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4000億元背後,五家快遞巨頭的5年:順豐爆發式增長,中通趕超,圓通平淡,韻達跌宕起伏,申通還需努力| 圖說

2016年, 在快遞業造就了4000億元收入的同時, 也成就了中國最早的五家快遞業的上市企業。 目前, 圓通、中通、申通、韻達、順豐五家率先上市的快遞企業, 市值總計超過3000億元, 五家創始人的身家在2000億元以上。 2016年, 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3億件, 同比增長51%;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974億元, 同比增長44%。

據新華社報導, 國家郵政局28日發佈2016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 我國快遞業務量規模繼續穩居世界首位, 在全球占比超過四成, 對世界快遞業務量增長的貢獻率達60%。 報告顯示, 2016年快遞支撐網路零售額超過4萬億元。

在2016年前三季度,

民營快遞企業完成業務量190億件, 同比增長57%, 業務收入完成2248億元, 同比增長50%。 國有快遞企業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完成19億件和280億元。 從市場份額來看, 民營快遞企業繼續保持絕對領先, 其中業務量份額達90%, 業務收入份額達83%。

趁此機會, 我們打算以圖片的形式, 展示這五大快遞公司近幾年的發展歷程。 從市值、營收、淨利、毛利等幾個維度, 看看他們的戰績如何。

營收

我們先來看下最能反映一家公司的體量的營收指數。 從五家快遞公司近五年的營收可以看出, 在2012和2013年, 幾家快遞公司的營收差別不大, 申通的營收最高(中通這兩年營收資料缺乏)。 到2014年, 中通的營收位列第一, 緊隨其後的是申通, 順豐排名最後。 在2014年前,

快遞公司的營收均低於60億元。

但從五大快遞公司2015年和2016年營收情況可以看出, 從2015年開始, 順豐出現爆發式增長, 超過其他五家公司, 到2016年營收超過500億。 在2016年, 五大快遞公司均出現快速增長。 其中, 除了順豐營收第一, 圓通成為第二家營收超過百億的快遞公司(根據其營收預測數位)。 剩下的三家快遞公司的營收和百億級也十分接近。

注:中通快遞2012年和2013年營收資料缺乏

注:之所以把營收圖表分成兩張來做, 是因為幾大快遞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之間的營收出現了整體爆發式增長, 如果放在一起, 圖表難以體現兩個階段的發展趨勢,

其中圓通2016年營收資料為預測數位

從五家快遞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情況來看, 從2012年到2015年, 除了中通的營收增長持續呈現正態, 剩下的四家快遞公司的營收增長均呈現下降趨勢, 營收同比增長的增速和跌幅基本控制在50%以內。 從2015年開始, 這一資料開始開始跨入新的等級。 其中, 順豐營收同比增長超過8000%, 緊隨其後的是圓通, 營收同比增長超過1000%, 韻達和申通營收增幅也在500%到600%之間, 只有中通營收同比增長低於100%。

注:之所以把營收同比增長圖表分成兩張來做, 是因為幾大快遞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之間的營收同比幅度過大, 如果放在一起,圖表難以體現兩個階段的發展趨勢。其中圓通資料為預測數位,申通和韻達的該資料較為接近,兩條線有些重合

盈利情況

毛利率最能反映公司賺錢空間,一般同一行業相對接近,同一企業的主營業務變化不大,毛利率相對比較穩定。從五家快遞公司近五年的毛利率情況來看,除了個別年份的特殊情況,毛利率整體水準在15%到35%之間。

整體來看,中通的毛利率最高(其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且其近三年毛利率持續增長。2014年之前,圓通的毛利率處於四家快遞公司中的首位,但隨著其近三年毛利率不斷下降,到2016年其毛利率成了最後一名。近五年來,韻達和申通的毛利率一直保持持續緩慢增長。而順豐,2014年前,其毛利率處於穩定狀態,到2015年,突然爆發式增長到1000%以上,到2016年又回歸到20%左右,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注:其中2015年的順豐毛利率超過1000%,為了圖表整體的和諧,單獨標出。中通2012年和2013年毛利率資料缺乏。

在淨利潤方面,2014年前,幾大快遞公司的淨利潤差別不是太大,由高到低排列順序分別是圓通、韻達、順豐和申通。在2014年和2015年,幾大公司的淨利潤順序有所改變,從高到低變成了中通、韻達、圓通、順豐和申通。其中中通的淨利潤遠超過其他四家公司。在2015年前,幾家公司的淨利潤大部分都在10億元級別以下。到2016年,幾家公司的淨利潤均實現較快增長,超過10億元。其中順豐更是出現爆發式增長,淨利潤超過40億元。

在五家上市公司中,除了順豐,“三通一達”都是採取加盟的方式擴張網點,盈利主要依靠加盟商的運單的增長。這種方式容易助長其對加盟商低價策略的支持,而這種低價策略帶來的低利潤率,又往往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上的乏力,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注:中通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

從五家公司近五年的淨利率來看,這一資料基本都在20%以下。其中,圓通和順豐的淨利率在穩定中緩慢增長。韻達的淨利率出現幾次緩慢增長和下跌。近三年,中通淨利率持續增長,且增長幅度最大。(其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

中通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

業務量

從五大快遞公司2013年到2016年的業務量來看,五大民營公司和EMS在快遞整體業務量中的占比在逐漸上升,從2013年的24%到2016年的30%。其中,申通的業務量占比降幅較大,圓通和中通占比在逐漸升高,韻達和順豐都經歷了占比下降隨後回升的過程。

資料來自長江證券研究所,公司公告和國家郵政局

根據中國郵政局資料,2016年,同城、異地、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收入分別占全部快遞收入的14%、53% 和11%;業務量分別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24%、74%和2%。可見,異地快遞業務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和2015年的情況相比,異地快遞業務量的增幅也是最大的。

有個關於城市高校包裹量有意思的資料。阿裡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城市高校包裹量和城市高校發展程度成正比。其中,北京、武漢、廣州三地是高校包裹最多的城市,也是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

市值

看完了其他資料,我們來看看這五家快遞公司近兩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首先,來對比下市值,這項指標代表了資本市場對它的看好程度。

2016年10月,圓通登陸A股,成為中國快遞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同月,中通掛牌紐交所。隨後的幾個月,韻達、申通和順豐分別上市。從市值可以看出,和順豐2015年和2016年營收爆發相對應的是,其在2015Q4和2016年Q4的市值一度呈現爆發式增長,並遠遠地將其他四家公司甩在了後面。在剩下的四家公司中,中通的市值相對較高,其他三家差距不大。

注:中通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市值資料缺乏

事實上,快遞公司紛紛選擇借助資本市場籌措資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根本上講,快遞公司靠承包租賃方式很難持續下去,通過佈局商業零售網點,可以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結合。同時,快遞公司借助上市籌集到的資金,可以建設現代化物流倉儲基礎設施,有助於快遞公司實現轉型升級。

然而,轉型升級也伴隨著陣痛。首先就是成本問題。作為快遞公司的核心,如不能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就會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現象。目前,部分快遞公司主要依靠雇用臨時工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但這會導致公司服務品質下降,可能損害消費者利益。未來,或許可以通過加入高科技,比如人工智慧等進行升級,比如36氪此前報導過的愛沙尼亞創業公司 Starship的快遞機器人,可通過人工智慧實現 100% 自主送貨。

如果放在一起,圖表難以體現兩個階段的發展趨勢。其中圓通資料為預測數位,申通和韻達的該資料較為接近,兩條線有些重合

盈利情況

毛利率最能反映公司賺錢空間,一般同一行業相對接近,同一企業的主營業務變化不大,毛利率相對比較穩定。從五家快遞公司近五年的毛利率情況來看,除了個別年份的特殊情況,毛利率整體水準在15%到35%之間。

整體來看,中通的毛利率最高(其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且其近三年毛利率持續增長。2014年之前,圓通的毛利率處於四家快遞公司中的首位,但隨著其近三年毛利率不斷下降,到2016年其毛利率成了最後一名。近五年來,韻達和申通的毛利率一直保持持續緩慢增長。而順豐,2014年前,其毛利率處於穩定狀態,到2015年,突然爆發式增長到1000%以上,到2016年又回歸到20%左右,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注:其中2015年的順豐毛利率超過1000%,為了圖表整體的和諧,單獨標出。中通2012年和2013年毛利率資料缺乏。

在淨利潤方面,2014年前,幾大快遞公司的淨利潤差別不是太大,由高到低排列順序分別是圓通、韻達、順豐和申通。在2014年和2015年,幾大公司的淨利潤順序有所改變,從高到低變成了中通、韻達、圓通、順豐和申通。其中中通的淨利潤遠超過其他四家公司。在2015年前,幾家公司的淨利潤大部分都在10億元級別以下。到2016年,幾家公司的淨利潤均實現較快增長,超過10億元。其中順豐更是出現爆發式增長,淨利潤超過40億元。

在五家上市公司中,除了順豐,“三通一達”都是採取加盟的方式擴張網點,盈利主要依靠加盟商的運單的增長。這種方式容易助長其對加盟商低價策略的支持,而這種低價策略帶來的低利潤率,又往往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上的乏力,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注:中通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

從五家公司近五年的淨利率來看,這一資料基本都在20%以下。其中,圓通和順豐的淨利率在穩定中緩慢增長。韻達的淨利率出現幾次緩慢增長和下跌。近三年,中通淨利率持續增長,且增長幅度最大。(其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

中通2012年和2013年資料缺乏

業務量

從五大快遞公司2013年到2016年的業務量來看,五大民營公司和EMS在快遞整體業務量中的占比在逐漸上升,從2013年的24%到2016年的30%。其中,申通的業務量占比降幅較大,圓通和中通占比在逐漸升高,韻達和順豐都經歷了占比下降隨後回升的過程。

資料來自長江證券研究所,公司公告和國家郵政局

根據中國郵政局資料,2016年,同城、異地、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收入分別占全部快遞收入的14%、53% 和11%;業務量分別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24%、74%和2%。可見,異地快遞業務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和2015年的情況相比,異地快遞業務量的增幅也是最大的。

有個關於城市高校包裹量有意思的資料。阿裡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城市高校包裹量和城市高校發展程度成正比。其中,北京、武漢、廣州三地是高校包裹最多的城市,也是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

市值

看完了其他資料,我們來看看這五家快遞公司近兩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首先,來對比下市值,這項指標代表了資本市場對它的看好程度。

2016年10月,圓通登陸A股,成為中國快遞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同月,中通掛牌紐交所。隨後的幾個月,韻達、申通和順豐分別上市。從市值可以看出,和順豐2015年和2016年營收爆發相對應的是,其在2015Q4和2016年Q4的市值一度呈現爆發式增長,並遠遠地將其他四家公司甩在了後面。在剩下的四家公司中,中通的市值相對較高,其他三家差距不大。

注:中通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市值資料缺乏

事實上,快遞公司紛紛選擇借助資本市場籌措資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根本上講,快遞公司靠承包租賃方式很難持續下去,通過佈局商業零售網點,可以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結合。同時,快遞公司借助上市籌集到的資金,可以建設現代化物流倉儲基礎設施,有助於快遞公司實現轉型升級。

然而,轉型升級也伴隨著陣痛。首先就是成本問題。作為快遞公司的核心,如不能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就會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現象。目前,部分快遞公司主要依靠雇用臨時工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但這會導致公司服務品質下降,可能損害消費者利益。未來,或許可以通過加入高科技,比如人工智慧等進行升級,比如36氪此前報導過的愛沙尼亞創業公司 Starship的快遞機器人,可通過人工智慧實現 100% 自主送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