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吳敬璉:消除“翹翹板效應”,金融業應服務於供給側品質的提高

“翹翹板效應”, 是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上的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我們需要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應, 和怎麼來消除它。 ”9月15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在“2017金融街論壇”上指出。

當前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目標, 一是穩住經濟增長, 防止經濟失速;二是去杠杆、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 兩個目標需要同時實現, 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矛盾。 去杠杆、防止系統性風險積累的同時, 往往會出現經濟增長率下滑;而促進經濟增長率的穩定, 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 又會出現了杠杆率上升, 風險積累。

為何會出現上述這種“翹翹板效應”?吳敬璉表示, 原因主要是由於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 我們的金融業功能和行為發生了扭曲。

具體來看, 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 國內一度從需求側找出路, 用貨幣的超發、信用的擴張來支持經濟增長, 想靠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拉升經濟增長。 貨幣的超發和信用的膨脹就必然造成了風險的積累, 杠杆率的升高。 而要防止風險時, 由於經濟增長失去了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支撐, 經濟增長速度就必然下滑, 於是產生翹翹板效應。

怎樣消除“翹翹板效應”?吳敬璉表示, 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從供給側去看問題, 從供給側去找出路, 用提高供給側的品質, 也就是提高效率的辦法,

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在貨幣超發和信用膨脹的情況下, 金融業的盈利模式扭曲。 金融業需要在轉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提高供給側效率, 為實體經濟服務。 吳敬璉認為, 金融業基本功能應在於通過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不同的時間段之間, 分配金融資源, 來帶動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金融業需回歸自己原本的職能, 通過貨幣、資金的先行作用來實現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使金融業的內容、方向、產品與基本功能相適應。

金融業服務於實體經濟, 服務於供給側品質的提高, 需要哪些改革?吳敬璉認為, 需要進行金融創新, 對於中國來說, 一個很重要的提高效率的方式, 就是運用別人的創新, 加以提高和改善,

把它運用到十幾億人的大國當中去。

吳敬璉表示, 在新經濟中, 全世界出類拔萃的一些中國企業, 最早拿到的大筆投資都是從國外來的。 例如, BAT最早拿到的投資都不是國內的金融企業給的, 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這說明我們的金融業需要總結經驗, 適應當前形勢, 進行改革創新。

吳敬璉還認為, 鼓勵金融創新是第一位的。 但由於金融市場是一個資訊高度不對稱、不完全的市場, 所以需要監管使市場運作得更好, 提升市場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