軍隊的後勤補給都必須由國內不斷的運輸過來,

成本非常之高。 所以, 漢軍一般都選擇在得到匈奴主力軍隊在某個地方之後, 以騎兵為主, 迅速出擊, 尋求與對方決戰。 而匈奴一般則都會在漢軍剛出動的時候主動退避, 避免正面決戰, 而在漢軍後勤補給出現困難開始退兵的時候, 從後方或者側翼發動突然襲擊。

比如河西之戰, 霍去病只率一萬人。 為什麼呢?

去過河西走廊就會明白, 從蘭州往西走, 一直到敦煌, 基本上就是沙漠、戈壁灘, 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 隔幾百公里有條河, 就會有個城市。 沒有河的地方, 沒有水, 就沒有人。 在這種地方作戰, 無法就地取得補給, 只能自己攜帶糧食。

所以, 霍去病只帶一萬人, 顯然完全是騎兵, 沒有步兵, 而且,因為是突襲戰,所以也不需要從後方運輸糧食補給,而是在出發的時候攜帶一部分糧食,達成作戰目標後迅速回撤。

第三,漢朝雖然號稱有六十萬軍隊,但不可能都是騎兵,騎兵只占很少的數量,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多萬人。而且,長城有多長,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的邊境線就有多長,而這條線都是需要駐軍防禦和掩護的,也不可能所有的邊境線只駐紮步兵,不配備騎兵。這就決定了,漢軍的騎兵是沿著長城防線駐紮在多個據點的,而不可能全部集結起來,都跑去打匈奴。

第四,戰爭有贏也有輸,不可能只考慮打贏,而不考慮打輸了怎麼辦的問題,總得給自己留個後手,不能孤注一擲,把所有的本錢一把都扔進去博生死。所以,即使漢軍有二十多萬騎兵,後勤補給也能跟得上,也不能一次就全部投入,還要留一部分做預備隊,萬一前線打輸了,可以出去接應。或者前線全軍覆沒,敵人追擊而來,總要有點防禦能力。

第五,大將出征,率領幾萬十幾萬人,而且還是全國軍隊的精兵強將,這等於皇帝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國家安危命運都交給一個人,這是很危險的,就算打不贏敵人,萬一前線將領要造反,朝廷總得留點後手,不可能毫無保留的相信一個將領。

第六,一個國家除了外患,還有內憂。在古代,民變也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地方上也需要留一些軍隊,以應付突然的事變。而且,在任何時候,一個國家的軍隊的絕大多數都是在國內各地駐防,預防叛亂的,真正能夠集中起來用於和外敵作戰的,能有三分之一,就算是很好的了。

而且,因為是突襲戰,所以也不需要從後方運輸糧食補給,而是在出發的時候攜帶一部分糧食,達成作戰目標後迅速回撤。

第三,漢朝雖然號稱有六十萬軍隊,但不可能都是騎兵,騎兵只占很少的數量,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多萬人。而且,長城有多長,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的邊境線就有多長,而這條線都是需要駐軍防禦和掩護的,也不可能所有的邊境線只駐紮步兵,不配備騎兵。這就決定了,漢軍的騎兵是沿著長城防線駐紮在多個據點的,而不可能全部集結起來,都跑去打匈奴。

第四,戰爭有贏也有輸,不可能只考慮打贏,而不考慮打輸了怎麼辦的問題,總得給自己留個後手,不能孤注一擲,把所有的本錢一把都扔進去博生死。所以,即使漢軍有二十多萬騎兵,後勤補給也能跟得上,也不能一次就全部投入,還要留一部分做預備隊,萬一前線打輸了,可以出去接應。或者前線全軍覆沒,敵人追擊而來,總要有點防禦能力。

第五,大將出征,率領幾萬十幾萬人,而且還是全國軍隊的精兵強將,這等於皇帝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國家安危命運都交給一個人,這是很危險的,就算打不贏敵人,萬一前線將領要造反,朝廷總得留點後手,不可能毫無保留的相信一個將領。

第六,一個國家除了外患,還有內憂。在古代,民變也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地方上也需要留一些軍隊,以應付突然的事變。而且,在任何時候,一個國家的軍隊的絕大多數都是在國內各地駐防,預防叛亂的,真正能夠集中起來用於和外敵作戰的,能有三分之一,就算是很好的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