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清明節有一項極重要風俗,皇帝都要參加,可惜現在消失了

古人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改火”?

清明節又要到了, 大家都在忙著上墳。

上墳是古代清明風俗之一, 但古代清明節還有很多風俗, 不少已消失了, 比如清明改火, 可能現在有不少網友都不知道。

(古代寒食祭墓)

在古代清明節中, “改火”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活動, 皇家都要參加, 還會賜新火給臣僚。 這一如今不再流行的節俗, 曾給古人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古人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改火”?

所謂“改火”, 就是重新點燃火種, 又稱“出火”、“新火”、“新煙”等。 這一民俗活動與寒食節的“禁火”有直接關係, 而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就是因為禁火風俗的存在。

《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 即有疾風甚雨, 謂之寒食。 禁火三日。 ”禁火又稱“斷火”或“內火”, 從冬至後第105天開始, 到清明節那天結束。 其風俗在先秦時已存在。

據《周禮·秋官》“司烜氏”條。 司烜氏是周王家分管火源, 管理火種的官員,

“中(仲)春, 以木鐸修火, 禁于國中。 ”意思是, 這就是說, 在仲春時節, 司烜氏要管理好火源, 敲著木鐸, 提醒人們現在是禁火時間。 周王這個禁火制度, 就是後來寒食節形成的起因。

在禁火期間, 不能生火做飯, 只能食用之前已做好的食物, 確是“寒食節”。

寒食節禁火的原因,

有一種說法是源于春秋時晉人介子推被焚一事。 其實這是附會, 西周時已有禁火之制。 據天文學家、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久金的研究, 古代寒食節“禁火”和清明節“改火”, 與古人對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火”星崇拜有關。

大火星, 又稱大辰星, 即商星, 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 與獵戶座的參星相對, 此起彼落, 有“參商不相見”一說。 夏曆三月份參星落下, 商星就要出來, 即所謂“火出”, 《左傳·昭公十七年》稱:“火出, 于夏為三月”, 從三月至九月都能看到大火星。

古人常以大火在天空中的位置, 來安排農事, 為此專門設有觀察大火星位置的官員, 謂之“火正”。 大火星的出現正是家事上開始栽種的時候, 由於對大火星的崇拜, 迷信的古人想到了禁“人間煙火”來媚之,

以示虔誠。

(大火星位置)

一直到唐朝, 寒食節禁火都被嚴格執行, 以免冒犯大火星神, 唐詩人沈佺期《寒食》“普天皆滅焰, 匝地盡藏煙”一語, 說的就是這麼回事情。 當時官府還安排專人下去檢查, 將雞毛插進灶灰中, 如果雞毛焦了,

說明這家生火了, 戶主要被嚴懲。

寒食節一過, 到了清明節就開始改火了。 改火往往有儀式, 很講究, 唐宋時, 皇帝會命人鑽木取火, 將新火種分賜給臣僚。 唐佚名《輦下歲時記》“鑽火”條便稱:“至清明上食, 內園官小兒于殿前鑽火。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