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指尖上”的山西藝術,匠心獨運的傳承

中陽剪紙是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的一種民間剪紙藝術, 與當地民俗、文化相連, 既有以魚、蛇、兔等為主題的裝飾紋樣, 也有配合歲時節令、禮儀的剪紙,

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作品。 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 新華網 發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在三晉大地上, 散落著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在這些藝術的背後, 是一顆顆傳承山西傳統工藝的炙熱之心。

9月18日, 第十二屆全國網路媒體山西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太原市的山西省工藝美術館, 欣賞這裡正在展覽的首屆山西藝術節“古韻拾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覽館外, 車水馬龍;展覽館內, 藝術在手藝人的指尖上流淌, 時間都慢了下來……

採訪團的成員們在參觀時無不感歎山西民間藝術、工藝的精湛和博大精深。

山西面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 它以多樣、豔麗的外形倍受人們青睞。 每一個面塑都注入了手工藝人的熱情和才思。 新華網 發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糖畫以糖為材料進行造型, 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 糖料一般是紅、白糖等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 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用來澆鑄造型。 在繪製造型時, 手工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 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 畫出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 手工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 當造型完成後, 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 粘上竹簽, 一個甜絲絲的糖畫就完成了。 新華網 發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一推一拉之間, 老粗布隨著時間又增加了些許。 老粗布是一種手工織布工藝, 在紡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 其工藝流傳至今, 實屬不易。 老粗布質地柔軟, 手感佳, 透氣性好, 無靜電反應, 持久耐用。 新華網 發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絳州木版年畫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端于宋金, 興盛於明清, 從選料到雕刻再到上色都非常講究, 一幅年畫的製作需要七八道精細工序。

隨著時代的變遷, 目前已鮮有專職雕刻、印製年畫的匠人。

吳百鎖是山西絳州木版年畫傳承人。 擁有嫺熟雕刻技藝的他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 積極創作現代題材的作品, 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新讓更多人瞭解並愛上木版年畫,讓這門幾乎失傳的技藝綻放新光彩。新華網 發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新讓更多人瞭解並愛上木版年畫,讓這門幾乎失傳的技藝綻放新光彩。新華網 發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