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烏龜一家去看海》:一本有學養的圖畫書

好圖畫書是用學養做出來的。

瞭解一些圖畫書基本知識的讀者都知道, 在圖畫書中, 插圖與文字是以“一個故事, 兩種表述”的方式共生的, 它們共同傳遞著人類審美精神的火炬。

因此, 圖畫書的文字需要體現一種結構上的智慧、一種語言的美和一種新鮮的思想;而插圖則應該體現一種隱約可見的歷史印痕、一種善意的技巧和一種匠師的慧心。

《烏龜一家去看海》不僅僅講述了一個溫暖而又充滿堅毅精神的遠行故事, 向讀者展示了大海的宏大與瑰麗, 它還引入了認識論的一些啟蒙觀念。

古典認識論認為世界是可知的, 但每個主體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並解釋世界。

烏龜一家在遠行途中遇到了許多動物, 它們都用自己的經驗為烏龜一家解說了路途的遠近與大海的景色。 它們的說法五花八門, 但又和它們自身的經驗與認識相契合。

而最終, 烏龜一家還是以自身“行”“知”合一的旅行, 使自己的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結合起來, 完成了對大海的新認識, 也使我們跟隨它們一起, 進行了一場認識論意義上的啟蒙旅行。

這在圖畫書中是不多見的, 傳達出了一種新鮮的思想。

這種結構出現在本書中, 顯然不是“童心”所能為之, 也極可能不是作者刻意為之, 而是作者長期積累的學養之不經意間的流露。

這本書的作者在個人創作手記中寫道, 她自小就喜歡刺繡, 稍大又喜歡上了梭織和傳統印染工藝, 而後加入了《漢聲》雜誌團隊。 我對這份雜誌瞭解不多, 但我欣賞它的風格, 並佩服它在探索和發掘民間文化方面做出的大貢獻。 無疑, 在這份雜誌的工作經歷, 極大影響了作者的審美經驗,

她選擇將布藝材料以及紮染等工藝應用於插圖製作, 也絕非出於偶然, 而是作者自身學養積累的呈現。

因此, 這本書的插圖就不只是“一種隱約可見的歷史印痕”, 它更是創造了一種既現代又傳統的插圖新樣式, 讓我們的目光直接徜徉於民族風的典雅裡, 並將文化的歷史記憶刻入了為孩子而作的圖畫中。

若我們仔細看去, 這布藝插圖的針腳十分精細, 如果把針腳當作繪畫筆觸去評論,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 這是平穩、細緻、辛勞的筆觸。

關於藝術的辛勞, 葉芝曾在詩中這樣寫道:只要出自美的念頭/辛勞本身就是開花/就是舞蹈/就是乍現輕盈的遠航風帆。

這種平穩、細緻、辛勞的繪畫風範, 也暗合了把圖畫書與住宅、汽車一起作為標配的那個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審美消費傾向。

這個群體對藝術作品有形式典雅、製作精緻、具有雅文化特徵的要求。

自然, 這種暗合也不是泛泛的一句“童心童趣”能解釋的, 這又是作者學養的體現。 作者還曾提到, 自兒子出生後, 她便開始關注並創作童書。

這也是當下一部分創作群體的典型經歷:她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但未必與童書有關;她們接受過嚴酷的應試教育, 對自己的孩子也將重蹈覆轍早有思想準備。 但她們無論如何也要在自己的孩子撲進考場、職場、市場的驚濤駭浪之前, 為孩子留下一葉有愛棲息的方舟。

由於她們的教育背景, 她們幾乎無師自通地就認識到, 圖畫書是人類美好情懷的最後方舟。

於是, 她們選擇了圖畫書作為事業的新方向, 張寧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 以幾十年學養為底色, 運用母親目光一般柔和的善意技法, 配以辛勞且有慧心的製作, 一本優秀的圖畫書《烏龜一家去看海》出現了。

四十年前, 出於同樣的理由, 我和我太太曾經一起做過刺繡圖畫書和蠟染圖畫書。 今日, 看到張寧創作的綜合了刺繡、紮染、纈染工藝的圖畫書新作出現, 我欣喜萬分, 如夕陽見到新月那般欣喜。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 精彩繼續!本文來源於天鵝閱讀網, 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天鵝閱讀網, 轉載請注明來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