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詞人第一蘇軾,宋詞代表作水調歌頭是為誰而做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 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即丙辰年的中秋節, 為作者醉後抒情, 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像, 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 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 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 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 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 側重寫天上 。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 通過向青天發問 ,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 筆勢夭矯迴折, 跌宕多彩。 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 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 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 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 氣勢不凡, 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幾句, 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 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 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 化景物為情思, 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

側重寫人間 。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三句, 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 由月引出人, 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 承“照無眠”而下, 筆致淋漓頓挫 ,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 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 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三句, 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 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 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 齊龐辱, 忘得失, 超然物外, 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 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 視為一體, 求得安慰。 結尾“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 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 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 詞的下片, 筆法大開大合, 筆力雄健渾厚, 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 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 幸福的生活的嚮往 , 既富於哲理, 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 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 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 作者俯仰古今變遷, 感慨宇宙流轉, 厭薄宦海浮沉, 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 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