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比特幣的另一面:洗錢、販毒、走私均用它來交易

比特幣另一面:罪惡幫兇

主要虛擬貨幣平臺關閉交易,強監管下“炒幣”者何去何從?

整個週末,人們都在議論比特幣。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下發公告,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

14日晚間,國內首家比特幣交易所“比特幣中國”發佈公告稱,比特幣中國數位資產交易平臺即日起停止新用戶註冊,並將於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15日晚間,火幣網、OKcoin相繼發佈公告稱,即日起暫停註冊和人民幣充值業務,並將於9月30日前通知所有使用者即將停止交易。

至此,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全部宣佈將為交易業務畫上休止符。

比特幣價格應聲“跳水”,不少投資者高位被套,那些企圖“一夜暴富”的投機者被當頭棒喝。 人們紛紛警醒並開始冷靜思考,比特幣到底投資價值何在?比特幣創造財富神話的背後,是不是隱匿了另一面?

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比特幣成為爭取貨幣自由、實現資產增值、發展支付技術的有生力量,一些投資者陸續加入比特幣的隊伍中並投入鉅資。 然而,自出道以來“自帶光環”的比特幣,還有著另一副面孔:犯罪分子的幫兇。

上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稱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缺乏明確的價值基礎,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日益成為洗錢、販毒、走私、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投資者應保持警惕,發現違法犯罪活動線索應立即報案。

 A 灰色地帶

洗錢、販毒、走私

通過比特幣來交易

2013年10月,美國多個執法部門查繳了一個利用比特幣進行匿名非法買賣的電子交易平臺。 其創始人和運營者羅斯·烏布利希短短兩年就將該平臺變成網路世界最大的“黑市”,擁有近百萬客戶,銷售總額高達12億美元。 在該平臺上,服務涵蓋了辦假護照、非法入侵系統和獲取資訊、買賣毒品武器、提供色情服務等,所有交易都通過比特幣支付完成。

今年5月12日爆發的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包括中國在內,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政府部門的網路及電腦都“中了槍”。 該病毒會將電腦中的一些word、ppt和pdf等格式的檔鎖定,要求機主支付一定的贖金才解鎖檔,而贖金必須比特幣支付。

據知情人士透露,比特幣還被用來進行非法資產轉移——用本國貨幣買入比特幣,在國外交易平臺賣出,再以美元取出,幾分鐘就可以完成資產轉移。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持續熱炒,讓國內外不法分子抓住人們欲快速致富的心理,利用數字貨幣概念,炮製傳銷騙局、從事不法活動。

與大多數常見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 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散式資料庫來確認、記錄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設計來確保各環節的安全性,讓比特幣便具有了不易溯源,不會暴露身份,而且流通廣泛的“優勢”。

與傳統支付手段相比,要追蹤比特幣轉帳更加困難,它可以繞開銀行系統,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輕易轉移資金。

 B 它的本質

從來就不是法定貨幣

交易平臺裡暗藏“傳銷幣”

在監管部門看來,借助虛擬交易平臺開展的“炒幣”活動純屬投機,對實體經濟鮮有益處,卻集聚了較高的金融風險。

其實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就曾發文明確,將比特幣定義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而非貨幣,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比特幣與人民幣及外幣的兌換服務等。

“但近兩年隨著虛擬貨幣市場愈發膨脹,‘炒幣’熱潮難退,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在使用中也不斷超出‘商品’範疇,向‘貨幣’屬性異化。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說。

業內人士介紹,國內98%的比特幣交易是通過比特幣交易平臺進行的,多數交易平臺推波助瀾,不僅從事虛擬貨幣和法幣的兌換,更參與代幣發行融資(ICO),為炒買炒賣活動提供資訊和交易便利。 在部分平臺的鼓吹下,大批群眾被“忽悠”入場,參與者從專業小眾快速擴散到普通大眾。 目前國內交易平臺客戶資金餘額已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大於零的投資者超百萬人。

而事實是,投資虛擬貨幣交易要面臨價格大幅波動風險、安全性風險等,且平臺技術風險也較高,國際上已發生多起交易平臺遭駭客入侵盜竊事件。 此前,比特幣交易平臺“Bitfloor”就因價值25萬美元的比特幣被盜,直接宣佈關閉。

不僅如此,6月份,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通過巡查也發現,在幣鏈網、大比特等交易平臺上線交易的文創幣、聖幣涉嫌傳銷,其中有些“傳銷幣”的系統還部署在海外。

今年以來,相關監管部門多次開展的現場檢查發現,北京的部分平臺未經批准擅自開展融資業務、未充分履行反洗錢義務,火幣網曾因涉嫌市場操縱而被投資者起訴至法院;BTC100存在虛增其平臺比特幣交易規模的情況。

業內人士透露,隨著監管對於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態度日漸明朗,地方相關部門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清理和整頓工作,一些交易平臺正根據監管要求,在一定期限內有序停止交易業務,逐步引導使用者提幣撤出。

 C 風險巨大

投資者面臨兩類風險

虛擬貨幣缺乏實際兌換價值

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是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三家合計占國內比特幣交易額的約60%。自14日比特幣中國率先發聲後,國內各類虛擬貨幣價格應聲大跌,比特幣、萊特幣跌幅均超過20%,比特幣每枚價格更一度探至16000元,較9月初32500元的歷史高位下跌一半多,隨後報價略有回升。

虛擬貨幣價格近期走跌,一方面源於市場此前積壓的眾多風險,另一方面也和監管以及各方頻頻提示風險、果斷出手有關。

今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公告,明確ICO(首次代幣發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

ICO的橫空出世,與比特幣脫不開干係。近年來,隨著數量不斷下降,用電腦“挖”比特幣的耗電成本增高,國內繼之冒出形形色色數百種虛擬產品:萊特幣、乙太坊……今年6月,和比特幣相結合的ICO突然火了起來。ICO項目發行方聲稱ICO發行不以人民幣換購股權,而是用比特幣、萊特幣等主流虛擬貨幣,換購ICO項目,發行的一種“代幣”。

當得知ICO(首次代幣發行)被央行定為非法金融活動的那一刻,今年只有23歲的尚可,有些發蒙。尚可是被身邊一個做比特幣挖礦的朋友拉進“幣圈”的。在他看來,比特幣、ICO這些“東西”,風險高了些。

整個8月,視頻、直播成了尚可選擇代幣的途徑。他看到的視頻裡,視頻裡,一些“大咖”為ICO項目“叫好”,“他們把餅畫得很大”,尚可慢慢動了心,“那些幣圈的大佬投了我也就投了。”他指的大佬是“幣圈”裡名人薛蠻子、李笑來……

人們對薛蠻子並不陌生。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他找到有“比特幣首富”之稱的李笑來瞭解區塊鏈和ICO,後來,曾在40多天投資了20家ICO項目。

“對ICO早該出手管了。”最近一兩個月,同樣是90後的楊芸(化名),明顯感到了異樣,周圍已經有從事互聯網的朋友想搞個ICO項目賺錢了。

雖然楊芸投資了幾年的虛擬貨幣,也玩了半年的ICO。但她心裡清楚,有些ICO項目嚴格上說就是龐氏騙局。“都是前面的人賺後面的人錢。”

新華社:

堅決糾正脫離實體經濟需要的

偽金融創新

今年以來,部分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創新”偏離初衷,伴隨比特幣價格的瘋漲,比特幣及其相關產業投機氣氛濃厚,價格波動劇烈,投資者盲目跟風炒作甚至失去理性,危害實體經濟發展。

“虛火”過旺且亂象叢生,“虛擬貨幣”形成的金融和社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比特幣“降溫”,凸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決心,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市場亂象整治和金融風險處置中,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在15日舉行的“2017金融街論壇”上,“一行三會”有關負責人集體為金融業發展和風險防控“開方”,旨在共同履行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天職。

可喜的是,金融業資金空轉現象正在減少,支援實體經濟力度進一步增強。央行15日發佈的資料顯示,8月份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09萬億元,其中,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4830億元。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創新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要符合監管要求,對那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必須重拳出擊、及時遏制。

今年以來,相關監管部門多次開展的現場檢查發現,北京的部分平臺未經批准擅自開展融資業務、未充分履行反洗錢義務,火幣網曾因涉嫌市場操縱而被投資者起訴至法院;BTC100存在虛增其平臺比特幣交易規模的情況。

業內人士透露,隨著監管對於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態度日漸明朗,地方相關部門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清理和整頓工作,一些交易平臺正根據監管要求,在一定期限內有序停止交易業務,逐步引導使用者提幣撤出。

 C 風險巨大

投資者面臨兩類風險

虛擬貨幣缺乏實際兌換價值

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是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三家合計占國內比特幣交易額的約60%。自14日比特幣中國率先發聲後,國內各類虛擬貨幣價格應聲大跌,比特幣、萊特幣跌幅均超過20%,比特幣每枚價格更一度探至16000元,較9月初32500元的歷史高位下跌一半多,隨後報價略有回升。

虛擬貨幣價格近期走跌,一方面源於市場此前積壓的眾多風險,另一方面也和監管以及各方頻頻提示風險、果斷出手有關。

今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公告,明確ICO(首次代幣發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

ICO的橫空出世,與比特幣脫不開干係。近年來,隨著數量不斷下降,用電腦“挖”比特幣的耗電成本增高,國內繼之冒出形形色色數百種虛擬產品:萊特幣、乙太坊……今年6月,和比特幣相結合的ICO突然火了起來。ICO項目發行方聲稱ICO發行不以人民幣換購股權,而是用比特幣、萊特幣等主流虛擬貨幣,換購ICO項目,發行的一種“代幣”。

當得知ICO(首次代幣發行)被央行定為非法金融活動的那一刻,今年只有23歲的尚可,有些發蒙。尚可是被身邊一個做比特幣挖礦的朋友拉進“幣圈”的。在他看來,比特幣、ICO這些“東西”,風險高了些。

整個8月,視頻、直播成了尚可選擇代幣的途徑。他看到的視頻裡,視頻裡,一些“大咖”為ICO項目“叫好”,“他們把餅畫得很大”,尚可慢慢動了心,“那些幣圈的大佬投了我也就投了。”他指的大佬是“幣圈”裡名人薛蠻子、李笑來……

人們對薛蠻子並不陌生。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他找到有“比特幣首富”之稱的李笑來瞭解區塊鏈和ICO,後來,曾在40多天投資了20家ICO項目。

“對ICO早該出手管了。”最近一兩個月,同樣是90後的楊芸(化名),明顯感到了異樣,周圍已經有從事互聯網的朋友想搞個ICO項目賺錢了。

雖然楊芸投資了幾年的虛擬貨幣,也玩了半年的ICO。但她心裡清楚,有些ICO項目嚴格上說就是龐氏騙局。“都是前面的人賺後面的人錢。”

新華社:

堅決糾正脫離實體經濟需要的

偽金融創新

今年以來,部分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創新”偏離初衷,伴隨比特幣價格的瘋漲,比特幣及其相關產業投機氣氛濃厚,價格波動劇烈,投資者盲目跟風炒作甚至失去理性,危害實體經濟發展。

“虛火”過旺且亂象叢生,“虛擬貨幣”形成的金融和社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比特幣“降溫”,凸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決心,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市場亂象整治和金融風險處置中,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在15日舉行的“2017金融街論壇”上,“一行三會”有關負責人集體為金融業發展和風險防控“開方”,旨在共同履行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天職。

可喜的是,金融業資金空轉現象正在減少,支援實體經濟力度進一步增強。央行15日發佈的資料顯示,8月份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09萬億元,其中,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4830億元。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創新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要符合監管要求,對那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必須重拳出擊、及時遏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