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俗、美食和遠方,我有故事也有酒,願不願意一起走?

不知不覺暑假結束, 站在了開學的當口。 回望暑假, 又怎麼少得了社會實踐呢?浙大的同學在這個假期中又做了哪些有趣的社會實踐呢?

到偏遠的山村鄉村支教?到祖國各地縱覽美景?……

No!這次我們來看點不一樣的style!

多彩民俗

No.1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風箏

有沒有被這些神奇的動態風箏震驚!

實踐團成員走進中國動態風箏第一人,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氏風箏傳承人張天偉的工作室。 工作桌上擺滿一應俱全的手工工具, 幾台小機床, 四五擺在牆角的原料,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傾瀉在木桌上, 整潔的屋子彌漫著溫暖而寧靜的氣息。 牆壁上懸掛著的幾幅作品栩栩如生, 如鬥雞、燕子、青蛙、螃蟹。 惟妙惟肖的外表、精密細緻的結構, 無不讓人讚歎于張天偉的高超技藝。

從花鳥魚蟲到卡通形象, 張天偉的作品靈感來源生活, 創意高於生活。 為更好地展現藝術物件的神態動作, 對內部構造的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鬥雞的激烈緊張、螃蟹的緩慢沉穩、青蛙的敏捷有力, 不同的形象使得風箏的內部傳動裝置構造也決不能千篇一律。 張天偉就是通過曲軸、連杆、齒輪的巧妙組合, 甚至是多套獨立風力驅動裝置, 合理地改變風箏動作的力度、速度、幅度,使風箏的形象更貼近實際。在組裝技術上,動態風箏奉行簡單有效的理念,僅僅用簡潔的零件的拼接方式上就可使風箏更牢固,這對製作人的善於靈活動腦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了保持自己的功底,他常常做一些細小精緻的小玩意來訓練自己。老先生展示了他訓練基本功的作品,三四釐米的微型工具小巧可愛:鋸、刨、斧子、鏟子、墨斗等一應俱全,全部手工製作,甚至還可以實現工具的本身用途。還有用極細的鐵絲繞成的自行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長度僅一釐米左右,然而車把、腳蹬都可以靈活轉動,著實令人驚歎。如今年屆八旬的他雙手依然靈活,眼神依然犀利,年齡雖高,對手工製作的熱愛絲毫不減。

No.2 永遠的民俗鬥士——守虎人劉隨軍

赴陝西一帶一路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拜訪了一件農家小院。走進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木制牌匾。走進房門,各式各樣的布藝老虎,或小巧可愛,或威武生風,安靜地待在兩側的玻璃櫃裡,栩栩如生,似是有著鮮活的生命。在牆上,是數幅色彩鮮豔的戶縣農民畫,繪畫風格鮮明,將農村生活展現地淋漓盡致。櫃子側邊掛著木制的手繪社火臉譜,以及木刻後上色的臉譜畫。

小小一間屋子,竟像一間關中民俗展示館,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溢著整個屋子。而這些小物件,都出自劉隨軍之手。 從色彩豔麗的木質臉譜,到優雅古樸的木刻牌匾,以及享譽的布藝老虎……通文達藝的劉隨軍,可以稱得上是民俗文化家之一了。

下料、畫花樣、裁剪、縫製、裝填、整形、裝飾、匝項圈、固定眉毛嘴巴位置、再畫上虎紋,便是布老虎的製作過程。每一隻布老虎,劉劉隨軍都恪守著一絲不苟的製作流程。他堅信,民間工藝要越傳統越好、越原汁原味越好。

但遵循傳統並非一味的守舊。劉隨軍說,自己要堅持的是民間原生態的風格。在技藝上,他更多的是追求不斷改進與革新。

最開始農家的布老虎,統統採用粗布為原料,為了達到更加美觀的效果,劉隨軍把原料從粗布改成了金絲絨,手感柔軟,顏色也更鮮亮;老一輩的人採用墨汁畫虎身上的黑色虎紋,可是到了夏天如果手心有汗,會掉色在手上,他就選用了不宜掉色、更為持久的丙烯顏料。

劉隨軍一生熱愛布老虎,於是曾開車去周邊各個縣城學習借鑒,學習他們的民間工藝特點,取其精華而改進之。

八字概括,劉隨軍想做的即是“不斷追求,精益求精”。

儘管布藝老虎現在依然佔據一定份額的消費市場,但劉隨軍提到,這樣的收入完全不足以養家糊口,他們平時依然是以種地為主業,農閒時期用於製作布老虎。一隻只小小的布玩偶,對於以巧手匠心賦予它們生命的劉隨軍來說,他所作的並非經濟利益的驅動,而純粹是出於對民俗的熱愛與堅持。

“虎生浩氣遂君意,德載潔風是本心”就像劉隨軍院門上的牌匾所言,他以雅潔輕利之心堅守在布藝老虎上,將數代布老虎的威武正氣傳之於世。

舌尖上的美味

No.1百年老店尋糕點 舊新糕點示傳承

榨菜鮮肉月餅

說起來中秋節好像也不遠了呢!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道美食——榨菜鮮肉月餅!

外皮酥脆,肉質鮮美,榨菜爽口,好吃到停不下來啊有木有!

圖上這令人口水直流的榨菜鮮肉月餅,就是杭州九芝齋的名點啦~

這個暑假,浙大雲峰學園杭嘉湖糕點社會實踐團先後尋訪了杭州九芝齋、采芝齋、知味觀三家家百年老店,觀察他們糕點的實際售賣情況。實踐團還來到湖州本地因“茶食三珍”(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聞名的震遠同總部,一探這茶食從加工開始的奧秘。震遠同創建於1840年,也是擁有豐厚歷史底蘊的百年老店。

實踐團有幸進入了震遠同廠房實地觀察糕點的製作流程,分別參觀了廣式月餅和玫瑰酥糖的製作過程,其中的玫瑰酥糖製作仍因為其獨特的製作要求保持純手工製作。

此外,實踐團還嘉興嘉善、烏鎮、杭州清河坊等地,觀摩方糕、芡實糕、定勝糕的製作工藝,體會活躍在當地人舌尖的傳統味道。

╭(╯^╰)╮小編才不會羡慕這些同學可以吃到這麼多美味的糕點呢!

No.2遇見長安,在飲食文化中探訪非遺

浙大赴陝西一帶一路社會實踐第一站“遇見長安”,品嘗美食,在飲食文化中尋找非遺。

陝西菜雖然沒有名列全國的八大菜系之一,但陝西有著千年古都西安,還有眾多歷史名城,美食博采各地之精華,兼收民族飲食之風味,挖掘、繼承歷代宮廷小吃之技藝,因而以其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而著稱,而且這些美食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隱藏著著有趣的歷史故事,展現了當地豐厚的歷史底蘊和獨具一格的西北特色。

小編的口水已經忍不住啦!想吃啊!


不論是多姿多彩的民俗,還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地方佳餚,社會實踐,我們一直在路上~

暑假就要結束,希望同學們都有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開學奧~

下個假期,你的社會實踐說不定更精彩哦!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王淑靜 梁耐嬈

合理地改變風箏動作的力度、速度、幅度,使風箏的形象更貼近實際。在組裝技術上,動態風箏奉行簡單有效的理念,僅僅用簡潔的零件的拼接方式上就可使風箏更牢固,這對製作人的善於靈活動腦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了保持自己的功底,他常常做一些細小精緻的小玩意來訓練自己。老先生展示了他訓練基本功的作品,三四釐米的微型工具小巧可愛:鋸、刨、斧子、鏟子、墨斗等一應俱全,全部手工製作,甚至還可以實現工具的本身用途。還有用極細的鐵絲繞成的自行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長度僅一釐米左右,然而車把、腳蹬都可以靈活轉動,著實令人驚歎。如今年屆八旬的他雙手依然靈活,眼神依然犀利,年齡雖高,對手工製作的熱愛絲毫不減。

No.2 永遠的民俗鬥士——守虎人劉隨軍

赴陝西一帶一路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拜訪了一件農家小院。走進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木制牌匾。走進房門,各式各樣的布藝老虎,或小巧可愛,或威武生風,安靜地待在兩側的玻璃櫃裡,栩栩如生,似是有著鮮活的生命。在牆上,是數幅色彩鮮豔的戶縣農民畫,繪畫風格鮮明,將農村生活展現地淋漓盡致。櫃子側邊掛著木制的手繪社火臉譜,以及木刻後上色的臉譜畫。

小小一間屋子,竟像一間關中民俗展示館,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溢著整個屋子。而這些小物件,都出自劉隨軍之手。 從色彩豔麗的木質臉譜,到優雅古樸的木刻牌匾,以及享譽的布藝老虎……通文達藝的劉隨軍,可以稱得上是民俗文化家之一了。

下料、畫花樣、裁剪、縫製、裝填、整形、裝飾、匝項圈、固定眉毛嘴巴位置、再畫上虎紋,便是布老虎的製作過程。每一隻布老虎,劉劉隨軍都恪守著一絲不苟的製作流程。他堅信,民間工藝要越傳統越好、越原汁原味越好。

但遵循傳統並非一味的守舊。劉隨軍說,自己要堅持的是民間原生態的風格。在技藝上,他更多的是追求不斷改進與革新。

最開始農家的布老虎,統統採用粗布為原料,為了達到更加美觀的效果,劉隨軍把原料從粗布改成了金絲絨,手感柔軟,顏色也更鮮亮;老一輩的人採用墨汁畫虎身上的黑色虎紋,可是到了夏天如果手心有汗,會掉色在手上,他就選用了不宜掉色、更為持久的丙烯顏料。

劉隨軍一生熱愛布老虎,於是曾開車去周邊各個縣城學習借鑒,學習他們的民間工藝特點,取其精華而改進之。

八字概括,劉隨軍想做的即是“不斷追求,精益求精”。

儘管布藝老虎現在依然佔據一定份額的消費市場,但劉隨軍提到,這樣的收入完全不足以養家糊口,他們平時依然是以種地為主業,農閒時期用於製作布老虎。一隻只小小的布玩偶,對於以巧手匠心賦予它們生命的劉隨軍來說,他所作的並非經濟利益的驅動,而純粹是出於對民俗的熱愛與堅持。

“虎生浩氣遂君意,德載潔風是本心”就像劉隨軍院門上的牌匾所言,他以雅潔輕利之心堅守在布藝老虎上,將數代布老虎的威武正氣傳之於世。

舌尖上的美味

No.1百年老店尋糕點 舊新糕點示傳承

榨菜鮮肉月餅

說起來中秋節好像也不遠了呢!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道美食——榨菜鮮肉月餅!

外皮酥脆,肉質鮮美,榨菜爽口,好吃到停不下來啊有木有!

圖上這令人口水直流的榨菜鮮肉月餅,就是杭州九芝齋的名點啦~

這個暑假,浙大雲峰學園杭嘉湖糕點社會實踐團先後尋訪了杭州九芝齋、采芝齋、知味觀三家家百年老店,觀察他們糕點的實際售賣情況。實踐團還來到湖州本地因“茶食三珍”(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聞名的震遠同總部,一探這茶食從加工開始的奧秘。震遠同創建於1840年,也是擁有豐厚歷史底蘊的百年老店。

實踐團有幸進入了震遠同廠房實地觀察糕點的製作流程,分別參觀了廣式月餅和玫瑰酥糖的製作過程,其中的玫瑰酥糖製作仍因為其獨特的製作要求保持純手工製作。

此外,實踐團還嘉興嘉善、烏鎮、杭州清河坊等地,觀摩方糕、芡實糕、定勝糕的製作工藝,體會活躍在當地人舌尖的傳統味道。

╭(╯^╰)╮小編才不會羡慕這些同學可以吃到這麼多美味的糕點呢!

No.2遇見長安,在飲食文化中探訪非遺

浙大赴陝西一帶一路社會實踐第一站“遇見長安”,品嘗美食,在飲食文化中尋找非遺。

陝西菜雖然沒有名列全國的八大菜系之一,但陝西有著千年古都西安,還有眾多歷史名城,美食博采各地之精華,兼收民族飲食之風味,挖掘、繼承歷代宮廷小吃之技藝,因而以其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而著稱,而且這些美食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隱藏著著有趣的歷史故事,展現了當地豐厚的歷史底蘊和獨具一格的西北特色。

小編的口水已經忍不住啦!想吃啊!


不論是多姿多彩的民俗,還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地方佳餚,社會實踐,我們一直在路上~

暑假就要結束,希望同學們都有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開學奧~

下個假期,你的社會實踐說不定更精彩哦!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王淑靜 梁耐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