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時髦的低溫慢煮機,到底值不值得剁?

搬家, 會讓你發現被你丟棄在記憶角落的東西。

這不, 我局剛興師動眾搬了個家, 光是打包局裡那些鍋碗瓢盆、電器工具就夠一局子人忙活的了, 更別提重新歸納整理有多大工程量了。 所以搬家以後的頭一個禮拜, 大夥兒都來回穿梭在成堆的大紙箱中幫阿花拆箱整理。

當然, 最後的整理效果, 還是挺讓強迫症患者滿意的——

本周不太走運的C探員, 從不知道哪裡挖出一個壓箱底的盒子。

“咦, 什麼東西啊這是...空的嗎?辣麼多灰, 好扔掉了伐?”

但是局座我眼前一亮了呀, 我的媽媽呀, 這不就是前一陣我拆重金買的低溫慢煮烹飪機嘛!我跑過去擁抱了我的“新機”, 順便從箱子裡又找出來一本料理書, 扔給了C探員:

作者:(臺灣)蘇彥彰

“擇人不如撞人, 你就研究研究這個機器吧, 看看這東西做的食物到底好不好吃。 ”

C探員:……

原本給了她一星期好好研究這本昂貴的書, 沒想到, 半個小時之後, 她就回復我:看完了。

我怎麼不知道我局還有這樣一目十行的學霸?仔細一問, 才知道這本書只有前30頁在科普低溫慢煮, 後170頁都是各種各樣的菜譜, 看完前三十頁, 低溫慢煮是怎麼回事大概也就get了。

以下是C探員的小抄:

簡單來說就是先調味, 再烹煮,再上色。

粗糙一翻,“低溫慢煮”需要耗費的時間長長短短差距可大了——最快的僅僅需要15~20分鐘,最慢則需要22~26小時...這麼一比對,並不怎麼擅長做菜的C探員 ,很快就鎖定了目標——三杯雞和牛排。

這兩樣耗時在低溫慢煮裡算短的,食材又容易買到,嗯。

理論知識研究完畢,該開箱看看實物到底長啥樣子了。

這就是在歪果很流行的低溫烹調機了,一個主機掛根線,一個支架,完事。

從居家角度考慮,看起來還是蠻好清洗的,收納起來也不算太占地方,如果真的很實用, 倒是可以考慮入手的。

當初局座為什麼會買它呢,因為它給人一種“菜鳥一秒變大廚”的幻覺——“家庭廚房也能端出專業水準的高級料理”、“忙碌的現代人的廚房福音”、“靠它掌控了火候和溫度,新手也能做出高級餐廳的料理”...再加上現在去吃飯,餐廳好像確實挺流行“低溫慢煮XXX”的…

於是,愣是把它海淘了回來,又是1000大洋沒了……

然而,真的實操起來,真是一波五六七八折(打折力度夠大的...),眼看C探員被折騰到沒脾氣。以下是C探員本次為期一周之久的低溫慢煮食驗報告:

“不是說好是忙碌現代人的福音嗎?”

按照本局平時的尿性,買(玩)電器我都是不看說明書的,反正上手玩著玩著總歸就會了嘛。幸好,低溫烹調機的操作也相當簡單,沒有出洋相。

大概就是上面這樣,把支架裝到主機上,旋轉按鈕固定,然後再把整個機器固定到某個容器壁上就好了~

也就是說,光有個低溫烹調機,你還是煮不了東西的,還得帶上它的“配套設施”——

首先,你得有一口又深又大、又大、又大的鍋!

這根棍子太長了啊喂,小一些的鍋深度不夠,“牆壁”不夠高,無法“吸附”...換鍋3次,最後拿出局裡一口最大的蒸鍋,這才勉強解決問題。普通家庭麼,局座思前想後也只有姆媽用的木頭泡腳盆最合適了——夠深、夠保溫。

接著,你得接上這麼一大鍋子水。

水龍頭呀,就這麼嘩嘩嘩的流淌著,反正一時半會兒也接不滿,喝口水塗個唇膏回來差不多接夠了。然後,把烹調機放進鍋裡,固定好。用滑輪將目標溫度調到你需要的數值,打開開關。

PS:雖然說是“低溫”,但容器必須放置在隔熱、不怕燙的檯面上,比如電磁爐或者天然氣灶上,所以你最好就老實待在廚房裡捯飭這個機器,別像C探員一樣異想天開想把它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弄得桌面被燙出個印子...

到這裡為止,看起來都還算簡單順利,按照食譜書的指示,C探員把目標溫度設定在了72℃,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這個過程也被低溫烹調機的追捧者稱為“不用守在鍋子旁,可以去忙自己的事”的自由的時間。

那麼,這段所謂的自由的升溫期大概能持續多久呢?請看食驗數據:

室溫26℃時,鍋裡的水從27.7℃(打開烹飪機,它自動會測量目前的水溫)上升至70度用了25分鐘。平均下來,每上升1℃大概得耗時36秒。溫度上到60℃以後,升溫速度明顯慢了下來,尤其是要上不上70℃的時候,仿佛是看到心電圖或者股票的K線圖似的,“這溫度怎麼不升、反倒還會跌下來的啊?!”

如果你在升溫期去幹別的事了應該沒什麼感覺,但對於像C探員這樣嚴謹(無聊)的盯著溫度一度一度爬升的人來說,和它一起爬到70℃簡直是心好累,而盯著C探員幹活的局座我,就更加無聊了……我們能明顯感到這溫度它疲勞了、爬不動了、上不去了,很想用熱水壺燒一壺開水澆進去快速達到溫度。

反正,要做三杯雞的話(三杯雞需要的溫度是68-72℃),按照觀測從打開烹飪機到雞肉可以正式下鍋怎麼著也得等個22-32分鐘。

當然,達到指定溫度以後,機器也是會提醒的,就怕你幹別的事兒太投入、聽不見。這裡有個小小的問題,機器不會識別你是不是過來進行下一步操作了,因此也不會自動斷電,大不了它就一直運作保溫下去(反正水溫不高,也不會煮幹)。

試機到此結束,下麵得正經做肉了。可哪裡知道,C探員辛苦跑到家X福買回來的雞翅根 ▼

居然是臭的!!

氣調包裝照理說應該很新鮮才對,莫非是路上30分鐘裡給熱壞了?這這這...還能說啥,只能全部扔掉...

心疼經費……

趕緊又在京X生鮮上叫了2斤鮮雞腿,想著京X速度還算快的吧,結果左等右等只看見商家已經配好貨了,但就是沒有派送員接單...最後得虧了經常與商家談判的我局攝影師、對著京X客服苦口婆心講了一頓道理,終於有配送員肯接單了...

四十分鐘以後,鮮雞翅兒來了▼

聞了一聞吧,似乎也不怎麼新鮮了...這下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得趕在它發臭之前做完準備工作啊!

於是C探員操起大刀開始剁肉,那生疏的手法,嚇得局座和阿姨趕緊把她勸了下來……到底還是被阿姨嫌棄(搶戲)了...

阿姨三下兩下剁完了肉,才換到C探員重新出場了。

第一步,調配鹽漬用水——500g的肉需要用1000ml的水和30g的鹽調製成的鹽水醃制。

第二步,將肉塊和鹽漬用水一起倒入密封容器中——按照水量,這個容器恐怕得是個加大號的樂扣保鮮盒,或者乾脆就用醃泡菜的密封罐吧~局裡最大的保鮮盒,只剛好夠裝1000ml的水...個麼就直接用密封袋吧~

第三步,連肉帶水放入冰箱冷藏一晚。

對,不是20分鐘,也不是2小時,是一晚,一整晚。可以的,做個菜要橫跨兩天,於是這天就收工回家了。

到這裡,前期準備工作就結束了。如果沒有臭雞肉的強行加入,那麼做一道三杯雞的準備工作預計需耗時——

買菜 15分鐘

洗雞切雞 15分鐘

稱鹽調水 10分鐘

醃制 6-8小時

總共也就7-8個小時吧,其中實際需要你親自操作的時間,最少也要40分鐘。

原本C探員的設想和理解是這樣的:經過一晚的醃制,第二天起來只需要把那袋雞肉扔進水浴鍋裡,然後就可以該幹嘛幹嘛去。時間一到,就可以招呼大夥兒開飯了。

但遺憾的是,設想總是想得太簡單——經過一整晚的冷藏鹽漬,仍然不是低溫烹飪機上場的時候~如果不在這之前對食材進行調味,那麼你最後拿到手的就只是帶點鹹味的、煮熟的某樣食物而已。

所以,在機器派上用場之前...還得開火...此時C探員已經快崩潰了:“啊!!!真是黎明前的長長的黑暗啊...”

三杯雞的調味步驟是這樣的:先用小火把麻油炒熱,把薑片和蒜仁煸出香味。

然後,關火、放涼——簡單4個字,但完全冷卻挺耗時間,差不多完成這一步用了一整個午休時間。

▲C探員以這樣的眼神看了我一個中午……

在等油冷的時候,就可以提前架上鍋、打開低溫烹調機,畢竟它要達到指定溫度還要花點時間。等到炒好的佐料和油完全放涼了,就把它和雞腿肉一起一股腦兒倒進塑封袋裡。

PS:請提前檢查你的塑封袋品質!!別問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反正三杯雞做了不止一遍……

接著再利用桌面邊緣儘量排空塑封袋中的空氣後密封,就像這樣▼

然後,然後就是激動人心的一刻!終於,終於用上低溫烹調機了!!

最後,為了更有效(省電)的起到保溫效果,可以在表面蓋上錫箔紙減少散熱,再誇張點,給它穿件襖子。

到這裡,需要人工作業的烹調步驟就全部告一段落,C探員終於有了放飛自我的2~3小時,然後本局和她就聽了兩三個小時“什麼時候可以吃啊?”、“今天總該能吃到了吧”的民怨民聲...

“人靠衣裝,菜靠上色”

放飛(基本都在幫阿花開箱理貨)了2個多小時以後,雞肉就可以出鍋進行最後一步——調味。

在調味之前,有一個視情況可做可不做的步驟——冷卻。如果完成低溫烹調的食物馬上就要吃掉,則不需要多此一舉;但如果不是馬上享用,那麼在完成低溫烹調以後,必須趕快將食物進行冷卻後放入冰箱冷藏(一般完成低烹的燉煮類食物可以在冰箱裡儲存一周左右,吃之前回鍋加熱即可),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一大盆冰水▼

它能幫助你快速有效的給食物降溫、完全冷卻。這時候,某探員剁手失敗、貢獻給局裡做展覽的矽膠大冰格派上了用場。

好,反正我們是很著急要吃的,所以意思一下就好了,來來來,趕緊再下鍋。也就是說,有了低溫烹調機,不過就是把原本做菜步驟中“悶煮”這一環節拉長了而已,其餘醃制、備料、上色的步驟,還是全得人工來……

繼續三杯雞的步驟:米酒、醬油、水倒入鍋裡大火煮滾,再把塑封袋裡的肉啊湯啊的整個倒進鍋裡。

湯汁沸騰後再大火煮3~5分鐘。

(不要問為什麼這麼湯這麼大,按菜譜書來的,誒,它就是湯那麼大……)

加入九層塔以後,蓋上鍋蓋熄火,悶3分鐘,DONE。

局座看著這一鍋湯汁——“這就Done了?不用收汁嗎?”

於是又收穫了一枚C探員白眼:“菜譜就是這麼寫的啊……不信你去問它Done不Done吧。”

從頭到尾算一算,做一道低溫慢煮三杯雞至少需要:

買菜 15分鐘

洗雞切雞 15分鐘

稱鹽調水 10分鐘

醃制 6-8小時

炒制佐料 15分鐘

等佐料放涼 20分鐘

低溫慢煮 2-3小時

上色炒制並裝盤 10分鐘

期間,局座忍受了C探員幾百次的抱怨“這個機器效率太太太太低了”,“吃不上飯了”...可是,人家的精髓就是慢咯……

▲請腦補一道三杯雞燒了3次,總計3天的C探員…

“講道理,你覺得用它下廚值不值?”

帶著滿腹狐疑,C探員弱弱地盛出雞肉,我左看右看,都跟食譜書上長得不一樣啊。

來,請親愛的美編小姐姐給大家來個直觀對比:

賣家秀VS買家秀

這顏色差得有點多啊……天地良心,C探員確實是全程照著菜譜做的,本局從頭到尾都盯著她呢……不信邪的我們,又重做了一次三杯雞,確認了,成品做出來就是這樣的,不信你們買一個低烹機和菜譜試一試~

為了測試低溫慢煮的三杯雞和普通做法的三杯雞有什麼不同,也為了驗證低溫烹調做出的料理是不是名副其實“能讓初學者也做出高級餐廳的美味”,得找點對比、找點傷害才行,於是制定了下一步作戰計畫:

計畫1 用傳統烹飪方法,再做一份三杯雞。

這沒什麼難的,C探員找出了X廚房APP上最多廚友做過的三杯雞食譜,不用醃不用回鍋,備好了上手就來。

計畫2 叫一份外面餐廳裡做的臺式三杯雞。

叫賣外嘛,這個越加是沒有難度的。鹿港小X,就是你了,下單一份三杯雞。

還別說,鹿港小X的三杯雞還是100%好評呢~

.....嗯...就這樣,湊齊了三份三杯雞,進行盲測比拼。

低溫慢煮的三杯雞到底表現如何?請看10位探員的盲測投票結果:

綜合局座及探員們的評價後,這三份三杯雞的實際表現歸納如下:

X廚房版本:調味偏甜,酒味也有點重,適合江浙地區人的口味,色澤十分誘人,但調味只附著在表面,雞肉不夠入味;

低溫慢煮版本:三盤中,賣相最差,看著就像手殘的產物,但勝在調味很好,雞肉從裡到外味道都很均勻,肉質也很嫩,吃了上癮;

鹿港小X版本:一看就知道是飯店出品,色澤紅潤,油光鋥亮,跟菜譜書上很像,可惜雞肉口感偏柴,也不入味。

嘖嘖,被嫌棄了三天的低溫慢煮機,看樣子還是有點用的嘛,居然打敗了鹿港小X的三杯雞哎……

C探員在收到某探員私信的誇讚之後,也原諒了本局這一衝動的購物決定。從此,“用低溫烹調機做菜很好吃”的印象就烙在我倆腦海裡了。

再接再厲,C探員準備借低烹牛排讓眾人驚豔一番。本來用低溫烹調機做牛排的簡單程度,遠可以甩三杯雞好幾條街,步驟少耗時短,除了2束新鮮的百里香、其它需要準備的食材(大蒜、鹽、黑胡椒和無鹽黃油)都唾手可得。可就因為一份週二一早下單,週三還不給發貨的百里香,我們又一次跟京X生鮮撕了逼。

Anyway,收到這袋捂到快要發黑的百里香的時候,早在CitySuper買的逼近700大洋的澳洲大牛排已經在我局冰箱裡靜靜躺了三天之久。

雖然湊齊食材浪費了些時間,但因為咱試用的是低溫慢煮的機器嘛,急是急不來的(不急是說說的,再等下去貴貴的牛排就要臭掉了好不好)——正式烹調前還得醃制一晚呀。也就是說,牛排也一樣,今天備料,明天才能吃上……

給牛排兩面抹上鹽、黑胡椒和無鹽黃油,然後和蒜瓣、百里香一起放進塑封袋裡,排出塑封袋裡的空氣後,放入冰箱冷藏一晚,此時袋中並沒有液體,最佳的抽真空方法是用吸管吸走袋子裡的空氣或利用水壓擠走空氣。由於略有潔癖的C探員拒絕吸入未經烹飪的牛肉分子,於是採用了後者。

真空密封後的牛排就是這個樣子▼

完成整晚的醃制後,直接把塑封袋整個放入50~52度的水中,低溫烹煮30~60分鐘。然後把牛排從塑封袋中取出來,用廚房用紙擦去表面的水分,此時你的牛排雖然已經達到可以食用的狀態,但它會如下圖一般純樸自然,直白地說就是一塊看起來似熟不熟的肉,你絕對不會想動刀叉的……

為了讓它看起來讓人產生食欲,最後上色的步驟還是不能省——快速在熱好的平底鍋裡煎到表面上色。兩邊各煎了大概30秒後,牛排總算冒出了誘人的香氣,看起來好吃多了。

再來算一下,製作一道低溫慢煮牛排共需要花費:

買菜 15分鐘

給牛排抹鹽備料抽真空 5分鐘

醃制 6-8小時

低溫慢煮 1小時

上色裝盤 5分鐘

反正也不輕鬆……為了比對低烹牛排和傳統煎法的牛排有何不同,我們用同樣食材和配料做了一份傳統煎法的牛排。這次買的牛排厚度不夠,雖然對比不是很明顯,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低烹牛排從表面到內心都是一個熟度,而傳統煎法的牛排,表面熟了、內心還有些粉嫩夾生。

至於兩種烹調方式做出的牛排的口感和味道孰好孰壞,來看看探員們盲測投票的結果吧:

為了方便試吃而切塊後的牛肉基本很難從外觀來判斷烹調方法了,低溫牛排,它居然又贏了……

探員們對兩份牛排的評價整理歸納如下:

低烹牛排:調味很贊,入味,肉質較嫩、濕潤,有彈性;

傳統煎法的牛排:肉質稍柴,後味有點肉腥氣,不太入味。

從耗時來說,如果你動作麻利點兒、傳統煎法的牛排可能從買食材回家到開吃不過20分鐘,而採用低溫烹調的話,你動作再快、醃制的一個晚上(6-8h)不能省,加上水浴的0.5-1h,再算上醃制前的處理、烹煮完的上色(就算它20分鐘吧),要吃上低溫慢煮牛排至少得等個7小時…

為期一周的食驗可終於結束了,局座和C探員終於舒了一口氣。難以置信,我倆居然跟低溫烹調機混了一整個禮拜。C探員摸著“涼心”,總結了如下試用心得:

優點 1 低溫烹調機確實能做出有高級口感和調味的食物,這對零基礎或廚藝很一般的人來說尤其明顯,只要照著食譜老老實實做,就能讓你做的食物的品質有明顯提升——熟度均勻,口感軟嫩,而且可以放心的是,你每一次用烹調機做出來的食物都是一樣的品質,絕對不會出現“上次鹹這次淡”或者“上次沒熟這次又老了”的情況,可以被捧高高!你們是不知道我局這幫人的嘴有多難取悅……

優點 2 因為烹飪全程無高溫,因此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營養;

優點 3 選擇這種烹飪方式需要掐算時間,你不僅要解決今天吃什麼,還得計畫好明天吃什麼,因為明天要吃的東西,今天必須得醃上了…因此可以培養你的計劃性(感覺在扯淡了…);

優點 4 “不早了,得趕緊做飯了”,著急吃飯努力一把就有飯吃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反正你得等,就當培養耐心了吧(F探員:我去!這不是培養耐心,是培養胃病!)

缺點 1 低溫慢煮機不配備相應的菜譜,只有很簡單的說明書。如果你想要做出比較好的效果,就需要有非常出色的“軍師”,比如幾本可靠的食譜指導書,或者專為低溫烹調設計的APP,比如網路上烹飪愛好者們推薦的Sous Vide Toolbox▼

(本來C探員也想下一個試試,看了一眼這個曲線之後,她告訴我,她的高中數學/物理/化學老師的臉突然出現在她眼前...居然還要30塊軟妹幣...罷了罷了)

缺點 2 低溫慢煮機不會幫你節約時間,你還是得有足夠的時間下廚。如果現在的你完全擠不出時間來下廚,那麼買了低溫烹調機之後也不會有。雖說在使用它烹飪食物的時間裡你可以隨意離開廚房,但它不能完成食物前期和後期處理的工作,這部分仍舊需要你親自出馬;

缺點 3 低溫慢煮機和其它廚房電器一樣,有極大可能性玩不過三次就會被閒置,就像它的前輩多士爐、烤箱、豆漿機、榨汁機、麵包機…一樣,呵呵噠。

缺點 4 貴就一個字……作為一個廚房玩具,它比前輩多士爐烤箱豆漿機啥都要貴啊……

......

結合以上論點,低溫烹調機到底值不值得買,請親愛的觀眾胖友們視個人需要而定,種草或者拔草了的,都可以到評論區留言。

就食驗裡兩道菜的水準而言,低溫慢煮機已經把C探員推向了她個人廚藝的巔峰,他們都叫我給她轉崗,改當“局廚”,你們說我給她轉是不轉?

本文系我局綜合探員個人觀點形成,不能代表廣大消費者自身對產品的理解和個人意見,請看官老爺們理性判斷。

再烹煮,再上色。

粗糙一翻,“低溫慢煮”需要耗費的時間長長短短差距可大了——最快的僅僅需要15~20分鐘,最慢則需要22~26小時...這麼一比對,並不怎麼擅長做菜的C探員 ,很快就鎖定了目標——三杯雞和牛排。

這兩樣耗時在低溫慢煮裡算短的,食材又容易買到,嗯。

理論知識研究完畢,該開箱看看實物到底長啥樣子了。

這就是在歪果很流行的低溫烹調機了,一個主機掛根線,一個支架,完事。

從居家角度考慮,看起來還是蠻好清洗的,收納起來也不算太占地方,如果真的很實用, 倒是可以考慮入手的。

當初局座為什麼會買它呢,因為它給人一種“菜鳥一秒變大廚”的幻覺——“家庭廚房也能端出專業水準的高級料理”、“忙碌的現代人的廚房福音”、“靠它掌控了火候和溫度,新手也能做出高級餐廳的料理”...再加上現在去吃飯,餐廳好像確實挺流行“低溫慢煮XXX”的…

於是,愣是把它海淘了回來,又是1000大洋沒了……

然而,真的實操起來,真是一波五六七八折(打折力度夠大的...),眼看C探員被折騰到沒脾氣。以下是C探員本次為期一周之久的低溫慢煮食驗報告:

“不是說好是忙碌現代人的福音嗎?”

按照本局平時的尿性,買(玩)電器我都是不看說明書的,反正上手玩著玩著總歸就會了嘛。幸好,低溫烹調機的操作也相當簡單,沒有出洋相。

大概就是上面這樣,把支架裝到主機上,旋轉按鈕固定,然後再把整個機器固定到某個容器壁上就好了~

也就是說,光有個低溫烹調機,你還是煮不了東西的,還得帶上它的“配套設施”——

首先,你得有一口又深又大、又大、又大的鍋!

這根棍子太長了啊喂,小一些的鍋深度不夠,“牆壁”不夠高,無法“吸附”...換鍋3次,最後拿出局裡一口最大的蒸鍋,這才勉強解決問題。普通家庭麼,局座思前想後也只有姆媽用的木頭泡腳盆最合適了——夠深、夠保溫。

接著,你得接上這麼一大鍋子水。

水龍頭呀,就這麼嘩嘩嘩的流淌著,反正一時半會兒也接不滿,喝口水塗個唇膏回來差不多接夠了。然後,把烹調機放進鍋裡,固定好。用滑輪將目標溫度調到你需要的數值,打開開關。

PS:雖然說是“低溫”,但容器必須放置在隔熱、不怕燙的檯面上,比如電磁爐或者天然氣灶上,所以你最好就老實待在廚房裡捯飭這個機器,別像C探員一樣異想天開想把它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弄得桌面被燙出個印子...

到這裡為止,看起來都還算簡單順利,按照食譜書的指示,C探員把目標溫度設定在了72℃,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這個過程也被低溫烹調機的追捧者稱為“不用守在鍋子旁,可以去忙自己的事”的自由的時間。

那麼,這段所謂的自由的升溫期大概能持續多久呢?請看食驗數據:

室溫26℃時,鍋裡的水從27.7℃(打開烹飪機,它自動會測量目前的水溫)上升至70度用了25分鐘。平均下來,每上升1℃大概得耗時36秒。溫度上到60℃以後,升溫速度明顯慢了下來,尤其是要上不上70℃的時候,仿佛是看到心電圖或者股票的K線圖似的,“這溫度怎麼不升、反倒還會跌下來的啊?!”

如果你在升溫期去幹別的事了應該沒什麼感覺,但對於像C探員這樣嚴謹(無聊)的盯著溫度一度一度爬升的人來說,和它一起爬到70℃簡直是心好累,而盯著C探員幹活的局座我,就更加無聊了……我們能明顯感到這溫度它疲勞了、爬不動了、上不去了,很想用熱水壺燒一壺開水澆進去快速達到溫度。

反正,要做三杯雞的話(三杯雞需要的溫度是68-72℃),按照觀測從打開烹飪機到雞肉可以正式下鍋怎麼著也得等個22-32分鐘。

當然,達到指定溫度以後,機器也是會提醒的,就怕你幹別的事兒太投入、聽不見。這裡有個小小的問題,機器不會識別你是不是過來進行下一步操作了,因此也不會自動斷電,大不了它就一直運作保溫下去(反正水溫不高,也不會煮幹)。

試機到此結束,下麵得正經做肉了。可哪裡知道,C探員辛苦跑到家X福買回來的雞翅根 ▼

居然是臭的!!

氣調包裝照理說應該很新鮮才對,莫非是路上30分鐘裡給熱壞了?這這這...還能說啥,只能全部扔掉...

心疼經費……

趕緊又在京X生鮮上叫了2斤鮮雞腿,想著京X速度還算快的吧,結果左等右等只看見商家已經配好貨了,但就是沒有派送員接單...最後得虧了經常與商家談判的我局攝影師、對著京X客服苦口婆心講了一頓道理,終於有配送員肯接單了...

四十分鐘以後,鮮雞翅兒來了▼

聞了一聞吧,似乎也不怎麼新鮮了...這下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得趕在它發臭之前做完準備工作啊!

於是C探員操起大刀開始剁肉,那生疏的手法,嚇得局座和阿姨趕緊把她勸了下來……到底還是被阿姨嫌棄(搶戲)了...

阿姨三下兩下剁完了肉,才換到C探員重新出場了。

第一步,調配鹽漬用水——500g的肉需要用1000ml的水和30g的鹽調製成的鹽水醃制。

第二步,將肉塊和鹽漬用水一起倒入密封容器中——按照水量,這個容器恐怕得是個加大號的樂扣保鮮盒,或者乾脆就用醃泡菜的密封罐吧~局裡最大的保鮮盒,只剛好夠裝1000ml的水...個麼就直接用密封袋吧~

第三步,連肉帶水放入冰箱冷藏一晚。

對,不是20分鐘,也不是2小時,是一晚,一整晚。可以的,做個菜要橫跨兩天,於是這天就收工回家了。

到這裡,前期準備工作就結束了。如果沒有臭雞肉的強行加入,那麼做一道三杯雞的準備工作預計需耗時——

買菜 15分鐘

洗雞切雞 15分鐘

稱鹽調水 10分鐘

醃制 6-8小時

總共也就7-8個小時吧,其中實際需要你親自操作的時間,最少也要40分鐘。

原本C探員的設想和理解是這樣的:經過一晚的醃制,第二天起來只需要把那袋雞肉扔進水浴鍋裡,然後就可以該幹嘛幹嘛去。時間一到,就可以招呼大夥兒開飯了。

但遺憾的是,設想總是想得太簡單——經過一整晚的冷藏鹽漬,仍然不是低溫烹飪機上場的時候~如果不在這之前對食材進行調味,那麼你最後拿到手的就只是帶點鹹味的、煮熟的某樣食物而已。

所以,在機器派上用場之前...還得開火...此時C探員已經快崩潰了:“啊!!!真是黎明前的長長的黑暗啊...”

三杯雞的調味步驟是這樣的:先用小火把麻油炒熱,把薑片和蒜仁煸出香味。

然後,關火、放涼——簡單4個字,但完全冷卻挺耗時間,差不多完成這一步用了一整個午休時間。

▲C探員以這樣的眼神看了我一個中午……

在等油冷的時候,就可以提前架上鍋、打開低溫烹調機,畢竟它要達到指定溫度還要花點時間。等到炒好的佐料和油完全放涼了,就把它和雞腿肉一起一股腦兒倒進塑封袋裡。

PS:請提前檢查你的塑封袋品質!!別問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反正三杯雞做了不止一遍……

接著再利用桌面邊緣儘量排空塑封袋中的空氣後密封,就像這樣▼

然後,然後就是激動人心的一刻!終於,終於用上低溫烹調機了!!

最後,為了更有效(省電)的起到保溫效果,可以在表面蓋上錫箔紙減少散熱,再誇張點,給它穿件襖子。

到這裡,需要人工作業的烹調步驟就全部告一段落,C探員終於有了放飛自我的2~3小時,然後本局和她就聽了兩三個小時“什麼時候可以吃啊?”、“今天總該能吃到了吧”的民怨民聲...

“人靠衣裝,菜靠上色”

放飛(基本都在幫阿花開箱理貨)了2個多小時以後,雞肉就可以出鍋進行最後一步——調味。

在調味之前,有一個視情況可做可不做的步驟——冷卻。如果完成低溫烹調的食物馬上就要吃掉,則不需要多此一舉;但如果不是馬上享用,那麼在完成低溫烹調以後,必須趕快將食物進行冷卻後放入冰箱冷藏(一般完成低烹的燉煮類食物可以在冰箱裡儲存一周左右,吃之前回鍋加熱即可),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一大盆冰水▼

它能幫助你快速有效的給食物降溫、完全冷卻。這時候,某探員剁手失敗、貢獻給局裡做展覽的矽膠大冰格派上了用場。

好,反正我們是很著急要吃的,所以意思一下就好了,來來來,趕緊再下鍋。也就是說,有了低溫烹調機,不過就是把原本做菜步驟中“悶煮”這一環節拉長了而已,其餘醃制、備料、上色的步驟,還是全得人工來……

繼續三杯雞的步驟:米酒、醬油、水倒入鍋裡大火煮滾,再把塑封袋裡的肉啊湯啊的整個倒進鍋裡。

湯汁沸騰後再大火煮3~5分鐘。

(不要問為什麼這麼湯這麼大,按菜譜書來的,誒,它就是湯那麼大……)

加入九層塔以後,蓋上鍋蓋熄火,悶3分鐘,DONE。

局座看著這一鍋湯汁——“這就Done了?不用收汁嗎?”

於是又收穫了一枚C探員白眼:“菜譜就是這麼寫的啊……不信你去問它Done不Done吧。”

從頭到尾算一算,做一道低溫慢煮三杯雞至少需要:

買菜 15分鐘

洗雞切雞 15分鐘

稱鹽調水 10分鐘

醃制 6-8小時

炒制佐料 15分鐘

等佐料放涼 20分鐘

低溫慢煮 2-3小時

上色炒制並裝盤 10分鐘

期間,局座忍受了C探員幾百次的抱怨“這個機器效率太太太太低了”,“吃不上飯了”...可是,人家的精髓就是慢咯……

▲請腦補一道三杯雞燒了3次,總計3天的C探員…

“講道理,你覺得用它下廚值不值?”

帶著滿腹狐疑,C探員弱弱地盛出雞肉,我左看右看,都跟食譜書上長得不一樣啊。

來,請親愛的美編小姐姐給大家來個直觀對比:

賣家秀VS買家秀

這顏色差得有點多啊……天地良心,C探員確實是全程照著菜譜做的,本局從頭到尾都盯著她呢……不信邪的我們,又重做了一次三杯雞,確認了,成品做出來就是這樣的,不信你們買一個低烹機和菜譜試一試~

為了測試低溫慢煮的三杯雞和普通做法的三杯雞有什麼不同,也為了驗證低溫烹調做出的料理是不是名副其實“能讓初學者也做出高級餐廳的美味”,得找點對比、找點傷害才行,於是制定了下一步作戰計畫:

計畫1 用傳統烹飪方法,再做一份三杯雞。

這沒什麼難的,C探員找出了X廚房APP上最多廚友做過的三杯雞食譜,不用醃不用回鍋,備好了上手就來。

計畫2 叫一份外面餐廳裡做的臺式三杯雞。

叫賣外嘛,這個越加是沒有難度的。鹿港小X,就是你了,下單一份三杯雞。

還別說,鹿港小X的三杯雞還是100%好評呢~

.....嗯...就這樣,湊齊了三份三杯雞,進行盲測比拼。

低溫慢煮的三杯雞到底表現如何?請看10位探員的盲測投票結果:

綜合局座及探員們的評價後,這三份三杯雞的實際表現歸納如下:

X廚房版本:調味偏甜,酒味也有點重,適合江浙地區人的口味,色澤十分誘人,但調味只附著在表面,雞肉不夠入味;

低溫慢煮版本:三盤中,賣相最差,看著就像手殘的產物,但勝在調味很好,雞肉從裡到外味道都很均勻,肉質也很嫩,吃了上癮;

鹿港小X版本:一看就知道是飯店出品,色澤紅潤,油光鋥亮,跟菜譜書上很像,可惜雞肉口感偏柴,也不入味。

嘖嘖,被嫌棄了三天的低溫慢煮機,看樣子還是有點用的嘛,居然打敗了鹿港小X的三杯雞哎……

C探員在收到某探員私信的誇讚之後,也原諒了本局這一衝動的購物決定。從此,“用低溫烹調機做菜很好吃”的印象就烙在我倆腦海裡了。

再接再厲,C探員準備借低烹牛排讓眾人驚豔一番。本來用低溫烹調機做牛排的簡單程度,遠可以甩三杯雞好幾條街,步驟少耗時短,除了2束新鮮的百里香、其它需要準備的食材(大蒜、鹽、黑胡椒和無鹽黃油)都唾手可得。可就因為一份週二一早下單,週三還不給發貨的百里香,我們又一次跟京X生鮮撕了逼。

Anyway,收到這袋捂到快要發黑的百里香的時候,早在CitySuper買的逼近700大洋的澳洲大牛排已經在我局冰箱裡靜靜躺了三天之久。

雖然湊齊食材浪費了些時間,但因為咱試用的是低溫慢煮的機器嘛,急是急不來的(不急是說說的,再等下去貴貴的牛排就要臭掉了好不好)——正式烹調前還得醃制一晚呀。也就是說,牛排也一樣,今天備料,明天才能吃上……

給牛排兩面抹上鹽、黑胡椒和無鹽黃油,然後和蒜瓣、百里香一起放進塑封袋裡,排出塑封袋裡的空氣後,放入冰箱冷藏一晚,此時袋中並沒有液體,最佳的抽真空方法是用吸管吸走袋子裡的空氣或利用水壓擠走空氣。由於略有潔癖的C探員拒絕吸入未經烹飪的牛肉分子,於是採用了後者。

真空密封後的牛排就是這個樣子▼

完成整晚的醃制後,直接把塑封袋整個放入50~52度的水中,低溫烹煮30~60分鐘。然後把牛排從塑封袋中取出來,用廚房用紙擦去表面的水分,此時你的牛排雖然已經達到可以食用的狀態,但它會如下圖一般純樸自然,直白地說就是一塊看起來似熟不熟的肉,你絕對不會想動刀叉的……

為了讓它看起來讓人產生食欲,最後上色的步驟還是不能省——快速在熱好的平底鍋裡煎到表面上色。兩邊各煎了大概30秒後,牛排總算冒出了誘人的香氣,看起來好吃多了。

再來算一下,製作一道低溫慢煮牛排共需要花費:

買菜 15分鐘

給牛排抹鹽備料抽真空 5分鐘

醃制 6-8小時

低溫慢煮 1小時

上色裝盤 5分鐘

反正也不輕鬆……為了比對低烹牛排和傳統煎法的牛排有何不同,我們用同樣食材和配料做了一份傳統煎法的牛排。這次買的牛排厚度不夠,雖然對比不是很明顯,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低烹牛排從表面到內心都是一個熟度,而傳統煎法的牛排,表面熟了、內心還有些粉嫩夾生。

至於兩種烹調方式做出的牛排的口感和味道孰好孰壞,來看看探員們盲測投票的結果吧:

為了方便試吃而切塊後的牛肉基本很難從外觀來判斷烹調方法了,低溫牛排,它居然又贏了……

探員們對兩份牛排的評價整理歸納如下:

低烹牛排:調味很贊,入味,肉質較嫩、濕潤,有彈性;

傳統煎法的牛排:肉質稍柴,後味有點肉腥氣,不太入味。

從耗時來說,如果你動作麻利點兒、傳統煎法的牛排可能從買食材回家到開吃不過20分鐘,而採用低溫烹調的話,你動作再快、醃制的一個晚上(6-8h)不能省,加上水浴的0.5-1h,再算上醃制前的處理、烹煮完的上色(就算它20分鐘吧),要吃上低溫慢煮牛排至少得等個7小時…

為期一周的食驗可終於結束了,局座和C探員終於舒了一口氣。難以置信,我倆居然跟低溫烹調機混了一整個禮拜。C探員摸著“涼心”,總結了如下試用心得:

優點 1 低溫烹調機確實能做出有高級口感和調味的食物,這對零基礎或廚藝很一般的人來說尤其明顯,只要照著食譜老老實實做,就能讓你做的食物的品質有明顯提升——熟度均勻,口感軟嫩,而且可以放心的是,你每一次用烹調機做出來的食物都是一樣的品質,絕對不會出現“上次鹹這次淡”或者“上次沒熟這次又老了”的情況,可以被捧高高!你們是不知道我局這幫人的嘴有多難取悅……

優點 2 因為烹飪全程無高溫,因此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營養;

優點 3 選擇這種烹飪方式需要掐算時間,你不僅要解決今天吃什麼,還得計畫好明天吃什麼,因為明天要吃的東西,今天必須得醃上了…因此可以培養你的計劃性(感覺在扯淡了…);

優點 4 “不早了,得趕緊做飯了”,著急吃飯努力一把就有飯吃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反正你得等,就當培養耐心了吧(F探員:我去!這不是培養耐心,是培養胃病!)

缺點 1 低溫慢煮機不配備相應的菜譜,只有很簡單的說明書。如果你想要做出比較好的效果,就需要有非常出色的“軍師”,比如幾本可靠的食譜指導書,或者專為低溫烹調設計的APP,比如網路上烹飪愛好者們推薦的Sous Vide Toolbox▼

(本來C探員也想下一個試試,看了一眼這個曲線之後,她告訴我,她的高中數學/物理/化學老師的臉突然出現在她眼前...居然還要30塊軟妹幣...罷了罷了)

缺點 2 低溫慢煮機不會幫你節約時間,你還是得有足夠的時間下廚。如果現在的你完全擠不出時間來下廚,那麼買了低溫烹調機之後也不會有。雖說在使用它烹飪食物的時間裡你可以隨意離開廚房,但它不能完成食物前期和後期處理的工作,這部分仍舊需要你親自出馬;

缺點 3 低溫慢煮機和其它廚房電器一樣,有極大可能性玩不過三次就會被閒置,就像它的前輩多士爐、烤箱、豆漿機、榨汁機、麵包機…一樣,呵呵噠。

缺點 4 貴就一個字……作為一個廚房玩具,它比前輩多士爐烤箱豆漿機啥都要貴啊……

......

結合以上論點,低溫烹調機到底值不值得買,請親愛的觀眾胖友們視個人需要而定,種草或者拔草了的,都可以到評論區留言。

就食驗裡兩道菜的水準而言,低溫慢煮機已經把C探員推向了她個人廚藝的巔峰,他們都叫我給她轉崗,改當“局廚”,你們說我給她轉是不轉?

本文系我局綜合探員個人觀點形成,不能代表廣大消費者自身對產品的理解和個人意見,請看官老爺們理性判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