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賓虹對積墨表現技法的極致追求

在山水畫的創作中, 積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筆墨表現手段, 在積墨過程中, 每個畫家用筆用墨的方式方法及個人審美追求等因素的微妙差異, 都將會導致畫面效果的明顯區別, 並塑造出每個畫家的不同藝術風格。 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 憑藉對傳統文化的全面體會以及幾十年的筆墨實踐經驗, 在積墨的運用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積墨法方法來源於傳統, 又獨具面貌。

一、追求形而上的筆墨精神

黃賓虹先生的山水作品, 尤其是晚年, 無論是寥寥數筆的寫生, 還是層層積染的巨作, 都追求書法用筆, 不求形似, “近視幾不類物象, 遠觀則景物粲然”。 他畫樹只是著重於樹的勢態表現, 枝葉的處理簡略概括, 且大多是樹與樹、樹與山石渾然一體, 樹木只是符合於畫面整體的形式和意境的需要。 他畫山石, 脈絡結構松靈自然, 皴法靈活多變, 無拘無束。

他畫的雲水, 以空為主, 顧盼照應, 齊而不齊。 他的點景, 無論是房屋、茅亭、舟楫、小橋還是人物, 其勾勒的線條, 輕鬆靈動, 爽快俐落, 雖寥寥數筆, 卻生動傳神。

 苔點在畫面中可以說既是具象的, 又是抽象的。 賓虹先生的苔點畫法和前人有明顯的差異, 首先其苔點形態特別豐富;大小奇正、幹濕濃淡、疏密散聚,

千變萬化, 各種點法、墨法堆積一處, 蒼茫渾厚又華滋。 另外, 在功能上往往也不只是為了明確結構、脈絡或明確前後關係, 有時甚至相反, 是為了融洽, 而在融洽的同時, 又能保持筆觸感, 保持著苔點的獨立性。 他說:“皴法變化極多, 打點亦可作皴”, “沿皴作點三千點, 點到山頭氣韻來”, 他的很多作品墨點密佈, 形態各異, 既重實又靈動, 既是皴又補氣, 很有節奏感。

 賓虹先生的畫, 不著意表現具體的山石樹木的自然形態, 而是表現“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之精神。 他把山水畫的造型規律概括為“不齊之齊三角弧”, 其山石的組織、樹木的穿插無一不是 “三角弧”的組合。 他那一波三折的S型線皴和點皴, 則使畫面更加自然融洽, 更具抽象意味。 他曾說:“造化有神有韻, 此中內美, 常人不可見, 畫者能奪得其神韻, 才是真畫, 徒取形影如案頭置盆景, 非真畫也”。

二、對積墨表現技法的極致追求

黃賓虹是學者型山水畫大家, 他有著自己的畫學思想和用墨觀, 主要表現在:

(一)他以積墨為根本, 將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宿墨、漬墨和亮墨參用到積墨的過程中, 數種墨法靈和運用, 融合共生, 有時洗硯水、洗色碟水也用到畫面上去。 用筆方法也極盡變化之能事, 筆墨自然有些特別的機趣。

(二)對宿墨的挖掘。由於宿墨的膠、墨(煙煤)和水三者呈分離狀態,墨粒大小不均,質地粗糙。若用筆不慎,尤其是用筆拖、塗、抹,其渣滓在紙上極易劃出痕跡,弄壞畫面。因此以往畫家的用墨主張是“墨要新鮮”,不用宿墨。然而,用宿墨作畫墨色較渾厚,墨也不受膠的粘力制約,筆痕墨蹟中間濃麗而四周淡開,有獨特韻味。黃賓虹利用宿墨的這些特性, 化腐朽為神奇,不僅重視宿墨、善用宿墨,還將宿墨的特性、特徵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化境”,從而形成了有別于傳統審美欣賞習慣的自己的繪畫語言。

(三)對用水的重視。傳統繪畫只是將水用來調墨和洗筆,而黃賓虹則將繪畫用水提高到法的高度。其法有二:

一為“蘸水法”。按他自己的說法:“其法先以筆蘸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 按王中秀先生的說法:“方增先先生回憶說,賓虹先生以筆蘸墨後,開始畫畫,畫到筆劃不出了還在畫。接著老人把筆鋒伸到杯子裡去吸水,然後再畫,筆幹了再吸水,直到筆裡墨用得差不多沒有了,於是再蘸墨。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畫畢,杯子裡的水還是清的。黃賓虹這種用墨用水的畫法,就是使筆墨變化於無窮的‘蘸水法’” 。黃賓虹曾說:“夫善畫者,築基於筆,建勳於墨,而能使筆墨變化於無窮者,在蘸水耳”。

 二為“鋪水法”。鋪水,用的未必是清水,有時是用筆洗中含墨的水。鋪水的主要作用有三:其一,統一畫面。他畫山水,為加強畫面的整體感,在畫面半幹未幹之時,全部鋪一層水,使人看起來既柔和又統一。有時,他還把畫紙反過來,在畫的背面一遍一遍地用清水點,以求畫面的渾厚。其二,補氣生韻。在筆不到之處,為把氣脈連接起來,鋪以水。這樣既能保持此處的鬆動,又能筆筆貫通,氣脈相接,筆不到而韻生。其三,潤含春雨。一幅畫只有“乾裂秋風”,就會索然無味,因此既要“乾裂秋風”,又要“潤含春雨”。他晚年畫山,有時全用渴筆焦墨,但在這些渴筆焦墨痕跡中,他往往點之以水,或者鋪以水,使畫面渾厚又華滋。其四,傳統的作畫程式被打破。他不再按勾、皴、擦、點、染的傳統程式作畫,而是變成了印象式的整體把握,東一筆,西一筆,縱橫馳騁,常常勾中帶皴,皴中帶擦,也常常點皴結合,有時皴染交錯,有時點染難分。勾皴擦點染的靈活運用再加之數種墨法和水法的相互參用,使層層積染的畫面更加自然融洽,也更具抽象意味。“畫之分明難,融洽更難。融洽仍是分明,則難之又難。大名家全是此處見本領”。

 賓虹先生在“積”字上下足了功夫,他憑藉幾十年的筆墨經驗,把積墨技法的表現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晚年之作,常常是滿紙黑墨,墨密之極,其用墨之重,古今罕見。他往往以濃墨、焦墨、宿墨點了又點,加了又加,層層積染,遍遍加深,各種墨法相互參用,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積墨從三五次至數十次,甚至是幾年前十幾年前的畫,當他感覺墨積的不夠,仍拿出來繼續再往上積,直到滿意為止。他說:“餘觀北宋人畫,積千百遍而成,如行夜山,昏暗中層層深厚”,“作畫不怕積墨千層,怕的是積墨不佳有黑氣。只要得法,即使積染千百層,任然墨氣淋漓。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說,就是要你作畫認真,筆無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間有美酒,就是要善飲者去嘗。中國有墨,就是要書畫家盡情去用”。從這些畫語中,不難看出他對積墨的極致追求。曾拜黃賓虹為師的李可染在《水墨山水》題跋中這樣寫道:“前人論筆墨有積墨法,然縱觀古今遺跡,擅用此法者極稀。近代唯黃賓虹老人深得此道三味,龔賢不能過之”。

三、具有抽象意味的筆墨形式

線條是中國繪畫最基本、最主要的構成元素,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黃賓虹更是將線看成是藝術表現的靈魂,並賦予線條極其豐富的審美內涵。他強調用筆要“平、圓、留、重、變”,這些用筆法則,並非來自于對自然物象的描畫,而是“引書入畫”將書法用於畫法的結果。他說:“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畫之道在書法中”。“用筆之法從書法而來,如作文之起承轉合,不可混亂。起要有鋒,轉有波瀾,放要留得住,收筆須提得起。一筆如此,千筆萬筆,無不如此”。 類似論述之多,散見於黃賓虹的著述、題跋、書信及談話中。他的樹石造型及山石的皴法主要是S型線、S型線皴和有鋒、有腰、有筆根的點皴。並把書法中的“擔夫爭道”、“撥蹬法”等用筆法則用於山水畫中的勾皴點染中,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力,生髮出既有書法意味,又有造型功能,審美感極強的筆墨法式。

墨,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即指客觀世界五彩繽紛,反而會使人對色彩失去感覺。莊子也有“既雕既琢, 複歸於樸”、“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的觀點。唐末張彥遠提出了“運墨而五色具”的著名論斷。先哲們對色彩的否定和對黑色的肯定態度,對山水畫影響甚深。畫家們借助黑色來表現山川樹木、河流雲霧,表現色彩繽紛的世界和自我,墨作為最初的繪畫材料演變為中國畫的造型語言符號。黃賓虹對用墨極為重視,從其用墨所具有的形式感看來,他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程式,將各種墨法和水法靈活互用,這種在層層積染中構建起來的筆墨結構,使剛與柔、濃與淡、幹與濕、疏與密,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關係,在一個畫面裡達到最大的對比與和諧,形式感極強。同時,客觀上削弱了物象的自然形態,模糊了山石與草木的形態差別,所有的物象都被納入到一個近乎平面化的維度中,三維空間感變弱,平面空間的組合性、構成性增強,更具有抽象意味。

在中國古代哲學、美學和畫學中,“無”比“有”更重要,也就是說虛比實更重要。黃賓虹深知“無”的妙處,十分注重虛實、黑白的表現。他那層層積染的作品中,留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1.空明納萬物。他在空白之中寫以房屋或人物,使人感到其空白之處還有景,可謂無筆墨處皆成妙境。

2.景遠意深。有些白或是雲,或是水,或是小路,因此顯得山更高、水更闊、景更遠、意更深。

3.墨色更豐富生動。有些白就是空白,畫面有這些小空白在其中發光、透氣,全畫因此而靈活通透。可謂“一炬之光,通體皆虛”。然而絕非只有空白才是虛,許多由水墨混融的點與線形成的無“實物”之象的濃重墨團,同樣也可以也是“虛”。這種虛是帶有“玄”味的虛,畫面因此而“精神燦爛”。

縱觀中國山水畫發展史,幾乎每一次山水畫的變革都伴隨著積墨技法的豐富與創新。黃賓虹 “黒密厚重、渾厚華滋”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與他提出的“五筆、七墨”繪畫理論中的 “積墨”表現得關係最為直接,可以說,沒有其獨特的“積墨”表現,就不會有其獨特的山水畫風格。中國畫要繼承更要發展,對黃賓虹積墨畫風的恰當解讀,對未來山水畫的發展或許有些積極的借鑒作用。

(二)對宿墨的挖掘。由於宿墨的膠、墨(煙煤)和水三者呈分離狀態,墨粒大小不均,質地粗糙。若用筆不慎,尤其是用筆拖、塗、抹,其渣滓在紙上極易劃出痕跡,弄壞畫面。因此以往畫家的用墨主張是“墨要新鮮”,不用宿墨。然而,用宿墨作畫墨色較渾厚,墨也不受膠的粘力制約,筆痕墨蹟中間濃麗而四周淡開,有獨特韻味。黃賓虹利用宿墨的這些特性, 化腐朽為神奇,不僅重視宿墨、善用宿墨,還將宿墨的特性、特徵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化境”,從而形成了有別于傳統審美欣賞習慣的自己的繪畫語言。

(三)對用水的重視。傳統繪畫只是將水用來調墨和洗筆,而黃賓虹則將繪畫用水提高到法的高度。其法有二:

一為“蘸水法”。按他自己的說法:“其法先以筆蘸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 按王中秀先生的說法:“方增先先生回憶說,賓虹先生以筆蘸墨後,開始畫畫,畫到筆劃不出了還在畫。接著老人把筆鋒伸到杯子裡去吸水,然後再畫,筆幹了再吸水,直到筆裡墨用得差不多沒有了,於是再蘸墨。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畫畢,杯子裡的水還是清的。黃賓虹這種用墨用水的畫法,就是使筆墨變化於無窮的‘蘸水法’” 。黃賓虹曾說:“夫善畫者,築基於筆,建勳於墨,而能使筆墨變化於無窮者,在蘸水耳”。

 二為“鋪水法”。鋪水,用的未必是清水,有時是用筆洗中含墨的水。鋪水的主要作用有三:其一,統一畫面。他畫山水,為加強畫面的整體感,在畫面半幹未幹之時,全部鋪一層水,使人看起來既柔和又統一。有時,他還把畫紙反過來,在畫的背面一遍一遍地用清水點,以求畫面的渾厚。其二,補氣生韻。在筆不到之處,為把氣脈連接起來,鋪以水。這樣既能保持此處的鬆動,又能筆筆貫通,氣脈相接,筆不到而韻生。其三,潤含春雨。一幅畫只有“乾裂秋風”,就會索然無味,因此既要“乾裂秋風”,又要“潤含春雨”。他晚年畫山,有時全用渴筆焦墨,但在這些渴筆焦墨痕跡中,他往往點之以水,或者鋪以水,使畫面渾厚又華滋。其四,傳統的作畫程式被打破。他不再按勾、皴、擦、點、染的傳統程式作畫,而是變成了印象式的整體把握,東一筆,西一筆,縱橫馳騁,常常勾中帶皴,皴中帶擦,也常常點皴結合,有時皴染交錯,有時點染難分。勾皴擦點染的靈活運用再加之數種墨法和水法的相互參用,使層層積染的畫面更加自然融洽,也更具抽象意味。“畫之分明難,融洽更難。融洽仍是分明,則難之又難。大名家全是此處見本領”。

 賓虹先生在“積”字上下足了功夫,他憑藉幾十年的筆墨經驗,把積墨技法的表現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晚年之作,常常是滿紙黑墨,墨密之極,其用墨之重,古今罕見。他往往以濃墨、焦墨、宿墨點了又點,加了又加,層層積染,遍遍加深,各種墨法相互參用,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積墨從三五次至數十次,甚至是幾年前十幾年前的畫,當他感覺墨積的不夠,仍拿出來繼續再往上積,直到滿意為止。他說:“餘觀北宋人畫,積千百遍而成,如行夜山,昏暗中層層深厚”,“作畫不怕積墨千層,怕的是積墨不佳有黑氣。只要得法,即使積染千百層,任然墨氣淋漓。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說,就是要你作畫認真,筆無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間有美酒,就是要善飲者去嘗。中國有墨,就是要書畫家盡情去用”。從這些畫語中,不難看出他對積墨的極致追求。曾拜黃賓虹為師的李可染在《水墨山水》題跋中這樣寫道:“前人論筆墨有積墨法,然縱觀古今遺跡,擅用此法者極稀。近代唯黃賓虹老人深得此道三味,龔賢不能過之”。

三、具有抽象意味的筆墨形式

線條是中國繪畫最基本、最主要的構成元素,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黃賓虹更是將線看成是藝術表現的靈魂,並賦予線條極其豐富的審美內涵。他強調用筆要“平、圓、留、重、變”,這些用筆法則,並非來自于對自然物象的描畫,而是“引書入畫”將書法用於畫法的結果。他說:“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畫之道在書法中”。“用筆之法從書法而來,如作文之起承轉合,不可混亂。起要有鋒,轉有波瀾,放要留得住,收筆須提得起。一筆如此,千筆萬筆,無不如此”。 類似論述之多,散見於黃賓虹的著述、題跋、書信及談話中。他的樹石造型及山石的皴法主要是S型線、S型線皴和有鋒、有腰、有筆根的點皴。並把書法中的“擔夫爭道”、“撥蹬法”等用筆法則用於山水畫中的勾皴點染中,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力,生髮出既有書法意味,又有造型功能,審美感極強的筆墨法式。

墨,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即指客觀世界五彩繽紛,反而會使人對色彩失去感覺。莊子也有“既雕既琢, 複歸於樸”、“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的觀點。唐末張彥遠提出了“運墨而五色具”的著名論斷。先哲們對色彩的否定和對黑色的肯定態度,對山水畫影響甚深。畫家們借助黑色來表現山川樹木、河流雲霧,表現色彩繽紛的世界和自我,墨作為最初的繪畫材料演變為中國畫的造型語言符號。黃賓虹對用墨極為重視,從其用墨所具有的形式感看來,他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程式,將各種墨法和水法靈活互用,這種在層層積染中構建起來的筆墨結構,使剛與柔、濃與淡、幹與濕、疏與密,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關係,在一個畫面裡達到最大的對比與和諧,形式感極強。同時,客觀上削弱了物象的自然形態,模糊了山石與草木的形態差別,所有的物象都被納入到一個近乎平面化的維度中,三維空間感變弱,平面空間的組合性、構成性增強,更具有抽象意味。

在中國古代哲學、美學和畫學中,“無”比“有”更重要,也就是說虛比實更重要。黃賓虹深知“無”的妙處,十分注重虛實、黑白的表現。他那層層積染的作品中,留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1.空明納萬物。他在空白之中寫以房屋或人物,使人感到其空白之處還有景,可謂無筆墨處皆成妙境。

2.景遠意深。有些白或是雲,或是水,或是小路,因此顯得山更高、水更闊、景更遠、意更深。

3.墨色更豐富生動。有些白就是空白,畫面有這些小空白在其中發光、透氣,全畫因此而靈活通透。可謂“一炬之光,通體皆虛”。然而絕非只有空白才是虛,許多由水墨混融的點與線形成的無“實物”之象的濃重墨團,同樣也可以也是“虛”。這種虛是帶有“玄”味的虛,畫面因此而“精神燦爛”。

縱觀中國山水畫發展史,幾乎每一次山水畫的變革都伴隨著積墨技法的豐富與創新。黃賓虹 “黒密厚重、渾厚華滋”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與他提出的“五筆、七墨”繪畫理論中的 “積墨”表現得關係最為直接,可以說,沒有其獨特的“積墨”表現,就不會有其獨特的山水畫風格。中國畫要繼承更要發展,對黃賓虹積墨畫風的恰當解讀,對未來山水畫的發展或許有些積極的借鑒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