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無睡意哲學|甚麼是:人文主義的興起-EP19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學授權發佈

原文連結: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43634/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興起---EP19

甚麼是:人文主義的興起 - EP19

01哲學團隊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時期經過五百多年, 漸漸走向僵化, 討論的問題亦遠離了生活世界, 例如修士們在課堂上討論一根針頭到底能站多少天使(是無限位), 無怪乎後人對經院哲學有「煩瑣哲學」的詬病。 神學思想愈往思辨方向發展, 則愈遠離社會大眾, 教會對群眾的影響力慢慢喪失, 加上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傳播廣泛, 奪去歐洲近一半人口。 無情的災難令人們對教會失去信心,

人們開始質疑教會的地位, 重新思考自己和世界, 這就催生了重視個體的人文主義(Humanism)和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誕生。

宗教改革

但獨立意識的醒覺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慢慢經歷才能成長。 十六世紀由於天主教在德國佔有大量世俗資產, 直接與當時不少新興資產階級發生利益衝突, 而德意志王侯們亦早已對教會的資產覬覦已久, 乘機侵佔。 在兩大勢力支持下,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十六世紀發起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 建立基督新教信仰(Protestant), 天主教會權威遭到多方面摧毀, 對當時民眾的思想解放起到巨大作用。 思想的解放和獨立意識的醒覺在與宗教權威的長期鬥爭中成長起來。

人文主義的興起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

人文主義已經取得了較為完全的思想形態。 在中世紀經院哲學, 天啟高於人智, 信仰規限人性的探索方向, 這是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形態(theocentric);至於在文藝復興和之後的近代哲學時期, 則衝破了中世紀神學的桎梏, 首次宣導人類理性的自律性優位, 專門以人為中心的立場(anthropo-centric)探求了以有關人的理性真理。 人文主義的主旨是以人為中心, 以人性和人權反對宗教權威, 提倡理性與科學且重視古典學的修養;從而肯定現世的生活, 反對過份對彼世和超越界的渴求等等。

雖然如此, 人文主義者並不完全是天主教會的敵人, 他們大多都是對教會的教條進行冷嘲熱諷, 但極力肯定宗教對人心靈的重要性, 不少教會人士甚至是人文主義者的贊助者。

人文主義者包括蒙田(Montaigne)、賽凡提斯(Cervantes)、莎士比亞(Shakespeare)、培根(Francis Bacon)、但丁(Alighieri Dante)、馬基瓦維利(Machiavelli)、薄加丘(Boccacio)等等, 以上各人在各自的思想領域都有卓越貢獻。 除思想家與文學家外, 文藝復興時期是繪畫藝術極為發達的年代, 透視法的發明源於人開始從自己的視點, 而非神的全能視角出發來觀看世界;繪畫中的神聖形象(如天使)亦跟人有著同樣的比例, 不再在天空懸浮而是雙腳著地。 當然, 這亦是孕育出舉世聞名的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與拉斐爾(Raphael)三傑的黃金時代。

經院哲學的終結

由於人文主義提倡以人為中心, 重視人的價值, 肯定現世的生活。 人自身開始成為思考的對象。 文藝復興以前, 自然是人們的主要研究物件。

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 人開始轉而思考自身。 啟發了後來笛卡兒(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哲學命題。 笛卡兒通過自己的懷疑活動, 發現了一個不能被懷疑的東西, 這個東西就是正在懷疑的我, 笛卡兒此舉開啟了以後對主體(subject)的哲學探討。 從宗教下落到了人文, 這就是經院哲學之後的哲學史轉變, 下星期開始我們就將開始這段哲學史的重要階段, 現代哲學和啟蒙運動時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