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高科技人才有多牛?這三位的矽谷創業經歷簡直燃爆了!

活在矽谷

近年來, 國家大力加強科研投入, 引進科技人才, 可仍然有不少國人選擇遠赴海外搞科研。 如今, 80後、90後華人科學家、創業者、管理者, 他們既有拒絕平庸的勇氣, 又掌握了客場作戰的技術利器。 有人預言, 矽谷的下一個20年, 可能屬於華人。

上周, 在鳳凰衛視中文台播出的《逐夢彼岸-中國新移民》裡, 講述了華人傑出人才在全球最矚目的科技樂園——矽谷, 搞科研和創業的故事。

現在, 就跟隨小編一起來回顧上集的故事吧!

崔 屹

斯坦福大學教授

“我叫崔屹, 我是1998年到美國的哈佛大學留學, 畢業之後在伯克利做博後, 然後2005年加入斯坦福大學任教, 現在從事的科研是, 納米技術、能源和環境技術。 ”

如果說哈佛和耶魯代表著美國傳統的人文精神, 那麼, 斯坦福大學則是21世紀科技精神的象徵。 12年前完成博士後學業的崔屹, 同時得到了超過十份來自美國一流大學的錄用通知書, 最終他選擇了斯坦福。

崔屹說, 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決定。

“我教斯坦福大學的時候, 當時想要把三件事情做好: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做最頂級的科研;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要把能夠有實際應用的科技產業化;第三件事情就是要培養一批很有成就的我的學生。

加入斯坦福材料科學系後, 崔屹為自己選擇的第一項課題是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高能鋰電池。

他在挑選項目時, 注重於社會需求, 考慮是否可以通過新的科技來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

崔屹發現, 自己的思路和斯坦福的風氣不謀而合。 在這裡, 教授們熱衷於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開公司, 只要不耽誤教學, 學校不僅不會干涉, 還會提供必要的協調和服務。

崔屹在2008年所創辦的安普瑞斯電池公司,離斯坦福只有十分鐘車程。同年,崔屹在著名的《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論文宣稱,他用納米矽線技術成功解決了一項阻礙矽鋰電池發展的關鍵問題。

“2008年我做的這個矽納米線做負極給鋰電池,它讓儲存鋰離子的量是現在用的石墨碳的10倍,那時候引起了還是比較大的轟動”

最近,崔屹有一項新發明。他和團隊對一種名叫“聚丙烯氫”的材料展開研究,這種材料通常用於外科醫生的手套。他們希望,用這種化合物製成的納米纖維能夠有效過濾小於PM 2.5的空氣微粒。

“你看這些白色的這些,是我們做的自己的紗窗樣品,剛開發的,這個紗窗就有這個功能,它能夠過濾PM 2.5。正常紗窗有兩層,中間夾了我們這個,過濾的納米膜的一個夾層在裡面,關鍵就是這個夾層有過濾功能,它對PM 2.5的過濾效率很高,超過99.9%”

如今,崔屹又給自己的科技生涯找到了第四個目標:做一個在中美相互合作,全球創新的系統,把兩邊的資源與長處用在一起。他正在籌畫希望在中國的一個城市建立研究院,把他在斯坦福做科研的方式帶到國內。

李嚴冰

高級副總裁

“我是李嚴冰,1993年移民到美國,現在在美國一家雲計算的軟體公司任職,我的職位是高級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存儲和可用性業務部門。”

今年47歲的李嚴冰有著讓年輕女孩羡慕的身高和身材,但高跟鞋卻始終是她的最愛。

“我確實是很喜歡高跟鞋,以至於我在美國的昵稱呢,叫做‘穿高跟鞋的高科技女孩’”。

清華大學畢業後,李嚴冰赴美留學,先後拿下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之後進入矽谷工作,二十多年來,她從未給自己取過英文名字,可她卻讓矽谷的男人們記住了她。

“美國公司常說,作為一個女性在職場上有玻璃天花板,那作為一個科技界的女性呢,你還有面臨著這個技術天花板,然後在矽谷,作為一個亞洲人,我們這還有一個說法,你又面臨著一個竹子的天花板,可以說做一個亞裔科技女性,我們面臨著很多各種各樣的天花板的限制吧。”

加入威睿之前,李嚴冰曾供職於矽谷的一家半導體公司,在基層的研發崗位,她科研之外的另一個小宇宙爆發了,出色的表達能力和協作精神,讓她很快被提升為團隊的研發經理,職業歷程由此步入新的軌道。

“我倒是覺得無論是女性工程師或者是女性管理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個minority,是少數。我覺得很大的好處呢,就是我們特別容易被人記住,雖然我的中文名字很難讓大家發出來和記住,但是因為我是一個女性大家很容易對我留下印象,那如果,我又能利用這個機會給他留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印象呢,我覺得我就賺到了。”

在事業上兢兢業業,而作為一個母親,李嚴冰無法不顧及家庭。

“最艱難的幾年可以說就是生小孩那幾年。我兒子18個月的時候,這雙胞胎妹妹就出生了。當時覺得確實是蠻困難的,我和我先生都是全職工作,然後三個小孩年齡非常非常小。對時間、精力、體力、它的要求、包括是財力、都是非常非常高的。”

2008年李嚴冰決定跳槽,離開陷入停滯的半導體行業,投身前景廣闊的互聯網。她選擇了虛擬化和雲計算的領導者,威睿公司。這位全能女性被威睿公司聘為高級研發經理。當時的威睿還處在初創期,李嚴冰在上一家公司積累的管理經驗,在這裡得以淋漓盡致的施展。

2009年的一天,李嚴冰接到電話,公司決定將她提升為負責全球研發的副總裁,同時兼任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將總部的職能放在總部之外,這在威睿歷史上尚屬首次。

“雖然47歲好像是中年,自己沒有很強烈的中年感。首先是在職業發展,覺得自己是在一個上升期吧,還是屬於蓬勃發展的階段,自己工作也是非常非常努力。包括我覺得穿衣打扮上,不能和18歲20歲的女孩子相比,但是我覺得都是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選擇。我不覺得年齡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如今,在威睿高層,她擔負的職責越來越重要,工作越來越繁忙,儘管如此,卻始終在找尋事業與生活的平衡感。李嚴冰認為,如果把事業比作皮球,那麼個人和家庭就是玻璃球。皮球摔下去可以彈回來,並且摔的越狠,彈的越高,而玻璃球摔碎了就很難再修復。

李軼

團隊CEO

85後的李軼,一直以來都熱衷於社會活動。從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後,李軼沒有選擇去當外交官,而是申請到波士頓本特利大學攻讀資訊技術的碩士。2012年,朋友組建創業團隊,她加入了其中。

“他們當時給我描述的是,他們能夠讓電腦像人一樣來看圖片,來識別圖片,然後我當時聽到這個技術本身也覺得,非常感興趣。原因是因為我個人也很愛拍照,那有了這些資訊,我所有的這種視頻和視覺的記錄,才真正有了它的意義 而且可以被檢索。”

就這樣,一群來自中國的年輕人開始了關於電腦圖像識別技術的創業嘗試。美國的創業環境讓團隊在起步階段獲得了巨大的助力,但研究智慧圖像識別的公司很多,競爭壓力如影隨形,大家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跟精力,來彌補人員和資金不足。

團隊聯合創始人劉天強說:“在我們早期的時候,實際上連去租雲服務的錢也沒有,我們真的是從學校的垃圾堆,把這些機器零件給收集回家,然後把它給組裝成那個我們最初的伺服器,然後放上線去使用。所以大家可見這個條件,當時是有多辛苦。”

在芝加哥孵化器的時候,當時是有十個團隊,在一間大的辦公室裡面工作,團隊每天走得最晚,來得最早的,最早也要十二點半。有的時候我們的技術人員會做到兩三點才會回家休息。

這個最初由六個中國留學生組成的科技團隊,兩年前被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收購,他們的核心產品是人工智慧。從2012年到現在,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團隊也從六個人變成60多人。

不久之後,公司便遭遇關鍵的轉型選擇。一些大公司給出大單做線下的個性化定制,能賺錢,卻也讓團隊疲於奔命,發展的天花板近在咫尺。於是他們停掉所有能賺錢的單子,把服務全部變成線上作業系統。這個選擇讓公司輕裝上陣,到第三年,已有了一批重要客戶,年收入達2百萬美元,行業巨頭紛紛發出合作邀請,大家再次面臨選擇。

團隊軟體工程師譚樂泳說:“整個行業的這個浪潮在變化,大家這個人工智慧和雲計算這些東西,一直都在往前走。我們如果能夠一起把這東西做得更大,我覺得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機會。”

基於務實的考量,這群新移民最終選擇了這家全球電商巨頭。他們的加入彌補了公司在AI技術上一大空缺,產品被直接保留,而且居於旗下雲計算服務平臺的重要位置。李軼他們也把辦公室遷來了新東家總部所在的西雅圖。

“因為我們以前每天奔跑得特別快,每天也許就是奔跑得太快,或者太專注我們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前面的兩到三年之中,其實有點慢慢地進入到這樣一個慣性的模式裡面。慢慢地忘記了說自己的個人生活應該是如何去經營和去進行。”

接受並購以後,團隊成員會有三年左右的綁定期,三年後的未來,李軼說還沒有認真考慮過。無論如何,西雅圖,並非終點。

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自於受訪物件,所有內容均得到受訪人授權。

編輯:大蓉、閆煜、巴塔木

崔屹在2008年所創辦的安普瑞斯電池公司,離斯坦福只有十分鐘車程。同年,崔屹在著名的《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論文宣稱,他用納米矽線技術成功解決了一項阻礙矽鋰電池發展的關鍵問題。

“2008年我做的這個矽納米線做負極給鋰電池,它讓儲存鋰離子的量是現在用的石墨碳的10倍,那時候引起了還是比較大的轟動”

最近,崔屹有一項新發明。他和團隊對一種名叫“聚丙烯氫”的材料展開研究,這種材料通常用於外科醫生的手套。他們希望,用這種化合物製成的納米纖維能夠有效過濾小於PM 2.5的空氣微粒。

“你看這些白色的這些,是我們做的自己的紗窗樣品,剛開發的,這個紗窗就有這個功能,它能夠過濾PM 2.5。正常紗窗有兩層,中間夾了我們這個,過濾的納米膜的一個夾層在裡面,關鍵就是這個夾層有過濾功能,它對PM 2.5的過濾效率很高,超過99.9%”

如今,崔屹又給自己的科技生涯找到了第四個目標:做一個在中美相互合作,全球創新的系統,把兩邊的資源與長處用在一起。他正在籌畫希望在中國的一個城市建立研究院,把他在斯坦福做科研的方式帶到國內。

李嚴冰

高級副總裁

“我是李嚴冰,1993年移民到美國,現在在美國一家雲計算的軟體公司任職,我的職位是高級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存儲和可用性業務部門。”

今年47歲的李嚴冰有著讓年輕女孩羡慕的身高和身材,但高跟鞋卻始終是她的最愛。

“我確實是很喜歡高跟鞋,以至於我在美國的昵稱呢,叫做‘穿高跟鞋的高科技女孩’”。

清華大學畢業後,李嚴冰赴美留學,先後拿下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之後進入矽谷工作,二十多年來,她從未給自己取過英文名字,可她卻讓矽谷的男人們記住了她。

“美國公司常說,作為一個女性在職場上有玻璃天花板,那作為一個科技界的女性呢,你還有面臨著這個技術天花板,然後在矽谷,作為一個亞洲人,我們這還有一個說法,你又面臨著一個竹子的天花板,可以說做一個亞裔科技女性,我們面臨著很多各種各樣的天花板的限制吧。”

加入威睿之前,李嚴冰曾供職於矽谷的一家半導體公司,在基層的研發崗位,她科研之外的另一個小宇宙爆發了,出色的表達能力和協作精神,讓她很快被提升為團隊的研發經理,職業歷程由此步入新的軌道。

“我倒是覺得無論是女性工程師或者是女性管理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個minority,是少數。我覺得很大的好處呢,就是我們特別容易被人記住,雖然我的中文名字很難讓大家發出來和記住,但是因為我是一個女性大家很容易對我留下印象,那如果,我又能利用這個機會給他留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印象呢,我覺得我就賺到了。”

在事業上兢兢業業,而作為一個母親,李嚴冰無法不顧及家庭。

“最艱難的幾年可以說就是生小孩那幾年。我兒子18個月的時候,這雙胞胎妹妹就出生了。當時覺得確實是蠻困難的,我和我先生都是全職工作,然後三個小孩年齡非常非常小。對時間、精力、體力、它的要求、包括是財力、都是非常非常高的。”

2008年李嚴冰決定跳槽,離開陷入停滯的半導體行業,投身前景廣闊的互聯網。她選擇了虛擬化和雲計算的領導者,威睿公司。這位全能女性被威睿公司聘為高級研發經理。當時的威睿還處在初創期,李嚴冰在上一家公司積累的管理經驗,在這裡得以淋漓盡致的施展。

2009年的一天,李嚴冰接到電話,公司決定將她提升為負責全球研發的副總裁,同時兼任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將總部的職能放在總部之外,這在威睿歷史上尚屬首次。

“雖然47歲好像是中年,自己沒有很強烈的中年感。首先是在職業發展,覺得自己是在一個上升期吧,還是屬於蓬勃發展的階段,自己工作也是非常非常努力。包括我覺得穿衣打扮上,不能和18歲20歲的女孩子相比,但是我覺得都是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選擇。我不覺得年齡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如今,在威睿高層,她擔負的職責越來越重要,工作越來越繁忙,儘管如此,卻始終在找尋事業與生活的平衡感。李嚴冰認為,如果把事業比作皮球,那麼個人和家庭就是玻璃球。皮球摔下去可以彈回來,並且摔的越狠,彈的越高,而玻璃球摔碎了就很難再修復。

李軼

團隊CEO

85後的李軼,一直以來都熱衷於社會活動。從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後,李軼沒有選擇去當外交官,而是申請到波士頓本特利大學攻讀資訊技術的碩士。2012年,朋友組建創業團隊,她加入了其中。

“他們當時給我描述的是,他們能夠讓電腦像人一樣來看圖片,來識別圖片,然後我當時聽到這個技術本身也覺得,非常感興趣。原因是因為我個人也很愛拍照,那有了這些資訊,我所有的這種視頻和視覺的記錄,才真正有了它的意義 而且可以被檢索。”

就這樣,一群來自中國的年輕人開始了關於電腦圖像識別技術的創業嘗試。美國的創業環境讓團隊在起步階段獲得了巨大的助力,但研究智慧圖像識別的公司很多,競爭壓力如影隨形,大家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跟精力,來彌補人員和資金不足。

團隊聯合創始人劉天強說:“在我們早期的時候,實際上連去租雲服務的錢也沒有,我們真的是從學校的垃圾堆,把這些機器零件給收集回家,然後把它給組裝成那個我們最初的伺服器,然後放上線去使用。所以大家可見這個條件,當時是有多辛苦。”

在芝加哥孵化器的時候,當時是有十個團隊,在一間大的辦公室裡面工作,團隊每天走得最晚,來得最早的,最早也要十二點半。有的時候我們的技術人員會做到兩三點才會回家休息。

這個最初由六個中國留學生組成的科技團隊,兩年前被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收購,他們的核心產品是人工智慧。從2012年到現在,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團隊也從六個人變成60多人。

不久之後,公司便遭遇關鍵的轉型選擇。一些大公司給出大單做線下的個性化定制,能賺錢,卻也讓團隊疲於奔命,發展的天花板近在咫尺。於是他們停掉所有能賺錢的單子,把服務全部變成線上作業系統。這個選擇讓公司輕裝上陣,到第三年,已有了一批重要客戶,年收入達2百萬美元,行業巨頭紛紛發出合作邀請,大家再次面臨選擇。

團隊軟體工程師譚樂泳說:“整個行業的這個浪潮在變化,大家這個人工智慧和雲計算這些東西,一直都在往前走。我們如果能夠一起把這東西做得更大,我覺得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機會。”

基於務實的考量,這群新移民最終選擇了這家全球電商巨頭。他們的加入彌補了公司在AI技術上一大空缺,產品被直接保留,而且居於旗下雲計算服務平臺的重要位置。李軼他們也把辦公室遷來了新東家總部所在的西雅圖。

“因為我們以前每天奔跑得特別快,每天也許就是奔跑得太快,或者太專注我們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前面的兩到三年之中,其實有點慢慢地進入到這樣一個慣性的模式裡面。慢慢地忘記了說自己的個人生活應該是如何去經營和去進行。”

接受並購以後,團隊成員會有三年左右的綁定期,三年後的未來,李軼說還沒有認真考慮過。無論如何,西雅圖,並非終點。

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自於受訪物件,所有內容均得到受訪人授權。

編輯:大蓉、閆煜、巴塔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