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外貿正從恢復性增長轉向常態化增長

中國外貿正從恢復性增長轉向常態化增長

白 明

根據海關總署近期公佈的資料顯示, 8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41萬億元, 增長10.1%, 低於上個月的12.7%。 其中, 出口1.35萬億元, 增速從上月的11.3%進一步回落至6.9%;進口1.06萬億元, 增長14.4%, 增速也比上月略微下降0.3個百分點。 2017年7月份進出口額的增長幅度已然比上半年有所下降。 這樣看來, 2017年8月進出口增速已經連續兩個月回落。

中國外貿在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沉寂之後, 在2017年上半年一度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 一時間, 外界對於中國外貿的看法從過度看淡轉向過度看好。 我以為, 兩者皆大可不必,

對於中國外貿的發展態勢更需要用平常心來看待。

有比較才有鑒別。 分析今年下半年我國外貿增長減速, 首先要看一看上半年的外貿增長為什麼加速。 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資料表明, 2017年上半年我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9.6%。 其中, 出口增長15%, 進口增長更是達到25.7%。 不過, 上半年外貿的增長帶有很強烈的“恢復性”增長特徵。

2015年中國的貨物進出口額下降7%, 2016年又下降了0.9%, 而且2016年的降幅主要是上半年“貢獻”的。 在這樣的“低姿態”下,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措施, 中國外貿出現幅度比較可觀的回升似乎也並不難理解。 同時, 隨著世界經濟復蘇, 我國的各種穩外貿政策陸續落實到位, 2016年下半年的對外貿易逐漸回升,

特別是當年的8月份是一個重要拐點。 2016年7月份, 我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0.9%, 而到了當年8月份, 進出口額卻增長7.9%。 在這種情況下, 2017年8月份外貿同比增長的基數相應明顯提升。 自此之後, 外貿增長也不會過多帶有“恢復性”色彩, 增長幅度自然會有所回落。

2017年8月外貿下滑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持續升值, 特別是近兩個月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 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出口帶來不利影響。 兩年前的811匯改後,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了較大幅度的貶值, 但在2017年, 由於美聯儲連續加息預期增強, 中國經濟企穩, 外匯儲備基本穩定,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到達1比7的整數位置之前就已經“關前止步”。

截止到2017年9月初,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比年初最多已經升值大約7%左右, 達到16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但從上半年來看, 人民幣升值幅度不大, 不足以覆蓋過去一年的貶值幅度。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2017年上半年的進出口額按照美元計算只增長13%, 比按人民幣計算的增長率少6.6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 上半年按照人民幣計算的進出口額增幅中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是靠匯率貶值“貢獻”出來的。 事實上, 今年以來的人民幣升值主要出現在下半年, 特別是8月份以後升值節奏越來越快。 這樣看來, 最近兩年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被7、8月份的升值給“恢復”過來了, 因而外貿的增長也越來越不帶有“恢復性”, 而是更加趨向“常態化”增長。

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基數翹尾因素減弱, 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不會總是處在“恢復性”狀態, 必然要走向“常態化”。 當然, 即使處於“常態化”階段, 一些因素依然會影響到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從國際市場的外部環境看, 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好轉, 這也是未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的“常態”。 從2017年第二季度來看, 美國的實際GDP環比增長修正為3%, 創2015年一季度以來的最高增速;歐元區GDP年率終值為2.3%, 增加了經濟復蘇的跡象;日本經濟增長2.5%, 處於最近十年來的最好狀態。 既然歐美國家經濟總體上“說得過去”, 那麼, 國際市場需求“常態”也不可能出現大的波動。 例如, 韓國8月份出口為471.2億美元, 同比增長17.4%, 連續第10個保持增長,

尤其是得益於半導體、石油產品等出口同比猛增, 韓國出口連續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與此同時, 越南的出口更是呈現出17.9%的同比增長。 相比之下, 如果折合成美元, 那麼中國8月份的出口額只增長5.5%。 由此看來, 在國際市場形勢普遍好轉的情況下, 中國的出口貿易並沒有那麼敏感。

之所以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增長放慢, 也需要看到某些負面的“常態”在產生影響。 近些年來, 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遇到逆全球化的挑戰。 作為當今世界上的貿易大國, 貿易摩擦必然會構成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常態”。 特朗普上臺後, 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總體上比前段時間更為保守。 儘管中美兩國2017年上半年也曾經在“百日計畫”上緊密合作, 但並不足以阻止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升級。2017年8月份,特朗普批准了針對中國的301貿易調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些外貿企業會因此提心吊膽,而這種提心吊膽在短期是一種“常態”。

當然,除了負面的“常態”,未來更多要看到的是正面“常態”。近些年來,我們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迄今與2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的15份自貿協定已經或即將生效,使互利共贏的“蛋糕”做得越來越大,自貿協定為中國外貿帶來的紅利應當說是一種常態。迄今為止,國家已經設立了11個自貿試驗區,在12個地方進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也已完成中期評估,未來提升對外開放水準也會變為“常態”,像貿易便利化水準的提升也會是一種“常態”。

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帶有“恢復性”的高速增長終究不是家常便飯,而要想使外貿的發展進一步“常態化”,必須要在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上多下功夫,如從品質、服務、技術、品牌等重要環節入手,讓國際貿易新優勢替代以價格競爭為代表的傳統競爭優勢而成為“常態”。

但並不足以阻止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升級。2017年8月份,特朗普批准了針對中國的301貿易調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些外貿企業會因此提心吊膽,而這種提心吊膽在短期是一種“常態”。

當然,除了負面的“常態”,未來更多要看到的是正面“常態”。近些年來,我們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迄今與2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的15份自貿協定已經或即將生效,使互利共贏的“蛋糕”做得越來越大,自貿協定為中國外貿帶來的紅利應當說是一種常態。迄今為止,國家已經設立了11個自貿試驗區,在12個地方進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也已完成中期評估,未來提升對外開放水準也會變為“常態”,像貿易便利化水準的提升也會是一種“常態”。

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帶有“恢復性”的高速增長終究不是家常便飯,而要想使外貿的發展進一步“常態化”,必須要在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上多下功夫,如從品質、服務、技術、品牌等重要環節入手,讓國際貿易新優勢替代以價格競爭為代表的傳統競爭優勢而成為“常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