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家講壇“國寶迷蹤”系列講到的幾件國寶

廈門大學傅小凡教是我見過的登臨百家講壇諸位主講人中記憶力最好的老師, 沒有之一。 他之前講過明史疑案系列, 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從不看講稿。 一般的老師, 多少都有個提綱, 在講述的過程中怎麼也得瞄一下。 這位老師是一氣呵成, 有點像講評書。 這次他主講了國寶系列, 同樣也是沒發現他中間看講稿。 好記憶力!

一直喜歡逛博物館, 傅老師講的傳奇國寶正好有些我見過, 在此做一個記錄, 加深記憶。 與博大的中華文明相比, 自己所知太少了。

【甲骨文】

清末民初那個戰火連天的動盪歲月裡,

在中原大地出現了大量刻有神秘文字的“龍骨”。 它原來是在藥鋪裡作為藥材實用。 一個叫王懿榮的人, 職務為國子監祭酒,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校長, 有學問, 偶然發現藥渣中帶圖案的龍骨, 就從藥鋪裡開始收購, 竟然用“一個字一兩銀子”收購。 他也被稱為“甲骨學之父”。 作為名聲遐邇的金石學專家, 王懿榮更看重甲骨文裡所蘊藏著的文化價值。

之後的研究大家為劉鶚和羅振玉, 尤其是羅振玉提出:甲骨文是商代的卜辭。

在這些神秘的甲骨指導下, 神秘的商王朝終於在河南南陽小屯村浮出水面。

【四羊方尊】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天, 在湖南一處偏僻的荒山之上, 一件巨大而又神秘的青銅古鼎被三個村民挖掘出來。 1939年, 也就是青銅古鼎被發現的第二年, 侵華日軍開始瘋狂進攻長沙城, 一直到1944年6月, 在持續五年多達四次的長沙會戰中, 長沙古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和毀滅。

混亂中, 珍貴的青銅古鼎竟然神秘地消失了, 從此杳無音訊。 後經多方查找, 知道了它歷經了被倒賣、炸碎、修復的“傳奇生涯”。 這件命運多舛的國寶終於重見天日, 並且有了一個準確而好聽的名字——四羊方尊。 它造型奇特, 紋飾精美, 製造工藝精湛而巧妙, 甚至被譽為是臻于完美的“青銅典範”。

這件寶貝也在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大方鼎】

國寶級文物後母戊大方鼎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河南安陽被當地的村民盜挖出來。 當時也正是日軍侵華之時, 多方覬覦它……。 好在都躲過去了。 後來在被運往臺灣時, 因為太重而被丟棄在碼頭。 它目前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目前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後母戊大方鼎。

在出土的時候就少了一隻耳朵,後來村民想砸碎後倒賣時又砸掉一隻耳朵。現在這個樣子是重新焊上一隻並複製了一隻。

13年到訪的時候還沒有玻璃罩子,現在已經穿上大外套了。拍照變得不容易,反光了。

【太陽神鳥】

二十一世紀初,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建築工地上,施工人員意外發現了一件神秘金器,寶物出土,舉世震驚。這就是神秘的太陽神鳥和更為奇特的黃金面具。

古蜀人把金器打造出“太陽神鳥”的奇特造型,是一種黃金崇拜,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精神現象。

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之間有一種繼承關係,三星在前,金沙在後。兩者間很相似,但也有差異。金沙文化中對於偶像的崇拜在降低,這意味著人的地位在上升。這也與中原地區——正處於春秋戰國階段——的百家爭鳴和思想解放是一致的。所以,金沙出土的面具在變小,觀賞性在增加。

古蜀人在打造大陽神鳥的時候說明他們也崇拜太陽。

該寶貝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鳥當時就是在這個位置出土的

金沙遺址博物館分遺址和陳列館區兩個部分。其中陳列館就是以太陽神鳥的造型做了屋頂,其中的“千載遺珍”內的展品是精品中的精品,太陽神鳥就在其中。

太陽神鳥是金的,外徑12.5釐米,厚度僅0.02釐米,重量20克,含金量達到了94.2%,為金沙遺址中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它的外廓呈圓形,圖案分內外兩層,都採用了鏤空的表現形式。內層圖案為等距分佈的十二條弧形齒狀芒飾,芒飾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外層圖案由四隻等距分佈相同的鳥構成。鳥均作引頸伸腿、展翅飛翔的狀態,飛行的方向與內層圖案的旋轉方向相反

它在展櫃中可以旋轉

國家文物局把這個圖案當做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三星堆青銅人像】

距今88年前,四川省廣漢市,一個普通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無意觸碰,喚醒了地下沉睡三四千年前的三星堆文明,震驚中外的三星堆古文化就此重見天日,甚至被史學界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三星堆文明自發現以來,挖掘出了眾多精美而神秘的器物。但在三星堆文明中,沒有任何可供辨識的文字記載,古書中也沒有任何史料,讓一片文明到處都充滿神秘。

這件造型奇特的青銅人像具有離奇的表情,誇張的手勢,巨大的身軀。但它卻是被敲碎而掩埋起來。

該寶貝在三星堆博物館。

這可是個超級大個子

頂天立地地在大玻璃房中

手勢很誇張

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間是有傳承關係的。

【渾源犧尊】

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本是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落,但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天,這裡突然名聲大噪,這裡有寶物出世了。其中的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差點被盜運到海外……。

該寶貝在上海博物館。

從這個角度看,很像化學實驗常會用到的“水浴鍋”,一種加熱用的設備。

這是一個想像力極為豐富的青銅器

【五牛圖】

“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這是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對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五牛圖》的經典評價。《五牛圖》這幅誕生于唐代的名畫,出自于時任宰相的韓滉之手。韓滉自幼生活在官宦之家,從小錦衣玉食、出身豪門望族,卻對農家田園風情的繪畫情有獨鍾。

從《五牛圖》上密密麻麻的印章和詩文題跋就可以看出,《五牛圖》的流傳經歷絕不簡單。在日本也藏有一份五牛圖,他們也宣稱自己所藏為真。但據研究還是國內這份為真。

該寶貝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是前幾年故宮做石渠寶笈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時候在一個展室中展出的五牛圖的修復過程圖。屋子太暗了,虛了。左邊是之前的樣子,右邊是修復後的樣子。

【三希寶帖】

東晉“三王”王羲之、王獻之、王珣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作品《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則是揚名中外的稀世珍寶。《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的一封行草書信,全文只有28個字;而《中秋帖》則是一封僅有22個字的讓人匪夷所思的文字,《伯遠帖》是王珣的一封書函。這三件作品因為一個人——乾隆皇帝,而被後世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被統稱為“三希寶帖”。

不記得是不是看過這三貼,應該是沒有,因為它們現在已經分散於兩地。但三希堂,不論是故宮養心殿,還是前幾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養心殿文物展中原樣復原的三希堂,都見過。

故宮養心殿閉關修復前

擺駕到首都博物館的“養心殿三希堂”

乾隆老爺子就是坐在這個三平米的小屋裡欣賞他喜歡的三寶帖。

歡迎評閱:《愛上博物館之百家講壇講到的上海博物館七件青銅重器》

《愛上博物館之百家講壇講到的漢陽陵博物館的陶俑》

《愛上博物館之大都會遇中文免費講解,這便宜必須占,猛跟人家一小時》

目前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後母戊大方鼎。

在出土的時候就少了一隻耳朵,後來村民想砸碎後倒賣時又砸掉一隻耳朵。現在這個樣子是重新焊上一隻並複製了一隻。

13年到訪的時候還沒有玻璃罩子,現在已經穿上大外套了。拍照變得不容易,反光了。

【太陽神鳥】

二十一世紀初,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建築工地上,施工人員意外發現了一件神秘金器,寶物出土,舉世震驚。這就是神秘的太陽神鳥和更為奇特的黃金面具。

古蜀人把金器打造出“太陽神鳥”的奇特造型,是一種黃金崇拜,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精神現象。

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之間有一種繼承關係,三星在前,金沙在後。兩者間很相似,但也有差異。金沙文化中對於偶像的崇拜在降低,這意味著人的地位在上升。這也與中原地區——正處於春秋戰國階段——的百家爭鳴和思想解放是一致的。所以,金沙出土的面具在變小,觀賞性在增加。

古蜀人在打造大陽神鳥的時候說明他們也崇拜太陽。

該寶貝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鳥當時就是在這個位置出土的

金沙遺址博物館分遺址和陳列館區兩個部分。其中陳列館就是以太陽神鳥的造型做了屋頂,其中的“千載遺珍”內的展品是精品中的精品,太陽神鳥就在其中。

太陽神鳥是金的,外徑12.5釐米,厚度僅0.02釐米,重量20克,含金量達到了94.2%,為金沙遺址中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它的外廓呈圓形,圖案分內外兩層,都採用了鏤空的表現形式。內層圖案為等距分佈的十二條弧形齒狀芒飾,芒飾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外層圖案由四隻等距分佈相同的鳥構成。鳥均作引頸伸腿、展翅飛翔的狀態,飛行的方向與內層圖案的旋轉方向相反

它在展櫃中可以旋轉

國家文物局把這個圖案當做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三星堆青銅人像】

距今88年前,四川省廣漢市,一個普通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無意觸碰,喚醒了地下沉睡三四千年前的三星堆文明,震驚中外的三星堆古文化就此重見天日,甚至被史學界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三星堆文明自發現以來,挖掘出了眾多精美而神秘的器物。但在三星堆文明中,沒有任何可供辨識的文字記載,古書中也沒有任何史料,讓一片文明到處都充滿神秘。

這件造型奇特的青銅人像具有離奇的表情,誇張的手勢,巨大的身軀。但它卻是被敲碎而掩埋起來。

該寶貝在三星堆博物館。

這可是個超級大個子

頂天立地地在大玻璃房中

手勢很誇張

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間是有傳承關係的。

【渾源犧尊】

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本是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落,但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天,這裡突然名聲大噪,這裡有寶物出世了。其中的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差點被盜運到海外……。

該寶貝在上海博物館。

從這個角度看,很像化學實驗常會用到的“水浴鍋”,一種加熱用的設備。

這是一個想像力極為豐富的青銅器

【五牛圖】

“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這是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對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五牛圖》的經典評價。《五牛圖》這幅誕生于唐代的名畫,出自于時任宰相的韓滉之手。韓滉自幼生活在官宦之家,從小錦衣玉食、出身豪門望族,卻對農家田園風情的繪畫情有獨鍾。

從《五牛圖》上密密麻麻的印章和詩文題跋就可以看出,《五牛圖》的流傳經歷絕不簡單。在日本也藏有一份五牛圖,他們也宣稱自己所藏為真。但據研究還是國內這份為真。

該寶貝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是前幾年故宮做石渠寶笈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時候在一個展室中展出的五牛圖的修復過程圖。屋子太暗了,虛了。左邊是之前的樣子,右邊是修復後的樣子。

【三希寶帖】

東晉“三王”王羲之、王獻之、王珣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作品《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則是揚名中外的稀世珍寶。《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的一封行草書信,全文只有28個字;而《中秋帖》則是一封僅有22個字的讓人匪夷所思的文字,《伯遠帖》是王珣的一封書函。這三件作品因為一個人——乾隆皇帝,而被後世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被統稱為“三希寶帖”。

不記得是不是看過這三貼,應該是沒有,因為它們現在已經分散於兩地。但三希堂,不論是故宮養心殿,還是前幾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養心殿文物展中原樣復原的三希堂,都見過。

故宮養心殿閉關修復前

擺駕到首都博物館的“養心殿三希堂”

乾隆老爺子就是坐在這個三平米的小屋裡欣賞他喜歡的三寶帖。

歡迎評閱:《愛上博物館之百家講壇講到的上海博物館七件青銅重器》

《愛上博物館之百家講壇講到的漢陽陵博物館的陶俑》

《愛上博物館之大都會遇中文免費講解,這便宜必須占,猛跟人家一小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