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萬事問由來,三月三的各種民俗活動是怎麼產生的?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大地回春, 春陽萌動。 時而風和日麗, 時而細雨霏霏, 陰雨綿綿, 處處桃紅柳綠, 青草如茵, 各民族的人們紛紛走出戶外, 到郊野遠足踏青, 掃祖墓, 放風箏, 蕩秋千, 趕歌圩, 搭歌棚, 拋繡球, 搶花炮, 鬥牛, 鬥馬, 對歌, 踩堂, 祭社神、山神, 吃黃糯米飯, “孚念孚”, 踏沙灘, 廟會, 春遊, 吃地(薺)菜煮雞蛋, 祭祀, 男女相會, 河畔嬉戲, 插柳賞花, 探春, 踏青, 吃烏米飯, 篝火會, 趕舞場, 火把舞, 靈刀舞, 竹竿舞等等, 活動眾多。 那麼, 為什麼會選擇在三月三呢?

三月三各種習俗的起源傳說: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 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 繁衍後代, 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 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 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 善男信女, 南船北馬, 都雲集陵區, 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

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 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 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 神話傳說中的嫦娥, 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 此後, 在一些志怪小說中, 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曆三月三日, 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 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 又稱玄天上帝, 玄武, 真武真君。 生於上古軒轅之世, 華曆三月三日。

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 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 中國自古有“二月二, 龍抬頭;三月三, 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後, 上巳節改為三月三, 後代沿襲, 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黎族的三月三:據說很久以前, 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 人們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 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 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 要想擺脫這場災難, 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 吹起鼻簫誘捕它。

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 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 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 亞銀趕忙追捕, 他追過一座山崗, 最後亞銀定神一看, 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 旱災解除後, 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 這時亞銀趕來, 他倆躲進一個山峒裡, 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 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 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 飛上天空, 鄉親們聞訊趕來, 目送他們, 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 祝他們美滿幸福。 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 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關於“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 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楚地, 人們因為風吹雨打, 頭痛病很常見。 三月初三, 神農路過雲夢澤(今湖北孝感一帶), 見鄉民頭疼難耐, 他找來野雞蛋和地菜, 煮給人們充饑。 當人們吃了以後, 頭突然不痛了。 “三月三, 吃地菜煮雞蛋, 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至今。

還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 名醫華佗到沔城采藥, 一天, 偶遇大雨, 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 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 痛苦難堪。 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 並在老者園內采來一把地米菜, 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 老者照辦, 服蛋三枚, 病即痊癒。 此事傳開, 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 熱潮遍及城鄉。 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 因此, 三月三, 地米菜煮雞蛋,就逐漸流傳開來,形成了風俗。

三月三吃薄餅始於何時,無從查考。民間有兩傳說。一是說明代時有個狀元蔡複一,同安人,長相不佳,眇目,歪嘴,跛足,可天生聰明,滿腹經綸,十六歲中進士,十九歲中狀元,名聲傳遍全國。當年皇帝也愛他才能,重用他,任他為七省經略和十三省巡按。官高、權生、責任大,他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朝廷中有人擁護他,有人嫉妒他,有人想謀害他。有人有意讓他忙碌得連飯都吃不上,想把他餓死。蔡複一的妻子是個聰明又能幹的婦女,她為丈夫的健康動了腦子,終想出一妙法。在蔡複一總督雲貴、湖廣軍事時,她把丈夫攣了的一邊手,用繩子懸掛於嘴邊,每日三餐卷了薄餅給他吃。果真有效。蔡複一並不因工作忙而影響健康。人們欣賞這種吃法,也有人仿效這種吃法,久了成為習慣。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遊、休閒、遊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地米菜煮雞蛋,就逐漸流傳開來,形成了風俗。

三月三吃薄餅始於何時,無從查考。民間有兩傳說。一是說明代時有個狀元蔡複一,同安人,長相不佳,眇目,歪嘴,跛足,可天生聰明,滿腹經綸,十六歲中進士,十九歲中狀元,名聲傳遍全國。當年皇帝也愛他才能,重用他,任他為七省經略和十三省巡按。官高、權生、責任大,他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朝廷中有人擁護他,有人嫉妒他,有人想謀害他。有人有意讓他忙碌得連飯都吃不上,想把他餓死。蔡複一的妻子是個聰明又能幹的婦女,她為丈夫的健康動了腦子,終想出一妙法。在蔡複一總督雲貴、湖廣軍事時,她把丈夫攣了的一邊手,用繩子懸掛於嘴邊,每日三餐卷了薄餅給他吃。果真有效。蔡複一並不因工作忙而影響健康。人們欣賞這種吃法,也有人仿效這種吃法,久了成為習慣。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遊、休閒、遊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