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無忌,究竟是魔教餘孽,還是道教遺孤?|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值班壹讀君 | 振鐸

昨天壹讀君拽住一個朋友聊天, 然後就發生了如下對話:

“你聽說過道教麼?”

“當然啦, 金庸武俠小說常提。 ”

這一段對話雖然有點無厘頭, 但確實符合當今現狀:大部分人幾乎不瞭解道教, 而知道的也大概像上面那位仁兄一般, 都是拿武俠小說當教科書。 (當然啦, 武俠小說也確實有很多真實的道教資訊)

好吧, 既然大家比較熟悉金庸武俠小說, 那壹讀君也從道教講起, 今個兒先拿張無忌開刀, 給您講講這道教教派的區分。

來看看金庸武俠都有什麼

敢問道長何處?且看帽子

道教自東漢末年出現, 至今已近2000年, 在這兩千年間, 道教不斷分裂、發展、聚合, 產生的宗派不知凡幾······別怕, 壹讀君不會把整個道教史給您捋一遍, 因為您大概瞭解當下有哪些宗派就行了。 從宋元至今, 道教的主要派別就兩個:全真教和正一道, 因此諸位看官老爺能分清楚這兩者就可以了。

什麼?你問怎麼區分?偷偷告訴你, 看!帽!子!

帽子是道教服飾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道士的帽子有兩種:冠和巾。 道長們一般在舉行道教儀式的時候, 佩戴道冠, 而在平時佩戴道巾, 所以, 在調戲道長們時, 請不要隨便地誇獎人家道長的道冠精緻······

俗話說“道有九巾”, 但是估摸諸位也沒閒情逸致聽我一一介紹, 所以壹讀君撿重要的說。 大家主要記住兩種道巾, 純陽巾和混元巾。

所謂的純陽巾就是下圖的模樣, 明朝的《三才圖會》(就是明朝的大百科全書)裡記載, 純陽巾是“一名樂天巾, 頗類漢唐之巾。 頂有寸帛, 襞積如竹簡, ......曰純陽者以仙名, 而樂天則以人名也”, 簡單來說就是純陽巾的樣子與漢唐時候普通人的頭巾相似, 這種貌似帽頂為帛布封頂, 平鋪如竹簡。 而這種帽子以純陽子呂洞賓命名, 為純陽巾, 而其又名樂天巾, 這一名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 白樂天。

如今, 純陽巾成為了正一道的標配, 正一道道長多佩戴此帽。

純陽巾

而混元巾則是長成這個模樣, 混元巾又稱“冠巾”, 是一種硬沿圓帽, 帽頂有洞, 戴此道巾可以將髮髻露出, 而如今, 正一道道士以大多不蓄髮, 而全真教則仍舊保持這種傳統。

因此, 我們看到蓄髮或者佩戴混元巾的道長基本上都是全真教道士。

混元巾

好啦, 現在大家是不是可以猜猜看不同版本的張無忌是什麼道派了?但是我們還是得說說這各大道派的特點再和張無忌對應一下。

可以婚娶生子的正一道

張無忌的父親張翠山就是一道人, 但是卻與殷素素婚嫁, 才有了張無忌, 等等, 道士也能娶親?當!然!能!

其實正一道允許門下弟子娶妻生子, 不住道觀。

那這正一道是怎麼回事呢?正一道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張道陵張天師,這張天師在四川的青城山、鶴鳴山一帶創辦了“五斗米教”(據說入門要交五斗米作為會費,畢竟組織也不容易),但是除了是一個道教團體,而且還是一個農民起義小團體。(祖父陵造作道書,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三國志·張魯傳》)

“青城山下白素貞”,其實青城山也不僅僅有白素貞......

雖然,張天師在青城山起家,不過其四代孫張盛率領門人弟子把家搬到了江西龍虎山,而後在此休養生息,而到了南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直接把符籙派道教(就是精通符籙術法,擅長祈福禳災的一脈道教)中最負盛名的龍虎山、閣皂山和茅山一併劃歸了龍虎山管理,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道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這個名字可能是和正一道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有關吧),自此“正一道”的名頭就算定下來了。

很多人印象裡的符籙派道士大概是這個樣子,其實不然

所以正一道的形成是天師一脈為主,又整合了一些大小符籙教派,從而形成的一脈支派,這一派將張天師奉為領袖,並按照世襲制度傳承。自東漢張道陵起,至如今的64代張天師都是血親(雖然學術界有人對第4代到第24代的傳承表示懷疑······),可能因為領袖都要娶親,所以也就允許了下面的道長們娶親吧(來自壹讀君的惡意揣測······)

引自肖雲忠《正一道天師傳承制度初探》

所以這麼看來,張無忌的父系傳承很可能是正一道傳承。

張三豐所委身的道派

眾所周知,張無忌的太師傅乃是武當張三豐,這張三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在明代,武當已然成為正一道和全真教交匯之地,因此兩派對張三豐都有一定的影響,不過他還是偏重于性命雙修之道,而輕符籙之術,所以後世人常認為其在道教宗派中應當為全真道士,因此張無忌也應當出身於此才對。

張三豐被認為稱為“邋遢道人”,所以他不一定是大家想像的那麼豐神俊朗

這全真教的創始人名王喆,號重陽子,沒錯,他就是王重陽,而且全真七子在歷史中也確有其人。這王重陽祖師是金元生人,這重陽祖師屢試不第,因此轉而修道,自己挖了個大坑,號稱“活死人墓”,所以其實並沒有什麼林朝英,也沒有小龍女......

這重陽祖師在這“活死人墓”確實有所悟,他主張三教圓融,即儒釋道相互融合,所以沒准人家本來想自成一派,不過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道教的一脈,其教義概括起來就是“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是不是看起來很高大上?解釋一下就是這一派注重性命雙修,就是注重修心和修身,尤其重視對於心性的培養,並認為應該注重苦行以減少欲望,得見本心,最終練得內丹飛升。

明成化帝朱見深的親筆畫《一團和氣圖》,粗看是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仔細區分左為以道冠老人,又為以儒巾老者,象徵儒釋道三教圓融

但是,張無忌卻不大可能是全真教出身,因為全真教戒律更嚴格,道士不能婚娶,所以這張翠山是不大可能找到殷素素生出孩子了。

什麼你說全真七子裡面有一對夫妻?Naive,全真七子在歷史上確實存在,其中丹陽子馬鈺和清靜散人孫不二也確實曾為夫妻,不過...接下來是一段八點檔家庭劇:重陽子棒打鴛鴦...丹陽子馬鈺有心入道,而重陽子也有心引他入道,因此在二人面前出示梨和栗子,暗示他們夫妻兩人必要分離,而後二人成功被“拆散”,共同修道。

張無忌究竟哪一派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我們並不能指出,畢竟張無忌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設計人物形象時可能需要張三豐這個全真老道,也有可能需要正一道較為寬鬆的戒律以為其營造一個家庭環境,而這也符合自元代始,武當道教多派混雜而融合的局面。不過在這尋幽探密之間順便瞭解一下道教發展,何樂而不為?

參考書目

1.卿希泰,《中國道教史》

2.趙宗誠,《正一道》

3.郭武,《全真教概談》

4.邸永君,《道教正一派的來龍去脈》

5.唐大潮,《明王朝與武當道教》

6.王道國,《張三豐考論》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贊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

不住道觀。

那這正一道是怎麼回事呢?正一道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張道陵張天師,這張天師在四川的青城山、鶴鳴山一帶創辦了“五斗米教”(據說入門要交五斗米作為會費,畢竟組織也不容易),但是除了是一個道教團體,而且還是一個農民起義小團體。(祖父陵造作道書,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三國志·張魯傳》)

“青城山下白素貞”,其實青城山也不僅僅有白素貞......

雖然,張天師在青城山起家,不過其四代孫張盛率領門人弟子把家搬到了江西龍虎山,而後在此休養生息,而到了南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直接把符籙派道教(就是精通符籙術法,擅長祈福禳災的一脈道教)中最負盛名的龍虎山、閣皂山和茅山一併劃歸了龍虎山管理,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道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這個名字可能是和正一道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有關吧),自此“正一道”的名頭就算定下來了。

很多人印象裡的符籙派道士大概是這個樣子,其實不然

所以正一道的形成是天師一脈為主,又整合了一些大小符籙教派,從而形成的一脈支派,這一派將張天師奉為領袖,並按照世襲制度傳承。自東漢張道陵起,至如今的64代張天師都是血親(雖然學術界有人對第4代到第24代的傳承表示懷疑······),可能因為領袖都要娶親,所以也就允許了下面的道長們娶親吧(來自壹讀君的惡意揣測······)

引自肖雲忠《正一道天師傳承制度初探》

所以這麼看來,張無忌的父系傳承很可能是正一道傳承。

張三豐所委身的道派

眾所周知,張無忌的太師傅乃是武當張三豐,這張三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在明代,武當已然成為正一道和全真教交匯之地,因此兩派對張三豐都有一定的影響,不過他還是偏重于性命雙修之道,而輕符籙之術,所以後世人常認為其在道教宗派中應當為全真道士,因此張無忌也應當出身於此才對。

張三豐被認為稱為“邋遢道人”,所以他不一定是大家想像的那麼豐神俊朗

這全真教的創始人名王喆,號重陽子,沒錯,他就是王重陽,而且全真七子在歷史中也確有其人。這王重陽祖師是金元生人,這重陽祖師屢試不第,因此轉而修道,自己挖了個大坑,號稱“活死人墓”,所以其實並沒有什麼林朝英,也沒有小龍女......

這重陽祖師在這“活死人墓”確實有所悟,他主張三教圓融,即儒釋道相互融合,所以沒准人家本來想自成一派,不過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道教的一脈,其教義概括起來就是“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是不是看起來很高大上?解釋一下就是這一派注重性命雙修,就是注重修心和修身,尤其重視對於心性的培養,並認為應該注重苦行以減少欲望,得見本心,最終練得內丹飛升。

明成化帝朱見深的親筆畫《一團和氣圖》,粗看是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仔細區分左為以道冠老人,又為以儒巾老者,象徵儒釋道三教圓融

但是,張無忌卻不大可能是全真教出身,因為全真教戒律更嚴格,道士不能婚娶,所以這張翠山是不大可能找到殷素素生出孩子了。

什麼你說全真七子裡面有一對夫妻?Naive,全真七子在歷史上確實存在,其中丹陽子馬鈺和清靜散人孫不二也確實曾為夫妻,不過...接下來是一段八點檔家庭劇:重陽子棒打鴛鴦...丹陽子馬鈺有心入道,而重陽子也有心引他入道,因此在二人面前出示梨和栗子,暗示他們夫妻兩人必要分離,而後二人成功被“拆散”,共同修道。

張無忌究竟哪一派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我們並不能指出,畢竟張無忌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設計人物形象時可能需要張三豐這個全真老道,也有可能需要正一道較為寬鬆的戒律以為其營造一個家庭環境,而這也符合自元代始,武當道教多派混雜而融合的局面。不過在這尋幽探密之間順便瞭解一下道教發展,何樂而不為?

參考書目

1.卿希泰,《中國道教史》

2.趙宗誠,《正一道》

3.郭武,《全真教概談》

4.邸永君,《道教正一派的來龍去脈》

5.唐大潮,《明王朝與武當道教》

6.王道國,《張三豐考論》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贊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