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嘻哈音樂迎來了春天?看《中國有嘻哈》如何製造“嘻哈狂歡”爆款

2017年, 中國進入“超級網綜時代”, 除了網路視頻使用者的規模將達到5.5億外, 大製作、大體量的頭部網路綜藝也成為各網路平臺爭奪使用者的關鍵。 《中國有嘻哈》作為愛奇藝2017年唯一一檔S+級重點自製綜藝, 說實話開播前並不被大多數人看好。

“嘻哈元年”的說法並不誇張, 這個夏天人們就這樣將民謠拋到腦後, 而將嘻哈抬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而《中國有嘻哈》也註定會被寫進音樂真人秀網綜發展的史冊。

只不過不知道《中國有嘻哈》之於愛奇藝, 會不會像《超級女聲》之于湖南衛視那般,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小眾”走向“大眾”

除了互聯網的傳播屬性還有劇情式剪輯

如何讓小眾的嘻哈音樂可以走入大眾的視野?這個問題也許是《中國有嘻哈》在開播前被質問得最多的問題。 從最終的成績來看, 從“小眾”到“大眾”的轉向, 《中國有嘻哈》最關鍵的是運用了兩點:一是互聯網的特性, 二是通過劇情式剪輯打造了情感的互通有無。

互聯網, 一個相較於其它大眾媒介更加開放、自由的平臺, 《中國有嘻哈》作為一檔網路綜藝, 其張揚的個性、自由的文化基因與互聯網是十分吻合的。 如果說以前嬉皮士文化、次元文化屬於亞文化,

那麼現在它們也逐漸地走向大眾, 通過大眾媒介對亞文化議題的選擇從而進行傳播, 大眾與小眾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 是的, 《中國有嘻哈》也是這樣。

那麼, 在互聯網的“圈層傳播”裡, 《中國有嘻哈》又是如何通過圈層間的傳播打破那一道道壁壘?可能,

劇情式剪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開始幾期, 通過Hip-hop Man設置的懸念, 這是第一個情緒點——他到底是誰?到了反選導師環節, 那時Hip-hop Man是歐陽靖的身份其實已經不再是秘密, 但是在他選擇吳亦凡脫下面具的那一刻, 節目的戛然而止, 還是讓觀眾在一種“憤怒”卻又期待的心情中等待了一周;隨後, 在歐陽靖選擇與誰battle以及他和雙胞胎兄弟的battle之後的那句:“拜拜, 美國見!”都將懸念保持到了最後。

這樣的方式, 《中國有嘻哈》中有不少, 例如導師公演的時候, 在觀眾萬分期待的吳亦凡的表演時, 節目在此戛然而止, 只看到一排字:“下一期更精彩!”這是劇情式剪輯中的第一種方式——在那個“至高點”製造懸念。

當然, 除了懸念, 節目必然還是需要設置衝突。 前幾期, 關於地下rapper和練習生rapper之間的矛盾衝突一觸即發;後期, 由PG ONE的那首Diss歌曲引發的他與其他rapper之間的矛盾衝突, 他與GAI之間的“愛恨情仇”都被放大, 雖然節目也有刻意通過剪輯放大矛盾衝突的意圖在, 但是從節目效果來看也還是不錯。

“我們做的是把他們真實的性格特點適當做一個故事化呈現,搬到螢幕上。”而《中國有嘻哈》製片人陳偉則表示:“我只能以真人秀的方式,而且是劇情式的,比任何真人秀還要劇情強烈,通過2000到3000比1的素材剪輯,重構故事線。這個過程裡滿足兩點,一是能相對還原真實的,二是這個還原通過強劇情傳達出來。”

所以通過懸念、矛盾衝突的設計,《中國有嘻哈》的故事線極為豐富,這也是諸如第六期沒有一首歌曲的演唱,僅僅導師與rapper之間的互選就可以撐起一期節目的原因,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還會感歎:“小青龍如果選XXX就不會離開了!”

從“freestyle”到一場“嘻哈狂歡”

製造話題的能力很重要

隨後,配合節目組每期設置的懸念、衝突,不少rapper輪番上了熱搜,“嘻哈俠”“PG ONE”“Gai”“TT”“黃旭”等等,由此開啟的一場“嘻哈狂歡”,是《中國有嘻哈》的群像刻寫,而不再局限於幾個個人的形象描述。

當然這種群像的刻寫,也是因為這些rapper們都是有態度的。例如這樣的對話:

--你為什麼參賽?

--老子要紅。

或者是備采中說到的:“idol別來《中國有嘻哈》,會死得很快。”

亦或者是歌詞中唱到的:“oh,根本就不在個level,例如那《開心就拍手》。”

這些和以往選秀節目的參賽者形象截然不同的樣子,是這些rapper們自我態度的一種表達。而這也是“Keep real”的本質屬性,且不論這種“真”的表達是不是真的如網友所說的“教養”,是不是真的是“不可一世”,從另一方面說他們還是敢於跳出框框,自我認同吧。

《中國有嘻哈》商業價值真的無限?

第二季還是要解決幾個問題

“我們身邊很多潮牌、奢侈品,其實都是嘻哈文化的底子,反戴帽子不嘻哈嗎?帆布袋寫字母不嘻哈嗎?明星們去買的潮品,都是嘻哈的底子。”製片人陳偉如此說到。因此,在啟動《中國有嘻哈》專案後的第一件事,他去親手註冊設計了潮流品牌——“Rising!Chinese Hip-hop”。而隨著節目的向後推進,當PG ONE、TT、Jony J等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成為熱點,《中國有嘻哈》的商業價值得到初現。

因此,《中國有嘻哈》和以往的選秀不同的是,它是用的產品經理的思維,關注的是節目之後可以如何做相關嘻哈文化的產品等問題。從目前收穫的商業獲益而言,農夫山泉1.2億的贊助,總決賽小米手機的中插廣告,麥當勞品牌的全程露臉,還有抖音APP等都顯示出《中國有嘻哈》的潛在商業價值,因此在第一季沒能獲得的盈利在第二季實現也許並不是夢。

當然,《中國有嘻哈》在第二季也還有值得解決的議題:

首先,是製作人的議題。其實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有嘻哈》裡,三組明星製作人並沒有真正起到“製作人”的作用,節目也沒能凸顯他們對於rapper們的幫助到底在哪裡?這也使得決賽中幾位明星製作人宛如“吃瓜群眾”般的存在。因此,第二季首要議題就是製作人的選擇以及與rapper們的互動議題。這也許是第二季的難題,畢竟就目前來看國內有嘻哈底子的稱職製作人並不多。

其次,是受眾培育的問題。《中國有嘻哈》第一季可能將嘻哈這樣的形式推廣到了大眾,但是並不意味著它讓嘻哈音樂走進了人們的大眾日常生活。從目前的傳唱度而言,除了《Time》《天乾物燥》等不超過十首的歌曲有較高的傳播度,其餘的歌曲還是稍顯尷尬。因此,第二季的《中國有嘻哈》能否在繼續推廣嘻哈形式的基礎上,真正培育出一批喜歡嘻哈音樂的受眾,是關鍵。畢竟,嘻哈形式並不等於嘻哈音樂。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一檔綜藝節目的職責並沒有高到為嘻哈音樂規劃未來。是的,作為節目而言能夠為音樂人、資本、唱片公司搭建平臺就是好的。只不過有了高要求,也許節目還能做得更有文化意義吧。如果能在節目火了的同時,拉上行業一把,難道不好嗎?

“我們做的是把他們真實的性格特點適當做一個故事化呈現,搬到螢幕上。”而《中國有嘻哈》製片人陳偉則表示:“我只能以真人秀的方式,而且是劇情式的,比任何真人秀還要劇情強烈,通過2000到3000比1的素材剪輯,重構故事線。這個過程裡滿足兩點,一是能相對還原真實的,二是這個還原通過強劇情傳達出來。”

所以通過懸念、矛盾衝突的設計,《中國有嘻哈》的故事線極為豐富,這也是諸如第六期沒有一首歌曲的演唱,僅僅導師與rapper之間的互選就可以撐起一期節目的原因,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還會感歎:“小青龍如果選XXX就不會離開了!”

從“freestyle”到一場“嘻哈狂歡”

製造話題的能力很重要

隨後,配合節目組每期設置的懸念、衝突,不少rapper輪番上了熱搜,“嘻哈俠”“PG ONE”“Gai”“TT”“黃旭”等等,由此開啟的一場“嘻哈狂歡”,是《中國有嘻哈》的群像刻寫,而不再局限於幾個個人的形象描述。

當然這種群像的刻寫,也是因為這些rapper們都是有態度的。例如這樣的對話:

--你為什麼參賽?

--老子要紅。

或者是備采中說到的:“idol別來《中國有嘻哈》,會死得很快。”

亦或者是歌詞中唱到的:“oh,根本就不在個level,例如那《開心就拍手》。”

這些和以往選秀節目的參賽者形象截然不同的樣子,是這些rapper們自我態度的一種表達。而這也是“Keep real”的本質屬性,且不論這種“真”的表達是不是真的如網友所說的“教養”,是不是真的是“不可一世”,從另一方面說他們還是敢於跳出框框,自我認同吧。

《中國有嘻哈》商業價值真的無限?

第二季還是要解決幾個問題

“我們身邊很多潮牌、奢侈品,其實都是嘻哈文化的底子,反戴帽子不嘻哈嗎?帆布袋寫字母不嘻哈嗎?明星們去買的潮品,都是嘻哈的底子。”製片人陳偉如此說到。因此,在啟動《中國有嘻哈》專案後的第一件事,他去親手註冊設計了潮流品牌——“Rising!Chinese Hip-hop”。而隨著節目的向後推進,當PG ONE、TT、Jony J等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成為熱點,《中國有嘻哈》的商業價值得到初現。

因此,《中國有嘻哈》和以往的選秀不同的是,它是用的產品經理的思維,關注的是節目之後可以如何做相關嘻哈文化的產品等問題。從目前收穫的商業獲益而言,農夫山泉1.2億的贊助,總決賽小米手機的中插廣告,麥當勞品牌的全程露臉,還有抖音APP等都顯示出《中國有嘻哈》的潛在商業價值,因此在第一季沒能獲得的盈利在第二季實現也許並不是夢。

當然,《中國有嘻哈》在第二季也還有值得解決的議題:

首先,是製作人的議題。其實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有嘻哈》裡,三組明星製作人並沒有真正起到“製作人”的作用,節目也沒能凸顯他們對於rapper們的幫助到底在哪裡?這也使得決賽中幾位明星製作人宛如“吃瓜群眾”般的存在。因此,第二季首要議題就是製作人的選擇以及與rapper們的互動議題。這也許是第二季的難題,畢竟就目前來看國內有嘻哈底子的稱職製作人並不多。

其次,是受眾培育的問題。《中國有嘻哈》第一季可能將嘻哈這樣的形式推廣到了大眾,但是並不意味著它讓嘻哈音樂走進了人們的大眾日常生活。從目前的傳唱度而言,除了《Time》《天乾物燥》等不超過十首的歌曲有較高的傳播度,其餘的歌曲還是稍顯尷尬。因此,第二季的《中國有嘻哈》能否在繼續推廣嘻哈形式的基礎上,真正培育出一批喜歡嘻哈音樂的受眾,是關鍵。畢竟,嘻哈形式並不等於嘻哈音樂。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一檔綜藝節目的職責並沒有高到為嘻哈音樂規劃未來。是的,作為節目而言能夠為音樂人、資本、唱片公司搭建平臺就是好的。只不過有了高要求,也許節目還能做得更有文化意義吧。如果能在節目火了的同時,拉上行業一把,難道不好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