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始建於元代, 合于“左廟右學”的古制, 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 兩組建築群都採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方式, 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1.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2008年6月14日,是中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 作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北京孔廟

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國子監古街重新以“舊面容”示人, 經過修繕後的孔廟和國子監已經恢復了歷史上的格局與規制, 正式對外開放,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開館。

2.孔廟併入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國子監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子監博物館

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而孔廟則是皇家祭孔之地, 兩者相伴, 形成“左廟右學”。 新中國成立後, 國子監裡開設為首都圖書館,

首都博物館則在孔廟內建立。 隨著首都圖書館與首都博物館社會影響的提高, 需要有良好硬體設施的現代化場館來滿足服務功能, 北京市政府經過慎重研究, 決定將二館陸續遷出, 於是“空”出了國子監與孔廟。 孔廟與國子監修葺一新, 合併成一個博物館, 重新對外開放。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具有700多年的歷史, 在北京是絕無僅有的。 從原先的圖書館與博物館轉化為專門的博物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將擔負起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的重要責任。 在保持了國子監與孔廟原有面貌的前提下, 博物館還增加了諸如科舉演變過程等主題展館, 備受遊客歡迎。

3.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合併開放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館2004年, 長期“蝸居”在孔廟和國子監內的首圖、首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博陸續遷出。 2005年, 北京市委市政府撥款2000萬元, 專項用於孔廟國子監百年大修。 長期各自為政的“左廟右學”終於合二為一。

合併後的新身份-博物館

合併後的展廳面積由原來的15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多平方米,

還增設了700平方米的臨展廳, 面積一下擴大了近10倍。 孔廟中路復原陳列、《大哉孔子》展、孔廟歷史沿革展、國子監辟雍復原陳列、國子監原狀陳列展、金榜題名--中國古代科舉展等6個長期展已布展完畢, 北京倫敦圖片展、百年長城回顧展等展覽將接踵登陸臨展廳。

4.建築特色

元大德十年(1306)始于大都興建, 初名國子學。 清代擴建。 坐北朝南, 三進院落。 中路軸線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圜橋教澤"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 辟雍為國子監中最重要的建築, 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為皇帝講學的地方。 重簷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鎏金寶頂方形亭式建築, 長寬五丈六尺, 四面只設可開敞的隔扇, 周以圍廊, 建在一個圓形水池的中央,

四面架石橋, 池岸施漢白玉欄杆, 雕琢精美。 辟雍兩側有東西六堂, 率性、試心、崇志為東三堂, 修道、正議、廣義為西三堂, 六堂內原有十三經刻石, 計189塊, 因刻於乾隆年間, 又稱乾隆石經, 現移至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築室保護。 國子監是研究中國古代學制的重要實例。 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 大德十年建成(1306)。 歷代多次重修, 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 又名"先師廟"。 廟坐北朝南, 大門稱先師門, 仍保持元代風格。

5.展覽介紹

孔子周遊列國該館共有6個長期展,即4個基本展及2個復原展孔子像。其中基本展中,《大哉孔子》主要介紹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北京孔廟歷史沿革》細數了這裡在全國1300餘座孔廟中各類“之最”;《中國科舉制度》通過珍貴文物再現科舉歷史;《國子監原狀陳列》相當這所古代大學的“功能圖”,標明博士廳相當於教研室、繩愆廳是教導處等,方便觀眾瞭解各建築用途。兩個復原展位於孔廟和國子監中路,分別真實再現了清末祭孔和皇帝講學時的狀況。大成殿孔廟中路復原主要是中軸線上的大成門和大成殿。大成門古時又稱戟門,因門內左右列戟而得名。復原後使之名副其實,門內列戟二十四把,彰顯出孔廟的莊重和威嚴。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國家祭祀孔子舉行典禮的場所。復原後殿內孔子、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描金,幔帳更新並修復了禦題匾額。按照古代規制恢復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項陳設,其中祭祀禮樂器大部分是珍貴的文物原件。殿內莊嚴肅穆,讓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為了使觀眾對祭孔禮儀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殿內設置屏風式展版,介紹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禮樂器等。

辟雍的復原陳列是根據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後,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臨雍講學”時的陳設和場景復原的。一應設施均使用實木老料,精工細琢,原汁原味地呈現于觀眾面前,這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按原貌恢復,讓觀眾切身感受那種既輝煌又莊嚴肅穆的古代皇家文化氛圍。

6.藏品介紹

清代十三經碑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有文物2000餘件(套)主要包括:十三經碑 石器、石刻: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明正統九年至道光九年《碑亭》,康熙五十四年制《編磬》,乾隆六十年刻立《十三經》碑碣,乾隆年刻制《周秦石鼓》等青銅器:樂器,康熙五十四年制《八卦流金編鐘》,乾隆年制《鎛鐘》;食器,乾隆年制豆、簠、簋、鉶;酒器,乾隆年制爵、尊;雜項,香爐、蠟臺、香擋、鏡、錢、廟燈等。

鐵器:香爐、蠟臺。

瓷器:光緒年制盤、碗、豆、尊、爵、壺。

竹器:籩、篚。

木器:順治至宣統年制,木匾、木豆、木簠、木簋等;康熙至乾隆年制樂器,古琴、瑟、敔、柷等。

玉器:乾隆年制,碧玉描金龍文特磬。

7.孔廟大成門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佈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北京孔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因為它有碑林,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凡中了舉人的就在此立一塊石碑,“一舉成名天下聞”。孔廟大成殿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簷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簷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禦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西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裡便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西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禦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館的禦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讚語,是珍貴的文物。孔廟奉祀人物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簷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8.國子監牌樓國子監是自隋以後中國官方最高學府,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毀棄,改建北平府學,成為北京地區的最高學府,永樂帝從南京遷都國子監牌樓.北京後,改北平府學為北京國子監,同時保留南京國子監。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現在北京國子監內的元代建築遺存極少,絕大部分建築為明清所建。 北京國子監在1949年之後一度被用做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少年兒童圖書館,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六堂成為書庫,隨著首都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2003年首都圖書館遷出北京國子監。作為首都圖書館,60年代孔廟曾徵用為北京藝術幹部學校校址,北京國子監曾經免費向公眾開放,為了保護古建築需要,新開館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需要購票參觀。

9.參觀乘車路線及票價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位置及開放時間、門票、乘車路線 地 址: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3-15號

乘車路線:乘104、108路到方家胡同站下車往北走100米看到國子監街牌樓右拐直走可到達;乘116、684路、地鐵到雍和宮站往南走50米,看到成賢街牌樓左拐直走可到達

開放時間:8:30-16:30,全年開放

收費標準:成人30元,學生15元

10.相關文化遺產及其價值

批准時間:1994.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曲阜孔廟[1]、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西元前6世紀到西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西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裡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價值:規整的建築,藝術的寶庫

現存孔廟占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佈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佈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簷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龍古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占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佈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占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裡,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塚 十余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其中以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5.展覽介紹

孔子周遊列國該館共有6個長期展,即4個基本展及2個復原展孔子像。其中基本展中,《大哉孔子》主要介紹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北京孔廟歷史沿革》細數了這裡在全國1300餘座孔廟中各類“之最”;《中國科舉制度》通過珍貴文物再現科舉歷史;《國子監原狀陳列》相當這所古代大學的“功能圖”,標明博士廳相當於教研室、繩愆廳是教導處等,方便觀眾瞭解各建築用途。兩個復原展位於孔廟和國子監中路,分別真實再現了清末祭孔和皇帝講學時的狀況。大成殿孔廟中路復原主要是中軸線上的大成門和大成殿。大成門古時又稱戟門,因門內左右列戟而得名。復原後使之名副其實,門內列戟二十四把,彰顯出孔廟的莊重和威嚴。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國家祭祀孔子舉行典禮的場所。復原後殿內孔子、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描金,幔帳更新並修復了禦題匾額。按照古代規制恢復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項陳設,其中祭祀禮樂器大部分是珍貴的文物原件。殿內莊嚴肅穆,讓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為了使觀眾對祭孔禮儀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殿內設置屏風式展版,介紹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禮樂器等。

辟雍的復原陳列是根據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後,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臨雍講學”時的陳設和場景復原的。一應設施均使用實木老料,精工細琢,原汁原味地呈現于觀眾面前,這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按原貌恢復,讓觀眾切身感受那種既輝煌又莊嚴肅穆的古代皇家文化氛圍。

6.藏品介紹

清代十三經碑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有文物2000餘件(套)主要包括:十三經碑 石器、石刻: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明正統九年至道光九年《碑亭》,康熙五十四年制《編磬》,乾隆六十年刻立《十三經》碑碣,乾隆年刻制《周秦石鼓》等青銅器:樂器,康熙五十四年制《八卦流金編鐘》,乾隆年制《鎛鐘》;食器,乾隆年制豆、簠、簋、鉶;酒器,乾隆年制爵、尊;雜項,香爐、蠟臺、香擋、鏡、錢、廟燈等。

鐵器:香爐、蠟臺。

瓷器:光緒年制盤、碗、豆、尊、爵、壺。

竹器:籩、篚。

木器:順治至宣統年制,木匾、木豆、木簠、木簋等;康熙至乾隆年制樂器,古琴、瑟、敔、柷等。

玉器:乾隆年制,碧玉描金龍文特磬。

7.孔廟大成門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佈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北京孔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因為它有碑林,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凡中了舉人的就在此立一塊石碑,“一舉成名天下聞”。孔廟大成殿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簷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簷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禦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西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裡便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西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禦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館的禦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讚語,是珍貴的文物。孔廟奉祀人物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簷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8.國子監牌樓國子監是自隋以後中國官方最高學府,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毀棄,改建北平府學,成為北京地區的最高學府,永樂帝從南京遷都國子監牌樓.北京後,改北平府學為北京國子監,同時保留南京國子監。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現在北京國子監內的元代建築遺存極少,絕大部分建築為明清所建。 北京國子監在1949年之後一度被用做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少年兒童圖書館,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六堂成為書庫,隨著首都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2003年首都圖書館遷出北京國子監。作為首都圖書館,60年代孔廟曾徵用為北京藝術幹部學校校址,北京國子監曾經免費向公眾開放,為了保護古建築需要,新開館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需要購票參觀。

9.參觀乘車路線及票價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位置及開放時間、門票、乘車路線 地 址: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3-15號

乘車路線:乘104、108路到方家胡同站下車往北走100米看到國子監街牌樓右拐直走可到達;乘116、684路、地鐵到雍和宮站往南走50米,看到成賢街牌樓左拐直走可到達

開放時間:8:30-16:30,全年開放

收費標準:成人30元,學生15元

10.相關文化遺產及其價值

批准時間:1994.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曲阜孔廟[1]、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西元前6世紀到西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西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裡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價值:規整的建築,藝術的寶庫

現存孔廟占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佈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佈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簷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龍古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占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佈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占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裡,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塚 十余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其中以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