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館說|為什麼說成都人泡茶館就像吸鴉☆禁☆片一樣上癮?

茶泡好了, 來擺擺成都老茶館的故事……

“江南十步楊柳, 成都十步茶館。 ”

曾經由於成都人太過享受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 以至於有人批評它是落後慵懶的存在。

從歷史長河中幾經轉折走出來的茶館, 裡面少了一些舊東西, 仍有著舊成都的古樸味道。 它記錄著一代成都人與茶館的故事, 人們與茶館深不可分的情系, 值得去細細體味與回憶。

20世紀上半葉, 是成都茶館最興盛的時期。 據1935年成都《新新新聞》報記載, 成都共有茶館599家, 每天茶客達12萬人之多, 形成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十萬大軍”。 當時全市的人口還不到60萬, 這無異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從資料可以看出, 茶館對成都這座城市的重要性, 幾乎每條街都有茶館, 沒有任何一個公共空間像茶館那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直到現在成都茶館數量仍是有增無減。 泡茶館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深深根植于成都人的骨子裡, 同時還蔓延到了許多來成都的外鄉人身上。

著名小說家張恨水先生初到成都時, 就被成都的茶館數量驚嚇到。 他在回憶成都的一篇散文中寫到:

北平任何一個十字路口, 必有一家油鹽雜貨鋪, 一家糧食店, 一家煤店。 而在成都是一家很大的茶館, 代替了一切。 我們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館, 其需要有勝於油鹽小菜和煤者。

不怎麼高的屋簷, 不怎麼白的夾壁,

不怎麼粗的柱子, 若是晚間, 更加上不怎麼亮的燈火。 從早到晚間都看到椅子上坐著有人, 各人面前放著一蓋碗茶, 陶然自得, 毫無倦意。 有時, 茶館裡坐得席無餘地, 好像一個很大的盛會。 其實各人也不過是對著那一碗蓋碗茶而已。

張恨水先生在文章中表達了自己對成都茶館生活的喜愛和嚮往, 成都這樣的慢生活與快節奏的中部地區相比在他眼中實屬難得。以至於他說在成都,“一寸光陰一寸金,有時也許會做個例外。”

這麼多的人熱衷於茶館文化,不禁讓人好奇,成都茶館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夠使人魂牽夢縈,那只不過是一碗蓋碗茶而已。

的確只是一碗蓋碗茶,但很多人愛茶館並不只是因為那一碗茶,更愛的是茶館裡那一種閒適自在,毫無掩飾的熱鬧氛圍罷了。

早年的成都茶館並不像現在單純的休閒場所,而是一個集政治、商業、娛樂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茶館裡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人們不僅在茶館裡喝茶聊天,還可以看戲、談生意、打麻將、結友聚會等等,無論什麼行業,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聚在這裡。

坐茶鋪,成為了成都人樂此不疲的一種生活方式,茶館生活成為這個城市及居民生活方式的一個真實寫照。

大部分成都男人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館,晚上在外面的最後一件事情還是泡茶館,熟人在街頭相遇,最常聽到的招呼便是“去口子上茶鋪吃茶”。

沙汀曾對喝早茶的人作了生動描述:

一從鋪蓋窩裡爬出來,他們便紐扣也不扣,披了衣衫,登著鞋子,一路咳嗽著,上茶館去了。有時候甚至早到茶爐剛剛發火。由於起得太早,他們一坐在茶館裡就打盹,一醒來發覺茶已經泡好了,他們總是先用二指頭沾一點,濕潤眼角,這樣可能使自己清醒一些,然後才“緣著碗邊,很長的吹一口氣,吹去浮在碗面上的茶渣,一口氣喝下大半碗去。喝完早茶以後回家洗臉、刷牙、吃早飯。

如果不想回家吃早飯,當有小販吆喝著經過茶館時,摸出幾分銅錢,叫小販把點的小吃端進來,屁股不用離開座椅,早餐便已落肚。

茶館是城市生活的縮影,它就像一個微觀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所以人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在成都一家老茶館,裡面是形形色色的茶客,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討論著家長里短、鄉間舊聞,國內外大事等,唾沫星子滿天飛。茶館外是許多做小生意的商販,有賣報的、修腳的、擦鞋的、掏耳朵的、賣零食小吃的吆喝聲。

一片混雜、一片喧鬧、一片閒適……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這樣複雜的環境裡所在的一定都是中下等人。那倒也不是,許多官員、文人和知識青年也十分喜歡茶館生活。甚至許多文人作家還喜歡泡在茶館裡寫作,例如,馬識途就經常泡在茶館裡,他對茶館文化很熟悉,還專門寫過四川茶館的文章。在他的《盜官記》就寫到舊社會鶴鳴茶社裡買官賣官的事。

在李劼人的小說《大波》中,也描寫了晚清幾個受過很好教育的年輕人在茶館聚會。雖然他們囊中羞澀,但作為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想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聚會,去茶館看戲,既體面,花費亦不多,然後再到餐廳享口福,也是可以承受的消費。

只是到了20世紀後期,人們似乎開始對這樣慵懶的生活有了反思,關於茶館的爭論也多了起來,有人批判茶館是滋生懶惰和罪惡的地方,人們不應該把金錢和精力浪費在茶館裡。

沙汀在1934年寫道:

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館恐怕就是人們唯一寄身的所在了。我見過很多人,對於這個慢慢酸化著一個人生命和精力的地方,幾乎成了一種嗜好,一種分解不開的寵倖,好像鴉片煙癮一樣。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沙汀對茶館所持的是批評的態度,但不管怎麼樣,茶館還是並沒有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還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存空間。它仿佛天生就是與這座城市連在一起的,每天依然有著大量的人群湧進去。

那些生活在狹小、簡陋、陰暗房子裡的人,還是會把茶館作為他們待人接客的重要地方;那些和太太剛吵完架的男人們,一氣之下還是會到茶館坐上半天,碰著幾個朋友談談,心情也就恢復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傳統的許多東西都永遠不存在了,但茶館並沒有消亡,而且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所幸的是裡面落後的東西不見了,還是那個讓人們倍感親切和放鬆的地方。

說到底成都人飲的不只是茶,飲的一種生活態度,品的一種人生。如果說成都人成就了茶館文化,那麼茶館文化同樣也養育了成都人。

成都這樣的慢生活與快節奏的中部地區相比在他眼中實屬難得。以至於他說在成都,“一寸光陰一寸金,有時也許會做個例外。”

這麼多的人熱衷於茶館文化,不禁讓人好奇,成都茶館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夠使人魂牽夢縈,那只不過是一碗蓋碗茶而已。

的確只是一碗蓋碗茶,但很多人愛茶館並不只是因為那一碗茶,更愛的是茶館裡那一種閒適自在,毫無掩飾的熱鬧氛圍罷了。

早年的成都茶館並不像現在單純的休閒場所,而是一個集政治、商業、娛樂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茶館裡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人們不僅在茶館裡喝茶聊天,還可以看戲、談生意、打麻將、結友聚會等等,無論什麼行業,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聚在這裡。

坐茶鋪,成為了成都人樂此不疲的一種生活方式,茶館生活成為這個城市及居民生活方式的一個真實寫照。

大部分成都男人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館,晚上在外面的最後一件事情還是泡茶館,熟人在街頭相遇,最常聽到的招呼便是“去口子上茶鋪吃茶”。

沙汀曾對喝早茶的人作了生動描述:

一從鋪蓋窩裡爬出來,他們便紐扣也不扣,披了衣衫,登著鞋子,一路咳嗽著,上茶館去了。有時候甚至早到茶爐剛剛發火。由於起得太早,他們一坐在茶館裡就打盹,一醒來發覺茶已經泡好了,他們總是先用二指頭沾一點,濕潤眼角,這樣可能使自己清醒一些,然後才“緣著碗邊,很長的吹一口氣,吹去浮在碗面上的茶渣,一口氣喝下大半碗去。喝完早茶以後回家洗臉、刷牙、吃早飯。

如果不想回家吃早飯,當有小販吆喝著經過茶館時,摸出幾分銅錢,叫小販把點的小吃端進來,屁股不用離開座椅,早餐便已落肚。

茶館是城市生活的縮影,它就像一個微觀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所以人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在成都一家老茶館,裡面是形形色色的茶客,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討論著家長里短、鄉間舊聞,國內外大事等,唾沫星子滿天飛。茶館外是許多做小生意的商販,有賣報的、修腳的、擦鞋的、掏耳朵的、賣零食小吃的吆喝聲。

一片混雜、一片喧鬧、一片閒適……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這樣複雜的環境裡所在的一定都是中下等人。那倒也不是,許多官員、文人和知識青年也十分喜歡茶館生活。甚至許多文人作家還喜歡泡在茶館裡寫作,例如,馬識途就經常泡在茶館裡,他對茶館文化很熟悉,還專門寫過四川茶館的文章。在他的《盜官記》就寫到舊社會鶴鳴茶社裡買官賣官的事。

在李劼人的小說《大波》中,也描寫了晚清幾個受過很好教育的年輕人在茶館聚會。雖然他們囊中羞澀,但作為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想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聚會,去茶館看戲,既體面,花費亦不多,然後再到餐廳享口福,也是可以承受的消費。

只是到了20世紀後期,人們似乎開始對這樣慵懶的生活有了反思,關於茶館的爭論也多了起來,有人批判茶館是滋生懶惰和罪惡的地方,人們不應該把金錢和精力浪費在茶館裡。

沙汀在1934年寫道:

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館恐怕就是人們唯一寄身的所在了。我見過很多人,對於這個慢慢酸化著一個人生命和精力的地方,幾乎成了一種嗜好,一種分解不開的寵倖,好像鴉片煙癮一樣。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沙汀對茶館所持的是批評的態度,但不管怎麼樣,茶館還是並沒有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還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存空間。它仿佛天生就是與這座城市連在一起的,每天依然有著大量的人群湧進去。

那些生活在狹小、簡陋、陰暗房子裡的人,還是會把茶館作為他們待人接客的重要地方;那些和太太剛吵完架的男人們,一氣之下還是會到茶館坐上半天,碰著幾個朋友談談,心情也就恢復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傳統的許多東西都永遠不存在了,但茶館並沒有消亡,而且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所幸的是裡面落後的東西不見了,還是那個讓人們倍感親切和放鬆的地方。

說到底成都人飲的不只是茶,飲的一種生活態度,品的一種人生。如果說成都人成就了茶館文化,那麼茶館文化同樣也養育了成都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