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拉小提琴時,我專心與自己生活

茱莉亞音樂學院出身, 從廣告配樂到古典演出都有她參與的身影, 怎麼做到這麼多跨領域的音樂合作?帶你一起認識蘇子茵的音樂之路。

2003 年, 以全額獎學金贊助的身份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 最後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小提琴碩士, 一度對音樂失去熱情, 在名琴拍賣公司工作一段時間, 因為得到調琴大師莫瑞爾的讚賞, 讓她重新找回對音樂的熱愛和使命感, 開啟了充滿令人驚喜的跨界音樂之路, 擔任樂團首席、與流行藝人合作專輯配樂、廣告配樂, 更將打破大家對於古典樂的想像, 將電音小提琴巧妙融合在各種聲音裡——她是蘇子茵。

專訪那天, 踏進樂園的子茵一身清爽穿著, 她背著琴箱和包包, 一臉淡妝, 像極了燦爛盛開的白色大理花, 在樂園空間裡靜靜張揚。

一開始我問她怎麼看大家談論過去那段「跨界」經歷?她大笑地說:「我在訪綱看到這題就笑了。

」間接說明, 那段經歷已經被重複提過很多次了, 來點新話題吧!

人人說是跨界, 但對我而言, 我覺得那只是人生找尋的過程。

大笑完, 她繼續回答。 子茵的神情像是思索著, 下一秒卻又堅韌無比, 散發著一股執拗的氣。 「在這個尋找的過程裡, 大家都會想去嘗試自己的極限在哪、可以走到哪, 開發自己到什麼樣的地步。 先不論那個極限到底是不是之後要去的遠方, 但一路上走來不會覺得自己走了條冤枉路, 因為這是尋找過程中, 越來越認識自己、聆聽內心聲音的方式。 」

聽到這裡, 才明白過去一切種種, 在外人看來是大膽又充滿新意之舉, 對她而言那都只是人生找尋過程裡的嘗試。 我不禁想著, 那音樂和小提琴對她來說又是什麼?為什麼她能一直做這麼多不同的事?

子茵跟我分享她最近忙著推出新專輯, 跟旅行有關。 這一次, 不演奏酷酷的電音、不走嘻哈風格, 蘇子茵想做的, 是回歸音樂的最純粹的本質。

回到本質, 什麼才是非「我」不可?

「音樂很棒的地方是帶給人陪伴。

也因為這樣的特質, 我就在想, 我要做一張什麼樣的小提琴專輯、帶給大家什麼樣的陪伴, 我希望我的音樂可以為你做一點什麼。 」過去一連串追尋的過程, 除了更認識自己, 也讓她思索什麼才是蘇子茵的作品。

「什麼東西才能代表你自己?」這句話深深回蕩在我的腦海裡。 茫茫人海, 如何讓別人一眼認出妳?如果這首曲子每個人都拉得出來, 那我的不可取代性是什麼?那模仿不來, 一時間也無從找起的「非我不可」, 對我而言是什麼?我一邊思索, 一邊悄悄把子茵的話收在心底。

我看著坐在眼前笑眼盈盈的女子, 若不是坐下來聊天, 平時走在路上, 我只會看她是青春爽朗的女孩, 誰能猜出音樂這件事無時無刻在她心底轉呀轉的,

轉了千百回, 每回都認真叩問自己:換作是我可以怎麼做?這件事拉到小提琴可以怎麼做?什麼樣的音樂才能代表我自己?

看來令人驚豔連連的跨界之舉, 除了機緣巧遇, 也是因為她不斷的自我思辨而有了出口, 以及非她不可的理由。

不拉琴時,我和自己生活

我好奇以音樂為重,又熱愛工作的子茵,不拉琴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她哈哈大笑說,其實我很愛吃,所以很常下廚。

她喜孜孜地跟我分享對下廚的見解:「其實下廚和創作有著很有趣的關係」,一樣的食材不同人煮還是有不同味道,音樂創作也是如此。今天你想一個旋律要有什麼樣子、用什麼樂器來完成,就很像決定要用什麼醬料去搭配食材才能煮出想要的味道。

習慣思考不同可能組合的子茵,這樣的特質也反應在料理習慣上,「像我就很不適合做甜點」她坦承自己不想照規則走的壞習慣。所有菜式中,音樂女孩最愛的,是需要花時間切洗、有燉煮過程的菜色。「我特別喜歡切菜,覺得很療愈!」說起切切洗洗,她一臉滿足。工作卡關時,全靠切菜撫慰自己,切完煮完卡關的旋律也在腦海中完成了!聽完她的話,我也想在家備上幾顆洋蔥和蘿蔔。

除了做菜,子茵也借著旅行儲存創作能量。

每年都會規劃旅行的她,訴說著旅行對她而言是很重要的能量累積,每到一個陌生環境,便盡情地打開所有感官,去記憶當下整個人的感受。因為創作者要時常讓自己去感受、記憶流過身邊的事物和體驗,最後成為創作的養分。

一個旋律從想好到完成只花三分鐘,但這三分鐘可能是過去三個月曾到過一個港口吹海風、感受空氣裡鹹鹹的海水味,而搜集來的感官體驗,這些事慢慢轉化成感覺,最後就轉變成一種經過堆積的經驗釋放。工作需要時,就能從自己過去去提取需要的養分。

聽到這裡也不禁點頭認同,身為視覺編輯的我,在工作時,或說「輸出自己」的過程中,那些聽過的歌、見過的人、喝過的咖啡滋味,種種微小不起眼的生活體驗,最後都悄悄存在我的設計或文字裡,這是創作者幸福的地方,也是責任,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而這正仰賴著平時對生活的經營。

與其用力填滿人生,不如好好畫一個休止符

談起內在平衡之必要,子茵解釋,因為與人相處時,會花一定程度的心思在別人身上,想著要如何應對進退,根本沒辦法把自己好好打開,因此聆聽自我的聲音在她的生活裡佔有一定比例。

「那你都怎麼做到自我察覺?」深感自我察覺重要的我,忍不住發聲提問。

「過去對於一切我都用盡全力,但現在發現與其努力在五線譜上畫滿音符,不如好好幫自己畫個休止符。」

話一出,她的眼神坦然起來。空白代表著結束,同時也代表著另一件事物期待的開端。「以前忙著做很多事情,想要做很多案子和作品,但現在就會覺得,空白很重要,因為這是在積累能量和『the next big things』。」比起外在,子茵想強調的是內在的休息,不一定要旅行,而是內心先靜止一下,才能由內而外讓能量再次好好流動。

不只料理與旅行,運動和保養也是子茵的休息方式。

她輕快地說,跑步的當下,可以放空腦袋只需要專注呼吸和微微的肚子痛,是件很幸福的事。所以才說,跑步是種動態冥想。談到保養,由於子茵肌膚敏感,在保養品的選用上,不隨波逐流使用市面上的明星產品,她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在使用雪花秀的過程中,化妝水和精華液的吸收效果也令她驚豔,也讓她的肌膚狀況時常維持在最佳狀態。

20 到 30 歲,我能給別人什麼?

提到演奏和自己,子茵說演奏者在演出時,內心都會想著一個場景,音樂響起,那些畫面在聽眾腦海裡流瀉浮現,當演奏者和聽眾心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風景,那就是最棒的連結了。

我問她從 20 幾歲到 30 幾歲,心境上有什麼轉變?她停頓一下,輕輕地說:「我最近常在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創作是件和世界有連結的事情,但除了打動人心,我還能幫上什麼忙?還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或是貢獻?」

爽朗的她,看來不拘小節,卻時時刻刻敏感察覺,反思自己和音樂、和聽眾的關係。她重視內在和外在的平衡,不單單只是外在,同時也在意著內在的聲音,甚至開始思考我能給別人什麼。這樣的態度和雪花秀的品牌精神不謀而合,50 多年來雪花秀對人參研究的堅持,不斷研發,經歷許多收斂、突破與精萃,為的就是提供使用者更完整有效的保養。

訪問告一段落,我們邀請子茵用音樂與我們創造不一樣的連結,過程中她演奏著小提琴,自信且有神的眼睛閃耀著,我仿佛又看到專訪之初那位開懷大笑的女孩。聽著她輕快的旋律,我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這個題目,應該會存在她心底好一陣子,而我也早在心中默默另存新檔。

不拉琴時,我和自己生活

我好奇以音樂為重,又熱愛工作的子茵,不拉琴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她哈哈大笑說,其實我很愛吃,所以很常下廚。

她喜孜孜地跟我分享對下廚的見解:「其實下廚和創作有著很有趣的關係」,一樣的食材不同人煮還是有不同味道,音樂創作也是如此。今天你想一個旋律要有什麼樣子、用什麼樂器來完成,就很像決定要用什麼醬料去搭配食材才能煮出想要的味道。

習慣思考不同可能組合的子茵,這樣的特質也反應在料理習慣上,「像我就很不適合做甜點」她坦承自己不想照規則走的壞習慣。所有菜式中,音樂女孩最愛的,是需要花時間切洗、有燉煮過程的菜色。「我特別喜歡切菜,覺得很療愈!」說起切切洗洗,她一臉滿足。工作卡關時,全靠切菜撫慰自己,切完煮完卡關的旋律也在腦海中完成了!聽完她的話,我也想在家備上幾顆洋蔥和蘿蔔。

除了做菜,子茵也借著旅行儲存創作能量。

每年都會規劃旅行的她,訴說著旅行對她而言是很重要的能量累積,每到一個陌生環境,便盡情地打開所有感官,去記憶當下整個人的感受。因為創作者要時常讓自己去感受、記憶流過身邊的事物和體驗,最後成為創作的養分。

一個旋律從想好到完成只花三分鐘,但這三分鐘可能是過去三個月曾到過一個港口吹海風、感受空氣裡鹹鹹的海水味,而搜集來的感官體驗,這些事慢慢轉化成感覺,最後就轉變成一種經過堆積的經驗釋放。工作需要時,就能從自己過去去提取需要的養分。

聽到這裡也不禁點頭認同,身為視覺編輯的我,在工作時,或說「輸出自己」的過程中,那些聽過的歌、見過的人、喝過的咖啡滋味,種種微小不起眼的生活體驗,最後都悄悄存在我的設計或文字裡,這是創作者幸福的地方,也是責任,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而這正仰賴著平時對生活的經營。

與其用力填滿人生,不如好好畫一個休止符

談起內在平衡之必要,子茵解釋,因為與人相處時,會花一定程度的心思在別人身上,想著要如何應對進退,根本沒辦法把自己好好打開,因此聆聽自我的聲音在她的生活裡佔有一定比例。

「那你都怎麼做到自我察覺?」深感自我察覺重要的我,忍不住發聲提問。

「過去對於一切我都用盡全力,但現在發現與其努力在五線譜上畫滿音符,不如好好幫自己畫個休止符。」

話一出,她的眼神坦然起來。空白代表著結束,同時也代表著另一件事物期待的開端。「以前忙著做很多事情,想要做很多案子和作品,但現在就會覺得,空白很重要,因為這是在積累能量和『the next big things』。」比起外在,子茵想強調的是內在的休息,不一定要旅行,而是內心先靜止一下,才能由內而外讓能量再次好好流動。

不只料理與旅行,運動和保養也是子茵的休息方式。

她輕快地說,跑步的當下,可以放空腦袋只需要專注呼吸和微微的肚子痛,是件很幸福的事。所以才說,跑步是種動態冥想。談到保養,由於子茵肌膚敏感,在保養品的選用上,不隨波逐流使用市面上的明星產品,她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在使用雪花秀的過程中,化妝水和精華液的吸收效果也令她驚豔,也讓她的肌膚狀況時常維持在最佳狀態。

20 到 30 歲,我能給別人什麼?

提到演奏和自己,子茵說演奏者在演出時,內心都會想著一個場景,音樂響起,那些畫面在聽眾腦海裡流瀉浮現,當演奏者和聽眾心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風景,那就是最棒的連結了。

我問她從 20 幾歲到 30 幾歲,心境上有什麼轉變?她停頓一下,輕輕地說:「我最近常在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創作是件和世界有連結的事情,但除了打動人心,我還能幫上什麼忙?還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或是貢獻?」

爽朗的她,看來不拘小節,卻時時刻刻敏感察覺,反思自己和音樂、和聽眾的關係。她重視內在和外在的平衡,不單單只是外在,同時也在意著內在的聲音,甚至開始思考我能給別人什麼。這樣的態度和雪花秀的品牌精神不謀而合,50 多年來雪花秀對人參研究的堅持,不斷研發,經歷許多收斂、突破與精萃,為的就是提供使用者更完整有效的保養。

訪問告一段落,我們邀請子茵用音樂與我們創造不一樣的連結,過程中她演奏著小提琴,自信且有神的眼睛閃耀著,我仿佛又看到專訪之初那位開懷大笑的女孩。聽著她輕快的旋律,我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這個題目,應該會存在她心底好一陣子,而我也早在心中默默另存新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