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受北宋皇帝點撥,18歲畫出故宮鎮館之寶

撰文:實習生 張馨心

新媒體編輯:何建為

圖編:盧淑嬋

作品圖片由故宮博物院供圖

現場圖片:新京報記者 朱駿 攝

兩年前, 《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出時引發的觀展長隊還歷歷在目, 如今, 比《清明上河圖》長1倍的《千里江山圖》全卷展出, 與觀眾見面。 想必這幅北宋鴻篇巨制長卷會再次引爆新的書畫參觀熱潮。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明天(9月15日)將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展覽分前後兩期, 於10月30日換展, 這是一次系統梳理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展覽, 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展出《千里江山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展子虔《遊春圖》等中國歷代青綠山水名作共86件(組)。

這幅由北宋畫家王希孟18歲時創作的作品, 到底有何傳奇?

在參觀這個展覽前, 關於《千里江山圖》, 你應該知道以下幾件事。

【畫作賞析】

《千里江山圖》為北宋王希孟所畫, 高51.5釐米, 長1191.5釐米, 用的是一匹整絹。 全卷取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 主要用石青石綠, 淡色渲染高空和水面, 在山腳和半空露出絹本底色, 顯出陽光燦爛之感。 全幅構圖景象開闊, 屬於北方山水畫派的系列, 以散點透視橫向展開全景式大山大水, 氣勢宏大。 圖中的台榭樓閣和橋亭、村落、寺觀等建築類型以及船舶等均十分豐富, 與自然山川有機結合起來, 形成視覺重點。

全卷運用“以大觀小”與“以小觀大”的觀察方法來達到“以有限表現無限”的藝術效果。

“以大觀小”就是“推遠”看, 如畫一座山, 近觀只見眼前的峭壁, 如將山“推”遠, 則可以見到這座山的大貌, 還可以看到這座山的四周景色。 “以小觀大”即“拉近看”, 像架上望遠鏡, 使遠處景物拉近來。 《千里江山圖》江邊的水磨, 距離極遠, 但被畫出來時, 連齒輪都交代出來。 所以在“推遠”和“拉近”的藝術處理中, 千里江山既保有山形的大勢, 又有豐富的細節。

【傳奇故事】

天才少年18歲繪就

王希孟是一位多少有些傳奇色彩的畫家, 他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僅憑一幅畫便名垂青史的少年, 作此畫時僅18歲左右, 他本人也英年早逝, 20來歲就去世了。

在浩瀚如煙的史海中難以找到對他的記載。

宋牧仲《論畫詩》中說:“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親傳筆法精。 進得一圖身便死, 空教斷腸太師京。 ”並注雲:“希孟天資高妙, 得徽宗秘傳, 經年設色山水一捲進禦, 未幾死, 年二十餘。 ”詩中所提到的“進得一圖”和“斷腸太師京”, 指的就是現存的《千里江山圖》卷和卷上蔡京感慨系之的提拔。 這兩則資料成為僅有的關於王希孟生平及創作的資訊。

9月11日, 《千里江山圖》提前給媒體展示。

王希孟得宋徽宗點撥

後人對王希孟的瞭解僅憑該卷尾蔡京的跋文,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 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 不逾半歲, 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 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

王希孟年少時是畫學裡的學生, 畢業後未能通過進入翰林圖畫院的命題考試, 只能去文書庫供職, 承擔抄賬、編目等書吏的活計。 他屢屢作畫呈獻, 引起徽宗的關注, 但他多次所獻之圖, 均尚欠工致。 徽宗見王希孟如此執著, 認為他“其性可教”,

於是誨諭他, 並親自教授。

得宋徽宗點撥的王希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繪成這幅《千里江山圖》捲進獻給皇上, 半年時間繪製如此高頭大卷, 可見用工之勤。 宋徽宗收到該圖後, 頗為嘉許, 將這件作品賞賜給了蔡京。 不幸的是, 王希孟可能因勞累過度, 年僅20餘歲就去世了, 該畫是他存世的唯一之作。

故宮專門定制了一個展櫃展示《千里江山圖》。

北宋多大山大水全景圖

宋代的山水,北宋和南宋各有特點。北宋多大山大水的全景圖,而南宋則多是山明水秀的一角構圖。北宋時期,畫壇上出現一種現象,即以“江山”為主要題材和表現對象,如有以《千里江山圖》而稱于世的王希孟,也有以畫《江山樓觀圖》而稱道的燕文貴。

“江山”這一題材的表達,可以說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對山水的興趣和情感,不僅僅是“可居”“可遊”,更是一種氣度,這種氣度既有皇家宮廷式的雍容典雅和縱覽天下的感覺,又有文人士大夫式的氣吞萬里山河的氣概和想像。“江山”成了這一時期富於意義的文化符號。

這次《千里江山圖》難得全卷展開展出。

重彩青綠在北宋是特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畫風在畫史上可以說是一特例,它特別燦爛和明麗。青綠山水在唐代李思訓父子那裡達到高峰後,其主流地位便逐漸被以水墨為主的畫風所取代,而其發展也趨於停滯。青綠山水畫自唐代李昭道以後,處於絕跡的邊緣,不僅作品罕見,就連文字記載也只是星星點點,這個先前曾一統天下的山水畫形式,竟悄無聲息地退出了它的主流地位。

因此在未見多少脈絡的情況下,重彩青綠的《千里江山圖》出現在飽浸著水墨情調的北宋山水畫壇上也算是一個特例。

宋代採礦業為畫家提供了顏料

宋代較為發達的採礦業和精細的手工加工業為宮廷畫家提供了優質的礦物質顏料,水墨山水畫的迅速發展又豐富了青綠山水畫的造型手段,使畫家有可能在寫實性與裝飾性相結合方面開出一條新路。《千里江山圖》所用石青、石綠系用礦石研磨製成,質地精良,千載之下猶煥然如新。作者注重厚薄對比,冷暖對比,山腳用赭色襯托,山體厚塗青綠,還在畫背面用粉托染,加強厚重感,給人留下滿目寶光的印象;另有許多地方留出絹的底色,水面用淡色塗染,燦爛而不失典雅,與唐代青綠山水的古拙裝飾趣味不同,又有別于水墨山水的淡雅。它運用了水墨山水畫的寫實技法成果,使重彩的青綠山水也打上皴法的烙印。

展覽資訊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時間:9 月15 日—12 月14 日

地點: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

故宮專門定制了一個展櫃展示《千里江山圖》。

北宋多大山大水全景圖

宋代的山水,北宋和南宋各有特點。北宋多大山大水的全景圖,而南宋則多是山明水秀的一角構圖。北宋時期,畫壇上出現一種現象,即以“江山”為主要題材和表現對象,如有以《千里江山圖》而稱于世的王希孟,也有以畫《江山樓觀圖》而稱道的燕文貴。

“江山”這一題材的表達,可以說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對山水的興趣和情感,不僅僅是“可居”“可遊”,更是一種氣度,這種氣度既有皇家宮廷式的雍容典雅和縱覽天下的感覺,又有文人士大夫式的氣吞萬里山河的氣概和想像。“江山”成了這一時期富於意義的文化符號。

這次《千里江山圖》難得全卷展開展出。

重彩青綠在北宋是特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畫風在畫史上可以說是一特例,它特別燦爛和明麗。青綠山水在唐代李思訓父子那裡達到高峰後,其主流地位便逐漸被以水墨為主的畫風所取代,而其發展也趨於停滯。青綠山水畫自唐代李昭道以後,處於絕跡的邊緣,不僅作品罕見,就連文字記載也只是星星點點,這個先前曾一統天下的山水畫形式,竟悄無聲息地退出了它的主流地位。

因此在未見多少脈絡的情況下,重彩青綠的《千里江山圖》出現在飽浸著水墨情調的北宋山水畫壇上也算是一個特例。

宋代採礦業為畫家提供了顏料

宋代較為發達的採礦業和精細的手工加工業為宮廷畫家提供了優質的礦物質顏料,水墨山水畫的迅速發展又豐富了青綠山水畫的造型手段,使畫家有可能在寫實性與裝飾性相結合方面開出一條新路。《千里江山圖》所用石青、石綠系用礦石研磨製成,質地精良,千載之下猶煥然如新。作者注重厚薄對比,冷暖對比,山腳用赭色襯托,山體厚塗青綠,還在畫背面用粉托染,加強厚重感,給人留下滿目寶光的印象;另有許多地方留出絹的底色,水面用淡色塗染,燦爛而不失典雅,與唐代青綠山水的古拙裝飾趣味不同,又有別于水墨山水的淡雅。它運用了水墨山水畫的寫實技法成果,使重彩的青綠山水也打上皴法的烙印。

展覽資訊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時間:9 月15 日—12 月14 日

地點: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