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賽珍珠與林語堂:從神交到絕交

作為20世紀中美文學與文化交流史上不容忽視的兩座“人橋”, 賽珍珠與林語堂有長達20年的交流活動和友誼, 雖然沒能善始善終, 但彼此欣賞和影響還是促進了各自的創作, 並成為一段文壇佳話。 賽珍珠與林語堂從神交到絕交, 也成了中美文學交往史上的一段公案。

裘偉廷

關聯性也許是神交的基礎

賽珍珠與林語堂都是世界著名作家, 人們發現他們之間似乎有許多有趣的相似性或可比性, 從中可看出兩人具有神秘色彩的關聯, 而這也許是他們神交的基礎。

賽珍珠生於1892年, 比生於1895年的林語堂大3歲;而賽珍珠1973年逝世, 享年81歲, 林語堂1976年逝世, 享年也是81歲。 美國女性賽珍珠是中國通, 中國男性林語堂是美國通, 兩人都主張中西文化融合。 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 從孔子、儒家到傳統的孝、道、禮、忍有相近的認知, 並各以自己的著述作了生動的詮釋。

兩人都有基督教的家庭背景。 賽珍珠父母是傳教士, 而林語堂父親是傳教士, 且賽珍珠父母和林語堂父親都是在中國傳教。 兩人都生活于雙重文化的環境中, 各自接受了亦耶亦孔的教育;甚至做夢都有相似之處:賽珍珠夢想著孔子與耶穌見面;林語堂則祈望把中國老子與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拉到一個房間裡, 共同討論貨幣價值和人生價值。

自小隨父母來華的賽珍珠, 在中國生活長達30多年, 而林語堂在美國也生活了30多年。 賽珍珠在中國開始創作, 但盛名時卻在美國;而林語堂是在中國成名, 在美國發達。 賽珍珠眷戀中國文化, 並稱中國是她的第二故鄉;而林語堂更是陶醉在中國文化氛圍裡, 並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賽珍珠

賽珍珠以中國題材創作了以《大地》為代表的大量小說, 並因此獲得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 而林語堂也以中國題材創作了以《京華煙雲》為代表的一批小說, 並因此曾4次被提名參評諾貝爾獎。 兩人都精通中文和英文, 雙語均能熟練表達。 林語堂用英文寫了近30部書,

還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作品英譯推介海外。 而賽珍珠一生中除了創作100多種書, 還將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譯為英語《四海之內皆兄弟》。

賽珍珠與林語堂在生涯和寫作上, 確具有某些相似性或可比性;兩人在文學創作上也確有對話、交流和切磋, 不乏共同語言, 然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畢竟不同, 因此儘管賽珍珠與林語堂之間有著20餘年的交情, 甚至已達到神交的地步, 最終卻使他們的關係在某事觸發下導致破裂, 從而以老死不相往來的方式絕交, 令人扼腕。

相識之初就惺惺惜惺惺

1927年秋天, 林語堂辭去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之職, 來到上海。 這時, 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已在中央研究院任院長。

憑著1923年從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比較語言學博士, 以及曾在北大教過3年英文, 林語堂找到蔡元培求職。 蔡元培聘他為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 還給他一個國際出版品交換處處長的頭銜。 林語堂趁此一邊編書, 一邊寫稿。 他為開明書店編了《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法》、《英文文學讀本》、《開明英文講義》等暢銷書, 書店賺了不少, 他掙的版稅也不少。 林語堂還為英文雜誌《中國評論週報》寫小評論, 連寫了160多篇, 後結集為《小評論》一書出版。

林語堂

當時,賽珍珠在金陵大學任教,她在1931年因寫作反映中國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被以多種語言出版,而蜚聲世界文壇;譯成中文出版後,又擁有眾多中國讀者。賽珍珠一貫關注中國社會的狀況,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想寫一本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她知道自己對中國的瞭解還不夠透徹,便想找一個合適的中國人來寫,這個人應是一位英文好又真正懂得中國文化,而且文筆精確、流暢和優美的人。儘管賽珍珠也覺得,尋覓到這位合適的人就如同一個夢想。

那時中國知識界有國粹派和歐化派之分,國粹派認為中國的什麼都好,包括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小腳;而歐化派則認為月亮都是外國的圓,主張全盤西化。賽珍珠對國粹派和歐化派都不以為然,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和特點,主張中西融合。賽珍珠對當時的《中國評論週報》看得格外仔細,尤其是《小評論》專欄的小評論,作者林語堂對事物的新鮮獨到的見解、銳利確切的筆鋒,引起了她的興趣。

1933年2月,國際筆會中心主席、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環球旅行,途經上海,由國際筆會中心的中國會員之一的林語堂出面接待。林語堂邀集了上海文藝界知名人士為蕭伯納舉行盛大歡迎會。賽珍珠應邀從南京來上海參加歡迎會,終於認識了她神交已久的林語堂,林語堂的流利英語和善於用幽默俏皮表達真情實感的才能,她十分欣賞。

此後不久的一個晚上,賽珍珠到林語堂的家裡參加晚宴,席間他倆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話題涉及到某些在中國住了幾年的西方人,回國後就以“中國通”自居著書立說,其實不過是海外獵奇,對辮子小腳之類醜行的展覽。賓主對此均表示不屑和憤慨。林語堂說,我倒很想寫一本書,談談我對中國的實感。賽珍珠聽後喜出望外,禁不住說:“我盼望已久,希望有個中國人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你是可以寫的。”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當場敲定,林語堂成為賽珍珠策劃選題的特約撰稿人。

邀請林語堂到美國去專事寫作

1931年至1935年,賽珍珠的《大地》、《孩子們》、《分家》三部書接連在美國出版,引起了出版商約翰•黛公司的老版沃爾什的心儀。沃爾什開始追求賽珍珠,從美國一直追到中國。當他聽賽珍珠說起這個消息,也鼓勵林語堂寫這本書。美國作家策劃的選題,美國出版商又感興趣,林語堂決定動筆。於是,出於用英語寫作,向世界人民介紹真實的中國人民、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共同目的,賽珍珠與林語堂得以攜手起來。

1934年,林語堂借攜家到廬山避暑之機,猛寫了一個夏天,回到上海又補充修改,前後花了十個月,用英文寫出了《吾國與吾民》。賽珍珠讀完該書的手稿,忍不住驚呼這是“偉大著作!”並親自為該書撰寫近4000字的序言,她寫道:“它實事求是,……寫得驕傲,寫得幽默,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我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是由一個中國人寫的,……他的根基深深地紮在過去,他豐碩的果實卻結在今天。”

1935年6月,《吾國與吾民》由賽珍珠丈夫沃爾什的約翰•黛公司出版了。儘管林語堂的書寫得好,但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林語堂還是個陌生的名字,而賽珍珠卻因為《大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她不僅替《吾國與吾民》寫序,還在許多報刊上給此書以極高的評價,這實際上是賽珍珠以自己如日中天的名氣為林語堂做廣告。由於她的推薦,《吾國與吾民》一問世,就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僅僅當年4個月時間裡就連印了7版之多。為林語堂立足美國打響了第一炮,奠定了他在美國暢銷書作家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賽珍珠把默默無聞的林語堂頓時捧為美國文壇的紅人。

林語堂與賽珍珠的首次合作的成功,標誌著中國人開始真正地向美國人介紹中國文化,更體現出中美兩位作家的親密友情。同時,這也標誌著林語堂人生和事業的真正起飛。對此,林語堂對賽珍珠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在《吾國與吾民•自序》中說:“我首先應該感謝賽珍珠女士,她自始至終給我以親切的激勵,付印之前,她替我通篇審閱過我的原稿。”

其後,抗戰爆發在即,中國時局相當混亂。賽珍珠夫婦慨然邀請林語堂一家來美定居,讓他專事搞創作。對於賽珍珠夫婦來說,他們認准了林語堂的學識和文筆合乎西方讀者的口味,可以成為約翰•黛公司的搖錢樹。而對林語堂來說,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去美國無異于擁有一個安定的寫作環境,且還可直接向美國讀者介紹中國文化,何樂而不為?1936年初,在賽珍珠的不斷催促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執教邀請下,林語堂終於拍賣了房屋和傢俱,帶著妻子廖翠鳳和3個孩子,隨身帶了20箱中國古籍,登上客輪,離滬赴美。

赴美之初,林語堂全家暫住在賽珍珠夫婦的鄉間別墅。兩個家庭中西合璧,像是一個大家庭,經常在一起聚餐。林語堂的夫人廖翠鳳與賽珍珠經常用漢語聊天,廖翠鳳給她講中國故事,為她朗誦《水滸傳》,賽珍珠一邊聽,一邊用筆譯成英文。兩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關係十分親密。後來,雖然林語堂搬離了賽珍珠家,但兩家的關係依然和睦,儼然是親戚。

將林語堂捧為美國文壇紅人

1936年,對於林語堂和賽珍珠,都是人生的轉折之年。賽珍珠結束了她在中國30多年生活,回到了美國;林語堂41歲離故國,憑一紙護照到了太平洋彼岸。他沒有加入美國籍,連綠卡也不辦,卻一住長達30多年。也就是在這一年,二人在文壇上的角色發生轉換,賽珍珠由著作人變成出版人,林語堂由編輯人變成純粹的著作人。

來美後,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上學時,美國同學常向她提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你為什麼不裹小腳?”“你身後怎麼不拖一條辮子?”“你不戴碗形帽子(指瓜皮帽)嗎?”“你也穿睡衣(指旗袍)上街嗎?”等等。林太乙回家說給父母聽,從中林語堂感到西方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無知和偏見,他決定寫一本書,以東方文明的悠閒哲學來批評美國高度工業機械化所造成人的異化,並為扭轉這種弊端尋找療救的藥方。

林語堂向賽珍珠談了撰寫新著的打算。鑒於美國讀者最喜愛《吾國與吾民》中的第九章“生活的藝術”,所以賽珍珠夫婦建議林語堂擴寫這一章而成新著,林語堂欣然接受了建議。在新書寫作中,林語堂把自己喜歡的莊子、陶淵明和白居易、蘇東坡、袁中郎、張潮、李卓吾等幾位請到書中來,生動地宣揚中國文人的趣味信仰和古代田園詩生活,演繹東方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調。用了半年時間,兩易其稿,林語堂寫成了《生活的藝術》。

1937年,《生活的藝術》又由賽珍珠夫婦的約翰•黛公司出版。林語堂沒有讓賽珍珠他們失望,《生活的藝術》的出版比《吾國與吾民》更暢銷,引起的轟動也更大,以致一再重版、重印,多達40版以上;英、法、德、丹麥、瑞典、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 18個版本也同樣暢銷。《生活的藝術》連續52周高居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成為1938年全美最暢銷書,後來更成為歐美各階層男女老少的“枕邊書”。

作者林語堂與出版者賽珍珠接連兩本書的合作非常愉快,這為林語堂奠定了暢銷書作家的地位,也為賽珍珠夫婦的約翰•黛公司大賺了一把,自然林語堂的版稅也不菲。林語堂一家人在異國他鄉生活得十分自在,不過寄人籬下終不是長久之計,現在有錢了,林語堂便搬家到紐約定居。其後,林語堂因在美國消費較高而移居巴黎。

借錢未果林語堂狀告賽珍珠

林語堂雖然具有寫作的天賦,他卻從小就熱衷於發明創造,夢想當發明家。中學時酷愛數學、物理和地理,弄得中文竟不及格;到上海的聖約翰大學註冊文科而未入理科,完全是一種偶然。後來從美國到法國再到德國,入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也與他熱愛科學有關,他想用科學分析的方法研究語言,並想發明最精確最完美的中文打字機。

由此,林語堂花掉了所有積蓄12萬美元,幾乎傾家蕩產,連家庭日常生活也維持不下去了。萬般無奈的林語堂,硬著頭皮請賽珍珠“預支數萬元”。林語堂為何首選向賽珍珠夫婦借錢呢?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林語堂認為:賽珍珠夫婦是他在美國的最好朋友,而他又為出版公司賺了很多錢,據此他們不可能見朋友有難而袖手旁觀。但他完全沒有想到,與他有十幾年合作、有深厚交情的賽珍珠,竟斷然拒絕借錢。最後,還是中國人盧芹齋借了一大筆錢給林語堂,為他解了窘迫之圍。其實在賽珍珠看來,林語堂發明的打字機是浮誇之物,沒有任何效益,借錢給他是一件損己且不利人的事情,拒絕借錢反而是理性的行為。

不過受此打擊,輕易不發怒的林語堂惱火了,立即向賽珍珠清算版稅,索取版權。因為到美國後的林語堂,相信賽珍珠夫婦的誠意,感激他們對他的幫助和提攜,所以沒有特別在意與賽珍珠之間的合同,但後來卻發現自己在版稅上吃了大虧——“本來在美國一般出版社拿10%的版稅,而賽珍珠夫婦出版林語堂的書卻拿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自己,而是仍屬公司所有。”林語堂痛心地說:“過了一二十年才發現朋友開書局也是為賺錢的。”於是委託律師向賽珍珠堅決地討回了自己著作的版權。

賽珍珠夫婦是以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來看待與林語堂的關係的:錢歸錢,朋友歸朋友,兩者不可相提並論。何況賽珍珠他們對於幫助林語堂開拓美國文化市場是以“恩人”自居的,故有責備林語堂忘恩負義之意:沒有我們的幫助,哪會有你的今天?因此,賽珍珠夫婦才能心安理得地收取林語堂著作50%的版稅。賽珍珠在吃驚之余,拒絕林語堂清算版稅收回版權的要求,她打電話給林太乙說:“你的父親是不是瘋了!”林語堂本要與賽珍珠對簿公堂,後經朋友漢克•荷茲夫婦調解,約翰•黛公司將其著作的版權歸還給林語堂。

令人扼腕的絕交結局

在中國人看來,朋友間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解釋清楚後,兄弟情義依然存在。林語堂在向賽珍珠借錢碰壁之後,儘管受到很大刺激,但仍然用東方君子和西方紳士的氣度為自己找到了心理平衡,並且把隨後完成的《蘇東坡傳》和《唐人街》仍交給了賽珍珠夫婦的公司出版;更是在1953年,把自己的小說三部曲《朱門》交由他們出版。

賽珍珠晚年的畫像

1954年10月,林語堂應邀去新加坡出任南洋大學校長,曾打電報向賽珍珠告知行期,賽珍珠不僅沒有前來送行,連電報也沒回。如此情斷義絕,這讓林語堂很失望,他終於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看穿了一個美國人!”這當然是指賽珍珠。此後,林語堂與賽珍珠近20年的合作和友誼再沒有複合,兩人的關係完全破裂。

對於這種令人扼腕的結局,中美學者根據自己的文化理念分別進行過評說,大多是從人情、經濟和倫理方面進行評價。比如說,林語堂和賽珍珠確是不同國籍、不同性別的一對很好文友,然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畢竟不同,他們之間的矛盾遲早要爆發,而“借錢”只是一個觸發因素而已。不過據考察,產生無法彌補的裂痕應另有原因,包括政治和信仰的因素。

賽珍珠由於其特殊經歷,對中國下層民眾有深刻體察和強烈同情,她認為中國的農民以及普通大眾飽受軍閥、土匪和自然災害之苦,政府應著力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而在南京的生活經歷,使她看到了蔣介石政府腐敗,不可能給中國帶來民主。林語堂在政治上的觀點則與之不同,他對蔣介石政府抱有幻想。

而且,雙方到1948年還產生了一個可怕的誤會:1948年,林語堂完成《枕戈待旦》,他期望這本書像以前那樣,受到賽珍珠夫婦的推薦,而在歐美暢銷,卻受到了意外的冷落。其原因是有傳言稱,何應欽曾付給林語堂2萬美金為南京宣傳。而林語堂認為,這完全是謠言,而且是因賽珍珠等人而起,從而感到憤慨。

是否他們兩人在政治上早有分歧,遂在經濟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無法彌合的矛盾?這種說法頗值得人們玩味。不過無論如何,自此以後,賽珍珠與林語堂之間的友情宣告結束,而且他們的關係破裂之後,就像兩條河流分開流去,再也沒有匯合過。

林語堂

當時,賽珍珠在金陵大學任教,她在1931年因寫作反映中國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被以多種語言出版,而蜚聲世界文壇;譯成中文出版後,又擁有眾多中國讀者。賽珍珠一貫關注中國社會的狀況,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想寫一本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她知道自己對中國的瞭解還不夠透徹,便想找一個合適的中國人來寫,這個人應是一位英文好又真正懂得中國文化,而且文筆精確、流暢和優美的人。儘管賽珍珠也覺得,尋覓到這位合適的人就如同一個夢想。

那時中國知識界有國粹派和歐化派之分,國粹派認為中國的什麼都好,包括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小腳;而歐化派則認為月亮都是外國的圓,主張全盤西化。賽珍珠對國粹派和歐化派都不以為然,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和特點,主張中西融合。賽珍珠對當時的《中國評論週報》看得格外仔細,尤其是《小評論》專欄的小評論,作者林語堂對事物的新鮮獨到的見解、銳利確切的筆鋒,引起了她的興趣。

1933年2月,國際筆會中心主席、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環球旅行,途經上海,由國際筆會中心的中國會員之一的林語堂出面接待。林語堂邀集了上海文藝界知名人士為蕭伯納舉行盛大歡迎會。賽珍珠應邀從南京來上海參加歡迎會,終於認識了她神交已久的林語堂,林語堂的流利英語和善於用幽默俏皮表達真情實感的才能,她十分欣賞。

此後不久的一個晚上,賽珍珠到林語堂的家裡參加晚宴,席間他倆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話題涉及到某些在中國住了幾年的西方人,回國後就以“中國通”自居著書立說,其實不過是海外獵奇,對辮子小腳之類醜行的展覽。賓主對此均表示不屑和憤慨。林語堂說,我倒很想寫一本書,談談我對中國的實感。賽珍珠聽後喜出望外,禁不住說:“我盼望已久,希望有個中國人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你是可以寫的。”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當場敲定,林語堂成為賽珍珠策劃選題的特約撰稿人。

邀請林語堂到美國去專事寫作

1931年至1935年,賽珍珠的《大地》、《孩子們》、《分家》三部書接連在美國出版,引起了出版商約翰•黛公司的老版沃爾什的心儀。沃爾什開始追求賽珍珠,從美國一直追到中國。當他聽賽珍珠說起這個消息,也鼓勵林語堂寫這本書。美國作家策劃的選題,美國出版商又感興趣,林語堂決定動筆。於是,出於用英語寫作,向世界人民介紹真實的中國人民、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共同目的,賽珍珠與林語堂得以攜手起來。

1934年,林語堂借攜家到廬山避暑之機,猛寫了一個夏天,回到上海又補充修改,前後花了十個月,用英文寫出了《吾國與吾民》。賽珍珠讀完該書的手稿,忍不住驚呼這是“偉大著作!”並親自為該書撰寫近4000字的序言,她寫道:“它實事求是,……寫得驕傲,寫得幽默,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我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是由一個中國人寫的,……他的根基深深地紮在過去,他豐碩的果實卻結在今天。”

1935年6月,《吾國與吾民》由賽珍珠丈夫沃爾什的約翰•黛公司出版了。儘管林語堂的書寫得好,但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林語堂還是個陌生的名字,而賽珍珠卻因為《大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她不僅替《吾國與吾民》寫序,還在許多報刊上給此書以極高的評價,這實際上是賽珍珠以自己如日中天的名氣為林語堂做廣告。由於她的推薦,《吾國與吾民》一問世,就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僅僅當年4個月時間裡就連印了7版之多。為林語堂立足美國打響了第一炮,奠定了他在美國暢銷書作家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賽珍珠把默默無聞的林語堂頓時捧為美國文壇的紅人。

林語堂與賽珍珠的首次合作的成功,標誌著中國人開始真正地向美國人介紹中國文化,更體現出中美兩位作家的親密友情。同時,這也標誌著林語堂人生和事業的真正起飛。對此,林語堂對賽珍珠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在《吾國與吾民•自序》中說:“我首先應該感謝賽珍珠女士,她自始至終給我以親切的激勵,付印之前,她替我通篇審閱過我的原稿。”

其後,抗戰爆發在即,中國時局相當混亂。賽珍珠夫婦慨然邀請林語堂一家來美定居,讓他專事搞創作。對於賽珍珠夫婦來說,他們認准了林語堂的學識和文筆合乎西方讀者的口味,可以成為約翰•黛公司的搖錢樹。而對林語堂來說,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去美國無異于擁有一個安定的寫作環境,且還可直接向美國讀者介紹中國文化,何樂而不為?1936年初,在賽珍珠的不斷催促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執教邀請下,林語堂終於拍賣了房屋和傢俱,帶著妻子廖翠鳳和3個孩子,隨身帶了20箱中國古籍,登上客輪,離滬赴美。

赴美之初,林語堂全家暫住在賽珍珠夫婦的鄉間別墅。兩個家庭中西合璧,像是一個大家庭,經常在一起聚餐。林語堂的夫人廖翠鳳與賽珍珠經常用漢語聊天,廖翠鳳給她講中國故事,為她朗誦《水滸傳》,賽珍珠一邊聽,一邊用筆譯成英文。兩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關係十分親密。後來,雖然林語堂搬離了賽珍珠家,但兩家的關係依然和睦,儼然是親戚。

將林語堂捧為美國文壇紅人

1936年,對於林語堂和賽珍珠,都是人生的轉折之年。賽珍珠結束了她在中國30多年生活,回到了美國;林語堂41歲離故國,憑一紙護照到了太平洋彼岸。他沒有加入美國籍,連綠卡也不辦,卻一住長達30多年。也就是在這一年,二人在文壇上的角色發生轉換,賽珍珠由著作人變成出版人,林語堂由編輯人變成純粹的著作人。

來美後,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上學時,美國同學常向她提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你為什麼不裹小腳?”“你身後怎麼不拖一條辮子?”“你不戴碗形帽子(指瓜皮帽)嗎?”“你也穿睡衣(指旗袍)上街嗎?”等等。林太乙回家說給父母聽,從中林語堂感到西方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無知和偏見,他決定寫一本書,以東方文明的悠閒哲學來批評美國高度工業機械化所造成人的異化,並為扭轉這種弊端尋找療救的藥方。

林語堂向賽珍珠談了撰寫新著的打算。鑒於美國讀者最喜愛《吾國與吾民》中的第九章“生活的藝術”,所以賽珍珠夫婦建議林語堂擴寫這一章而成新著,林語堂欣然接受了建議。在新書寫作中,林語堂把自己喜歡的莊子、陶淵明和白居易、蘇東坡、袁中郎、張潮、李卓吾等幾位請到書中來,生動地宣揚中國文人的趣味信仰和古代田園詩生活,演繹東方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調。用了半年時間,兩易其稿,林語堂寫成了《生活的藝術》。

1937年,《生活的藝術》又由賽珍珠夫婦的約翰•黛公司出版。林語堂沒有讓賽珍珠他們失望,《生活的藝術》的出版比《吾國與吾民》更暢銷,引起的轟動也更大,以致一再重版、重印,多達40版以上;英、法、德、丹麥、瑞典、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 18個版本也同樣暢銷。《生活的藝術》連續52周高居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成為1938年全美最暢銷書,後來更成為歐美各階層男女老少的“枕邊書”。

作者林語堂與出版者賽珍珠接連兩本書的合作非常愉快,這為林語堂奠定了暢銷書作家的地位,也為賽珍珠夫婦的約翰•黛公司大賺了一把,自然林語堂的版稅也不菲。林語堂一家人在異國他鄉生活得十分自在,不過寄人籬下終不是長久之計,現在有錢了,林語堂便搬家到紐約定居。其後,林語堂因在美國消費較高而移居巴黎。

借錢未果林語堂狀告賽珍珠

林語堂雖然具有寫作的天賦,他卻從小就熱衷於發明創造,夢想當發明家。中學時酷愛數學、物理和地理,弄得中文竟不及格;到上海的聖約翰大學註冊文科而未入理科,完全是一種偶然。後來從美國到法國再到德國,入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也與他熱愛科學有關,他想用科學分析的方法研究語言,並想發明最精確最完美的中文打字機。

由此,林語堂花掉了所有積蓄12萬美元,幾乎傾家蕩產,連家庭日常生活也維持不下去了。萬般無奈的林語堂,硬著頭皮請賽珍珠“預支數萬元”。林語堂為何首選向賽珍珠夫婦借錢呢?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林語堂認為:賽珍珠夫婦是他在美國的最好朋友,而他又為出版公司賺了很多錢,據此他們不可能見朋友有難而袖手旁觀。但他完全沒有想到,與他有十幾年合作、有深厚交情的賽珍珠,竟斷然拒絕借錢。最後,還是中國人盧芹齋借了一大筆錢給林語堂,為他解了窘迫之圍。其實在賽珍珠看來,林語堂發明的打字機是浮誇之物,沒有任何效益,借錢給他是一件損己且不利人的事情,拒絕借錢反而是理性的行為。

不過受此打擊,輕易不發怒的林語堂惱火了,立即向賽珍珠清算版稅,索取版權。因為到美國後的林語堂,相信賽珍珠夫婦的誠意,感激他們對他的幫助和提攜,所以沒有特別在意與賽珍珠之間的合同,但後來卻發現自己在版稅上吃了大虧——“本來在美國一般出版社拿10%的版稅,而賽珍珠夫婦出版林語堂的書卻拿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自己,而是仍屬公司所有。”林語堂痛心地說:“過了一二十年才發現朋友開書局也是為賺錢的。”於是委託律師向賽珍珠堅決地討回了自己著作的版權。

賽珍珠夫婦是以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來看待與林語堂的關係的:錢歸錢,朋友歸朋友,兩者不可相提並論。何況賽珍珠他們對於幫助林語堂開拓美國文化市場是以“恩人”自居的,故有責備林語堂忘恩負義之意:沒有我們的幫助,哪會有你的今天?因此,賽珍珠夫婦才能心安理得地收取林語堂著作50%的版稅。賽珍珠在吃驚之余,拒絕林語堂清算版稅收回版權的要求,她打電話給林太乙說:“你的父親是不是瘋了!”林語堂本要與賽珍珠對簿公堂,後經朋友漢克•荷茲夫婦調解,約翰•黛公司將其著作的版權歸還給林語堂。

令人扼腕的絕交結局

在中國人看來,朋友間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解釋清楚後,兄弟情義依然存在。林語堂在向賽珍珠借錢碰壁之後,儘管受到很大刺激,但仍然用東方君子和西方紳士的氣度為自己找到了心理平衡,並且把隨後完成的《蘇東坡傳》和《唐人街》仍交給了賽珍珠夫婦的公司出版;更是在1953年,把自己的小說三部曲《朱門》交由他們出版。

賽珍珠晚年的畫像

1954年10月,林語堂應邀去新加坡出任南洋大學校長,曾打電報向賽珍珠告知行期,賽珍珠不僅沒有前來送行,連電報也沒回。如此情斷義絕,這讓林語堂很失望,他終於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看穿了一個美國人!”這當然是指賽珍珠。此後,林語堂與賽珍珠近20年的合作和友誼再沒有複合,兩人的關係完全破裂。

對於這種令人扼腕的結局,中美學者根據自己的文化理念分別進行過評說,大多是從人情、經濟和倫理方面進行評價。比如說,林語堂和賽珍珠確是不同國籍、不同性別的一對很好文友,然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畢竟不同,他們之間的矛盾遲早要爆發,而“借錢”只是一個觸發因素而已。不過據考察,產生無法彌補的裂痕應另有原因,包括政治和信仰的因素。

賽珍珠由於其特殊經歷,對中國下層民眾有深刻體察和強烈同情,她認為中國的農民以及普通大眾飽受軍閥、土匪和自然災害之苦,政府應著力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而在南京的生活經歷,使她看到了蔣介石政府腐敗,不可能給中國帶來民主。林語堂在政治上的觀點則與之不同,他對蔣介石政府抱有幻想。

而且,雙方到1948年還產生了一個可怕的誤會:1948年,林語堂完成《枕戈待旦》,他期望這本書像以前那樣,受到賽珍珠夫婦的推薦,而在歐美暢銷,卻受到了意外的冷落。其原因是有傳言稱,何應欽曾付給林語堂2萬美金為南京宣傳。而林語堂認為,這完全是謠言,而且是因賽珍珠等人而起,從而感到憤慨。

是否他們兩人在政治上早有分歧,遂在經濟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無法彌合的矛盾?這種說法頗值得人們玩味。不過無論如何,自此以後,賽珍珠與林語堂之間的友情宣告結束,而且他們的關係破裂之後,就像兩條河流分開流去,再也沒有匯合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