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鏘鏘三人行》,行了19年,終於不行了

在捧著手機看網綜的年代還沒到來的時候, 很多人聽《鏘鏘三人行》消遣。

就在今天, 這檔為無數人創造了不同的價值和回憶的節目宣佈停播。

到今年4月, 《鏘鏘三人行》19年了。

很多人對竇文濤的印象是“有點猥瑣”, 但很少有人見過他以前正經的樣子。

節目策劃曹景行對竇文濤的評價是:“台裡對文濤的潛能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 之前竇文濤和吳小莉一起主持新聞節目《時事直通車》, 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 ”

除了正經, 竇文濤還有一個特點——能說。 鳳凰衛視曾經做過一檔“60個小時說不停”的節目, 竇文濤從頭撐到尾, 一人說了6個多小時。

1996年, 竇文濤加入鳳凰衛視, 在主持了娛樂資訊節目《相聚鳳凰台》和新聞節目《時事直通車》之後, 他提出了做脫口秀的想法。

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給節目起了個名字——《鏘鏘三人行》, 源自 “鳳凰於飛, 和鳴鏘鏘”。

1998年4月, 節目正式開播。 作為主持人, 竇文濤負責和嘉賓一起閒聊新聞事件、時事熱點。

但曹景行曾回憶說:“剛開始經常討論重大話題, 比如印尼印總統蘇哈托下臺。 ”面對這麼有高度的話題, 包括嘉賓在內的三個人都放不開。 為了讓節目更“軟”, 節目加入了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

那個時代, 《實話實說》和《魯豫有約》是談話類節目的收視保障。

《魯豫有約》讓嘉賓講出自己的故事。 而《鏘鏘三人行》卻沒有故事。 曾任節目製作主管的鄒倚天說:“我們只有一個線頭, 你想把它發展下去, 弄成一件衣服, 就得自己掏出東西來。 ”

竇文濤褪去嚴肅本色,

插科打諢, 用“揣著明白裝糊塗”撐起了《鏘鏘三人行》。 他謙卑、圓滑、開放, 經常性賣傻、開黃腔, 不僅是為了抛磚引玉, 某種程度上, 竇文濤代表了大眾視角, 他知道如何與有高度、深度、獨特見解的人交流, 將社會的不同切面抽絲剝繭, 呈現在觀眾面前。 《鏘鏘三人行》的價值在於, 在聊閑天中辨析事理。

除了選題, 聊天的內容既沒有腳本也沒有提綱, 嘉賓經常跑題, 而這樣的節目風格一直延續至今。 在竇文濤的引導下, 任何大咖都能卸掉偽裝。 因為這檔節目, 觀眾認識了梁文道、許子東、周軼君、孟廣美等等。 除了越文化界、學術界、傳媒界的大咖, 也有農民工、底層草根在這裡發聲。

竇文濤不在的時候, 節目組曾經找過陳魯豫和梁文道代班,

但播出後反響一般。

這檔節目的獨特韻味是竇文濤以外的人無法複製的。 可以說, 竇文濤成就了《鏘鏘三人行》, 《鏘鏘三人行》塑造了竇文濤。

3把椅子、3個杯子, 3張嘴, 許多人都不會忘記《鏘鏘三人行》塑造的經典。

《鏘鏘三人行》十五周年的特別節目中, 劉長樂在說:“過去長期以來, 我們很多媒體和節目是用俯視對觀眾, 這是不恰當不妥當的, 後來我們改成了平視, 但是到了文濤的節目, 他是用仰視這種方法來看待觀眾。 平等思想的這種弘揚彰顯, 在文濤的節目中是不遺餘力, 潤物細無聲, 15年來他所傳遞給人們的這種資訊, 在萌發出這種平等思想, 力量十分強大。 ”

不知道是大眾品味變了, 還是竇文濤的“猥瑣氣質”愈發無法讓人接受了。 不管是哪種,我們依舊抱有《鏘鏘三人行》複播的幻想。

不管是哪種,我們依舊抱有《鏘鏘三人行》複播的幻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