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方巷田頭發現“後土之神”石碑,為揚州北湖地區民俗文化見證

昨天, 有讀者向本報報料稱, 邗江區方巷鎮方巷村一塊田頭發現一方石碑, 上刻“後土之神”四字。 方巷鎮文化站相關負責人稱, 他們已赴現場, 並將於今天將石碑搬至該鎮文化站保存。 邗江文物部門表示, 該石碑是當地民俗文化的見證物, 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田頭現石碑

上刻“後土之神”四字

昨天, 邗江區方巷鎮方巷村村民潘天發在田裡勞作時, 發現水渠邊有一塊石碑, 他擔心來往的車輛會壓壞石碑, 向文物部門反映了此事, 希望石碑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方巷鎮文化站工作人員聞訊後來到現場。 只見這塊石碑已有點殘破, 長1.4米, 寬0.6米, 厚0.16米, 豎起後近大半人高。

石碑是什麼年代的呢?上面留有什麼資訊呢?工作人員湊近一看, 發現青石質的碑面較為平整, 字跡工整大方, 碑身陰刻“後土之神”四字, 除“神”字因年久風化而變得模糊不清外, 其餘三字清晰可辨。

只可惜, 除此四字, 石碑上再無其他任何記載。

村民有印象

曾用作池塘水渠涵洞蓋板

對於該石碑的年代、來歷、用途, 方巷鎮文化站工作人員走訪了當地上了年歲的村民, 很多人都不知情。

不過, 村民仇來發看到石碑後, 勾起了兒時的回憶:“這塊石碑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 原先用作村頭池塘附近一條水渠的涵洞蓋板, 後來組裡興修水利建起水泥涵閘, 這塊石碑就被移到現在的位置, 方便村民農忙時機械下田作業。 ”仇老漢介紹, 現在看到的石碑並不完整, 剩餘部分還有將近0.3米, 20多年前, 被一名村民鑿下修建自家水碼頭。

仇老漢說, “村頭池塘叫‘祠堂壩’, 塘坎裡有很多磚石瓦礫, 這塊石碑應該和家族祠堂有關。

”隨後, 方巷鎮文化站相關負責人來到水碼頭探尋石碑的剩餘部分, 但由於深埋水下而尋求無果。  

專家很重視

為土地神碑, 反映民俗文化

這塊石碑已引起方巷鎮文化站的重視。

對於如何保護石碑, 該鎮文化站負責人表示, 這塊石碑對於研究當地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他們將於今天把石碑移至文化站妥善保管, 防止石碑再次遭到損壞。

該負責人介紹, 2014年, 方巷鎮先進村也曾出土一塊刻有乾隆禦旨的古墓碑。 墓碑長1.73米, 寬0.65米, 厚0.2米, 豎起來可有一人高, 碑文中除部分小字因年久風化而變得模糊不清外, 大多數碑文清晰可辨, 碑身刻有“聖旨勅賜貞烈紀門許氏之墓”, 碑文開頭寫著“大清乾隆癸未歲次四月二十二日蒙禮部命下”,

落款處寫有“甘泉縣紀門立”。 此外, 碑額刻有精美的仙鶴、祥雲等圖案, 青石質的碑面一周亦有仙鶴等圖案環繞, 碑面平整完好, 字跡工整大方。

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認為, 2014年發現的那塊墓碑規格非常高, 由乾隆皇帝親下聖旨, 表彰當時甘泉縣的一名貞女, 極具歷史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而此次發現的“後土之神”石碑, 在韋明鏵看來, 也很有意義, 他說:“‘後土之神’, 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土地神。 中國人歷來敬畏土地, 所以建了很多土地廟, 揚州市區瓊花觀原來也叫做後土祠。 因為歷史的變遷, 後土祠倖存的極少, 因此, 方巷鎮的這塊石碑的發現, 自有其意義, 希望能得到妥善的保護並加以利用。 ”

昨天, 邗江文物部門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

方巷鎮發現的這塊“後土之神”石碑, 是當地民俗文化的見證物, 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以後可以作為反映方巷鎮乃至揚州北湖地區民俗文化的遺物加以展示。 通訊員 任在新 李智 記者 陶敏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