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因為一個善舉,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全球數以萬億人民的命運

因為一個善舉。

也因為懂得感恩。

100多年前的一個下午,

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中,

一個貧苦的農夫正在努力的勞作,

靠著自己的勞動, 養活一大家的人。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

農夫聽到遠處觀來的呼救聲。

他尋聲而去,

發現了一名少年不幸落水,

正在苦苦的掙扎當中。

農夫不假思索就跳入水中,

將孩子救了上來。

(圖與文無關)

然而沒想到的是,

這個孩子是一個貴族家的孩子,

老貴族為了感謝農夫救子之恩,

特意備了厚禮登門道謝,

但是這位農夫卻說:

“我當時救著孩子是出於自己的良心,

並不是因為他是您的兒子,

而貪戀你們的家財。 ”

因此農夫拒絕了這筆,

可以改善全家人生活的財富。

(圖與文無關)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

老貴族因為敬佩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感念他的恩德,

於是, 決定資助農民的兒子到倫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農民接受了這份饋贈,

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是他多年來的夢想。

農民很快樂,

因為他的兒子終於有了走進外面世界、

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老貴族也很快樂,

因為他終於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夢想。

但是他們倆都沒有想到的是,

貴族資助的這個孩子,

也就是農夫的兒子,

在多年以後竟然成為了諾貝爾獎得主,

為世界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拯救了數以億計的人民。

他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

著名的微生物學家,

免疫學創始人, 發現了榮黴素和溶菌酶,

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得主。

1881年8月6日,

弗萊明出生於蘇格蘭,

在受到貴族資助之後,

他進入了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

1906年畢業之後,

他便留在了母校的研究室,

幫助他的老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1867.6.8~1959.9.4)

在當時的學術環境中,

學術的權威者一般是不會支持,

自己的助手按照自己的興趣,

獨立進行科學研究,

但是賴特博士卻不一樣。

就在1909年的時候,

弗萊明獨自開始嘗試對痤瘡進行免疫接種的研究,

並成功的改良了梅毒繁瑣的檢測程式,

另外, 他還成了那個時代,

少數掌握靜脈注射這種先進技術的醫生。

在倫敦, 幾乎只有他一人,

能夠為梅毒患者注射最新的治療藥物。

所有的這一切,

都為他帶來了學術上的初步聲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賴特率他的研究小組奔赴法國前線,

研究疫苗是否可以防止傷口感染。

這給了弗萊明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

讓他可以系統地學習和瞭解致病細菌。

在那裡他還驗證了自己的想法,

既含氧高的組織中,

伴隨著氧氣的耗盡,

將有利於厭氧微生物的生長。

此外他們還建議使用濃鹽水沖洗傷口,

這項建議到了二戰時期才被廣泛採納。

但沖洗要儘早進行,

如果傷口已經嚴重感染,

濃鹽水也沒有什麼效果。

另外他還推動了輸血技術的改良,

作了有關檸檬酸鈉的抗凝作用,

以及鈣的凝血作用的研究,

並利用新技術給100名傷患輸血,

全都獲得成功。

1921年11月,

那時的弗萊明患上了重感冒。

那時他正在培養一種新的黃色球菌,

但是不知道弗萊明哪根筋搭錯了,

竟然取了一些自己的鼻涕,

滴在固體培養基上。

估計是覺得好玩, 做個試驗吧。

然而就在兩周之後,

當弗萊明準備清洗培養皿的時候,

發現了被他滴了鼻涕的培養皿,

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培養基上遍佈了球菌的群落,

但是鼻涕所在之處卻沒有。

而是在稍遠的地方,

似乎出現了一種新的菌群,

外觀呈現半透明狀。

是因為細菌也覺得鼻涕太噁心了,

所以才會變成這樣的麼?

雖然阿光也同樣覺得很噁心,

但事實肯定不是這樣的。

一開始弗萊明認為,

這可能是來自他鼻腔粘液中的新球菌,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

這並不是什麼新的細菌,

而是由細菌被融化所產生的現象。

於是弗萊明開始做對比研究,

1921年11月21日,

弗萊明在他的實驗記錄本上,

寫下了“抗菌素”這個標題。

經過他反復的試驗和對比,

得出了“鼻腔粘液當中含有抗菌素”的結論,

隨後他們又採集了人體多中粘液,

結果發現除了尿液和汗水之外,

幾乎所有的體液和分泌物中,

都含有這種“抗菌素”。

當他將結果向賴特彙報時,

賴特建議將它稱為溶菌酶,

而最初他培養的的那黃色細菌,

如今被稱為滕黃微球菌。

1922年他發表了:

《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科學的發現,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

但只有有心 人才會把握機遇獲得成功。

1928年,奇跡再次在弗萊明的實驗室裡發生。

有一次,弗萊明在清理培養皿時,

他意外地發現,

葡萄球菌培養物已經被黴菌感染,

而在黴菌生長的地方,

葡萄球菌卻在迅速地分解。

他小心地將黴菌分離出來,

發現其中的活躍物質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長。

由於這種黴菌來自於青黴菌類,

弗萊明就給它取名為“青黴素”。

1929年6月,弗萊明把他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

此後,他繼續進行實驗,

他發現,青黴素“個性太活躍”,

不容易穩定,很難將它提純。

直到1940 年,

牛津大學的醫學研究者,

恩斯特•錢恩和霍華德•弗洛裡引進了另一種物質,

才將青黴素加以穩定下來並進行提純,

從而投入批量生產。

弗萊明因是青黴素的發現者,

也開始名動一時,

但他始終在各種重要場合的演講中,

將青黴素的誕生,

歸功於牛津小組所作的研究。

1941年,

青黴素在臨床實驗中大獲成功。

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

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

也是在同一年,

弗萊明、弗洛裡和錢恩,

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如今青黴素已挽救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

並且將來肯定還將繼續挽救更多的人,

這其中大部分榮譽還是應當歸功於弗萊明,

是他完成了最重要的發現。

正如牛津病理學系主任哈裡斯所說:

“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及弗洛裡;

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裡;

沒有弗洛裡,不會有希特利;

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

文:另一束光

培養基上遍佈了球菌的群落,

但是鼻涕所在之處卻沒有。

而是在稍遠的地方,

似乎出現了一種新的菌群,

外觀呈現半透明狀。

是因為細菌也覺得鼻涕太噁心了,

所以才會變成這樣的麼?

雖然阿光也同樣覺得很噁心,

但事實肯定不是這樣的。

一開始弗萊明認為,

這可能是來自他鼻腔粘液中的新球菌,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

這並不是什麼新的細菌,

而是由細菌被融化所產生的現象。

於是弗萊明開始做對比研究,

1921年11月21日,

弗萊明在他的實驗記錄本上,

寫下了“抗菌素”這個標題。

經過他反復的試驗和對比,

得出了“鼻腔粘液當中含有抗菌素”的結論,

隨後他們又採集了人體多中粘液,

結果發現除了尿液和汗水之外,

幾乎所有的體液和分泌物中,

都含有這種“抗菌素”。

當他將結果向賴特彙報時,

賴特建議將它稱為溶菌酶,

而最初他培養的的那黃色細菌,

如今被稱為滕黃微球菌。

1922年他發表了:

《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科學的發現,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

但只有有心 人才會把握機遇獲得成功。

1928年,奇跡再次在弗萊明的實驗室裡發生。

有一次,弗萊明在清理培養皿時,

他意外地發現,

葡萄球菌培養物已經被黴菌感染,

而在黴菌生長的地方,

葡萄球菌卻在迅速地分解。

他小心地將黴菌分離出來,

發現其中的活躍物質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長。

由於這種黴菌來自於青黴菌類,

弗萊明就給它取名為“青黴素”。

1929年6月,弗萊明把他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

此後,他繼續進行實驗,

他發現,青黴素“個性太活躍”,

不容易穩定,很難將它提純。

直到1940 年,

牛津大學的醫學研究者,

恩斯特•錢恩和霍華德•弗洛裡引進了另一種物質,

才將青黴素加以穩定下來並進行提純,

從而投入批量生產。

弗萊明因是青黴素的發現者,

也開始名動一時,

但他始終在各種重要場合的演講中,

將青黴素的誕生,

歸功於牛津小組所作的研究。

1941年,

青黴素在臨床實驗中大獲成功。

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

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

也是在同一年,

弗萊明、弗洛裡和錢恩,

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如今青黴素已挽救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

並且將來肯定還將繼續挽救更多的人,

這其中大部分榮譽還是應當歸功於弗萊明,

是他完成了最重要的發現。

正如牛津病理學系主任哈裡斯所說:

“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及弗洛裡;

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裡;

沒有弗洛裡,不會有希特利;

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

文:另一束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