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品牌農業丨探討:特色小鎮“3大病”與培育特色小鎮的“3要訣”

小獅弟 藍獅農業品牌策劃

2017年, 特色小鎮作為招商引資載體, 作用日益重要。 但出現了招商企業領域分散、項目細碎化現象嚴重、核心產業不突出等現象, 造成實質上的運營主體缺失。 近日, 中央媒體新華社對全國特色小鎮進行了深入調研, 發現了特色小鎮三大病, 並提出了培育特色小鎮的“三要訣”, 是當前火熱建設特色小鎮中的一個冷靜思考。

自國家出臺鼓勵政策後, 特色小鎮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但新華社在多地採訪發現:有些地方依靠政府部門打造“政績小鎮”;有些特色小鎮建設成為房地產商製造新庫存的新手段,

“房地產化”明顯;還有些地方重“形”輕“魂”, 特色小鎮特色不足。

專家提醒, 對特色小鎮“不特”現象應提高警惕, 謹防異化。 必須遵循規律, 有重點、有特色地發展, 不能一哄而上。 應該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政府應做好支持和引導, 不可大包大攬, 更不可越俎代庖。

特色小鎮三大病

目前, 特色小鎮建設, 上至省級下至縣級, 各地政府都在通過投資、補貼、獎勵等方式展開特色小鎮建設。 但記者發現, 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中, 易受政績驅動, 演變為“任務工程”。

1、急於求成, 易流於“任務工程”、“形象工程”。

一些省份已創建出各自的特色小鎮名單, 並下達具體任務, 對未完成年度投資指標的特色小鎮採取“摘帽子”措施。 有的地方,

簡單運用行政命令, 發佈相關政策, 規定特色小鎮建設的特定時間、數量以及規模。

各地出現一批基金小鎮、一批健康養老小鎮、一批機器人小鎮, 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備產業基礎的“跟風”。

2、盲目跟風, 一堆“糊塗賬”。

新華社走訪西部部分特色小鎮時,

當地政府負責人都表示, 對於小鎮的發展很迷茫, 現在只是請外包企業和高校做好了前期規劃。 準備招商引資, 如何配置相關產業鏈條仍未考慮清楚。

甘肅一幹部說, 有些地區把特色小鎮建設當作要“票子和帽子”的途徑。 一些基層地方政府都為搶到特色小鎮的帽子興奮不已, 認為來錢了。 無論是鄉鎮政府還是企業, 都有分一杯羹的想法。

3、行政干預不當, 阻礙市場主體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部分地方政府在規劃建設特色小鎮, 易按照自己的主觀思維方式去創造市場, 導致運營主體錯位, 違背市場規律。 有些政府或部門, 儘管意識到“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等傳統做法不適用特色小鎮, 但“政府招商”的主體地位並沒有大的改觀,

表現為招商企業領域分散、項目細碎化現象嚴重、核心產業不突出等現象, 造成實質上的運營主體缺失。 一些小鎮還在組建開發公司, 而另一些小鎮儘管有名義上的市場化主體, 但管理運營受政府影響仍然比較大。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表示,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經驗揭示小城鎮發展必須遵循規律, 有重點、有特色地發展, 不能一哄而上。 應該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政府應做好支持和引導, 不可大包大攬, 更不可越俎代庖。

特色小鎮警惕:“房地產化”傾向出現!

記者走訪發現, 建設特色小鎮正成為一些房地產企業新的“掘金點”。 自國家三部委公佈特色小鎮名單和發佈相關政策後, 不到半年時間內, 已有多家房企發佈了小鎮戰略。

但記者注意到, 一些地區存在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現象。

在珠三角, 某房地產企業借助“科技小鎮”概念推動產業地產, 獲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資源支持;

在長三角, 一家房地產企業打算在大城市周邊打造標準化的“農業小鎮”:兩平方公里農業區配套一平方公里建築區, 計畫承載3萬人。

國家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特色小鎮的發展一旦引入房地產,就會拉高土地成本,特色產業則難以實現發展,最後會演變為房地產一業獨大,並帶來大量的小鎮庫存。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特色小鎮受一些房企的追捧,主要是因為解決了拿地貴的問題,特色小鎮的占地面積往往要十幾平方公里,以特色小鎮名義向政府拿地成本相對較低,但這和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特色小鎮三大偏離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特色小鎮”從內涵到現實都在發生偏離。

1、基礎配套不足。

西北某省擬建設旅遊文化類特色小鎮,然而在配套設施建造上,該鎮一名鎮政府工作人員直言,小鎮連一家能像樣接待遊客住宿的賓館都沒有,更談不上旅遊服務標準、旅遊品質。有的小鎮離市中心太遠,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帶動當地就業能力弱、人才儲備不足等諸多問題。

2、中西部一些地區舉債建設,風險加大。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中西部地區對基礎設施投資、景區設施建設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區政府性債務率高企。

西部地區某縣為例,該縣具有較好的生態旅遊資源,正在規劃建設相關旅遊步道和自行車道,總里程達46公里。這樣的項目投入巨大。但由於遊客數量較少,建成後利用效率短時期內不會太高,產生的現金流難以支撐債務償還。

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據實際需要和市場可能,合理把握專案建設規模,今後政府性債務將持續攀升,杠杆率進一步上升將難以避免。

3、小鎮建設重“形”輕“魂”。

西北某市提出重點建成6至10個特色小鎮。新華社在當地老街周邊看到:一邊是以高檔住宅社區、城市綜合體為主的大量房地產開發樓盤建設如火如荼;另外一邊8處古老的清代園林式建築正在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有專家表示,小鎮仍以房地產思維規劃和建設,沒有“讓路”給這樣少有的文化遺產,反而摒棄重建。就算建好的小鎮,也無任何特點和文化積澱。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東部某省會城市:一家大型企業與當地政府簽訂協定,準備在人口密集的城鄉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鎮”,計畫建設的商業和住宅專案需要進行大面積拆遷,而作為“准拆遷戶”的當地居民卻覺得,無論是“足球”還是“小鎮”都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培育特色小鎮“三要訣”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在特色小鎮的培育過程中,政府要進一步厘清與市場的邊界,既要積極規範引導地方做法,做好政務生態系統、創業創新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打造,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市場主體的作用,不要大包大攬。

1、首先,要轉變管理觀念,提供“店小二”式服務。

“他們不像是招商人員,而更像是我們的同行,而且是對行業有著敏銳分析和精准判斷的同行。在電子商務領域,崔黃口的隊伍就是天津市的NO.1,在全國也是一流的。”六間房CEO劉岩說。

崔黃口鎮鎮長周建祥說,讓企業放心入駐,更要讓企業舒心發展。崔黃口始終秉持“服務他人就是發展自己”的理念,讓決定市場要素配置的軟硬體環境一起“硬”起來,不僅在配套服務上,讓企業實現“拎包入駐”,還為初創期中小微電商企業解決普遍存在的資金、資訊技術、金融結算、人才招聘和物流倉儲等問題。

2、其次,培育創新創業高地,吸引人才“築巢”。

浙江發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翁建榮表示,特色小鎮要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引進行業領軍型團隊、成長型企業,以及以高校畢業生、大企業高管、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者為主的“新四軍”到小鎮來創業創新,培育行業“單打冠軍”,構築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於一體的產業創新高地。

3、再次,既要實現發展環境留人,又要做到生活環境留人。

記者在多地採訪瞭解到,不少特色小鎮除了產業方面的規劃,也在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滿足人才住宿、餐飲、娛樂、購物、教育、醫療等多層次需求上,結合當地特色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生態景觀,實現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同樣“誘人”。

五、特色小鎮的專家建言:什麼樣的特色小鎮才是對的?

16日在北京舉行的特色小鎮培育座談會暨特色小鎮建設系列發佈會上,與會專家表示,特色小鎮要聚合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功能,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小而美,大而全就不是特色小鎮了。

與會專家指出,隨著城鄉資源和要素的雙向流動,具有歷史文化、鄉村風貌、民族風情、青山綠水、傳統建築等的特色小鎮,正越來越顯示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勢,承接了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同時,特色小鎮建設也是經濟融合和共用發展的需要。特色小鎮能承載互聯網、農業、養老、旅遊、文化、大健康、環保、時尚、民宿等產業,能擴大就業和吸引農村人口、城市人口居住,是聚集新經濟發展的新興基地。

專家表示,特色小鎮建設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徵,找准產業定位,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同時,要摸索建設適應本地特點、符合發展大趨勢的新業態新模式,借助知名企業提高本地產業水準,注重通過理念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打造持久性的小鎮品牌。

計畫承載3萬人。

國家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特色小鎮的發展一旦引入房地產,就會拉高土地成本,特色產業則難以實現發展,最後會演變為房地產一業獨大,並帶來大量的小鎮庫存。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特色小鎮受一些房企的追捧,主要是因為解決了拿地貴的問題,特色小鎮的占地面積往往要十幾平方公里,以特色小鎮名義向政府拿地成本相對較低,但這和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特色小鎮三大偏離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特色小鎮”從內涵到現實都在發生偏離。

1、基礎配套不足。

西北某省擬建設旅遊文化類特色小鎮,然而在配套設施建造上,該鎮一名鎮政府工作人員直言,小鎮連一家能像樣接待遊客住宿的賓館都沒有,更談不上旅遊服務標準、旅遊品質。有的小鎮離市中心太遠,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帶動當地就業能力弱、人才儲備不足等諸多問題。

2、中西部一些地區舉債建設,風險加大。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中西部地區對基礎設施投資、景區設施建設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區政府性債務率高企。

西部地區某縣為例,該縣具有較好的生態旅遊資源,正在規劃建設相關旅遊步道和自行車道,總里程達46公里。這樣的項目投入巨大。但由於遊客數量較少,建成後利用效率短時期內不會太高,產生的現金流難以支撐債務償還。

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據實際需要和市場可能,合理把握專案建設規模,今後政府性債務將持續攀升,杠杆率進一步上升將難以避免。

3、小鎮建設重“形”輕“魂”。

西北某市提出重點建成6至10個特色小鎮。新華社在當地老街周邊看到:一邊是以高檔住宅社區、城市綜合體為主的大量房地產開發樓盤建設如火如荼;另外一邊8處古老的清代園林式建築正在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有專家表示,小鎮仍以房地產思維規劃和建設,沒有“讓路”給這樣少有的文化遺產,反而摒棄重建。就算建好的小鎮,也無任何特點和文化積澱。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東部某省會城市:一家大型企業與當地政府簽訂協定,準備在人口密集的城鄉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鎮”,計畫建設的商業和住宅專案需要進行大面積拆遷,而作為“准拆遷戶”的當地居民卻覺得,無論是“足球”還是“小鎮”都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培育特色小鎮“三要訣”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在特色小鎮的培育過程中,政府要進一步厘清與市場的邊界,既要積極規範引導地方做法,做好政務生態系統、創業創新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打造,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市場主體的作用,不要大包大攬。

1、首先,要轉變管理觀念,提供“店小二”式服務。

“他們不像是招商人員,而更像是我們的同行,而且是對行業有著敏銳分析和精准判斷的同行。在電子商務領域,崔黃口的隊伍就是天津市的NO.1,在全國也是一流的。”六間房CEO劉岩說。

崔黃口鎮鎮長周建祥說,讓企業放心入駐,更要讓企業舒心發展。崔黃口始終秉持“服務他人就是發展自己”的理念,讓決定市場要素配置的軟硬體環境一起“硬”起來,不僅在配套服務上,讓企業實現“拎包入駐”,還為初創期中小微電商企業解決普遍存在的資金、資訊技術、金融結算、人才招聘和物流倉儲等問題。

2、其次,培育創新創業高地,吸引人才“築巢”。

浙江發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翁建榮表示,特色小鎮要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引進行業領軍型團隊、成長型企業,以及以高校畢業生、大企業高管、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者為主的“新四軍”到小鎮來創業創新,培育行業“單打冠軍”,構築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於一體的產業創新高地。

3、再次,既要實現發展環境留人,又要做到生活環境留人。

記者在多地採訪瞭解到,不少特色小鎮除了產業方面的規劃,也在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滿足人才住宿、餐飲、娛樂、購物、教育、醫療等多層次需求上,結合當地特色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生態景觀,實現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同樣“誘人”。

五、特色小鎮的專家建言:什麼樣的特色小鎮才是對的?

16日在北京舉行的特色小鎮培育座談會暨特色小鎮建設系列發佈會上,與會專家表示,特色小鎮要聚合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功能,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小而美,大而全就不是特色小鎮了。

與會專家指出,隨著城鄉資源和要素的雙向流動,具有歷史文化、鄉村風貌、民族風情、青山綠水、傳統建築等的特色小鎮,正越來越顯示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勢,承接了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同時,特色小鎮建設也是經濟融合和共用發展的需要。特色小鎮能承載互聯網、農業、養老、旅遊、文化、大健康、環保、時尚、民宿等產業,能擴大就業和吸引農村人口、城市人口居住,是聚集新經濟發展的新興基地。

專家表示,特色小鎮建設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徵,找准產業定位,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同時,要摸索建設適應本地特點、符合發展大趨勢的新業態新模式,借助知名企業提高本地產業水準,注重通過理念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打造持久性的小鎮品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