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經濟玄機大起底,財富風暴正湧向哪裡?| 大趨勢

歷史終將證明一件事:世界最近的15年(即2002年——2017年), 最值得研究一件事是: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這15年走了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路。 當局者迷, 旁觀者也迷, 包括所有的經濟學家。 可謂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今天, 我們就把這像霧像雨又像風的似火流年, 清晰完整的梳理出來!讀懂了這15年, 不僅讀懂了中國, 也讀懂了未來!

以2002年為起點, 是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GDP增長率駛入8%以上的快車道, 持續了10年, 直到2011年結束, 然後增長率降低到了8%以下, 持續了5年, 直到現在。

注:中國2002年至2016年的GDP增長率

所以這15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2002——2011的高速增長10年;

2012——2016的低速增長5年;

以GDP增長率8%為界限, 節點清晰, 層次分明。 如圖:

(1)高速增長的10年, 讓錢飆起來

▌ 第一輪房價上漲

既然第一個節點在2002年, 那麼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年, 歐元誕生, 世界加速一體化;

這一年, 中國正式加入了WTO, 向全世界傾銷商品;

這一年,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eBay進入了中國;

除了以上大事之外還發生了一件小事:國土部出臺了一份檔, 規定凡經營性的土地出讓一律實行土地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 當時的人們, 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份檔決定了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

因為中國從古至今, 真正的財富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 那就是——土地。 土地在農村是耕田, 是農民的根本;在城市是房子, 是居民最值錢的東西。 所以古代的財富在地主手裡, 現在的財富在房東手裡。

中國自1998年就啟動了住房改革,

從1999年起停止住房分配, 鼓勵個人買房, 住房的需求經過三年的醞釀已經完全釋放, 而這一份涉及到土地政策的檔, 一下子把房地產變成了賣方市場, 因為開發商必須向政府購買土地才可以建房售賣, 所以房子一下子供不應求起來。

商品的價格是供求關係決定的。 對於房子來說, 由於中國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城鎮化的加快, 所以需求被無限打開, 而土地供給是受政府約束的, 這種畸形的供求關係導致地價、房價一路高歌猛進, GDP被迅速拉動。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是“供求關係”導致的。

▌ 電商興風作浪

中國加入WTO之後, 我們的產品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 製造業、貿易業被迅速拉動, 大家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手裡有錢了,

同時內需也被拉動了。 這就是三駕馬車的由來:出口、內需和投資(主要是房地產)。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的eBay在這一年進入了中國。 在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稠密的國家, 電子商務很容易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態。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一座工廠和消費之間的橋樑, 壓縮所有的產業鏈。 而且它將所有產品都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讓消費者去對比購買, 哪個便宜買哪個, 哪個看上去靠譜就買哪個。

戲劇性的是:第二年, 就是2003年, 中國的淘寶誕生了, 它將互聯網思維之一的免費思維做到了極致, 一招打敗eBay, 然後一統了中國電商江湖。

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有什麼樣的產品, 消費者的品位決定了產品的品質。 淘寶迅速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和習慣,工廠為了討好消費者,都拼命的去降低成本、努力做到“物美價廉”,同時為了使產品看起來靠譜,也會去刷單,衍生出了一條條灰色產業鏈……

最重要的是,這就使我們的製造業陷入到了“低價競爭”惡性循環,所以電子商務的破壞力和殺傷力是巨大的。於是,工廠的利潤開始越來越薄。

▌ 四萬億計畫

2007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在2008年9月演變成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美歐日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於是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受其影響,中國的外貿出口開始下降。

受此影響,中國房價也出現了回落。

眼看著危機將影響到中國經濟,中國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四萬億計畫”。外需減少了,那就去擴大內需。

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印出的這四萬億鈔票,根本沒有流到消費市場,都去了哪裡呢?去了當時利潤最高的地方:房地產。

▌ 房價第二輪飆升

對於企業來說,雖然拿到了銀行的錢,但當時企業都處於低價競爭狀態,核心競爭力不在研發,而在降低成本。工廠的利潤越來越低,銀行的錢都是有利息的,於是很多企業都把錢投向了房地產。

這一年,很多教育、家電、服裝、食品企業都轉型做起了房地產,比如寧波的雅戈爾等等,因為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利潤。

所以這四萬億又把房地產行情拉了一把,房價又開始飆升。

2009年成了房地產最火的一年。原本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08年開發商門可羅雀,第二年就上演了 “乾坤大逆轉”,呈現所謂的“報復性上漲”,後來不得不“捂盤惜售”;購房者從觀望猶豫到 “排隊瘋搶”,就連王健林都懷念這一年樓市的火熱。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其實是“四萬億”投資拉動的。

房地產一路快馬加鞭,如過無人之境,各地都有自己的造城計畫,各種新區、開發區、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整個社會的資金、資源、人才都湧向了房地產。當然,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長。

▌ 史上最嚴房產調控

“四萬億”政策就好比一個人發燒了,給他打一針抗生素,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後遺症也留下了。

兩年之後,房地產的後遺症開始凸顯了,房子空置的越來越多,各地都出現了空城,國家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會綁架整個中國經濟。

於是,從2010年1月的“國十一條”到2011年1月的“國八條”,史上最嚴厲的房產調控政策出臺了。房產稅試點改革先後落地,“限購”、“限價”、“限貸”等政策全面升級:首套房貸款首付比例調到30%及以上;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60%,貸款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三套及以上住房暫停發放貸款等等。

樓市在這一年出現了轉折,中國經濟的高速上漲階段也到此為止。縱觀這十年的歷程,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房地產。

(2)低速增長5年,讓錢動起來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的5年時間,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這5年發生的事情更加微妙!

經濟增長肯定不能停,但此時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裡,只有圍繞一個“內需”去做文章了。

內需的本質就是讓錢流動起來。怎麼讓錢流動呢?當時全社會融資需求缺口大概是6萬億。而中國的百姓喜歡存錢,手裡有16萬億存款,全社會也有45萬億的非標準資產。

只有用金融刺激,才能讓這些錢動起來。

▌ 互聯網金融

2012年,中國火了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當時互聯網思維對中國的影響,如同文藝復興對歐洲的影響,深刻改變了各種傳統業態。為了尋求突破,人們期待和關注所有新事物,金融也不例外,於是 “互聯網金融”順利成章的出現了。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融資方和百姓之間的橋樑,讓需要存款的百姓和需要借錢的企業直接對接,同時要把雙方的風險都穩定在一個範圍之內。

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在於征信系統,征信系統最關鍵的就是資料,而中國所有百姓、企業的存款使用者和貸款使用者資料都在銀行系統裡,所以銀行是最適合做互聯網金融的。但中國的銀行太傳統和慵懶,做互聯網金融就是革自己的命,他們只想按傳統的方式坐享其成,結果只有民企去做。

由於金融創新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節奏,這些錢必然只能通過民間管道流通。所以在2013年,民間借貸達到了巔峰狀態,全年規模超過了5萬億!

而那些有互聯網基因的實力民企,就去做了互聯網金融:

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一夜成名;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首次進入決策範疇。一夜之間,各種P2P平臺開始興起,以每天1—2家上線的速度快速增長。

2014年3月 ,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允許銀行破產

此時銀行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

因為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興起,投資管道多元化了,人們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銀行的錢漸漸少了,此時銀行已經被房地產、工廠、政府、國企貸走了太多的錢,負債率越來越高。

要麼自我革命,要麼被革命。雞蛋,從裡面衝破是重生,從外面被打破就是碎裂,你必須選擇其一,當時的銀行顯然沒有認識這個道理。

禍不單行,由於傳統企業沒能及時產業升級,大家都在低價層次競爭,必定會有一大批企業被擠兌出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資不抵債,撐不住就會倒閉,最終這些壞賬都得由銀行兜著!

怎麼辦呢?乾脆允許民營銀行進入市場、參與竟爭,同時允許銀行破產。這也是在提醒銀行不再是金飯碗,必須提高服務效率。

但是一切穩字為先,必須不能引起大家的驚慌……

2015年5月1日,中國出臺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最高可賠50萬,意思是:如果你存錢的銀行破產了,最高可以賠付你50萬,給廣大底層的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把大家口袋裡的錢流動起來,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新增5000億元人民幣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這將釋放7萬億信貸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的說就是,原來你是銀行的存款使用者,現在換個方式,讓你把錢取出來,去買銀行發的債……

▌ 民間借貸崩盤和P2P跑路

無論是民間借貸還是P2P,都是以高息作為誘餌。2015年之前,中國還是有很多暴利行業的,比如房地產、煤礦等等,他們集中大家的錢去搞房地產或者買煤礦,賺到錢之後再把錢還給大家,這是高利息的根本支撐。

然而2015年之後,這些暴利行業都不存在了,房地產開始低速增長、能源價格回落等等,這時凡是還向大家承諾高回報的模式,基本都是騙局。加上由於民間缺乏信用系統,人的貪婪和妄念不能被制衡,民間借貸和P2P一定會都走上拆東牆補西牆的道路。

2015年,民間金融的問題終於開始爆發,先是民間借貸大規模崩盤,後是互聯網金融大規模跑路……

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統計,截至2012年4月,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87%的市(地、州、盟)和港澳臺地區,且跨省案件逐步增多,影響重大。

2015年6月,這一個月P2P平臺跑路數量相當於2014年全年的數量(122家),尤其是E租寶、中晉、泛亞等跑路事件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人們捂緊了自己的口袋。

民間借貸崩盤了,互聯網金融成革命先烈了,怎麼辦呢?最後這是還得指望銀行去盤活百姓手裡的存款,於是2015年12月,銀行遠端開戶有條件放開。對於整個銀行業來說,遠端開戶限制的放開是金融創新的重大一步,千回百轉,最後金融創新的使命回歸到傳統銀行身上。

▌ 史上最慘的股災

不要忘記,我們還有股市這個金融市場來刺激錢的流動。

為了刺激大家的投資信心,我們當時打出了很多概念,所謂“大眾創業、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於是大量熱錢流入股市,同時伴隨著大比例的券商融資和場外配資,接下來股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盤直沖5000+。

然而一些妖股和惡意投機資本也混了進來,證監會忽然清查場外過度融資配資、去杠杆,金融是最敏感的地帶,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是造成了股市的一場踩踏性事故:2015年6月15日,中國股市從5176點斷崖式大跌,短短16個交易日後,7月8日最低點達3421,跌幅達34%,其狀之慘、之悲、之痛,難以用語言陳述。

▌ 產能過剩

此時的中國經濟的情況已經很尷尬:在金融方面,我們陷入了民間借貸崩盤、P2P跑路、股災的陰影中;在實業方面,我們的製造業一直只在低層次的維度競爭,導致我們生產了很多無效的東西,於是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大量產品積壓在庫房,大家都急於甩出去,在電商的幫助下,你賣10塊我賣8塊,你賣8塊我吆喝6塊,要死大家一起死……

2015年12月01日,“供給側改革”一詞橫空出世,新一屆政府確實很英明,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從生產的一端調節社會的供求關係,控制生產端無序的競爭,從而去產能、消化庫存,然後補短板,缺什麼上什麼,什麼多就去什麼,其實是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不再只依靠市場那只無形的手。

此時,中國很多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因為世界在一體化,中國在國際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比如2015年的抗爭70周年紀念大閱兵,是中國第一次在非國慶日舉行的閱兵,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有外國首腦出席的閱兵(49個國家出席,其中有30位國家元首),充分說明了中國的世界地位。中國的問題應該放在世界上解決,世界的問題也離不開中國的作用。

我們終於發現,中國過剩的產能必須向世界輸出,或者說應該拿來反哺世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這就是“一路一帶”的偉大意義!

歷史終將證明一件事:世界最近的15年(即2002年——2017年),最值得研究一件事是: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這15年走了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路。當局者迷,旁觀者也迷,包括所有的經濟學家。可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今天,我們就把這像霧像雨又像風的似火流年,清晰完整的梳理出來!讀懂了這15年,不僅讀懂了中國,也讀懂了未來!

以2002年為起點,是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GDP增長率駛入8%以上的快車道,持續了10年,直到2011年結束,然後增長率降低到了8%以下,持續了5年,直到現在。

注:中國2002年至2016年的GDP增長率

所以這15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2002——2011的高速增長10年;

2012——2016的低速增長5年;

以GDP增長率8%為界限,節點清晰,層次分明。如圖:

(1)高速增長的10年,讓錢飆起來

▌ 第一輪房價上漲

既然第一個節點在2002年,那麼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年,歐元誕生,世界加速一體化;

這一年,中國正式加入了WTO,向全世界傾銷商品;

這一年,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eBay進入了中國;

除了以上大事之外還發生了一件小事:國土部出臺了一份檔,規定凡經營性的土地出讓一律實行土地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當時的人們,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份檔決定了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

因為中國從古至今,真正的財富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土地。土地在農村是耕田,是農民的根本;在城市是房子,是居民最值錢的東西。所以古代的財富在地主手裡,現在的財富在房東手裡。

中國自1998年就啟動了住房改革,從1999年起停止住房分配,鼓勵個人買房,住房的需求經過三年的醞釀已經完全釋放,而這一份涉及到土地政策的檔,一下子把房地產變成了賣方市場,因為開發商必須向政府購買土地才可以建房售賣,所以房子一下子供不應求起來。

商品的價格是供求關係決定的。對於房子來說,由於中國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城鎮化的加快,所以需求被無限打開,而土地供給是受政府約束的,這種畸形的供求關係導致地價、房價一路高歌猛進,GDP被迅速拉動。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是“供求關係”導致的。

▌ 電商興風作浪

中國加入WTO之後,我們的產品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製造業、貿易業被迅速拉動,大家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手裡有錢了,同時內需也被拉動了。這就是三駕馬車的由來:出口、內需和投資(主要是房地產)。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的eBay在這一年進入了中國。在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稠密的國家,電子商務很容易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態。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一座工廠和消費之間的橋樑,壓縮所有的產業鏈。而且它將所有產品都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去對比購買,哪個便宜買哪個,哪個看上去靠譜就買哪個。

戲劇性的是:第二年,就是2003年,中國的淘寶誕生了,它將互聯網思維之一的免費思維做到了極致,一招打敗eBay,然後一統了中國電商江湖。

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有什麼樣的產品,消費者的品位決定了產品的品質。淘寶迅速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和習慣,工廠為了討好消費者,都拼命的去降低成本、努力做到“物美價廉”,同時為了使產品看起來靠譜,也會去刷單,衍生出了一條條灰色產業鏈……

最重要的是,這就使我們的製造業陷入到了“低價競爭”惡性循環,所以電子商務的破壞力和殺傷力是巨大的。於是,工廠的利潤開始越來越薄。

▌ 四萬億計畫

2007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在2008年9月演變成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美歐日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於是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受其影響,中國的外貿出口開始下降。

受此影響,中國房價也出現了回落。

眼看著危機將影響到中國經濟,中國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四萬億計畫”。外需減少了,那就去擴大內需。

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印出的這四萬億鈔票,根本沒有流到消費市場,都去了哪裡呢?去了當時利潤最高的地方:房地產。

▌ 房價第二輪飆升

對於企業來說,雖然拿到了銀行的錢,但當時企業都處於低價競爭狀態,核心競爭力不在研發,而在降低成本。工廠的利潤越來越低,銀行的錢都是有利息的,於是很多企業都把錢投向了房地產。

這一年,很多教育、家電、服裝、食品企業都轉型做起了房地產,比如寧波的雅戈爾等等,因為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利潤。

所以這四萬億又把房地產行情拉了一把,房價又開始飆升。

2009年成了房地產最火的一年。原本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08年開發商門可羅雀,第二年就上演了 “乾坤大逆轉”,呈現所謂的“報復性上漲”,後來不得不“捂盤惜售”;購房者從觀望猶豫到 “排隊瘋搶”,就連王健林都懷念這一年樓市的火熱。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其實是“四萬億”投資拉動的。

房地產一路快馬加鞭,如過無人之境,各地都有自己的造城計畫,各種新區、開發區、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整個社會的資金、資源、人才都湧向了房地產。當然,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長。

▌ 史上最嚴房產調控

“四萬億”政策就好比一個人發燒了,給他打一針抗生素,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後遺症也留下了。

兩年之後,房地產的後遺症開始凸顯了,房子空置的越來越多,各地都出現了空城,國家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會綁架整個中國經濟。

於是,從2010年1月的“國十一條”到2011年1月的“國八條”,史上最嚴厲的房產調控政策出臺了。房產稅試點改革先後落地,“限購”、“限價”、“限貸”等政策全面升級:首套房貸款首付比例調到30%及以上;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60%,貸款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三套及以上住房暫停發放貸款等等。

樓市在這一年出現了轉折,中國經濟的高速上漲階段也到此為止。縱觀這十年的歷程,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房地產。

(2)低速增長5年,讓錢動起來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的5年時間,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這5年發生的事情更加微妙!

經濟增長肯定不能停,但此時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裡,只有圍繞一個“內需”去做文章了。

內需的本質就是讓錢流動起來。怎麼讓錢流動呢?當時全社會融資需求缺口大概是6萬億。而中國的百姓喜歡存錢,手裡有16萬億存款,全社會也有45萬億的非標準資產。

只有用金融刺激,才能讓這些錢動起來。

▌ 互聯網金融

2012年,中國火了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當時互聯網思維對中國的影響,如同文藝復興對歐洲的影響,深刻改變了各種傳統業態。為了尋求突破,人們期待和關注所有新事物,金融也不例外,於是 “互聯網金融”順利成章的出現了。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融資方和百姓之間的橋樑,讓需要存款的百姓和需要借錢的企業直接對接,同時要把雙方的風險都穩定在一個範圍之內。

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在於征信系統,征信系統最關鍵的就是資料,而中國所有百姓、企業的存款使用者和貸款使用者資料都在銀行系統裡,所以銀行是最適合做互聯網金融的。但中國的銀行太傳統和慵懶,做互聯網金融就是革自己的命,他們只想按傳統的方式坐享其成,結果只有民企去做。

由於金融創新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節奏,這些錢必然只能通過民間管道流通。所以在2013年,民間借貸達到了巔峰狀態,全年規模超過了5萬億!

而那些有互聯網基因的實力民企,就去做了互聯網金融:

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一夜成名;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首次進入決策範疇。一夜之間,各種P2P平臺開始興起,以每天1—2家上線的速度快速增長。

2014年3月 ,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允許銀行破產

此時銀行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

因為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興起,投資管道多元化了,人們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銀行的錢漸漸少了,此時銀行已經被房地產、工廠、政府、國企貸走了太多的錢,負債率越來越高。

要麼自我革命,要麼被革命。雞蛋,從裡面衝破是重生,從外面被打破就是碎裂,你必須選擇其一,當時的銀行顯然沒有認識這個道理。

禍不單行,由於傳統企業沒能及時產業升級,大家都在低價層次競爭,必定會有一大批企業被擠兌出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資不抵債,撐不住就會倒閉,最終這些壞賬都得由銀行兜著!

怎麼辦呢?乾脆允許民營銀行進入市場、參與竟爭,同時允許銀行破產。這也是在提醒銀行不再是金飯碗,必須提高服務效率。

但是一切穩字為先,必須不能引起大家的驚慌……

2015年5月1日,中國出臺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最高可賠50萬,意思是:如果你存錢的銀行破產了,最高可以賠付你50萬,給廣大底層的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把大家口袋裡的錢流動起來,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新增5000億元人民幣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這將釋放7萬億信貸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的說就是,原來你是銀行的存款使用者,現在換個方式,讓你把錢取出來,去買銀行發的債……

▌ 民間借貸崩盤和P2P跑路

無論是民間借貸還是P2P,都是以高息作為誘餌。2015年之前,中國還是有很多暴利行業的,比如房地產、煤礦等等,他們集中大家的錢去搞房地產或者買煤礦,賺到錢之後再把錢還給大家,這是高利息的根本支撐。

然而2015年之後,這些暴利行業都不存在了,房地產開始低速增長、能源價格回落等等,這時凡是還向大家承諾高回報的模式,基本都是騙局。加上由於民間缺乏信用系統,人的貪婪和妄念不能被制衡,民間借貸和P2P一定會都走上拆東牆補西牆的道路。

2015年,民間金融的問題終於開始爆發,先是民間借貸大規模崩盤,後是互聯網金融大規模跑路……

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統計,截至2012年4月,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87%的市(地、州、盟)和港澳臺地區,且跨省案件逐步增多,影響重大。

2015年6月,這一個月P2P平臺跑路數量相當於2014年全年的數量(122家),尤其是E租寶、中晉、泛亞等跑路事件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人們捂緊了自己的口袋。

民間借貸崩盤了,互聯網金融成革命先烈了,怎麼辦呢?最後這是還得指望銀行去盤活百姓手裡的存款,於是2015年12月,銀行遠端開戶有條件放開。對於整個銀行業來說,遠端開戶限制的放開是金融創新的重大一步,千回百轉,最後金融創新的使命回歸到傳統銀行身上。

▌ 史上最慘的股災

不要忘記,我們還有股市這個金融市場來刺激錢的流動。

為了刺激大家的投資信心,我們當時打出了很多概念,所謂“大眾創業、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於是大量熱錢流入股市,同時伴隨著大比例的券商融資和場外配資,接下來股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盤直沖5000+。

然而一些妖股和惡意投機資本也混了進來,證監會忽然清查場外過度融資配資、去杠杆,金融是最敏感的地帶,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是造成了股市的一場踩踏性事故:2015年6月15日,中國股市從5176點斷崖式大跌,短短16個交易日後,7月8日最低點達3421,跌幅達34%,其狀之慘、之悲、之痛,難以用語言陳述。

▌ 產能過剩

此時的中國經濟的情況已經很尷尬:在金融方面,我們陷入了民間借貸崩盤、P2P跑路、股災的陰影中;在實業方面,我們的製造業一直只在低層次的維度競爭,導致我們生產了很多無效的東西,於是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大量產品積壓在庫房,大家都急於甩出去,在電商的幫助下,你賣10塊我賣8塊,你賣8塊我吆喝6塊,要死大家一起死……

2015年12月01日,“供給側改革”一詞橫空出世,新一屆政府確實很英明,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從生產的一端調節社會的供求關係,控制生產端無序的競爭,從而去產能、消化庫存,然後補短板,缺什麼上什麼,什麼多就去什麼,其實是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不再只依靠市場那只無形的手。

此時,中國很多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因為世界在一體化,中國在國際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比如2015年的抗爭70周年紀念大閱兵,是中國第一次在非國慶日舉行的閱兵,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有外國首腦出席的閱兵(49個國家出席,其中有30位國家元首),充分說明了中國的世界地位。中國的問題應該放在世界上解決,世界的問題也離不開中國的作用。

我們終於發現,中國過剩的產能必須向世界輸出,或者說應該拿來反哺世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這就是“一路一帶”的偉大意義!

這裡肯定有人說:一帶一路是中國於2014年(博鼇亞洲論壇)就提出的概念了,為什麼放在這裡才提及?

一路一帶的目的是產業對接,然後進行產能輸出,但是產業對接不是張口就來的事,它需要資本做後盾、做載體,這就是“亞投行”的作用。

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亞投行開業儀式在北京舉行,進入運行狀態。

有了“一路一帶”和“亞投行”,我們的產能過剩就可以解決了嗎?不,這還遠遠不夠!

因為真正控制這個世界物質運轉的東西是——貨幣!

▌ 人民幣國際化

當年英國海外殖民離不開英磅;現在美國的金融帝國地位也離不開美元這個全球通用貨幣。

為什麼2016年下半年中國房價又上漲了一輪?因為在金融紊亂、實體蕭條、新興產業體量太小、商品流通緩慢的情況之下,貨幣必須找到一種可以承載的東西去繼續運轉,於是又附體到了房子上,所以這一輪房價上漲,是一種金融行為。

貨幣才是促進客觀世界更好運作的最好手段,如果沒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經濟徹底升級的夢想,仍然只是一個空談。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截止該月已有101個國家使用人民幣作為其貿易貨幣之一,穩居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地位。

2017年2月7日央行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外匯儲備餘額降至29982.04億美元,正式告別“3”時代。什麼是外匯儲備?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創造的財富都換成了美元放在了那裡,而現在我們正在逐漸減少外匯儲備,其實就是逐漸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後留下問題就是匯率的自由化,由此再來倒逼國內的稅制改革,而這恰恰就是2017年的任務!

這就是中國經濟風雲變幻的15年。我們一路走來步履蹣跚,有激情也有泡沫、有革新也有反復,有希望也有挑戰!

讀懂了這個邏輯,你就讀懂了財富流向!

放眼全球,中國依然是未來世界經濟的最好引擎,我們也將迎來中國最偉大、激情的時代!

淘寶迅速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和習慣,工廠為了討好消費者,都拼命的去降低成本、努力做到“物美價廉”,同時為了使產品看起來靠譜,也會去刷單,衍生出了一條條灰色產業鏈……

最重要的是,這就使我們的製造業陷入到了“低價競爭”惡性循環,所以電子商務的破壞力和殺傷力是巨大的。於是,工廠的利潤開始越來越薄。

▌ 四萬億計畫

2007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在2008年9月演變成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美歐日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於是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受其影響,中國的外貿出口開始下降。

受此影響,中國房價也出現了回落。

眼看著危機將影響到中國經濟,中國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四萬億計畫”。外需減少了,那就去擴大內需。

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印出的這四萬億鈔票,根本沒有流到消費市場,都去了哪裡呢?去了當時利潤最高的地方:房地產。

▌ 房價第二輪飆升

對於企業來說,雖然拿到了銀行的錢,但當時企業都處於低價競爭狀態,核心競爭力不在研發,而在降低成本。工廠的利潤越來越低,銀行的錢都是有利息的,於是很多企業都把錢投向了房地產。

這一年,很多教育、家電、服裝、食品企業都轉型做起了房地產,比如寧波的雅戈爾等等,因為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利潤。

所以這四萬億又把房地產行情拉了一把,房價又開始飆升。

2009年成了房地產最火的一年。原本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08年開發商門可羅雀,第二年就上演了 “乾坤大逆轉”,呈現所謂的“報復性上漲”,後來不得不“捂盤惜售”;購房者從觀望猶豫到 “排隊瘋搶”,就連王健林都懷念這一年樓市的火熱。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其實是“四萬億”投資拉動的。

房地產一路快馬加鞭,如過無人之境,各地都有自己的造城計畫,各種新區、開發區、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整個社會的資金、資源、人才都湧向了房地產。當然,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長。

▌ 史上最嚴房產調控

“四萬億”政策就好比一個人發燒了,給他打一針抗生素,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後遺症也留下了。

兩年之後,房地產的後遺症開始凸顯了,房子空置的越來越多,各地都出現了空城,國家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會綁架整個中國經濟。

於是,從2010年1月的“國十一條”到2011年1月的“國八條”,史上最嚴厲的房產調控政策出臺了。房產稅試點改革先後落地,“限購”、“限價”、“限貸”等政策全面升級:首套房貸款首付比例調到30%及以上;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60%,貸款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三套及以上住房暫停發放貸款等等。

樓市在這一年出現了轉折,中國經濟的高速上漲階段也到此為止。縱觀這十年的歷程,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房地產。

(2)低速增長5年,讓錢動起來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的5年時間,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這5年發生的事情更加微妙!

經濟增長肯定不能停,但此時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裡,只有圍繞一個“內需”去做文章了。

內需的本質就是讓錢流動起來。怎麼讓錢流動呢?當時全社會融資需求缺口大概是6萬億。而中國的百姓喜歡存錢,手裡有16萬億存款,全社會也有45萬億的非標準資產。

只有用金融刺激,才能讓這些錢動起來。

▌ 互聯網金融

2012年,中國火了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當時互聯網思維對中國的影響,如同文藝復興對歐洲的影響,深刻改變了各種傳統業態。為了尋求突破,人們期待和關注所有新事物,金融也不例外,於是 “互聯網金融”順利成章的出現了。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融資方和百姓之間的橋樑,讓需要存款的百姓和需要借錢的企業直接對接,同時要把雙方的風險都穩定在一個範圍之內。

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在於征信系統,征信系統最關鍵的就是資料,而中國所有百姓、企業的存款使用者和貸款使用者資料都在銀行系統裡,所以銀行是最適合做互聯網金融的。但中國的銀行太傳統和慵懶,做互聯網金融就是革自己的命,他們只想按傳統的方式坐享其成,結果只有民企去做。

由於金融創新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節奏,這些錢必然只能通過民間管道流通。所以在2013年,民間借貸達到了巔峰狀態,全年規模超過了5萬億!

而那些有互聯網基因的實力民企,就去做了互聯網金融:

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一夜成名;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首次進入決策範疇。一夜之間,各種P2P平臺開始興起,以每天1—2家上線的速度快速增長。

2014年3月 ,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允許銀行破產

此時銀行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

因為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興起,投資管道多元化了,人們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銀行的錢漸漸少了,此時銀行已經被房地產、工廠、政府、國企貸走了太多的錢,負債率越來越高。

要麼自我革命,要麼被革命。雞蛋,從裡面衝破是重生,從外面被打破就是碎裂,你必須選擇其一,當時的銀行顯然沒有認識這個道理。

禍不單行,由於傳統企業沒能及時產業升級,大家都在低價層次競爭,必定會有一大批企業被擠兌出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資不抵債,撐不住就會倒閉,最終這些壞賬都得由銀行兜著!

怎麼辦呢?乾脆允許民營銀行進入市場、參與竟爭,同時允許銀行破產。這也是在提醒銀行不再是金飯碗,必須提高服務效率。

但是一切穩字為先,必須不能引起大家的驚慌……

2015年5月1日,中國出臺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最高可賠50萬,意思是:如果你存錢的銀行破產了,最高可以賠付你50萬,給廣大底層的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把大家口袋裡的錢流動起來,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新增5000億元人民幣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這將釋放7萬億信貸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的說就是,原來你是銀行的存款使用者,現在換個方式,讓你把錢取出來,去買銀行發的債……

▌ 民間借貸崩盤和P2P跑路

無論是民間借貸還是P2P,都是以高息作為誘餌。2015年之前,中國還是有很多暴利行業的,比如房地產、煤礦等等,他們集中大家的錢去搞房地產或者買煤礦,賺到錢之後再把錢還給大家,這是高利息的根本支撐。

然而2015年之後,這些暴利行業都不存在了,房地產開始低速增長、能源價格回落等等,這時凡是還向大家承諾高回報的模式,基本都是騙局。加上由於民間缺乏信用系統,人的貪婪和妄念不能被制衡,民間借貸和P2P一定會都走上拆東牆補西牆的道路。

2015年,民間金融的問題終於開始爆發,先是民間借貸大規模崩盤,後是互聯網金融大規模跑路……

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統計,截至2012年4月,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87%的市(地、州、盟)和港澳臺地區,且跨省案件逐步增多,影響重大。

2015年6月,這一個月P2P平臺跑路數量相當於2014年全年的數量(122家),尤其是E租寶、中晉、泛亞等跑路事件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人們捂緊了自己的口袋。

民間借貸崩盤了,互聯網金融成革命先烈了,怎麼辦呢?最後這是還得指望銀行去盤活百姓手裡的存款,於是2015年12月,銀行遠端開戶有條件放開。對於整個銀行業來說,遠端開戶限制的放開是金融創新的重大一步,千回百轉,最後金融創新的使命回歸到傳統銀行身上。

▌ 史上最慘的股災

不要忘記,我們還有股市這個金融市場來刺激錢的流動。

為了刺激大家的投資信心,我們當時打出了很多概念,所謂“大眾創業、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於是大量熱錢流入股市,同時伴隨著大比例的券商融資和場外配資,接下來股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盤直沖5000+。

然而一些妖股和惡意投機資本也混了進來,證監會忽然清查場外過度融資配資、去杠杆,金融是最敏感的地帶,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是造成了股市的一場踩踏性事故:2015年6月15日,中國股市從5176點斷崖式大跌,短短16個交易日後,7月8日最低點達3421,跌幅達34%,其狀之慘、之悲、之痛,難以用語言陳述。

▌ 產能過剩

此時的中國經濟的情況已經很尷尬:在金融方面,我們陷入了民間借貸崩盤、P2P跑路、股災的陰影中;在實業方面,我們的製造業一直只在低層次的維度競爭,導致我們生產了很多無效的東西,於是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大量產品積壓在庫房,大家都急於甩出去,在電商的幫助下,你賣10塊我賣8塊,你賣8塊我吆喝6塊,要死大家一起死……

2015年12月01日,“供給側改革”一詞橫空出世,新一屆政府確實很英明,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從生產的一端調節社會的供求關係,控制生產端無序的競爭,從而去產能、消化庫存,然後補短板,缺什麼上什麼,什麼多就去什麼,其實是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不再只依靠市場那只無形的手。

此時,中國很多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因為世界在一體化,中國在國際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比如2015年的抗爭70周年紀念大閱兵,是中國第一次在非國慶日舉行的閱兵,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有外國首腦出席的閱兵(49個國家出席,其中有30位國家元首),充分說明了中國的世界地位。中國的問題應該放在世界上解決,世界的問題也離不開中國的作用。

我們終於發現,中國過剩的產能必須向世界輸出,或者說應該拿來反哺世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這就是“一路一帶”的偉大意義!

歷史終將證明一件事:世界最近的15年(即2002年——2017年),最值得研究一件事是: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這15年走了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路。當局者迷,旁觀者也迷,包括所有的經濟學家。可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今天,我們就把這像霧像雨又像風的似火流年,清晰完整的梳理出來!讀懂了這15年,不僅讀懂了中國,也讀懂了未來!

以2002年為起點,是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GDP增長率駛入8%以上的快車道,持續了10年,直到2011年結束,然後增長率降低到了8%以下,持續了5年,直到現在。

注:中國2002年至2016年的GDP增長率

所以這15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2002——2011的高速增長10年;

2012——2016的低速增長5年;

以GDP增長率8%為界限,節點清晰,層次分明。如圖:

(1)高速增長的10年,讓錢飆起來

▌ 第一輪房價上漲

既然第一個節點在2002年,那麼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年,歐元誕生,世界加速一體化;

這一年,中國正式加入了WTO,向全世界傾銷商品;

這一年,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eBay進入了中國;

除了以上大事之外還發生了一件小事:國土部出臺了一份檔,規定凡經營性的土地出讓一律實行土地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當時的人們,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份檔決定了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

因為中國從古至今,真正的財富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土地。土地在農村是耕田,是農民的根本;在城市是房子,是居民最值錢的東西。所以古代的財富在地主手裡,現在的財富在房東手裡。

中國自1998年就啟動了住房改革,從1999年起停止住房分配,鼓勵個人買房,住房的需求經過三年的醞釀已經完全釋放,而這一份涉及到土地政策的檔,一下子把房地產變成了賣方市場,因為開發商必須向政府購買土地才可以建房售賣,所以房子一下子供不應求起來。

商品的價格是供求關係決定的。對於房子來說,由於中國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城鎮化的加快,所以需求被無限打開,而土地供給是受政府約束的,這種畸形的供求關係導致地價、房價一路高歌猛進,GDP被迅速拉動。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是“供求關係”導致的。

▌ 電商興風作浪

中國加入WTO之後,我們的產品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製造業、貿易業被迅速拉動,大家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手裡有錢了,同時內需也被拉動了。這就是三駕馬車的由來:出口、內需和投資(主要是房地產)。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的eBay在這一年進入了中國。在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稠密的國家,電子商務很容易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態。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一座工廠和消費之間的橋樑,壓縮所有的產業鏈。而且它將所有產品都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去對比購買,哪個便宜買哪個,哪個看上去靠譜就買哪個。

戲劇性的是:第二年,就是2003年,中國的淘寶誕生了,它將互聯網思維之一的免費思維做到了極致,一招打敗eBay,然後一統了中國電商江湖。

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有什麼樣的產品,消費者的品位決定了產品的品質。淘寶迅速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和習慣,工廠為了討好消費者,都拼命的去降低成本、努力做到“物美價廉”,同時為了使產品看起來靠譜,也會去刷單,衍生出了一條條灰色產業鏈……

最重要的是,這就使我們的製造業陷入到了“低價競爭”惡性循環,所以電子商務的破壞力和殺傷力是巨大的。於是,工廠的利潤開始越來越薄。

▌ 四萬億計畫

2007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在2008年9月演變成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美歐日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於是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受其影響,中國的外貿出口開始下降。

受此影響,中國房價也出現了回落。

眼看著危機將影響到中國經濟,中國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四萬億計畫”。外需減少了,那就去擴大內需。

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印出的這四萬億鈔票,根本沒有流到消費市場,都去了哪裡呢?去了當時利潤最高的地方:房地產。

▌ 房價第二輪飆升

對於企業來說,雖然拿到了銀行的錢,但當時企業都處於低價競爭狀態,核心競爭力不在研發,而在降低成本。工廠的利潤越來越低,銀行的錢都是有利息的,於是很多企業都把錢投向了房地產。

這一年,很多教育、家電、服裝、食品企業都轉型做起了房地產,比如寧波的雅戈爾等等,因為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利潤。

所以這四萬億又把房地產行情拉了一把,房價又開始飆升。

2009年成了房地產最火的一年。原本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08年開發商門可羅雀,第二年就上演了 “乾坤大逆轉”,呈現所謂的“報復性上漲”,後來不得不“捂盤惜售”;購房者從觀望猶豫到 “排隊瘋搶”,就連王健林都懷念這一年樓市的火熱。

這一輪房價的飆升其實是“四萬億”投資拉動的。

房地產一路快馬加鞭,如過無人之境,各地都有自己的造城計畫,各種新區、開發區、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整個社會的資金、資源、人才都湧向了房地產。當然,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長。

▌ 史上最嚴房產調控

“四萬億”政策就好比一個人發燒了,給他打一針抗生素,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後遺症也留下了。

兩年之後,房地產的後遺症開始凸顯了,房子空置的越來越多,各地都出現了空城,國家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會綁架整個中國經濟。

於是,從2010年1月的“國十一條”到2011年1月的“國八條”,史上最嚴厲的房產調控政策出臺了。房產稅試點改革先後落地,“限購”、“限價”、“限貸”等政策全面升級:首套房貸款首付比例調到30%及以上;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60%,貸款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三套及以上住房暫停發放貸款等等。

樓市在這一年出現了轉折,中國經濟的高速上漲階段也到此為止。縱觀這十年的歷程,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房地產。

(2)低速增長5年,讓錢動起來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的5年時間,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這5年發生的事情更加微妙!

經濟增長肯定不能停,但此時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裡,只有圍繞一個“內需”去做文章了。

內需的本質就是讓錢流動起來。怎麼讓錢流動呢?當時全社會融資需求缺口大概是6萬億。而中國的百姓喜歡存錢,手裡有16萬億存款,全社會也有45萬億的非標準資產。

只有用金融刺激,才能讓這些錢動起來。

▌ 互聯網金融

2012年,中國火了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當時互聯網思維對中國的影響,如同文藝復興對歐洲的影響,深刻改變了各種傳統業態。為了尋求突破,人們期待和關注所有新事物,金融也不例外,於是 “互聯網金融”順利成章的出現了。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是直接搭建了融資方和百姓之間的橋樑,讓需要存款的百姓和需要借錢的企業直接對接,同時要把雙方的風險都穩定在一個範圍之內。

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在於征信系統,征信系統最關鍵的就是資料,而中國所有百姓、企業的存款使用者和貸款使用者資料都在銀行系統裡,所以銀行是最適合做互聯網金融的。但中國的銀行太傳統和慵懶,做互聯網金融就是革自己的命,他們只想按傳統的方式坐享其成,結果只有民企去做。

由於金融創新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節奏,這些錢必然只能通過民間管道流通。所以在2013年,民間借貸達到了巔峰狀態,全年規模超過了5萬億!

而那些有互聯網基因的實力民企,就去做了互聯網金融:

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一夜成名;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首次進入決策範疇。一夜之間,各種P2P平臺開始興起,以每天1—2家上線的速度快速增長。

2014年3月 ,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允許銀行破產

此時銀行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

因為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興起,投資管道多元化了,人們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銀行的錢漸漸少了,此時銀行已經被房地產、工廠、政府、國企貸走了太多的錢,負債率越來越高。

要麼自我革命,要麼被革命。雞蛋,從裡面衝破是重生,從外面被打破就是碎裂,你必須選擇其一,當時的銀行顯然沒有認識這個道理。

禍不單行,由於傳統企業沒能及時產業升級,大家都在低價層次競爭,必定會有一大批企業被擠兌出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資不抵債,撐不住就會倒閉,最終這些壞賬都得由銀行兜著!

怎麼辦呢?乾脆允許民營銀行進入市場、參與竟爭,同時允許銀行破產。這也是在提醒銀行不再是金飯碗,必須提高服務效率。

但是一切穩字為先,必須不能引起大家的驚慌……

2015年5月1日,中國出臺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最高可賠50萬,意思是:如果你存錢的銀行破產了,最高可以賠付你50萬,給廣大底層的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把大家口袋裡的錢流動起來,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新增5000億元人民幣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這將釋放7萬億信貸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的說就是,原來你是銀行的存款使用者,現在換個方式,讓你把錢取出來,去買銀行發的債……

▌ 民間借貸崩盤和P2P跑路

無論是民間借貸還是P2P,都是以高息作為誘餌。2015年之前,中國還是有很多暴利行業的,比如房地產、煤礦等等,他們集中大家的錢去搞房地產或者買煤礦,賺到錢之後再把錢還給大家,這是高利息的根本支撐。

然而2015年之後,這些暴利行業都不存在了,房地產開始低速增長、能源價格回落等等,這時凡是還向大家承諾高回報的模式,基本都是騙局。加上由於民間缺乏信用系統,人的貪婪和妄念不能被制衡,民間借貸和P2P一定會都走上拆東牆補西牆的道路。

2015年,民間金融的問題終於開始爆發,先是民間借貸大規模崩盤,後是互聯網金融大規模跑路……

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統計,截至2012年4月,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87%的市(地、州、盟)和港澳臺地區,且跨省案件逐步增多,影響重大。

2015年6月,這一個月P2P平臺跑路數量相當於2014年全年的數量(122家),尤其是E租寶、中晉、泛亞等跑路事件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人們捂緊了自己的口袋。

民間借貸崩盤了,互聯網金融成革命先烈了,怎麼辦呢?最後這是還得指望銀行去盤活百姓手裡的存款,於是2015年12月,銀行遠端開戶有條件放開。對於整個銀行業來說,遠端開戶限制的放開是金融創新的重大一步,千回百轉,最後金融創新的使命回歸到傳統銀行身上。

▌ 史上最慘的股災

不要忘記,我們還有股市這個金融市場來刺激錢的流動。

為了刺激大家的投資信心,我們當時打出了很多概念,所謂“大眾創業、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於是大量熱錢流入股市,同時伴隨著大比例的券商融資和場外配資,接下來股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盤直沖5000+。

然而一些妖股和惡意投機資本也混了進來,證監會忽然清查場外過度融資配資、去杠杆,金融是最敏感的地帶,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是造成了股市的一場踩踏性事故:2015年6月15日,中國股市從5176點斷崖式大跌,短短16個交易日後,7月8日最低點達3421,跌幅達34%,其狀之慘、之悲、之痛,難以用語言陳述。

▌ 產能過剩

此時的中國經濟的情況已經很尷尬:在金融方面,我們陷入了民間借貸崩盤、P2P跑路、股災的陰影中;在實業方面,我們的製造業一直只在低層次的維度競爭,導致我們生產了很多無效的東西,於是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大量產品積壓在庫房,大家都急於甩出去,在電商的幫助下,你賣10塊我賣8塊,你賣8塊我吆喝6塊,要死大家一起死……

2015年12月01日,“供給側改革”一詞橫空出世,新一屆政府確實很英明,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從生產的一端調節社會的供求關係,控制生產端無序的競爭,從而去產能、消化庫存,然後補短板,缺什麼上什麼,什麼多就去什麼,其實是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不再只依靠市場那只無形的手。

此時,中國很多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因為世界在一體化,中國在國際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比如2015年的抗爭70周年紀念大閱兵,是中國第一次在非國慶日舉行的閱兵,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有外國首腦出席的閱兵(49個國家出席,其中有30位國家元首),充分說明了中國的世界地位。中國的問題應該放在世界上解決,世界的問題也離不開中國的作用。

我們終於發現,中國過剩的產能必須向世界輸出,或者說應該拿來反哺世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這就是“一路一帶”的偉大意義!

這裡肯定有人說:一帶一路是中國於2014年(博鼇亞洲論壇)就提出的概念了,為什麼放在這裡才提及?

一路一帶的目的是產業對接,然後進行產能輸出,但是產業對接不是張口就來的事,它需要資本做後盾、做載體,這就是“亞投行”的作用。

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亞投行開業儀式在北京舉行,進入運行狀態。

有了“一路一帶”和“亞投行”,我們的產能過剩就可以解決了嗎?不,這還遠遠不夠!

因為真正控制這個世界物質運轉的東西是——貨幣!

▌ 人民幣國際化

當年英國海外殖民離不開英磅;現在美國的金融帝國地位也離不開美元這個全球通用貨幣。

為什麼2016年下半年中國房價又上漲了一輪?因為在金融紊亂、實體蕭條、新興產業體量太小、商品流通緩慢的情況之下,貨幣必須找到一種可以承載的東西去繼續運轉,於是又附體到了房子上,所以這一輪房價上漲,是一種金融行為。

貨幣才是促進客觀世界更好運作的最好手段,如果沒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經濟徹底升級的夢想,仍然只是一個空談。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截止該月已有101個國家使用人民幣作為其貿易貨幣之一,穩居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地位。

2017年2月7日央行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外匯儲備餘額降至29982.04億美元,正式告別“3”時代。什麼是外匯儲備?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創造的財富都換成了美元放在了那裡,而現在我們正在逐漸減少外匯儲備,其實就是逐漸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後留下問題就是匯率的自由化,由此再來倒逼國內的稅制改革,而這恰恰就是2017年的任務!

這就是中國經濟風雲變幻的15年。我們一路走來步履蹣跚,有激情也有泡沫、有革新也有反復,有希望也有挑戰!

讀懂了這個邏輯,你就讀懂了財富流向!

放眼全球,中國依然是未來世界經濟的最好引擎,我們也將迎來中國最偉大、激情的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