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再現抬皇杠,作為平山人,你必須知道這些事~

近日

行走太行的活動成功在天桂山舉辦

在開幕式中

小編注意到

平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抬皇杠

作為開幕式表演節目

獲得了大家的稱讚

今天

小編就來科普下—抬皇杠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起源並流傳於北冶鄉天桂山一帶的極具當地民俗特色的舞蹈。 表演者的裝束為紅、黃兩色相映襯的古裝打扮, 兩人抬一杠, 杠杆用硬木做成, 丈餘長, 中間粗, 兩頭細, 帶有韌性, 適合抬杠。 杠箱四面繪有各種圖案, 杠箱兩頭各頂一個大鐵環, 上系銅鈴鐺, 鐵環用竹篾挑起, 行走時發出叮噹叮噹的清脆聲。 杠箱上插滿五彩小旗, 中間是一立柱, 柱上掛著雞毛猴, 行進中上下攢動。 表演隊伍前頭是壓杠官做引領, 身穿官衣, 頭戴官帽, 手持令旗, 扮相風趣逗人, 動作滑稽可愛。

“抬皇杠”表演的基本動作內容有:串四門、青龍過道、橫隊單上、縱隊雙上、原地十字步、前後轉身、杠下單轉、杠下雙轉、雙人換位、駝背下腰、腰間頂杠、倒轉、順轉、起杠、大順轉、大倒轉等。 “抬皇杠”行進表演的杠數8—24套不等, 多時達36套, 場面宏大, 甚是壯觀。

相傳, 明代末年以前, 與北冶村毗鄰的天桂山, 曾是春秋戰國時期苗莊王大女兒苗英的修行道場, 由此在當地民間形成了向“奶奶廟”進香納貢的習俗, 進香納貢時人們抬杠運送物品逐漸形成一套簡單的舞蹈形式的動作, 俗稱 “醜杠”。 明朝末年, 明崇禎皇帝心腹林清德在天桂山修建了皇帝避難行宮, 崇禎吊死煤山后, 林清德在天桂山把一代帝皇崇禎神化為真武大帝立廟塑像來供奉敬仰。

於是, 天桂山一帶民眾增添了對真武大帝的進香納貢。 隨之, “醜杠”又有了一個相對較美好的名字“皇杠”, 同時舞蹈動作經過重新修改臻于完善, “抬皇杠”由此而來。

“平山北冶抬皇杠”在平山縣北冶鄉天桂山一帶民眾中世代研習傳承,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傳統悠久, 形式獨特, 特點鮮明, 風趣好看, 是平山民間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 “北冶抬皇杠”承載著明末崇禎皇帝天桂山行宮的拜壇禮事和當地的風土人情, 對於研究平山道教歷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和傳統舞蹈歷史演變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對於推動北冶、天桂山、沕沕水及革命聖地西柏坡一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旅遊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