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著名連環畫家葉毓中連環畫創作掠影

葉毓中, 1941年生, 四川德陽人, 畫家, 詩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早年與胞兄葉毓山(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同習中國畫、書法、詩詞篆刻。 1957年入四川美術學院附中, 後轉入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專業。 1965年畢業分配至新疆軍區, 歷任戰士、幹事、一級美術創作員。 1983年應邀中央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後轉業中央美術學院, 歷任代系主任、系主任、副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曾任《美術》雜誌社主編兼社長。

從以上畫家簡介, 我們不難找到一些可以解釋葉毓中先生連環畫創作的資訊:

比如說, 為什麼葉毓中最早的一部連環畫作品是邊疆軍旅題材的《國境線上》?那自然與他長達近二十年的邊疆軍旅生涯分不開, 這正是他最熟悉的題材。

比如說, 為什麼葉毓中筆下的人物樣貌大都高鼻深眼, 靈動婉轉, 帶有點異域風情?這可能與他長期生活于新疆, 多接觸少數民族兄弟姐妹有關吧。

比如說, 為什麼葉毓中的連環畫以中國畫的線描為主要表現形式, 而甚少黑白明暗的光影效果?這應該源于畫家自小的藝術訓練、繪畫實踐和個人喜好。

比如說, 為什麼葉毓中傾盡全力描畫《李白與杜甫》且一舉成功?除了畫家的扎實的藝術功底和勤勉的努力之外, 也許還因為一來李白與杜甫都與葉毓中的家鄉四川有密切關聯,

身在異域的畫家描畫李白杜甫的故事自然會沾染上濃濃的鄉情;二來葉毓中自身也是個詩人(他出版有詩詞專集), 對兩位唐代大詩人的故事感觸應該更為深厚, 以詩情畫詩心, 當更顯出詩人的精神。

再比如說, 為什麼葉毓中的繪畫總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象、從容不迫的氣質, 構圖常常體現出古代壁畫毯畫的平穩而有變化, 人物造型渾融端方常常讓人想到六朝隋唐以來的佛教塑像?或許這與畫家近二十年軍旅生涯所生活的地方有關。 這是樓蘭古國的故地, 這是融合了漢唐文化、佛教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地方。 漢唐氣象與佛法莊嚴相交織, 中華傳統與異域文明相碰撞,

再滲透以畫家的生活歷練生命體驗, 這些共同鑄就了葉毓中的繪畫風格。

能看到的最早的葉毓中單行本作品是1976年出版的《國境線上》。 此書為兩個故事的合集, 其一是葉毓中先生繪畫的。 熟悉的環境, 熟悉的題材, 畫家畫起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雖然在這本書裡葉氏線描還沒有成型, 但簡練粗獷的勾線和鮮明的黑白對比使得作品表現出類似木刻版畫的風格——忘了說了, 葉毓中也是版畫的高手。

葉毓中最早產生較大影響的連環畫作品可能是《不怕鬼的故事》, 1979年畫家先後為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術出版社繪製了24開和48開的兩種版本, 再加上1981年出版的《薑潛》, 在這個題材上畫家一共出版了三本連環畫。 這幾本書都是由幾個小故事組合而成的,

可以發現葉毓中對於不同的故事採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 有的構圖講求飽滿充盈, 有的構圖講求留白簡約, 有的單純用白描, 有的是線描加黑塊, 還有的是略施陰影。 畫家曾經自述從小對光影有著逆反的心理, 一直追尋線條的表現力。 在這幾種不怕鬼的故事裡, 我們既看到畫家線描技法的日趨成熟, 也看到有一些作品竟然使用了畫家從小就排斥的光影效果, 我想, 這多半是與鬼故事的題材有關, 用黑白陰影更能體現出陰陽兩別和善惡的對比吧。

《李白與杜甫》(1980)是葉毓中名震畫壇的傑作。 與畫家後期注重時代整體風貌的“唐風”系列國畫不同, 這本連環畫冊既通過嚴謹的考證和大量的細節還原出大唐王朝的社會時代風貌,

同時也通過細膩的刻畫、生動的筆觸表現出李白、杜甫、唐明皇、楊貴妃等一系列歷史人物各不相同的精神面貌。 畫家的線描功力也在這本連環畫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鐵線的韌性, 有遊絲的暢達, 瀟灑流利, 渾融大氣, 應物象形, 變化多端。 細節與整體並存, 寫實與裝飾兼有,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可以說這本書與《西廂記》《三打白骨精》《十五貫》等等傑作並肩鑄就了古典題材連環畫的輝煌。

鬼怪傳奇、異域風情、文人故事是葉毓中的連環畫創作的三大主題。 讀者對他的瞭解多半是從前述那幾本《不怕鬼的故事》的開始。 說是不怕鬼, 故事裡卻也少不了妖魔鬼怪, 這便為他後來創作《聊齋》故事連環畫埋下了伏筆。 畫家為津美《聊齋》創作了三本優秀之作,這三本書的繪畫同中有異。同樣是注重黑白的對比,同樣是講求線條的運轉自如張弛有度,同樣是富於構圖的變化,《石清虛》(1982)有一種蒼涼蕭颯的況味,《宦娘》(1981)有一種渾然圓潤的成熟美感,《孟芸娘》(1983)則有一種輕巧流利的自然從容。葉毓中另為人美繪製了彩色《白秋練》(1981)一冊,更見國畫水墨情韻,個人也很是喜歡。至於畫家80年代後期創作的聊齋故事《雨錢》(80年代後期)則純是兒童畫的明快簡約風格,也饒有情趣。

《笛仙》(1983)、《嶽飛》(1984)與《灌園叟晚逢仙女》(1984)可以說是葉毓中的幾部風格比較輕快的作品。咋一看其畫面效果與黃全昌還有些相似,當然,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兩人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黃全昌的線條是幹枯瘦硬多棱角,而葉毓中的線條則滿含水氣,潤澤綿長多彎曲。

《灌園叟晚逢仙女》84年以64開的形式出版,86年又以32開的形式再版。說起來,葉毓中是連環畫界出版大開本作品最多的畫家之一了。一般情況下有三類作品常以大開本的形式出版,一是畫面較大的彩色作品(如葉毓中的《白秋練》《孔雀東南飛五十二圖》),一是供低齡兒童閱讀的繪本性質的作品(如葉毓中的《青蛙王子》《寶船》《雨錢》《精衛填海》),再一類就是畫面精美可供藝術欣賞臨摹學習用的。除去前屬於兩類的作品,葉毓中其他以大開形式出版的《李白與杜甫》(24、16開)、《千里送京娘》(32開)、《灌園叟晚逢仙女》(32開)、《蛇郎》(32開)、《鷹笛》(32開)等都屬於後一類,由此可見葉毓中的繪畫在80年代的影響和地位。80年代的出版人不是不知道大眾讀物與藝術類書籍的區別,所以供藝術欣賞的大開本連環畫往往印量很少。

自《李白與杜甫》之後,葉毓中的線條少了鋒芒,更多了一種紆徐宛轉、自在悠閒的雍容氣度。這在《孟嘗君》(1981)、《琴潭晚奏》(1982)和《千里送京娘》(1983)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特別喜歡《千里送京娘》一書,鋒芒內斂,從容不迫,對人物神態的刻畫準確傳神,趙匡胤的王者氣象躍然紙上。

葉毓中的線描在中國畫壇可謂獨樹一幟,如果說他早期的作品更注重寫實和場面、細節刻畫的話,其中後期的作品則更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性情的抒發,其造型與構圖更為簡約凝練帶有裝飾畫的色彩,其線條更為舉重若輕、流轉自如,如春蠶吐絲連綿不絕。

川版西遊故事中的《三件背心》(1983)可謂葉毓中藝術成熟期的優秀作品。畫家去繁就簡,每幅畫面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欣賞這部作品的線條,我常常生髮出兩個聯想:其一是小時候在路邊小攤上看到的糖畫,民間藝人將糖熬成糖稀盛在勺中,再在轉瞬之間用糖稀在光滑的白板上畫出精美的圖畫,圖畫凝結成糖,好吃好看又好玩。葉毓中的線條正如這糖稀畫中的線條,細而不斷,密而不亂,悠長不絕,看似綿軟又富有韌性,看似不經心卻又表現出爐火純青的技藝,雖不好吃,但也好看好玩兒。其二是宋人晏殊《踏莎行》中的一句詞“爐香靜逐遊絲轉”,畫家的線條正如詞中的香煙與遊絲,行雲流水自然天成;而在自然之中又著一“靜”字,正透露出畫家沉靜淵默、深雄雅健的內蘊。這“靜”的背後蘊藏著“動”與“勢”,蘊藏著畫家千錘百煉的扎實功底以及成竹在胸自在從容的氣度。兩個聯想,一個民間玩意兒,一句宋詞,一俗一雅,正好道出了葉毓中繪畫雅俗共賞的特點。

《鷹笛》(1984)與《死城的傳說》(1985)都是表現新疆兄弟民族的故事,也都是畫家熟悉的題材。在延續一貫的沉靜流轉、揮灑從容的線描風格的基礎上,如果說《鷹笛》是“抓著大西北戈壁灘的卵石作為構圖的旋律”(藝術評論家劉千語)的話,《死城的傳說》則是以西北大沙漠的廣袤綿延作為線條的韻律,兩者都表現出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邊疆民族生活情趣。

相較于早期,葉毓中後期的作品線條更為流暢圓轉,畫面留白增多,構圖更為簡潔,帶有文人畫追求筆墨情趣的特點。葉毓中曾經說過:“如果說把繪畫和市井文學結合起來,產生出連環畫;繪畫和文人們的詩詞歌賦結合起來,產生出文人畫。那麼,讓連環畫和文人畫再結合一次,又是什麼畫?”可以說85年之後的《畫聖吳道子》(1985)《蛇郎》(1985)《趙氏孤兒》(1990)《玄奘》(80年代後期)等作品正是畫家將連環畫和文人畫相結合的一種嘗試。當然,這種嘗試在他先前的作品中已經出現了,比如說寫意筆法的運用,畫面留白營造構圖的意境等,都在此例;而後期的嘗試則是採用了高度概括化、抽象化甚至符號化的簡約形式。這種化繁為簡、追求寫意的畫風容易被有些連友視為“跑馬”。我覺得“跑馬”與否不能以畫面繁簡是否變形為判斷標準,更重要的還是得看畫家的創作態度。其實,能以簡馭繁,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達無窮的韻味,正是畫家繪畫功力及精神境界提升的體現。問題是,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卻還借變形與簡單來跟風隨大流,或草草應付以成“急就章”,或是左支右絀掩飾底氣的不足,這可真是跑馬了。相比較而言,在前舉的四部作品中《畫聖吳道子》《玄奘》略顯急就的味道,而另兩部則沉靜內斂,《蛇郎》是靜中含靈動,《趙氏孤兒》則是靜中有張力。

葉毓中連環畫單行本簡目(未必完整,敬請補充)

《國境線上》 人民美術出版社1976年

《不怕鬼的故事》(24開)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不怕鬼的故事》(48開) 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李白和杜甫》(24開)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薑潛》(28開) 新疆青年出版社1981年

《白秋練》(48開)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孟嘗君》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宦娘》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石清虛》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琴潭晚奏》 灕江出版社1982年

《孟芸娘》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笛仙》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千里送京娘》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三件背心》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青蛙王子》(40開與武漫宜合作) 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

《灌園叟晚逢仙女》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嶽飛》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畫聖吳道子》 寶文堂書店出版社1985年

《死城的傳說》 湖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

《蛇郎》(32開)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寶船》(12開) 海豚出版社1988年

《雨錢》(20開) 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

《精衛填海》(32開) 北京攝影美術出版社1989年

《孔雀東南飛》(24開)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趙氏孤兒》(32開) 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圖文提供:nnff106(連趣網貴賓)

畫家為津美《聊齋》創作了三本優秀之作,這三本書的繪畫同中有異。同樣是注重黑白的對比,同樣是講求線條的運轉自如張弛有度,同樣是富於構圖的變化,《石清虛》(1982)有一種蒼涼蕭颯的況味,《宦娘》(1981)有一種渾然圓潤的成熟美感,《孟芸娘》(1983)則有一種輕巧流利的自然從容。葉毓中另為人美繪製了彩色《白秋練》(1981)一冊,更見國畫水墨情韻,個人也很是喜歡。至於畫家80年代後期創作的聊齋故事《雨錢》(80年代後期)則純是兒童畫的明快簡約風格,也饒有情趣。

《笛仙》(1983)、《嶽飛》(1984)與《灌園叟晚逢仙女》(1984)可以說是葉毓中的幾部風格比較輕快的作品。咋一看其畫面效果與黃全昌還有些相似,當然,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兩人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黃全昌的線條是幹枯瘦硬多棱角,而葉毓中的線條則滿含水氣,潤澤綿長多彎曲。

《灌園叟晚逢仙女》84年以64開的形式出版,86年又以32開的形式再版。說起來,葉毓中是連環畫界出版大開本作品最多的畫家之一了。一般情況下有三類作品常以大開本的形式出版,一是畫面較大的彩色作品(如葉毓中的《白秋練》《孔雀東南飛五十二圖》),一是供低齡兒童閱讀的繪本性質的作品(如葉毓中的《青蛙王子》《寶船》《雨錢》《精衛填海》),再一類就是畫面精美可供藝術欣賞臨摹學習用的。除去前屬於兩類的作品,葉毓中其他以大開形式出版的《李白與杜甫》(24、16開)、《千里送京娘》(32開)、《灌園叟晚逢仙女》(32開)、《蛇郎》(32開)、《鷹笛》(32開)等都屬於後一類,由此可見葉毓中的繪畫在80年代的影響和地位。80年代的出版人不是不知道大眾讀物與藝術類書籍的區別,所以供藝術欣賞的大開本連環畫往往印量很少。

自《李白與杜甫》之後,葉毓中的線條少了鋒芒,更多了一種紆徐宛轉、自在悠閒的雍容氣度。這在《孟嘗君》(1981)、《琴潭晚奏》(1982)和《千里送京娘》(1983)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特別喜歡《千里送京娘》一書,鋒芒內斂,從容不迫,對人物神態的刻畫準確傳神,趙匡胤的王者氣象躍然紙上。

葉毓中的線描在中國畫壇可謂獨樹一幟,如果說他早期的作品更注重寫實和場面、細節刻畫的話,其中後期的作品則更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性情的抒發,其造型與構圖更為簡約凝練帶有裝飾畫的色彩,其線條更為舉重若輕、流轉自如,如春蠶吐絲連綿不絕。

川版西遊故事中的《三件背心》(1983)可謂葉毓中藝術成熟期的優秀作品。畫家去繁就簡,每幅畫面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欣賞這部作品的線條,我常常生髮出兩個聯想:其一是小時候在路邊小攤上看到的糖畫,民間藝人將糖熬成糖稀盛在勺中,再在轉瞬之間用糖稀在光滑的白板上畫出精美的圖畫,圖畫凝結成糖,好吃好看又好玩。葉毓中的線條正如這糖稀畫中的線條,細而不斷,密而不亂,悠長不絕,看似綿軟又富有韌性,看似不經心卻又表現出爐火純青的技藝,雖不好吃,但也好看好玩兒。其二是宋人晏殊《踏莎行》中的一句詞“爐香靜逐遊絲轉”,畫家的線條正如詞中的香煙與遊絲,行雲流水自然天成;而在自然之中又著一“靜”字,正透露出畫家沉靜淵默、深雄雅健的內蘊。這“靜”的背後蘊藏著“動”與“勢”,蘊藏著畫家千錘百煉的扎實功底以及成竹在胸自在從容的氣度。兩個聯想,一個民間玩意兒,一句宋詞,一俗一雅,正好道出了葉毓中繪畫雅俗共賞的特點。

《鷹笛》(1984)與《死城的傳說》(1985)都是表現新疆兄弟民族的故事,也都是畫家熟悉的題材。在延續一貫的沉靜流轉、揮灑從容的線描風格的基礎上,如果說《鷹笛》是“抓著大西北戈壁灘的卵石作為構圖的旋律”(藝術評論家劉千語)的話,《死城的傳說》則是以西北大沙漠的廣袤綿延作為線條的韻律,兩者都表現出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邊疆民族生活情趣。

相較于早期,葉毓中後期的作品線條更為流暢圓轉,畫面留白增多,構圖更為簡潔,帶有文人畫追求筆墨情趣的特點。葉毓中曾經說過:“如果說把繪畫和市井文學結合起來,產生出連環畫;繪畫和文人們的詩詞歌賦結合起來,產生出文人畫。那麼,讓連環畫和文人畫再結合一次,又是什麼畫?”可以說85年之後的《畫聖吳道子》(1985)《蛇郎》(1985)《趙氏孤兒》(1990)《玄奘》(80年代後期)等作品正是畫家將連環畫和文人畫相結合的一種嘗試。當然,這種嘗試在他先前的作品中已經出現了,比如說寫意筆法的運用,畫面留白營造構圖的意境等,都在此例;而後期的嘗試則是採用了高度概括化、抽象化甚至符號化的簡約形式。這種化繁為簡、追求寫意的畫風容易被有些連友視為“跑馬”。我覺得“跑馬”與否不能以畫面繁簡是否變形為判斷標準,更重要的還是得看畫家的創作態度。其實,能以簡馭繁,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達無窮的韻味,正是畫家繪畫功力及精神境界提升的體現。問題是,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卻還借變形與簡單來跟風隨大流,或草草應付以成“急就章”,或是左支右絀掩飾底氣的不足,這可真是跑馬了。相比較而言,在前舉的四部作品中《畫聖吳道子》《玄奘》略顯急就的味道,而另兩部則沉靜內斂,《蛇郎》是靜中含靈動,《趙氏孤兒》則是靜中有張力。

葉毓中連環畫單行本簡目(未必完整,敬請補充)

《國境線上》 人民美術出版社1976年

《不怕鬼的故事》(24開)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不怕鬼的故事》(48開) 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李白和杜甫》(24開)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薑潛》(28開) 新疆青年出版社1981年

《白秋練》(48開)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孟嘗君》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宦娘》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石清虛》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琴潭晚奏》 灕江出版社1982年

《孟芸娘》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笛仙》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千里送京娘》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三件背心》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青蛙王子》(40開與武漫宜合作) 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

《灌園叟晚逢仙女》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嶽飛》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畫聖吳道子》 寶文堂書店出版社1985年

《死城的傳說》 湖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

《蛇郎》(32開)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寶船》(12開) 海豚出版社1988年

《雨錢》(20開) 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

《精衛填海》(32開) 北京攝影美術出版社1989年

《孔雀東南飛》(24開)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趙氏孤兒》(32開) 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圖文提供:nnff106(連趣網貴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