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失業生》:香港確實是一面鏡子

《失業生》:香港確實是一面鏡子

1981年, 張國榮、陳百強、鐘保羅、徐傑主演的《失業生》在香港公映。 2017年, 《失業生》在內地公映。 1981年的香港, 正是《獅子山下》激勵香港人奮鬥的時代。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 1981年的香港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 大致上來說三十年後的北上深才趕上。 霍耀良導演的《失業生》, 描寫幾個精英高中的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人生故事, 當前內地大學生基本上也是如此的煩惱。 《失業生》在劇作上無甚張力可言, 敘事平淡淺嘗輒止, 但還是本能的發掘了中學生/大學生擇業與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人生的路, 如何走,

是學生的永恆的話題。 多年以後, 鐘保羅、陳百強、張國榮紛紛離開人間, 令《失業生》有著更為詭異的傳奇之感。 如今再看《失業生》, 不再是十幾年前看明星或者獵奇。 去過幾次香港之後, 浮光溢彩的香港已經祛魅。

《失業生》複映之時, 《敦克爾克》還在上映,

這兩部電影之間其實有著特別的關聯。 英法聯軍不僅在二戰開場的歐洲西線潰敗, 在亞洲戰場也是溜之大吉, 香港被日軍佔領之後, 奮起反抗的是《明月幾時有》的東江縱隊。 二戰結束之後, 香港重新納入英國統治。 1949年新中國建立, 中共高層留下香港作為與西方世界溝通的視窗。 1967年, 香港暴動, 內地從大局出發, 英國才開始真正發展香港經濟, 轉口貿易之外, 輕工業和房地產、金融產業得以充分發展, 到1981年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繁榮局面。 香港地區的經濟和文化, 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香港問題。 香港是中國歷史中極其特殊的試驗場地, 回歸二十年之後, 更加被證明1980/1990年代的繁榮, 具有特殊性, 除了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集體屬性,
還有更多依靠內地廣闊的市場而生髮出的野蠻, 流行文化便是這野蠻其現代精神的產物。 可惜回歸之後, 很多港人總結錯了當年發達的原因, 作為特殊視窗的一面鏡子, 如今的香港可以說是失業生。

陳百強和鐘保羅飾演的富家子弟, 由此可以在精英大學裡全方面發展,

尤其是從小培養起的音樂才華, 最終讓其可以與家庭決裂之後, 有可能打開人生的新局面。 1980年代的香港, 流行文化開始在整個東亞、東南亞成為強勢輸出的特殊商品, 《失業生》同步演繹出譚詠麟、張國榮和此後四大天王的衝擊力。 張國榮飾演的榮少, 其實是貧窮人家的孩子, 但是在70年代末期還是可以舉全家之力供應他上大學, 不過畢業之後人脈匱乏的他, 也就只能從豪華場所的侍應生(打掃廁所)開始做起。 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杜琪峰、韋家輝等香港電影大佬都有類似的生活經歷, 當年的香港階層固化尚未完成, 社會上充滿著神奇的機會, 全看當事人有沒有足夠的準備。 香港當年的繁榮,
並沒有減輕窮富差距, 反而從制度上固化了階層, 尤其是董建華特首八萬五計畫被土地資本家和有產者抵制之後, 導致如今的香港相比《失業生》年代更加不公平, 畢竟當年香港諸多窮人多數並不曾接受高等教育, 現在的香港窮二代接受了大學教育, 又如何與權貴二代和專業人士的子弟相競爭呢?張國榮、陳百強、鐘保羅作為歌手和偶像的這條路, 基本上也走不通了, 君不見他們的接班人陳奕迅已經在《閃光少女》中飾演教育幹部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