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齊文化博物館珍寶亮相國家博物館

9月17日上午, 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 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秦漢文明大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齊文化博物院應邀參加秦漢文明展開幕式。

此次秦漢文明展覽是融合了大都會同名展、美好中華展覽以及部分新徵調展品的一個全新展覽, 共展出170組約300件展品。 齊文化博物館館藏的鎏金青銅熏爐也作為展品之一, 在“事死如生”第三單元展出。

鎏金青銅熏爐這件珍寶在1979年出土於臨淄大武的漢齊王墓,

高14.3釐米, 形似蓋豆。 蓋、器身以子母口扣合, 蓋面隆起, 中間有圓鈕銜環, 飾龍形鏤孔。 爐體呈半球形, 子口內斂, 鼓腹圜底, 腹中部有兩周弦紋, 兩側置對稱鋪首銜環, 柄中部凸起, 上方飾凸弦紋, 喇叭形圈足, 通體鎏金。

“事死如生”的觀念決定了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形成了特色鮮明而又內涵豐富的漢代喪葬文化。

王侯貴族不僅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隨葬品方面也儘量做到應有盡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納入墓中,此外,還特地製作大量的人俑隨葬,以使自己在陰間繼續得到保衛或侍奉。

當時的人們認為只要屍體不腐,就可以在死後世界繼續過生前的美好生活。升仙和永生就成了王侯貴族追求的最重要目標。

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凝聚天地之精的美玉上,堅信玉的防腐功能。正是這種狂熱追求,導致了喪葬用玉的高度發達,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斂屍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組成的喪葬用玉便成為漢代統治階層最具特色的喪葬習俗,貫穿兩漢四百餘年的時間。

“秦漢文明”展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3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文物的深入解讀,力圖全面展現秦漢時期中國的輝煌發展。

展覽圍繞秦漢時期開創、變革、奠基、繁榮、多元、開放、厚重的時代特點策劃,由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五大主題單元構成。參展文物中,一級文物約占45%,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璽”玉印、長信宮燈、兵馬俑、金縷玉衣、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鬥、“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玉熊、雲紋玉高足杯、彩繪多枝陶燈、“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等。

“事死如生”的觀念決定了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形成了特色鮮明而又內涵豐富的漢代喪葬文化。

王侯貴族不僅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隨葬品方面也儘量做到應有盡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納入墓中,此外,還特地製作大量的人俑隨葬,以使自己在陰間繼續得到保衛或侍奉。

當時的人們認為只要屍體不腐,就可以在死後世界繼續過生前的美好生活。升仙和永生就成了王侯貴族追求的最重要目標。

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凝聚天地之精的美玉上,堅信玉的防腐功能。正是這種狂熱追求,導致了喪葬用玉的高度發達,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斂屍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組成的喪葬用玉便成為漢代統治階層最具特色的喪葬習俗,貫穿兩漢四百餘年的時間。

“秦漢文明”展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3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文物的深入解讀,力圖全面展現秦漢時期中國的輝煌發展。

展覽圍繞秦漢時期開創、變革、奠基、繁榮、多元、開放、厚重的時代特點策劃,由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五大主題單元構成。參展文物中,一級文物約占45%,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璽”玉印、長信宮燈、兵馬俑、金縷玉衣、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鬥、“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玉熊、雲紋玉高足杯、彩繪多枝陶燈、“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