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陝西特色小吃之——漢中菜豆腐

菜豆腐又稱菜豆腐粥, 是陝西省漢中地區漢族傳統小吃, 菜豆腐是漢中小吃的四絕之一(漢中四大小吃分別是:面皮, 菜豆腐, 漿水面, 核桃餅)。 菜豆腐也是漢中人們待客離不開的美味佳餚。 菜豆腐不僅爽口不膩, 而且營養健康, 是不可多得的食品, 尤其在夏季, 更有消火增食欲的功效。

菜豆腐

菜豆腐和菜豆腐粥製作有些差異, 菜豆腐粥是豆漿稀飯用酸菜點制出來的, 菜豆腐直接是用豆漿做的。 菜豆腐粥除了陝南漢中以外很少見到了。

菜豆腐稀飯

據《古今事物考》記載, 豆腐為漢代淮南王劉安所創制。 1960年在河南省密縣打虎亭的考古發掘中, 發現有制豆腐的作坊石刻, 從生產圖像中證實了豆腐起源於漢代。 豆腐因為製作工藝簡便, 價格便宜, 可以大批量生產, 消費市場又十分龐大。 所以, 從古至今在我國的食品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菜豆腐和菜豆腐稀飯

在漢中地區的民間傳說菜豆腐起源於唐朝, 當時秦嶺南部住了一對青年夫妻, 男的叫王山順, 女的叫陳雪蓮, 夫妻相親相愛, 丈夫王山順每天製作豆腐, 妻子陳雪蓮巧編竹筐, 日子過得美滿舒適。 有一年, 陳雪蓮生了孩子, 產後身體虛弱, 沒有食欲, 王山順給她燴了一碗豆腐, 可他沒吃幾口就放下了碗, 王山順關切的問:“那你想吃什麼飯?”他邊想邊說:“要是能做成豆腐花花, 再加點青菜就好了。 ” 王山順製作豆腐是一把好手, 就是沒有製作過豆腐花。 為了使妻子身體康復, 他試做了很多次豆腐花都失敗了。

有一天, 他把豆漿燒開, 腦子了還在想如何做豆腐花, 豆漿溢出鍋外, 他急忙找冷水壓鍋, 不巧水缸裡沒了冷水。 雪蓮忙提醒說:“快把案上那碗酸菜湯倒進去!”王山順快速將酸菜湯倒進鍋中, 待燒沸後, 鍋裡漂起了一層類似豆腐花的東西, 王山順又驚又喜, 隨即把切碎的青菜也加進去, 煮熟後端給妻子一碗。 雪蓮吃完後說她從沒吃過這麼香的飯。 轉眼間孩子滿月了, 王山順做了一大鍋青菜豆腐花招待親朋好友, 客人都說這飯味道好。 詢問其做法, 王山順細心給鄉親做了傳授。

漢中料理

菜豆腐

菜豆腐吃起來口味清爽, 不油不膩。 做起來卻是一門絕活。 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泡脹的豆子磨成漿, 磨好了漿, 再細細濾過渣, 之後倒進鍋裡, 把豆漿燒開, 用提前準備好的酸漿水緩緩倒進鍋裡, 慢慢形成豆腐, 如果想吃硬一點的, 可以撈起來用棉布包起來, 在上面放一小盆水, 壓數分鐘便可。

做菜豆腐的 關健在於點豆腐。 首先, 點豆腐用的是自製的酸漿水, 這是與普通豆腐製作使用的石膏水不同, 用酸漿水點出的豆腐不僅質細且無苦澀味。其次,在製作的過程中, 要掌握火候和把握住點漿的時機,不然,不是做出的豆腐老嫩不適,就是做出的豆腐過少,浪費豆漿。煮豆漿時,開始用大火,待即將開鍋時,將火壓小,改用文火加熱,等豆漿剛剛小開時,就開始倒入酸漿水,並且要一邊倒,一邊用勺子慢慢攪動豆漿,同時仔細觀察豆漿的變化,一旦看到有均勻的小豆腐花出現,立即停止倒 酸漿水,只是輕輕用勺子在豆漿的表面連續劃圈,使小豆腐花不斷聚攏凝結成大塊的豆腐團,直至鍋內除豆腐團和清水外再無豆漿時,菜豆腐就做成了。

至於為什麼要把這種豆腐起名為菜豆腐,那是因為在點豆腐時,人們常喜歡在酸漿水中摻點漿水菜,使點成的豆腐白中夾綠吃起來又略帶酸味,好看加好吃,雖是家常飯,但做為待客的佳餚,也要講究個色香味俱全才好。

菜豆腐

菜豆腐粥

菜豆腐稀飯是漢中地區一種民間家常飯,雖然做的方法不複雜,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較細,好吃且富有營養,所以已成了當地待客的佳餚了。

做這種飯,第一重要的是選新鮮、顆粒飽滿的黃豆為原料,頭天用清水浸泡,如果當時待客,時間緊,也可用溫水浸泡,待黃豆完全泡脹後,用石磨磨成豆漿。磨好的豆漿不能直接用,必須用土布將豆渣全部濾出,除留出一部分供以後煮稀飯用外,其餘的豆漿全部用來做菜豆腐。

煮豆漿稀飯也有個講究,米下到燒開的豆漿內後,要經常從底部攪動,不能讓米糊底,也不能用大火煮,以至豆漿溢出鍋外,燒成外熟裡生的夾生稀飯,這些都會影響豆漿稀飯的美味。最後,把菜豆腐放入豆漿稀飯內一起煮開,這樣菜豆腐稀飯就全部做成功了。

這種家常飯之所以被民間奉為待客上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飲食極富營養,即使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豆漿、豆腐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且易於 消化,有利體內吸收,也不失為一種配方科學,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美味佳餚。冬季吃這種飲食,暖和耐饑,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實惠。不但如此,這種飲食無 論男女老幼,體強體弱,都能食用。難怪無論社會怎樣發展,這種取材容易,且獨具鄉土風味的菜豆腐稀飯卻一代傳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飯中的皎皎者了。

吃的時候,碗內下面是雪白似乳,間有珍珠般米粒的豆漿稀飯,上面托著質細如白綢夾有綠菜的菜豆腐塊,再佐以用香菜、韭菜或蔥花、蒜苗花,核桃仁,變蛋等與油辣子或香辣醬拌成的小菜。飯菜入口,豆漿香甜,豆腐細嫩,小菜鹹辣,其美味無窮也。只有到了這個份上,才稱得上為地道的漢中菜豆腐稀飯。

菜豆腐

點菜豆腐

菜豆腐品質的好壞全在這“點”的功夫上,這裡的人家家都有吃酸漿水菜的習慣,用上好的酸漿水點出的豆腐白、活、細、綿、精、嫩, 後味清幽淡遠,略帶甘甜,不像用傳統的石膏、鹵水等化學原料點制的那樣發澀發苦。 點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鐘點一次酸漿水,需一勺一勺慢慢點,性急不得,如此數回,待豆花一層層結塊,水和豆腐涇渭分明時,輕輕撈起,用紗布包裹,稍稍擠壓成形,腐塊間雜青菜,色澤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氣撲鼻而來,令人垂涎。

菜豆腐

想瞭解和學習陝西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

請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點擊文章左上角紅色圓圖示“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小編以往發的很多關於美食或者陝西小吃的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

用酸漿水點出的豆腐不僅質細且無苦澀味。其次,在製作的過程中, 要掌握火候和把握住點漿的時機,不然,不是做出的豆腐老嫩不適,就是做出的豆腐過少,浪費豆漿。煮豆漿時,開始用大火,待即將開鍋時,將火壓小,改用文火加熱,等豆漿剛剛小開時,就開始倒入酸漿水,並且要一邊倒,一邊用勺子慢慢攪動豆漿,同時仔細觀察豆漿的變化,一旦看到有均勻的小豆腐花出現,立即停止倒 酸漿水,只是輕輕用勺子在豆漿的表面連續劃圈,使小豆腐花不斷聚攏凝結成大塊的豆腐團,直至鍋內除豆腐團和清水外再無豆漿時,菜豆腐就做成了。

至於為什麼要把這種豆腐起名為菜豆腐,那是因為在點豆腐時,人們常喜歡在酸漿水中摻點漿水菜,使點成的豆腐白中夾綠吃起來又略帶酸味,好看加好吃,雖是家常飯,但做為待客的佳餚,也要講究個色香味俱全才好。

菜豆腐

菜豆腐粥

菜豆腐稀飯是漢中地區一種民間家常飯,雖然做的方法不複雜,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較細,好吃且富有營養,所以已成了當地待客的佳餚了。

做這種飯,第一重要的是選新鮮、顆粒飽滿的黃豆為原料,頭天用清水浸泡,如果當時待客,時間緊,也可用溫水浸泡,待黃豆完全泡脹後,用石磨磨成豆漿。磨好的豆漿不能直接用,必須用土布將豆渣全部濾出,除留出一部分供以後煮稀飯用外,其餘的豆漿全部用來做菜豆腐。

煮豆漿稀飯也有個講究,米下到燒開的豆漿內後,要經常從底部攪動,不能讓米糊底,也不能用大火煮,以至豆漿溢出鍋外,燒成外熟裡生的夾生稀飯,這些都會影響豆漿稀飯的美味。最後,把菜豆腐放入豆漿稀飯內一起煮開,這樣菜豆腐稀飯就全部做成功了。

這種家常飯之所以被民間奉為待客上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飲食極富營養,即使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豆漿、豆腐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且易於 消化,有利體內吸收,也不失為一種配方科學,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美味佳餚。冬季吃這種飲食,暖和耐饑,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實惠。不但如此,這種飲食無 論男女老幼,體強體弱,都能食用。難怪無論社會怎樣發展,這種取材容易,且獨具鄉土風味的菜豆腐稀飯卻一代傳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飯中的皎皎者了。

吃的時候,碗內下面是雪白似乳,間有珍珠般米粒的豆漿稀飯,上面托著質細如白綢夾有綠菜的菜豆腐塊,再佐以用香菜、韭菜或蔥花、蒜苗花,核桃仁,變蛋等與油辣子或香辣醬拌成的小菜。飯菜入口,豆漿香甜,豆腐細嫩,小菜鹹辣,其美味無窮也。只有到了這個份上,才稱得上為地道的漢中菜豆腐稀飯。

菜豆腐

點菜豆腐

菜豆腐品質的好壞全在這“點”的功夫上,這裡的人家家都有吃酸漿水菜的習慣,用上好的酸漿水點出的豆腐白、活、細、綿、精、嫩, 後味清幽淡遠,略帶甘甜,不像用傳統的石膏、鹵水等化學原料點制的那樣發澀發苦。 點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鐘點一次酸漿水,需一勺一勺慢慢點,性急不得,如此數回,待豆花一層層結塊,水和豆腐涇渭分明時,輕輕撈起,用紗布包裹,稍稍擠壓成形,腐塊間雜青菜,色澤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氣撲鼻而來,令人垂涎。

菜豆腐

想瞭解和學習陝西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

請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點擊文章左上角紅色圓圖示“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小編以往發的很多關於美食或者陝西小吃的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