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閩侯“80後”泥塑達人 純手工還原民間藝術

林成傑正在創作泥塑。

福州新聞網9月13日訊8日下午, 35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讓人煩躁難耐, 可在閩侯青口的一處工作坊裡, 一名年輕的泥塑藝人卻在密不透風的房間裡,

揮汗如雨, 細心打磨著佛像。 他叫林成傑, 是一名“80後”泥塑藝人。

一抔白泥, 一把木刻刀, 歷史人物被再現了;一間陋室, 數千個日夜的光陰, 一件件泥塑不僅有了“血肉”, 更有了靈魂。 如今, 他的作品已走向全國各地。

“泥塑是匠活, 做個匠人, 還要修匠心。 ”林成傑想用自己的雙手捏泥塑, 讓這手藝能夠延續和傳承。

受外公影響 從小愛泥塑

林成傑的工作坊位於青口鎮付竹村內。 坊內禁止使用風扇, 相比室外, 這裡更顯悶熱。 和一群揮汗如雨的工人相伴的, 是各種各樣的泥塑人物, 有義膽忠肝的紅臉關羽, 劍眉倒立、怒目圓瞪的四大天王, 還有憨態可掬的彌勒佛等。

這些作品大多是林成傑自己完成的,

年僅36歲的他, 從事泥塑工作已有13年。

林成傑出生在閩侯祥謙, 作為國家級非遺的泥塑手藝曾在那裡盛行, 後來逐漸出現斷層, 甚至消失。 他的外公原是一名民間手藝人, 曾是當地為數不多的泥塑名師之一。 童年時期的林成傑, 一直接受外公“非正規”的泥塑訓練。

23歲那年, 林成傑在一次旅遊時, 被古鎮內的一尊泥塑像深深震撼。 他決定去浙江等地拜師學藝, 重拾泥塑老手藝。

竹刀修飾泥塑作品。

瞭解人物背景 讓雕塑更生動

古法制作泥塑, 每個環節都不能有一點馬虎。

林成傑說, 所用的泥土(青口當地的白泥)必須有黏性沒有雜質, 挖回來的泥土, 要摻水反復捶打、摔揉, 再與棉絮、稻草、麻絲等材料混合均勻, 才可以用來制泥塑。 製作泥塑, 要運用雕、塑、捏、刻等技法, 經過修改、磨光、晾乾、上底粉、塗彩、繪畫、上光、描金等幾十道工序, 最後才能完成。

泥坯雛形曬乾後, 就要用刮刀修刻出細緻入微的五官、衣紋等, 賦予泥塑形象和靈魂, 再通過反復的壓光處理使泥坯質密堅硬, 從而達到工藝要求。

林成傑坦言, 泥塑越大, 製作難度也加大。 因為這考驗作者的繪畫、空間想像等能力。 泥塑人物能不能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是決定作品是否成功的標準。 為此, 他會查閱很多歷史書籍, 瞭解所塑人物的背景和經歷, 掌握其思想感情, 然後再刻畫人物, 凸顯泥塑的內涵。

堅持手工打磨 完成泥塑作品

林成傑告訴記者, 純手工技藝費力耗時, 產量很低。 以一座2米左右高的泥像為例, 從開始設計到完成, 至少要大半年。 還有一些作品, 更是歷經幾代人的心血, 才得以完成。

林成傑表示, 利用機器批量生產的泥塑沒有生命力。 只有純手工打磨的泥塑, 每一件才是獨一無二的。 他覺得, 如果單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 這項傳統技藝將很難保留並傳承。

林成傑希望, 未來能在山裡辦學校, 將這項技藝延續下去。 此外, 申報泥塑傳承人, 也是他接下來想做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