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種不抄襲的綜藝節目,是我們最需要的

家始終是最溫暖的港灣,

但每個人, 終究會踏上離家的路。 或求學, 或工作。

然而“兒行千里母擔憂”, 遊子背後是家人滿滿的關愛與思念。

近日湖南衛視推出的一檔全新的綜藝節目, 說的正是離家遠行的那些事——

《兒行千里》

“兒行千里 家風隨行”

這是一檔“文藝+情感類”綜藝節目, 每期分享兩個素人家風故事, 傾聽不同家庭背景下的普通人, 在成長道路所接受的家教、家風故事。

雖然是一檔不錯的綜藝,

不過似乎關注度不高。

目前豆瓣上還沒有評分

但是少有的評價中幾乎都是五星好評。

有人說這是一部有中國味道的綜藝

有人觸景生情, 還想起了自己大學離家時的情景。

一個關注素人家庭的節目, 說到底, 講的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的生活,

真正紮根大眾。

節目由何炅主持, 湖南衛視四大金牌團隊攜手打造, 沒有明星噱頭, 沒有廣告贊助, 看起來清清爽爽。

首先在舞臺的設計上, 就別具一格, 讓人眼前一亮。

整體呈半圓形, 兩側邊那無數柔和溫暖的環繞式暖黃色小燈猶如“萬家燈火”,

在這裡將訴說萬家故事。

主持人何炅從舞臺後面走出來的時候, “家路”上面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家字, 由暗到明。

而主人公們則會踩著獨屬於自己的“家路”走上舞臺。

而現場的觀眾, 不僅僅只是觀眾, 也像是參與者。

他們每個人的胸前都有一塊牌子, 上面標著自己離家的距離,

很多網友說看到這些胸牌的一瞬間鼻子就開始泛酸了, 這種直觀的細節設計極最具震撼力, 也很打動人。

除了這些硬體上的細節打動人心,節目的內容也不刻意煽情。

節目第一期,請到的一個主人公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後何江。

他是湖南寧鄉人,農村孩子,哈佛優秀畢業生,現在是麻省理工博士後。

回憶起離家的那一天,媽媽想起他愛吃菱角,正好汽車站附近有一條水渠,裡面長滿菱角。

媽媽就趟著水,踩著泥巴摘了一些菱角,讓兒子路上吃。

何江當時吃著這些菱角,眼睛卻不敢直視媽媽,怕哭出來。

這個畫面,讓樂叔想到兒時讀過的《背影》,這與朱自清描述的,父親越過月臺替他買橘子,何其相似!

當問到父母有什麼育兒經驗時,何爸爸說到:

讀書能改變命運。

為了教育孩子,他們盡可能多多陪伴他們。

不出去打工,寧願多喂豬、多種田。

也不打牌,就陪著他們讀書。

家裡的四方桌,他們一家四口經常坐在那一起看書。

除了何江,節目組還請了幾位出身不同、家境不同的嘉賓。

有三代人紮根沙漠植樹護林的治沙人張立強

他從未離開家,他的“兒行千里”,就是每天圍繞著家後面的沙漠走上千里萬里,給沙漠種上綠植。

張家祖孫三代30多年的堅守,讓11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

還有出生入死的駐外記者陳序

歷經了無數次的戰地生死之後,他說到“回家真好,和平真好”讓人不禁淚目。

遠離陸地的深水鑽井平臺上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中國海油人孟文波

2014年,他帶領團隊成功測試我國首個深水自營大氣田,將我國的海洋石油工業成功帶入超深水時代。

他們每一個不同的出生背景,不同的人生,也代表著不同的家庭文化。

他們的成就,離不開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

他們或堅守,或遠行,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讓人為之動容。

節目中還有兩個亮點元素被運用的恰到好處,一個是現場的年輕觀眾,一個壓軸的“專家”。

除了每期的嘉賓家風故事,還會有現場觀眾分享的“全民故事”。

更貼近大多數人的生活,能夠更有效、更直接地引起共鳴。

比如“失聯”後,母親的“奪命連環call”

比如行李箱裡意外翻出的“全家福”

比如上大學前奶奶特地求的“護身符”

每期節目的結尾,著名文化學者、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現場對本期家風故事進行“昇華式”解讀,這也成為了節目真正的點睛之筆。

不可不說,這確實是一檔走心又走腎的節目,看到豆瓣上有人說到:

不抄襲的綜藝節目多好

是啊,何必抄襲,我們也能做出這種好節目。

誰說中國的綜藝節目一定要借鑒國外的才有出路,

這個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除了這些硬體上的細節打動人心,節目的內容也不刻意煽情。

節目第一期,請到的一個主人公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後何江。

他是湖南寧鄉人,農村孩子,哈佛優秀畢業生,現在是麻省理工博士後。

回憶起離家的那一天,媽媽想起他愛吃菱角,正好汽車站附近有一條水渠,裡面長滿菱角。

媽媽就趟著水,踩著泥巴摘了一些菱角,讓兒子路上吃。

何江當時吃著這些菱角,眼睛卻不敢直視媽媽,怕哭出來。

這個畫面,讓樂叔想到兒時讀過的《背影》,這與朱自清描述的,父親越過月臺替他買橘子,何其相似!

當問到父母有什麼育兒經驗時,何爸爸說到:

讀書能改變命運。

為了教育孩子,他們盡可能多多陪伴他們。

不出去打工,寧願多喂豬、多種田。

也不打牌,就陪著他們讀書。

家裡的四方桌,他們一家四口經常坐在那一起看書。

除了何江,節目組還請了幾位出身不同、家境不同的嘉賓。

有三代人紮根沙漠植樹護林的治沙人張立強

他從未離開家,他的“兒行千里”,就是每天圍繞著家後面的沙漠走上千里萬里,給沙漠種上綠植。

張家祖孫三代30多年的堅守,讓11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

還有出生入死的駐外記者陳序

歷經了無數次的戰地生死之後,他說到“回家真好,和平真好”讓人不禁淚目。

遠離陸地的深水鑽井平臺上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中國海油人孟文波

2014年,他帶領團隊成功測試我國首個深水自營大氣田,將我國的海洋石油工業成功帶入超深水時代。

他們每一個不同的出生背景,不同的人生,也代表著不同的家庭文化。

他們的成就,離不開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

他們或堅守,或遠行,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讓人為之動容。

節目中還有兩個亮點元素被運用的恰到好處,一個是現場的年輕觀眾,一個壓軸的“專家”。

除了每期的嘉賓家風故事,還會有現場觀眾分享的“全民故事”。

更貼近大多數人的生活,能夠更有效、更直接地引起共鳴。

比如“失聯”後,母親的“奪命連環call”

比如行李箱裡意外翻出的“全家福”

比如上大學前奶奶特地求的“護身符”

每期節目的結尾,著名文化學者、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現場對本期家風故事進行“昇華式”解讀,這也成為了節目真正的點睛之筆。

不可不說,這確實是一檔走心又走腎的節目,看到豆瓣上有人說到:

不抄襲的綜藝節目多好

是啊,何必抄襲,我們也能做出這種好節目。

誰說中國的綜藝節目一定要借鑒國外的才有出路,

這個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