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娛評丨為何明星們好不容易積累的好感,總是輕易被敗光?

這事兒我們已經寫了一篇文, 沒看的戳藍字複習。 靳東的一句“不男不女”, 讓他的人設徹底崩了

憑藉著《我的前半生》裡的賀涵, 靳東的事業再進了一個臺階。 雖然之後的兩部片子水花不大, 但他的話題度卻持續升溫。

當然, 跟《偽裝者》播出時期的全網誇不同, 這些話題裡摻雜著諸多的質疑。

有人diss靳東的演技:

明樓之後的莊恕一股子明樓氣, 賀涵也沒有走出大哥的遮蔽, 一個《鬼吹燈》都能演的又紅又專。 靳東真是演什麼都是一副說教式的“正范兒”。

有人忙著揭穿靳東的偽知識份子外衣:

有人質疑靳東的人品:

說錯話還死鴨子嘴硬, 愛裝X炫耀, 太過愛惜羽毛、在別人有困難時不是施以援手而是拂袖而去(王凱被群嘲時撇清自己)。

而這次群嘲, 不是偶然。

早在15年就有苗頭, 原本以為靳東是學富五車, 然而人大一個小小的講座就讓他“現出原形”。

於是乎, 不管是關注還是沒關注過靳東的人, 毒歡天喜地地幫他摘到了“知識份子”、“老幹部”的帽子, 甚至直呼他是要將“偽裝進行到底”。

靳東從中年走紅、路人緣爆棚,

到今天被群嘲, 也只不過兩年光景。

大家對明星好感度的保質期竟然如此短暫, 曾經蜜月期的海誓山盟, 你是風兒我是沙, 如今已經吹散各自到天涯。

寫到這裡, 我又想到了另一個人, 也曾遭此待遇。 ——黃磊。

因為《爸爸去哪兒》, 黃磊在事業上梅開二度, 頻繁刷屏。

在《嚮往的生活》裡散發黃小廚的魅力, 《極限挑戰》中上演神算子老狐狸的狡猾......

然後, 黃磊順利成章的“被戴了”高帽:雙商很高的好男人。

“完美的”東西似乎就是為了要打破,伴隨著黃小廚的noob集市被爆抄襲、導演的電影遭遇票房口碑雙悲劇、生三胎被質疑有頑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完美形象塌方,常常以上帝視角為解鎖模式的黃磊走下了神壇。

除了不惑之年的他們,鮮肉小花們也逃不開“分手”的命運。

比如張天愛。

在電視劇市場疲軟期,《太子妃升職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到觀眾的視野,不同于傻白甜瑪麗蘇的設定,女主自帶的“攻”屬性直接顛覆了大家以往對角色的印象,於是這一屬性的“載體”張天愛也成功在觀眾心中留下印記。

曾經只能拍廣告的小配角,一躍成為影視劇的寵兒。

一時間張天愛也行走在“老公”撩粉絲的道路上。

本來正是皆大歡喜之時,張天愛追隨公司親自下場拆CP,甚至直接否定了自己的“老公人設”,還被傳出截胡趙麗穎、金晨的消息。

路人好感度down到沒底,以至於最近爆出在機場大廳睡覺,還被人懷疑是在玩花樣,“賣慘”。

上一秒還恩恩愛愛,下一刻就下堂的現象,在娛樂圈明星身上屢見不鮮。

有人說是因為他們太作,炒人設過火了,忘記了“過猶不及”的道理。

不可否認,“人設”的確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僅僅用“過猶不及”來輕描淡寫的解釋,顯然還是沒有說清楚敗好感的原因。

今天我們就一點點分析。

那先說第一個問題,明星“人設坍塌”。

人設這個詞最開始只是二次元的特定詞彙,後來才被引入到娛樂圈藝人身上。

“炒人設”不是當下娛樂圈的首創,以前港圈裡的“玉女”、演員角色化(比如對陳小春的稱呼是“山雞哥”),其實都是“炒人設”。

只是現在的人設種類和花樣更繁多。

有“吃貨”“少女感”這種接地氣的,有“好丈夫”“賢妻”這種溫馨的,還有“知識份子”這種走高端路線的。

但不管是哪種人設,都有坍塌的危險。

然而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冒險?自然是因為人設的好處多。

比如:人設的鮮明性和明確性,更容易讓大眾記住他們。就像現在說到娛樂圈的賢妻就會想到劉濤。

比如:人設可以“拉近”愛豆與粉絲的距離。像迪麗熱巴的“吃貨”人設就會給人很可愛的印象。

比如:人設會給明星們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

明星的人設在大眾心中留下固有印象後,影視劇或者品牌商家在選人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尤其是一些品牌商,會選擇跟自己品牌契合度高的明星,來擴大品牌的影響力,提高產品的銷量。

像黃磊,《爸爸去哪兒》之後,“好爸爸”、“好老公”、“黃小廚”的人設,讓他一度霸屏教育、副食品等廣告領域。

而這個“人設”也將將普通人與明星區別開來。

常常聽人說明星也是普通人,豆花覺得這話本身就有不妥。

因為明星們不止是職業特殊,他們身上還兼具普通大眾沒有的商品屬性(不是指明星的人,而是明星身上的商業價值)。

因為有商業價值的存在,所以他們跟自己所瞄準的粉絲(這裡的粉絲指所有跟明星有關聯的受眾)之間就相當於買賣雙方,明星背後的經紀團隊我們也可以當做是“生產者”,而“媒體”就是影響市場的其他因素。這些都跟明星敗好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先說粉絲。

之前豆花寫過的《三生鬧劇》中提到“粉絲經濟”,雖然看起來明星們話語權更多,但實際上我們現在處於“買方市場”(粉絲買單),主動權在粉絲手中。

有些明星能翻紅,靠的就是粉絲的買帳。如果粉絲不買帳了,愛豆下場是遲早的事。

粉絲很多時候都是“不講理”的,在度過了蜜月期之後,他們想要拋棄明星完全不需要理由。善變是他們的常態。

除了喜新厭舊,粉絲們也很容易衝動,感情上簡單化和誇大化,就像《烏合之眾》中提到的:他們就像是女人一樣,動不動就走極端。應該引起懷疑的東西立刻就變成了無可辯駁的明顯事實。

比如現在對於靳東的指責裡,很多“證據”都是斷章取義,但粉絲群體卻不調查認證,直接就扣帽子。

而且粉絲在圍觀中往往表現出來缺乏獨立之思想。除了群體效應(從眾心理),資訊大爆炸的環境也是造成這樣結果的重要因素。

面對資訊洪流,他們(以及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思考了,而推送資訊的人只關注如何博取眼球。

一個想要偷懶假裝自己很忙、一個伺機吸引關注,於是一拍即合。

長此以往,在各種狂轟濫炸之下,大家的頭腦逐漸變得淺薄、麻木,失去瞭解資訊的欲望和能力。

因為自己儲備不夠,所以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不自信,進而會變得狂躁不堪,這也是大家說的現代人的戾氣太重。

在這個過程中,群體中那個稍微有點“頭腦”的就會成為“意見領袖”,也就是媒體(包括自媒體、行銷號)。

“媒體”如何體現自己kol的地位呢?進行“議程設置”,俗稱“帶節奏”。

雖然有時候不見得你會參與到群體中,來影響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但其實在不自覺裡,你已經進入了“圈套”,最起碼你在關注他們設置的熱點。

而“媒體”的威力有多大?基本上被爆黑點的明星不管再怎麼洗白,在這屆粉絲心中的好感度沒辦法回到以前。

所以如今有很多人說,在明星敗好感的過程中,都是“媒體”們帶節奏集體黑。但是你能說全是“媒體”的錯?有因有果。明星們的經紀團隊也脫不了干係。

就說“人設”,即便剛開始不是團隊故意而為,但如果沒有他們主動找“媒體”炒,恐怕也成不了氣候。

然而“媒體”也不是明星經紀團隊的私有物,雙方只是合作關係,所以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媒體們”自然是選擇“對”的立場。

既然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很多經紀團隊的宣傳策略,簡直是low穿地心。

比如明星的通稿裡常常出現“豔壓”、“演技碾壓”、“撞臉”的字眼,這種踩和碰瓷行銷手段本身就不高級,而且這屆粉絲可不是吃素的,這樣的招數他們早已識破,所以再高密度的宣傳只會被嘲,而且還進一步加劇明星好感度的消磨速度。

當明星們被拉出來群嘲之時,也是檢驗經紀團隊的公關能力的時候。比如此次靳東的團隊,在自家藝人(老闆)遇到危難時,還依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簡直不是親生的。

這也反映了國內藝人經紀團隊的不成熟。

正是這種不成熟,導致了很多團隊在忙著賺錢,而沒有充分考慮自家藝人的實際情況。

再回到“炒人設”上,這種行為要是放在流行空間雞湯文學的那幾年完全可以操作,大家也很難會發現明星們“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但在各種綜藝真人秀、社交平臺、自媒體的“氾濫”、明星自己都或多或少的選擇“親民”路線的現在,他們“露餡”的風險也大大增加。而且人設越高級,風險也就越高。

以靳東為例,豆花覺得他可能私底下確實喜歡看書,只是還達不到“知識份子”的境界;他的文化儲備可能只適合小圈子的炫耀,談不上“底蘊深厚”,稍不注意就露餡了;

緊接著便被“媒體”集中放大,此時粉絲們發現明星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不符,貨不對版,就覺得自己上當受騙,開始出現不滿情緒,而明星的好感度自然就flop。

這種情況已經成為娛樂圈的怪相,能解決嗎?

目前來看,豆花認為進入娛樂圈的人,一旦接受了“明星”的頭銜,就避免不了。

而很多明星和團隊應該也是抱著一種“裝死”的心態:即便是此時好感度敗了,但我不去理會,用不了多久這件事情就會消失在資訊的泥沼裡,那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已經被轉移。

明星照樣接代言、拍戲,賺錢。

只是不知道下一屆粉絲還會不會買帳?

“完美的”東西似乎就是為了要打破,伴隨著黃小廚的noob集市被爆抄襲、導演的電影遭遇票房口碑雙悲劇、生三胎被質疑有頑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完美形象塌方,常常以上帝視角為解鎖模式的黃磊走下了神壇。

除了不惑之年的他們,鮮肉小花們也逃不開“分手”的命運。

比如張天愛。

在電視劇市場疲軟期,《太子妃升職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到觀眾的視野,不同于傻白甜瑪麗蘇的設定,女主自帶的“攻”屬性直接顛覆了大家以往對角色的印象,於是這一屬性的“載體”張天愛也成功在觀眾心中留下印記。

曾經只能拍廣告的小配角,一躍成為影視劇的寵兒。

一時間張天愛也行走在“老公”撩粉絲的道路上。

本來正是皆大歡喜之時,張天愛追隨公司親自下場拆CP,甚至直接否定了自己的“老公人設”,還被傳出截胡趙麗穎、金晨的消息。

路人好感度down到沒底,以至於最近爆出在機場大廳睡覺,還被人懷疑是在玩花樣,“賣慘”。

上一秒還恩恩愛愛,下一刻就下堂的現象,在娛樂圈明星身上屢見不鮮。

有人說是因為他們太作,炒人設過火了,忘記了“過猶不及”的道理。

不可否認,“人設”的確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僅僅用“過猶不及”來輕描淡寫的解釋,顯然還是沒有說清楚敗好感的原因。

今天我們就一點點分析。

那先說第一個問題,明星“人設坍塌”。

人設這個詞最開始只是二次元的特定詞彙,後來才被引入到娛樂圈藝人身上。

“炒人設”不是當下娛樂圈的首創,以前港圈裡的“玉女”、演員角色化(比如對陳小春的稱呼是“山雞哥”),其實都是“炒人設”。

只是現在的人設種類和花樣更繁多。

有“吃貨”“少女感”這種接地氣的,有“好丈夫”“賢妻”這種溫馨的,還有“知識份子”這種走高端路線的。

但不管是哪種人設,都有坍塌的危險。

然而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冒險?自然是因為人設的好處多。

比如:人設的鮮明性和明確性,更容易讓大眾記住他們。就像現在說到娛樂圈的賢妻就會想到劉濤。

比如:人設可以“拉近”愛豆與粉絲的距離。像迪麗熱巴的“吃貨”人設就會給人很可愛的印象。

比如:人設會給明星們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

明星的人設在大眾心中留下固有印象後,影視劇或者品牌商家在選人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尤其是一些品牌商,會選擇跟自己品牌契合度高的明星,來擴大品牌的影響力,提高產品的銷量。

像黃磊,《爸爸去哪兒》之後,“好爸爸”、“好老公”、“黃小廚”的人設,讓他一度霸屏教育、副食品等廣告領域。

而這個“人設”也將將普通人與明星區別開來。

常常聽人說明星也是普通人,豆花覺得這話本身就有不妥。

因為明星們不止是職業特殊,他們身上還兼具普通大眾沒有的商品屬性(不是指明星的人,而是明星身上的商業價值)。

因為有商業價值的存在,所以他們跟自己所瞄準的粉絲(這裡的粉絲指所有跟明星有關聯的受眾)之間就相當於買賣雙方,明星背後的經紀團隊我們也可以當做是“生產者”,而“媒體”就是影響市場的其他因素。這些都跟明星敗好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先說粉絲。

之前豆花寫過的《三生鬧劇》中提到“粉絲經濟”,雖然看起來明星們話語權更多,但實際上我們現在處於“買方市場”(粉絲買單),主動權在粉絲手中。

有些明星能翻紅,靠的就是粉絲的買帳。如果粉絲不買帳了,愛豆下場是遲早的事。

粉絲很多時候都是“不講理”的,在度過了蜜月期之後,他們想要拋棄明星完全不需要理由。善變是他們的常態。

除了喜新厭舊,粉絲們也很容易衝動,感情上簡單化和誇大化,就像《烏合之眾》中提到的:他們就像是女人一樣,動不動就走極端。應該引起懷疑的東西立刻就變成了無可辯駁的明顯事實。

比如現在對於靳東的指責裡,很多“證據”都是斷章取義,但粉絲群體卻不調查認證,直接就扣帽子。

而且粉絲在圍觀中往往表現出來缺乏獨立之思想。除了群體效應(從眾心理),資訊大爆炸的環境也是造成這樣結果的重要因素。

面對資訊洪流,他們(以及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思考了,而推送資訊的人只關注如何博取眼球。

一個想要偷懶假裝自己很忙、一個伺機吸引關注,於是一拍即合。

長此以往,在各種狂轟濫炸之下,大家的頭腦逐漸變得淺薄、麻木,失去瞭解資訊的欲望和能力。

因為自己儲備不夠,所以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不自信,進而會變得狂躁不堪,這也是大家說的現代人的戾氣太重。

在這個過程中,群體中那個稍微有點“頭腦”的就會成為“意見領袖”,也就是媒體(包括自媒體、行銷號)。

“媒體”如何體現自己kol的地位呢?進行“議程設置”,俗稱“帶節奏”。

雖然有時候不見得你會參與到群體中,來影響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但其實在不自覺裡,你已經進入了“圈套”,最起碼你在關注他們設置的熱點。

而“媒體”的威力有多大?基本上被爆黑點的明星不管再怎麼洗白,在這屆粉絲心中的好感度沒辦法回到以前。

所以如今有很多人說,在明星敗好感的過程中,都是“媒體”們帶節奏集體黑。但是你能說全是“媒體”的錯?有因有果。明星們的經紀團隊也脫不了干係。

就說“人設”,即便剛開始不是團隊故意而為,但如果沒有他們主動找“媒體”炒,恐怕也成不了氣候。

然而“媒體”也不是明星經紀團隊的私有物,雙方只是合作關係,所以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媒體們”自然是選擇“對”的立場。

既然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很多經紀團隊的宣傳策略,簡直是low穿地心。

比如明星的通稿裡常常出現“豔壓”、“演技碾壓”、“撞臉”的字眼,這種踩和碰瓷行銷手段本身就不高級,而且這屆粉絲可不是吃素的,這樣的招數他們早已識破,所以再高密度的宣傳只會被嘲,而且還進一步加劇明星好感度的消磨速度。

當明星們被拉出來群嘲之時,也是檢驗經紀團隊的公關能力的時候。比如此次靳東的團隊,在自家藝人(老闆)遇到危難時,還依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簡直不是親生的。

這也反映了國內藝人經紀團隊的不成熟。

正是這種不成熟,導致了很多團隊在忙著賺錢,而沒有充分考慮自家藝人的實際情況。

再回到“炒人設”上,這種行為要是放在流行空間雞湯文學的那幾年完全可以操作,大家也很難會發現明星們“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但在各種綜藝真人秀、社交平臺、自媒體的“氾濫”、明星自己都或多或少的選擇“親民”路線的現在,他們“露餡”的風險也大大增加。而且人設越高級,風險也就越高。

以靳東為例,豆花覺得他可能私底下確實喜歡看書,只是還達不到“知識份子”的境界;他的文化儲備可能只適合小圈子的炫耀,談不上“底蘊深厚”,稍不注意就露餡了;

緊接著便被“媒體”集中放大,此時粉絲們發現明星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不符,貨不對版,就覺得自己上當受騙,開始出現不滿情緒,而明星的好感度自然就flop。

這種情況已經成為娛樂圈的怪相,能解決嗎?

目前來看,豆花認為進入娛樂圈的人,一旦接受了“明星”的頭銜,就避免不了。

而很多明星和團隊應該也是抱著一種“裝死”的心態:即便是此時好感度敗了,但我不去理會,用不了多久這件事情就會消失在資訊的泥沼裡,那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已經被轉移。

明星照樣接代言、拍戲,賺錢。

只是不知道下一屆粉絲還會不會買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