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用油畫畫山水洪淩是百年來油畫的創新者,開創了油畫山水的新境界

鄭新安按:油畫本無山水之說, 油畫只有風景畫。 只有中國畫有山水。 山水是一種人文上的稱謂, 並不是自然現像的稱謂。 洪淩用的是油彩, 其實畫的是中國畫的山水境界。 無論是其思想還是觀念, 甚至在表現技法上都與中國畫息息相關。 這是一個用油畫畫中國山水的創新人物, 中國百年來油畫史上沒有這樣的人。 他的成功, 即沒有將油畫畫成中國畫, 也沒有將中國畫機械的變成油畫, 而是各自保持了原有畫種的特性, 從而創新了油畫的發展空間。 此文是洪淩介紹如何進行油畫山水創作的自述,

很值得看。 無論你是畫中國畫的還是畫油畫的都可以看看。 現在油畫界或者國畫界都流行寫生, 很多成名已久的畫家也在畫, 畫來畫去也就是個自然的描述, 完全上升不到一種心靈的境界。 洪淩這種油畫, 是一種心靈的境界, 不是描摹自然寫生可比的, 完全是一個全新的檔次。 不得了, 非常值得學習。

文_ 洪淩

1982 年, 那是一個閉鎖而窮困的年代, 物質匱乏。 我記得我生長的北京那時候大規模的建設還沒開始, 整個城市灰灰的, 塵土飛揚。

大學剛剛畢業的我懵懵懂懂地學了三年的美術, 專業是油畫, 作業畫的是一張接一張的人物、靜物。 可我的心根本不在課堂裡, 在遠離城市的自然中。 每當有風景寫生課的時候, 我的心是最歡暢的。

說來奇怪, 面對自然總會讓我的細胞更加活躍起來, 讓我的心靈更加自由。

對自然的愛可以追溯到我上小學的時代, 和同學結伴步行幾十裡走到郊區的山上, 學畫的經歷又讓我最初看到了家藏的《故宮週刊》, 看到前賢們的作品。 雖然最初並不知道這些水墨山水的出處, 並不知道王蒙、董其昌是何許人也, 但心性和那一筆一筆的跳躍是銜接的。

《四季交響》創作中

大學畢業對我來講是內心搜尋的開始。 一直期望於心系山水, 但總被一波一波襲來的藝術潮流干擾所打斷。 最終我聽到了生命深處發出的聲音, 我選擇了與自然山水對望、相守黃山近三十年, 由此發端展開我的自然情懷。

在黃山的常年勞作、創作中讓我更深地理解了萬物地生髮都來自於生命的熱度, 而藝術創作也是勞作者生命熱度的耗散。 在與自然生命相處、表達、付出的同時一步一步地隱退自己, 使自我變得無企圖, 樸素地躬身勞作, 像農夫一樣, 把自己的生命在抛灑中融入萬物, 獲得生命整體的精神昇華。

《四季交響》創作中

人類越來越不會愛了, 愛的本能退化了, 已經沒有一種原始的溫度了, 只剩下高科技下的冰冷。 人類面對自然血脈已經不會加速奔騰了, 並且不會凝視, 不會遠望, 不會靜觀, 缺失了最本能的注視。 這預示著人類過早地進入了情感的冰河期,

一切都被來自科技的喜悅遮蔽了。 它豈知道快捷、方便、省事, 是悠閒、樸素、精簡、單一的大敵。 在自然中前行, 帶上你的眼睛, 讓你的靈魂跟上, 腳步會緩慢而有力量。

當下, 尤其是中國這個斷裂痕, 比其他民族更加明顯。 前些時候我們去斯里蘭卡整個感覺還是非常和諧的, 人還是處在一種自然狀態。 然而西方的科技工業再發達, 他們在對待自然時不像我們東方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就是不像東方在詩歌、哲學包括繪畫上對自然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但是西方仍然有一種潛意識的自覺, 他們在發展工業科技的時候沒有破壞生態, 沒有完全破壞跟自然的紐帶。

《四季交響》創作中

但是很痛心的是我們曾經跟自然那麼強的紐帶現在剪斷了,其實特別令人傷感。當然,當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人為了方便是不是就可以恣意踐踏自然,這是值得討論的。因為這是個兩難,是個悖論,這個問題不解決好,我們將自掘墳墓。

以前人們在一個公路上緩緩地步行也好,坐馬車也好,他們的內心跟自然是同步的。當你緩緩地看自然的時候,你看整個日出日落,你看風中搖曳的樹時,你會感覺到生命無處不在。一路上你通過與自然心靈上的碰撞與感知,你會感覺整個心靈的豐富。所以為什麼古人對自然有種天生的愛,因為我覺得他們進入自然的方式就特別的樸素。

現在人的行進過程實際上與自然往往處於一種漠視或是敵對狀態。當你在高速路上快速度地穿梭時,其實你行進的刀鋒已經劃開了自然的肌體,而且你很難用心看到什麼,你的心跟自然已經脫離了。最後是你所要到達的目的地,鮮活的自然也被死死地鎖定在那裡,欣賞很難連綿不斷,變成一種畫地為牢的規定式,鎖定在那裡。像每日定點就餐的人,失掉了內心與自然同步的機會,人就被鎖定在一個個概念裡面。緩慢的、隨心所欲的、 自然親近的守望狀態, 不知不覺地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四季交響》創作中

我其實是一個保守主義者,都是從一個保守的角度看待事物,對當代生活的現狀提出批判,反過來這也會形成一種精神拉力。我現在從北京到黃山五個半鐘頭,實際上我已經享受了科技發展的便捷。有人說你這不是矯情嗎?還一天到晚憂心忡忡。其實人類的發展就是這樣的,人類的文化發展它都有一個反省過程,都是在矛盾的狀態下發展的。矛盾中才顯張力,思考本身就是生活,它也顯現著精神生活的品質。

中國古人敬山畏水,對自然有敬畏,所以古人祭拜天地,是個儀式。人類在原始的時候,跟其他動物生命相距不遠的時候,人處於一個自然狀態。當人越來越強大,就遠離了所有的自然生命,人類開始一家獨大,覺得什麼都可以實現,所以就開始對自然輕慢。一旦開始慢待以後,他對自然的欣賞、敬畏都沒有了。

在他眼裡,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從科技的角度,自然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資源。所以今天的社會往往帶有一種目的性的看待自然,拼命要把本來自然生命的狀態變成人為強加的一種狀態。所以當代人是沒有生命道德的。

《四季交響》精彩局部

現代人掌握了科學和技術這個利器,它是雙刃劍,反過來的殺傷力是很強的,而人會自然變得麻木,人會熟視無睹。人類在拼命向前奔跑的過程中把曾經的理念,曾經的堅持已經甩得很遠很遠。 這其實是整體人類的問題,不單單是一國一個民族的問題。就像基督教所說的人類本性是具有原罪的,它是具有破壞和殺傷力的,這很有可能是人類的宿命。

往近了說,李可染以後標誌著中國山水的衰弱,標誌著整個人類對自然的關照方式變了。現在我們往往在看自然的時候或多或少顯示出一種麻木,更少有詩心。當你懷有目的的看自然時,你就在打量哪有礦產資源,哪有森林資源可以砍伐,哪可以圍壩建水庫。

這個星球早就超出負荷了,人類為了生存,為了一己之私就會冷冰冰地來看待自然,就無法產生一種相互沒有利害的共存狀態,就無法溫潤地去看待自然,就沒有陶淵明的那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類無法與自然產生一種非常互通的自然狀態,所以談山水在現今是很奢侈的。而不懷實用目的地看待自然時,那種美和境界會油然而生,它與你的心就會產生共鳴,那將是人類的目光和內心與自然相處相近相和的不二法門。守一靜虛才會使我們化入一種境界, 找到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四季交響》精彩局部

山水精神完全是心性打量自然生命的一個關照系統,對山水的觀察取捨與精神提升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心智。在這個方面諸多前賢已經為我們開出了一條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才會在與山水的碰撞中產生火花,才能發現別人觀察不到的。發現的前提是不能一葉障目,而現代人眼睛被污染了,心靈被蒙蔽了,他們看不到自然的美,所以就無法親近自然。山水其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但這個傳統從宋元以後就越來越淡了。

《四季交響》精彩局部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看到萬物勃發。盛夏濃蔭密佈,生命的覆蓋是綠色的枝葉,鋪天蓋地。秋天是積累和收穫的季節,沉甸甸的、實實在在的給予。冬天是生命的蟄伏期,你會靜靜地聽到生命安靜的呼吸聲,等待春天的開始。周而復始,天地運轉,萬物在彼此的消長中完成它們自己的生命旅途。

從哲學的角度說萬物周而復始,從生的歡樂走向寂靜的死亡,這是一種偉大的來自于自然的神秘力量。我們能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捕捉積累,尋找和我們相對應的生命的表情,生命的張力。當你置身于自然中,一年四季循環往復,你會在它們的呼吸中尋找生命的姿態,玩味于它們的永恆,尋找著生命給你的驚喜與悲哀。生命無需過多解釋,跟著它們尋找內心的驚喜,去發現與它異質同構的默契。

請將手機旋轉觀看

四季交響 220cm x 1200cm 2017

《四季交響》創作中

但是很痛心的是我們曾經跟自然那麼強的紐帶現在剪斷了,其實特別令人傷感。當然,當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人為了方便是不是就可以恣意踐踏自然,這是值得討論的。因為這是個兩難,是個悖論,這個問題不解決好,我們將自掘墳墓。

以前人們在一個公路上緩緩地步行也好,坐馬車也好,他們的內心跟自然是同步的。當你緩緩地看自然的時候,你看整個日出日落,你看風中搖曳的樹時,你會感覺到生命無處不在。一路上你通過與自然心靈上的碰撞與感知,你會感覺整個心靈的豐富。所以為什麼古人對自然有種天生的愛,因為我覺得他們進入自然的方式就特別的樸素。

現在人的行進過程實際上與自然往往處於一種漠視或是敵對狀態。當你在高速路上快速度地穿梭時,其實你行進的刀鋒已經劃開了自然的肌體,而且你很難用心看到什麼,你的心跟自然已經脫離了。最後是你所要到達的目的地,鮮活的自然也被死死地鎖定在那裡,欣賞很難連綿不斷,變成一種畫地為牢的規定式,鎖定在那裡。像每日定點就餐的人,失掉了內心與自然同步的機會,人就被鎖定在一個個概念裡面。緩慢的、隨心所欲的、 自然親近的守望狀態, 不知不覺地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四季交響》創作中

我其實是一個保守主義者,都是從一個保守的角度看待事物,對當代生活的現狀提出批判,反過來這也會形成一種精神拉力。我現在從北京到黃山五個半鐘頭,實際上我已經享受了科技發展的便捷。有人說你這不是矯情嗎?還一天到晚憂心忡忡。其實人類的發展就是這樣的,人類的文化發展它都有一個反省過程,都是在矛盾的狀態下發展的。矛盾中才顯張力,思考本身就是生活,它也顯現著精神生活的品質。

中國古人敬山畏水,對自然有敬畏,所以古人祭拜天地,是個儀式。人類在原始的時候,跟其他動物生命相距不遠的時候,人處於一個自然狀態。當人越來越強大,就遠離了所有的自然生命,人類開始一家獨大,覺得什麼都可以實現,所以就開始對自然輕慢。一旦開始慢待以後,他對自然的欣賞、敬畏都沒有了。

在他眼裡,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從科技的角度,自然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資源。所以今天的社會往往帶有一種目的性的看待自然,拼命要把本來自然生命的狀態變成人為強加的一種狀態。所以當代人是沒有生命道德的。

《四季交響》精彩局部

現代人掌握了科學和技術這個利器,它是雙刃劍,反過來的殺傷力是很強的,而人會自然變得麻木,人會熟視無睹。人類在拼命向前奔跑的過程中把曾經的理念,曾經的堅持已經甩得很遠很遠。 這其實是整體人類的問題,不單單是一國一個民族的問題。就像基督教所說的人類本性是具有原罪的,它是具有破壞和殺傷力的,這很有可能是人類的宿命。

往近了說,李可染以後標誌著中國山水的衰弱,標誌著整個人類對自然的關照方式變了。現在我們往往在看自然的時候或多或少顯示出一種麻木,更少有詩心。當你懷有目的的看自然時,你就在打量哪有礦產資源,哪有森林資源可以砍伐,哪可以圍壩建水庫。

這個星球早就超出負荷了,人類為了生存,為了一己之私就會冷冰冰地來看待自然,就無法產生一種相互沒有利害的共存狀態,就無法溫潤地去看待自然,就沒有陶淵明的那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類無法與自然產生一種非常互通的自然狀態,所以談山水在現今是很奢侈的。而不懷實用目的地看待自然時,那種美和境界會油然而生,它與你的心就會產生共鳴,那將是人類的目光和內心與自然相處相近相和的不二法門。守一靜虛才會使我們化入一種境界, 找到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四季交響》精彩局部

山水精神完全是心性打量自然生命的一個關照系統,對山水的觀察取捨與精神提升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心智。在這個方面諸多前賢已經為我們開出了一條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才會在與山水的碰撞中產生火花,才能發現別人觀察不到的。發現的前提是不能一葉障目,而現代人眼睛被污染了,心靈被蒙蔽了,他們看不到自然的美,所以就無法親近自然。山水其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但這個傳統從宋元以後就越來越淡了。

《四季交響》精彩局部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看到萬物勃發。盛夏濃蔭密佈,生命的覆蓋是綠色的枝葉,鋪天蓋地。秋天是積累和收穫的季節,沉甸甸的、實實在在的給予。冬天是生命的蟄伏期,你會靜靜地聽到生命安靜的呼吸聲,等待春天的開始。周而復始,天地運轉,萬物在彼此的消長中完成它們自己的生命旅途。

從哲學的角度說萬物周而復始,從生的歡樂走向寂靜的死亡,這是一種偉大的來自于自然的神秘力量。我們能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捕捉積累,尋找和我們相對應的生命的表情,生命的張力。當你置身于自然中,一年四季循環往復,你會在它們的呼吸中尋找生命的姿態,玩味于它們的永恆,尋找著生命給你的驚喜與悲哀。生命無需過多解釋,跟著它們尋找內心的驚喜,去發現與它異質同構的默契。

請將手機旋轉觀看

四季交響 220cm x 1200cm 201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