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生平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名將傅友德、藍玉率軍遠征雲南, 大獲全勝, 在陣亡軍官名單時, 朱元璋看到了老朋友戚祥的名字, 於是下達命令:“授戚祥之子戚斌為明威將軍, 任職登州衛指揮僉事, 世襲罔替!”所以戚繼光生來就是將軍, 而且戚繼光和同樣生下來就是將軍的王羲之不一樣, 戚繼光絕對是歷史上貨真價實的名將。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為人正直, 從不搞灰色收入, 曾幾次主動上交工作物件送來的紅包, 屢次獲得上級表揚, 幾十年如一日, 只靠工資過日子, 當然這樣過日子就意味著清貧, 所以戚繼光雖然是高幹子弟,

卻過著條件很一般的生活。 戚繼光自幼苦讀私塾, 由於他家境一般, 且衣著樸素, 許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 但沒過多久, 他的同學們就得知了一個驚人的事情:戚同學已經是四品將軍了。

根據朝廷規定, 象戚繼光這樣的中高級別幹部, 出門必須要坐馬車, 可是戚繼光家條件有限, 買不起車, 所以只好蹲在家裡了。 於是十歲的戚將軍被迫輟學, 呆在家裡苦讀。 這時, 一位老師聽說了這件事, 便主動表示願意上門教戚繼光讀書。 戚繼光自然十分高興, 卻又擔心收費問題, 但是過了很久, 這位老師卻從沒有提過錢的事情, 每天自費來往, 教完走人, 連飯都不吃。 戚繼光十分納悶, 也感到非常愧疚, 一天, 他花了點錢,

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飯菜, 想請老師吃頓飯。 然而老師看見滿桌飯菜, 竟然勃然大怒, 不但不吃, 還大聲訓斥道:“你家境清貧, 卻如此奢費, 難道我到你這裡是為了吃飯嗎?”戚繼光一語不發, 立刻撤走了飯菜, 老師的面孔才好看了些, 他語重心長地對戚繼光說道:“你雖是世襲將軍, 卻如此勤奮好學, 實在難得, 我上門教你, 只願你日後堅持不懈, 早日成才, 報效國家, 便已不負我所望了。 ”面對這位無私的導師, 戚繼光無言以對, 只能眼含淚水, 鄭重地向老師行禮。 在這位偉大老師的教育下, 戚繼光確立了他一生的處事準則——以天下為己任, 豈計個人榮辱!不久後的一個夜晚, 秉燭苦讀之時, 少年戚繼光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
以及他一生的理想:

小築暫高枕, 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 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 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 但願海波平。

嘉靖二十三年(1544), 戚繼光準備出發了, 他正式趕赴山東, 辦理交接, 就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當時他剛滿十八歲。 登州是山東沿海重鎮, 光駐軍就有數千人,

加上兼管的軍屯民政, 加起來大致有上萬人, 而且這幫人長期不打仗, 都混成了兵油子, 每天只是混吃等死, 還喜歡搞腐敗。 戚繼光對此十分不滿, 他大張旗鼓地進行了改革, 嚴肅考勤制度, 整頓軍紀, 但這幫兵油子一點都不買他的賬, 這是戚繼光學到的第一課, 這個世界上像他父親那樣的人是很少的, 要想把事做好, 他還有很多方法要學。

正事暫時辦不了, 戚繼光開始跑步鍛煉身體, 操練武藝, 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 還懸樑刺股, 用功苦讀。 戚繼光正在備考, 他準備參加武舉考試。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繼光參加武舉鄉試, 一舉中第, 成為了武舉人。 這時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 戚同學大概讀書不是很好, 之後的會試他是考不上的。

但就在戚繼光準備捲舖蓋的時候, 兵部侍郎楊守謙突然跑來, 告訴大家:不管考得好還是考得差, 統統都不要考了, 同學們馬上集合, 抄起傢伙跟我上吧。 俺答來了, “庚戌之變”爆發了。 在這次事變中, 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他寫的《備俺答策》也廣泛流傳, 獲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庚戍之變”後, 朝廷為了加強邊境的防務, 決定調集山東、山西等地部分軍隊輪流守邊界, 之前出盡風頭的戚繼光自然難逃法眼, 光榮中標。 這是一個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 然而戚繼光高興地去了。

歧路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在薊門,戚繼光渡過了平淡無奇的3年,因為這裡的人比他級別高的很多,他沒有多少表現的機會。不過據戚繼光自己回憶,他所用的戰術都是在薊門學習的,戚繼光看書非常有個人特色,他是一邊看一邊批的,比如他看孫子兵法,孫子曾經曰過:敵人氣焰囂張,就不要去打(勿擊堂堂之陣),戚將軍卻這樣曰:越是氣焰囂張,越是要打!(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孫子還曾經曰過:詐敗的敵人,你不要追(佯北勿從),戚將軍曰:保持隊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軍整隊,留人搜了,擂鼓追逐)。

嘉靖三十四年(1555),軍事理論家戚繼光調任浙江,任都司僉書,在這裡,他被抗倭首領胡宗憲看上,胡宗憲毫不猶豫地將寧紹台參將的職位交給了這個人。戚繼光剛剛上任一個月,倭寇就來了。這一次他們搶掠的目標是浙江慈溪。接到消息後,戚繼光十分高興,他決定借此機會與倭寇大戰一場。根據情報,倭寇只有上千人,為確保安全,他召集了上萬名士兵,準備以多打少,在他看來,他的勝算是非常大的。終於遇到敵人了,戚繼光十分興奮,他立刻觀察地形,佈置謀劃,安排攻擊隊形,等他準備下達命令時,卻驚奇的發現,他的人全都跑光了。前鋒潰敗,中軍也動搖了,連戚繼光的副將也拉著他的衣袖,讓他趕緊逃跑,再不跑就來不及了。戚繼光掙脫副將的拉扯,取出了他隨身攜帶的弓箭,從容地命令部下:“此處哪裡有高地,帶我去。”站在高地上的戚繼光審視著眼前不可思議的一幕,人數眾多的明軍四散奔逃,幾百個倭寇在後面窮追不捨,肆無忌憚,戚繼光拈弓搭箭,拉滿了弓弦,瞄準帶頭衝鋒的倭寇頭領,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練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倭寇頭目應聲倒地,他又把手伸進了箭筒裡,抽出了第二支箭。隨著一道淩厲的風聲,第二個頭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們被這位狙擊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時,又一道風聲伴隨著慘叫傳到了他們的耳朵裡,第三個人被射死了。這種狙擊戰法徹底打垮了倭寇們的心理防線,他們放棄了追趕,停了下來。明軍看見人家不追了,頓時鼓起勇氣振作精神,開始調過頭來追擊倭寇。戚繼光這才松了口氣,他馬上找來部下,命令他們全力追擊。但士兵們追出一段之後,卻開始陸續自動返回,戚繼光納悶到了極點,便順手攔住一個士兵,問他為什麼不追了。這位軍爺毫不見外,落落大方地告訴他:這都是老傳統,把他們趕遠一點就行了,反正他們還要來的,犯不著去拼命。這下戚繼光算是明白自己面對的情況了。

這樣的事情戚繼光居然一連遭遇了幾次,如果不是他身體好跑得快,早就被這幫兵油子給害死了。戚繼光決定上書,要求重新練兵。文書送了上去,胡宗憲看過之後,冷笑一聲,給了他一個讓他無語的回答:“浙江人要是能訓練出來,我早就去練了,還用等你來?!”戚繼光思考良久,說出了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胡宗憲改變了主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胡宗憲被他的誠意所打動,便給了他三千士兵,讓他去訓練。戚繼光作為歷史名將,有他自己擅長的特點,韓信擅長帶兵,常遇春擅長衝鋒,劉備擅長奇襲,而戚繼光最擅長的就是練兵。

根據《紀效新書》記載,但凡新兵入伍,戚繼光總要訓一段話,鼓勵大家學武,“諸位都聽了,練武不是你答應官家的公事,是你來當兵,殺賊救命的勾當,你武藝高,殺了賊,賊殺不了你,你武藝不如他,他便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當然,作為一名新兵,這些話你大可當是耳旁風,其實戚指導員壓根也沒指望你能自覺執行。思想教育之後,接下來就是站佇列了,包括隊伍行進轉向等等,但如果你轉錯了方向,走錯了佇列,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會讓你去醫務室,還得接著練。練完佇列後,戚教官將教大家學習號令,包括擂鼓是前進,鳴金是收兵、以及旗幟揮舞的各種意義,如果你不識字,不要緊,戚教官會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還給了戚老師,那就不好了,為保證你下次記住,戚教官會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發誓一定記住為止。在完成既定課程之後,下面該學習武藝了,教官都是從各地選來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練實戰的,套路選手一般不在聘請之類。考慮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異性,為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戚教官把學習成績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實戰。規則如下:雙方對打,你打贏了,就升級,升一級賞銀一分,如果你打輸了,就降級,降一級打五棍。該規則簡單概括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過戰友,就要被戚老師打,橫豎都是被打,還不如拼命打戰友,順便還能掙點零用錢。於是,在這種幾近慘無人道的訓練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都遍體鱗傷,然而正是在這個殘酷的環境下,他們練就了非凡的武藝,成就了非凡的事業。而對於這支特殊的部隊,後世的人們有一個通俗的稱謂——戚家軍。

軍隊訓練成型,戚繼光決定帶他們出去逛逛,其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作戰,不過是鍛煉實戰技術,見見世面,而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台州。就在台州附近的椒江,這幫新兵們第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敵人——倭寇,這是一件讓戚繼光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畢竟都是新兵,指望他們打勝仗是不靠譜的。然而事情的發展遠遠地超出了他的預料,由於長期以來新兵們飽受戚老師的摧殘,累積了滿腔怒火,心態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於是當敵人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他們突然意識到,發洩憤怒的時機到來了。後果是十分嚴重的,這三千新兵如同野獸一般,瞬間便擊潰了眼前的敵人,並窮追猛打,一直追出上百裡外,把倭寇們趕下了海,這才算了事。在此之後,這支新軍一發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進,於台州、溫嶺等地連續四次遭遇倭寇,四戰而四勝。但後來岑港之戰,戚繼光失望的發現,如果面對軍事素質更強的倭寇,這三千人是無能為力的,戚繼光陷入了痛苦的沉思,到底怎麼樣才能擁有已知可以戰勝倭寇的軍隊呢?

戚繼光曾與當時的台州知府,後來的舉世名將譚綸有過一段極為有趣的談話,戚繼光(下簡稱戚):雖然我已盡全力操練,但經歷戰陣之後,我才發現,新軍有很大的問題。譚綸(下簡稱譚):什麼問題?戚:我所部三千新軍中,大部都是處州(今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比如處州兵,作戰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衝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鬥的主力。譚:有什麼問題嗎?戚:但他們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談條件。譚:談條件?戚:作戰以前,他們要求必須知道作戰的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但要是他們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譚:……這還沒完,頭疼的在後面。戚:相對而言,紹興兵更加聽從命令,無論打什麼仗,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完全服從,而且不怕辛苦,紮營修城之類的力氣活,安排他們幹,他們就會盡力去幹,且從無怨言。而在戰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譚:遵從軍令,作戰勇猛,這不是很好嗎?戚:但問題是,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譚:……戚:當然,如果敵人再退,他們還是會追,但若敵人回軍,他們會再次撤退,據我統計,但凡與敵相接三十步內,即將肉搏之時,他們一般會全軍退走。總而言之,關鍵時刻實在靠不住。譚:那你打算怎麼辦呢?沉默片刻後,戚繼光用一聲重重的歎息結束了這次談話:“我也沒有辦法。”但逢作戰,戚繼光只能安排紹興兵守營,然後去跟處州兵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奮力殺敵。此來彼往,疲於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因事出公差,事情辦完後,他沒有原路返回,卻兜了個圈子,準備視察民情。然而當他偶然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卻看到了一幕讓他觸目驚心的情景。他經過的地方,叫做義烏,他看到的場景,是打架鬥毆。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鬥毆,雙方參與毆鬥人數累計達三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二千五百餘人。那是讓戚繼光永生難忘的一幕,無數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民用鋤頭,礦工用鐝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凶光,狂叫著沖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良的鬥爭傳統,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後,你們接著打!後來戚繼光曾對人講過這樣一番話:“我自幼隨父從軍,轉曆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駐守薊門,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為難得一見之強敵。”然而頓一口氣後,戚繼光終於說出了心中的恐懼:“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戚繼光急忙趕了回去,並連夜求見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若准我在義烏徵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胡宗憲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議。對於義烏人的戰鬥精神,戚繼光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但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決定提高招兵標準條件,只有最為精銳、最為勇敢的義烏人,才能成為這支強大軍隊中的一員。

經過嚴格訓練,義烏軍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戰鬥力,然而在幾次與倭寇的遭遇戰後,戚繼光無奈地發現,雖說每次都能擊敗敵人,卻總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傷亡比例差不多。戚繼光很清楚,如果單靠近身肉搏,成本太高,且很難消滅倭寇,但在那個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除了抄傢伙和敵人對砍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正在這時,王守仁的門人唐順之給了他一部兵書,此書據說包羅萬象,但太難看懂,戚繼光徹夜苦讀,在翻閱其中一章之時,突然喜形於色,他終於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在唐順之交給戚繼光的那本《武》裡,有一卷名為“秘戰”,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秘戰者,即新名鴛鴦陣之謂也。這種全新的陣型即因此得名——鴛鴦陣。鴛鴦陣是古代軍事智慧的偉大傑作,作為一個近身格鬥陣法,在此後的百年之中,人們卻依然無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而這個由十一人組成的鴛鴦陣之所以能夠名留軍史,威名遠播,是因為它不但有著極為可怕的戰鬥威力,而且幾乎毫無破綻。這是一個盡乎完美的戰鬥佇列,因為它有著無可挑剔的位置組合和武器裝備。在這十一個人中,有一個是隊長,他站在隊伍的前列中央,其餘十個人分成兩列縱隊,站在他的背後。雖說只有十個人,他們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並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擊線,在隊長身後,是兩名持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後面的戰友,並首先投擲標槍發動進攻。掩護盾牌兵的,是站在他們後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一種特製的兵器,形狀十分怪異,以長鐵棍為主幹,上面紮滿鐵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鐵絲網一樣,任誰也過不來。狼筅兵的後面,是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的攻擊主力,看見敵人,就使用長矛前刺。佇列的最後,是兩名短刀手,防止對手迂回,從側翼保護長槍手。這是一個毫無弱點的陣型,十一個人互相配合,互相掩護,構成一個完美的殺陣,倭寇們沒沖多久,就被標槍、狼筅和長矛殺死大半,剩下的人雖然還不知道這套陣法的結構和奧妙,但有一點他們是清楚的——再不快跑就死定了。寧海前哨戰就這樣結束了,倭寇死傷二百余人,戚家軍除一人輕傷外,毫無損失。後來戚繼光每次和倭寇打仗,傷亡都極其不成比例,當然,是倭寇傷亡更嚴重,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戰鬥結束,倭寇傷亡一千余人,全軍潰敗,救出被擄百姓五千余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臣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直浙兼制軍務胡宗憲上奏,(嘉靖)四十年四五月,倭賊分犯台州水陸諸處,台金嚴參將戚繼光,共擒斬倭首一千四百二十六夷,焚溺死者四千有餘。”自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戚繼光率其所部四千明軍,對陣兩萬敵軍,在無其它軍隊配合的情況下,五戰五勝,共計殲敵五千五百餘人,累計傷亡不足二十人,史稱“台州大捷”。

戚家軍從此名揚天下,戚繼光也被我們後人視為民族英雄,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戰場上英勇無比的戚將軍,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黨的人。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去拜碼頭,請客送禮,大吃大喝一通,然後再認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資,絕不可能承擔得起這麼高的花銷。所以結論就是:戚繼光是一個既收禮又行賄的人。兵部有領導下來,他請客,他到兵部去,還是他請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飯,大家都認為戚繼光夠朋友,夠大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紮下了根,上級領導對他也十分重視。他選擇投靠張居正,曾送給張居正幾個美女作為行賄的禮物,搞得那些御用的歷史家時分秒難堪,乾脆通通無視。這就是戚繼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體,似乎見不得人,似乎應該譴責,但你應該知道,他鎮守東南之時,“百姓歡悅,倭寇喪膽”,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離職之時,“領將印三十餘年,家無餘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無論正當與否,都用於了交際,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張居正對戚繼光扶持非常大,下屬不聽話了,換!副手不聽話了,換!上司不聽話了,換!這樣就把戚繼光搞成了個無人敢碰的角色,大家都對他尊敬有加,偏偏這位戚大哥還很會來事,每次京城有領導來參觀,他都要親自作陪,請吃請喝請娛樂,完事還要送土特產,據說都是用車拉回去的,如此猛料的人物,誰惹?在戚繼光之前,十七年間,薊州總兵換了十個人,平均任期1.7年,沒辦法,這個鬼地方,天天有蒙古人來轉悠,守這裡不是被打跑,就是被打死,運氣好的被抓回去追究責任,實在沒法呆。但戚繼光就不同了,他到這裡之後,只打過幾個小仗,之後一直鎮守邊界十六年,竟然沒人敢來。究其原因,還是他守得太好,剛到邊界不久,他就大力推廣修建烽火臺,把城牆連成一片,形成了穩固的防禦體系,此外,他還大力發展火器,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槍。原先在浙江打日本人,好歹還用個鴛鴦陣,現在索性就不搭理人了,蒙古騎兵每次來,還沒等挨著城牆,就被一陣亂槍掃射,等你在城外跑累了,再派兵出去打落水狗,這麼個折騰法,蒙古人實在受不了,長此以往,大家就都不來了。

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戚繼光是個無人敢惹的角色,雖然偶爾也有幾個不怕死的言官彈劾他吃空額搞錢,在軍中培養個人勢力等等,卻始終沒有結果。究其原因,除了後臺太硬外,還是由於水準太高,邊界沒他不行。張居正死後,他稱病不出,不久後,便離職回了登州老家。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前往北京,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練兵東南,橫掃倭奴,驅逐胡虜,無人可擋,戰功之顯赫,四十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蓋世之威名,四百年後聲震寰宇,萬民皆知。盡此一生,能幹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本了。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這位傳奇英雄在家鄉病逝,年六十歲。去世前留言如下: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余戰,未嘗一敗!

在薊門,戚繼光渡過了平淡無奇的3年,因為這裡的人比他級別高的很多,他沒有多少表現的機會。不過據戚繼光自己回憶,他所用的戰術都是在薊門學習的,戚繼光看書非常有個人特色,他是一邊看一邊批的,比如他看孫子兵法,孫子曾經曰過:敵人氣焰囂張,就不要去打(勿擊堂堂之陣),戚將軍卻這樣曰:越是氣焰囂張,越是要打!(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孫子還曾經曰過:詐敗的敵人,你不要追(佯北勿從),戚將軍曰:保持隊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軍整隊,留人搜了,擂鼓追逐)。

嘉靖三十四年(1555),軍事理論家戚繼光調任浙江,任都司僉書,在這裡,他被抗倭首領胡宗憲看上,胡宗憲毫不猶豫地將寧紹台參將的職位交給了這個人。戚繼光剛剛上任一個月,倭寇就來了。這一次他們搶掠的目標是浙江慈溪。接到消息後,戚繼光十分高興,他決定借此機會與倭寇大戰一場。根據情報,倭寇只有上千人,為確保安全,他召集了上萬名士兵,準備以多打少,在他看來,他的勝算是非常大的。終於遇到敵人了,戚繼光十分興奮,他立刻觀察地形,佈置謀劃,安排攻擊隊形,等他準備下達命令時,卻驚奇的發現,他的人全都跑光了。前鋒潰敗,中軍也動搖了,連戚繼光的副將也拉著他的衣袖,讓他趕緊逃跑,再不跑就來不及了。戚繼光掙脫副將的拉扯,取出了他隨身攜帶的弓箭,從容地命令部下:“此處哪裡有高地,帶我去。”站在高地上的戚繼光審視著眼前不可思議的一幕,人數眾多的明軍四散奔逃,幾百個倭寇在後面窮追不捨,肆無忌憚,戚繼光拈弓搭箭,拉滿了弓弦,瞄準帶頭衝鋒的倭寇頭領,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練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倭寇頭目應聲倒地,他又把手伸進了箭筒裡,抽出了第二支箭。隨著一道淩厲的風聲,第二個頭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們被這位狙擊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時,又一道風聲伴隨著慘叫傳到了他們的耳朵裡,第三個人被射死了。這種狙擊戰法徹底打垮了倭寇們的心理防線,他們放棄了追趕,停了下來。明軍看見人家不追了,頓時鼓起勇氣振作精神,開始調過頭來追擊倭寇。戚繼光這才松了口氣,他馬上找來部下,命令他們全力追擊。但士兵們追出一段之後,卻開始陸續自動返回,戚繼光納悶到了極點,便順手攔住一個士兵,問他為什麼不追了。這位軍爺毫不見外,落落大方地告訴他:這都是老傳統,把他們趕遠一點就行了,反正他們還要來的,犯不著去拼命。這下戚繼光算是明白自己面對的情況了。

這樣的事情戚繼光居然一連遭遇了幾次,如果不是他身體好跑得快,早就被這幫兵油子給害死了。戚繼光決定上書,要求重新練兵。文書送了上去,胡宗憲看過之後,冷笑一聲,給了他一個讓他無語的回答:“浙江人要是能訓練出來,我早就去練了,還用等你來?!”戚繼光思考良久,說出了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胡宗憲改變了主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胡宗憲被他的誠意所打動,便給了他三千士兵,讓他去訓練。戚繼光作為歷史名將,有他自己擅長的特點,韓信擅長帶兵,常遇春擅長衝鋒,劉備擅長奇襲,而戚繼光最擅長的就是練兵。

根據《紀效新書》記載,但凡新兵入伍,戚繼光總要訓一段話,鼓勵大家學武,“諸位都聽了,練武不是你答應官家的公事,是你來當兵,殺賊救命的勾當,你武藝高,殺了賊,賊殺不了你,你武藝不如他,他便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當然,作為一名新兵,這些話你大可當是耳旁風,其實戚指導員壓根也沒指望你能自覺執行。思想教育之後,接下來就是站佇列了,包括隊伍行進轉向等等,但如果你轉錯了方向,走錯了佇列,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會讓你去醫務室,還得接著練。練完佇列後,戚教官將教大家學習號令,包括擂鼓是前進,鳴金是收兵、以及旗幟揮舞的各種意義,如果你不識字,不要緊,戚教官會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還給了戚老師,那就不好了,為保證你下次記住,戚教官會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發誓一定記住為止。在完成既定課程之後,下面該學習武藝了,教官都是從各地選來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練實戰的,套路選手一般不在聘請之類。考慮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異性,為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戚教官把學習成績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實戰。規則如下:雙方對打,你打贏了,就升級,升一級賞銀一分,如果你打輸了,就降級,降一級打五棍。該規則簡單概括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過戰友,就要被戚老師打,橫豎都是被打,還不如拼命打戰友,順便還能掙點零用錢。於是,在這種幾近慘無人道的訓練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都遍體鱗傷,然而正是在這個殘酷的環境下,他們練就了非凡的武藝,成就了非凡的事業。而對於這支特殊的部隊,後世的人們有一個通俗的稱謂——戚家軍。

軍隊訓練成型,戚繼光決定帶他們出去逛逛,其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作戰,不過是鍛煉實戰技術,見見世面,而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台州。就在台州附近的椒江,這幫新兵們第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敵人——倭寇,這是一件讓戚繼光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畢竟都是新兵,指望他們打勝仗是不靠譜的。然而事情的發展遠遠地超出了他的預料,由於長期以來新兵們飽受戚老師的摧殘,累積了滿腔怒火,心態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於是當敵人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他們突然意識到,發洩憤怒的時機到來了。後果是十分嚴重的,這三千新兵如同野獸一般,瞬間便擊潰了眼前的敵人,並窮追猛打,一直追出上百裡外,把倭寇們趕下了海,這才算了事。在此之後,這支新軍一發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進,於台州、溫嶺等地連續四次遭遇倭寇,四戰而四勝。但後來岑港之戰,戚繼光失望的發現,如果面對軍事素質更強的倭寇,這三千人是無能為力的,戚繼光陷入了痛苦的沉思,到底怎麼樣才能擁有已知可以戰勝倭寇的軍隊呢?

戚繼光曾與當時的台州知府,後來的舉世名將譚綸有過一段極為有趣的談話,戚繼光(下簡稱戚):雖然我已盡全力操練,但經歷戰陣之後,我才發現,新軍有很大的問題。譚綸(下簡稱譚):什麼問題?戚:我所部三千新軍中,大部都是處州(今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比如處州兵,作戰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衝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鬥的主力。譚:有什麼問題嗎?戚:但他們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談條件。譚:談條件?戚:作戰以前,他們要求必須知道作戰的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但要是他們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譚:……這還沒完,頭疼的在後面。戚:相對而言,紹興兵更加聽從命令,無論打什麼仗,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完全服從,而且不怕辛苦,紮營修城之類的力氣活,安排他們幹,他們就會盡力去幹,且從無怨言。而在戰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譚:遵從軍令,作戰勇猛,這不是很好嗎?戚:但問題是,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譚:……戚:當然,如果敵人再退,他們還是會追,但若敵人回軍,他們會再次撤退,據我統計,但凡與敵相接三十步內,即將肉搏之時,他們一般會全軍退走。總而言之,關鍵時刻實在靠不住。譚:那你打算怎麼辦呢?沉默片刻後,戚繼光用一聲重重的歎息結束了這次談話:“我也沒有辦法。”但逢作戰,戚繼光只能安排紹興兵守營,然後去跟處州兵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奮力殺敵。此來彼往,疲於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因事出公差,事情辦完後,他沒有原路返回,卻兜了個圈子,準備視察民情。然而當他偶然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卻看到了一幕讓他觸目驚心的情景。他經過的地方,叫做義烏,他看到的場景,是打架鬥毆。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鬥毆,雙方參與毆鬥人數累計達三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二千五百餘人。那是讓戚繼光永生難忘的一幕,無數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民用鋤頭,礦工用鐝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凶光,狂叫著沖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良的鬥爭傳統,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後,你們接著打!後來戚繼光曾對人講過這樣一番話:“我自幼隨父從軍,轉曆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駐守薊門,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為難得一見之強敵。”然而頓一口氣後,戚繼光終於說出了心中的恐懼:“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戚繼光急忙趕了回去,並連夜求見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若准我在義烏徵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胡宗憲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議。對於義烏人的戰鬥精神,戚繼光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但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決定提高招兵標準條件,只有最為精銳、最為勇敢的義烏人,才能成為這支強大軍隊中的一員。

經過嚴格訓練,義烏軍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戰鬥力,然而在幾次與倭寇的遭遇戰後,戚繼光無奈地發現,雖說每次都能擊敗敵人,卻總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傷亡比例差不多。戚繼光很清楚,如果單靠近身肉搏,成本太高,且很難消滅倭寇,但在那個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除了抄傢伙和敵人對砍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正在這時,王守仁的門人唐順之給了他一部兵書,此書據說包羅萬象,但太難看懂,戚繼光徹夜苦讀,在翻閱其中一章之時,突然喜形於色,他終於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在唐順之交給戚繼光的那本《武》裡,有一卷名為“秘戰”,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秘戰者,即新名鴛鴦陣之謂也。這種全新的陣型即因此得名——鴛鴦陣。鴛鴦陣是古代軍事智慧的偉大傑作,作為一個近身格鬥陣法,在此後的百年之中,人們卻依然無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而這個由十一人組成的鴛鴦陣之所以能夠名留軍史,威名遠播,是因為它不但有著極為可怕的戰鬥威力,而且幾乎毫無破綻。這是一個盡乎完美的戰鬥佇列,因為它有著無可挑剔的位置組合和武器裝備。在這十一個人中,有一個是隊長,他站在隊伍的前列中央,其餘十個人分成兩列縱隊,站在他的背後。雖說只有十個人,他們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並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擊線,在隊長身後,是兩名持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後面的戰友,並首先投擲標槍發動進攻。掩護盾牌兵的,是站在他們後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一種特製的兵器,形狀十分怪異,以長鐵棍為主幹,上面紮滿鐵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鐵絲網一樣,任誰也過不來。狼筅兵的後面,是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的攻擊主力,看見敵人,就使用長矛前刺。佇列的最後,是兩名短刀手,防止對手迂回,從側翼保護長槍手。這是一個毫無弱點的陣型,十一個人互相配合,互相掩護,構成一個完美的殺陣,倭寇們沒沖多久,就被標槍、狼筅和長矛殺死大半,剩下的人雖然還不知道這套陣法的結構和奧妙,但有一點他們是清楚的——再不快跑就死定了。寧海前哨戰就這樣結束了,倭寇死傷二百余人,戚家軍除一人輕傷外,毫無損失。後來戚繼光每次和倭寇打仗,傷亡都極其不成比例,當然,是倭寇傷亡更嚴重,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戰鬥結束,倭寇傷亡一千余人,全軍潰敗,救出被擄百姓五千余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臣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直浙兼制軍務胡宗憲上奏,(嘉靖)四十年四五月,倭賊分犯台州水陸諸處,台金嚴參將戚繼光,共擒斬倭首一千四百二十六夷,焚溺死者四千有餘。”自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戚繼光率其所部四千明軍,對陣兩萬敵軍,在無其它軍隊配合的情況下,五戰五勝,共計殲敵五千五百餘人,累計傷亡不足二十人,史稱“台州大捷”。

戚家軍從此名揚天下,戚繼光也被我們後人視為民族英雄,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戰場上英勇無比的戚將軍,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黨的人。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去拜碼頭,請客送禮,大吃大喝一通,然後再認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資,絕不可能承擔得起這麼高的花銷。所以結論就是:戚繼光是一個既收禮又行賄的人。兵部有領導下來,他請客,他到兵部去,還是他請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飯,大家都認為戚繼光夠朋友,夠大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紮下了根,上級領導對他也十分重視。他選擇投靠張居正,曾送給張居正幾個美女作為行賄的禮物,搞得那些御用的歷史家時分秒難堪,乾脆通通無視。這就是戚繼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體,似乎見不得人,似乎應該譴責,但你應該知道,他鎮守東南之時,“百姓歡悅,倭寇喪膽”,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離職之時,“領將印三十餘年,家無餘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無論正當與否,都用於了交際,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張居正對戚繼光扶持非常大,下屬不聽話了,換!副手不聽話了,換!上司不聽話了,換!這樣就把戚繼光搞成了個無人敢碰的角色,大家都對他尊敬有加,偏偏這位戚大哥還很會來事,每次京城有領導來參觀,他都要親自作陪,請吃請喝請娛樂,完事還要送土特產,據說都是用車拉回去的,如此猛料的人物,誰惹?在戚繼光之前,十七年間,薊州總兵換了十個人,平均任期1.7年,沒辦法,這個鬼地方,天天有蒙古人來轉悠,守這裡不是被打跑,就是被打死,運氣好的被抓回去追究責任,實在沒法呆。但戚繼光就不同了,他到這裡之後,只打過幾個小仗,之後一直鎮守邊界十六年,竟然沒人敢來。究其原因,還是他守得太好,剛到邊界不久,他就大力推廣修建烽火臺,把城牆連成一片,形成了穩固的防禦體系,此外,他還大力發展火器,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槍。原先在浙江打日本人,好歹還用個鴛鴦陣,現在索性就不搭理人了,蒙古騎兵每次來,還沒等挨著城牆,就被一陣亂槍掃射,等你在城外跑累了,再派兵出去打落水狗,這麼個折騰法,蒙古人實在受不了,長此以往,大家就都不來了。

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戚繼光是個無人敢惹的角色,雖然偶爾也有幾個不怕死的言官彈劾他吃空額搞錢,在軍中培養個人勢力等等,卻始終沒有結果。究其原因,除了後臺太硬外,還是由於水準太高,邊界沒他不行。張居正死後,他稱病不出,不久後,便離職回了登州老家。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前往北京,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練兵東南,橫掃倭奴,驅逐胡虜,無人可擋,戰功之顯赫,四十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蓋世之威名,四百年後聲震寰宇,萬民皆知。盡此一生,能幹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本了。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這位傳奇英雄在家鄉病逝,年六十歲。去世前留言如下: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余戰,未嘗一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