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宋文豪如何推動了《詩經》發展

大宋文豪如何推動了《詩經》發展

瀟湘藍

《詩經》是一棵樹, 古木參天, 蔭逸絕塵。 從漢至清末, 遁入其中者, 皆搖枝撼葉, 嘯傲山林。 其中, 宋代是《詩經》學比較清亮的階段, 當年文豪率引, 疑古創新, 各有玄妙。

一、歐陽修與《詩本義》

宋代《詩經》學的興起, 源起慶歷年間范仲淹的教育改革:“要先策論而後詩賦”, 改背誦儒家經典為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 這就為《詩經》的發展又開闢了一條河道。 而從何入口, 便是歐陽修接棒指點迷津了。

歐陽修的內心導師是晚唐的韓愈, 疑古精神令他率先突破漢唐注疏的窠臼, 從否定《小序》開始,

探求詩人之意, 引入文學意蘊。 《詩本義》一問世, 被稱為空谷足音。

不過, 他的童年比范仲淹幸福, 仕途也順利很多, 青年成名, 生活奢華。 《詩本義》既言詩人之意, 又道聖人之志。 理學思想亦深入肌理, 三個角度解詩既充滿了挑戰性, 又不失圓融。 成功引領了詩文革新運動。

以《卷耳》為例:

《小序》:《卷耳》後妃之志也, 又當輔佐君子, 求賢審官, 知臣下之勤勞, 內有進賢之志, 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朝夕思念, 至於憂勤矣。

《詩本義》:雲卷耳易得, 傾筐易盈, 而不盈者, 以其心之憂思在於求賢, 而不在於采卷耳, 此荀卿子之說也。 婦人無外事, 求賢審官非後妃之職業, 臣下出使, 歸而宴勞之, 此庸君之所能也, 國君不能官人于列位, 使後妃越職而深憂,

至勞心而廢事, 又不知臣下之勤勞, 缺宴勞之常禮, 重貽後妃之憂傷如此, 則文王之志荒矣。

這裡面有個後妃干政的演變。

從《小序》看, 周代漢時, 古人還把輔佐君王, 求賢審官也看作後妃的職責之一。 成功的範本是聖母大姒, 失敗的是美女褒姒, 《詩》稱“哲婦傾城”, 被演繹成野心與魅惑不端的女子。 以此為始, 數百年後, 宋人重整三綱五常, 規定“婦人無外事, 唯以貞信為節, 一失其正, 則餘無可觀也。 ”也就是除了“以身事人, 餘無她事”。 歐陽修將這種觀點滲入詩解, 表面上諫責王上廢志, 內中又明確認定後妃越職, 將婦人框定在內幃之中。 此後再經朱熹深化擴大, 自宋延至千年, 女子為禮教所害, 魂魄都有三重枷鎖。

有意思的是, 這兩位學儒在晚年都被捲入私情醜聞中,

醉翁被告與外甥女有染, 朱文公被誣與兒媳偷情。 都不同程度折損了名聲。 或許真應了“婦人無所事”, 冥冥中, 成毀皆於此。

二、王安石與《詩經新義》

王安石評點《詩經》, 意在宣揚變法。

他借《豳風·七月》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政治圖畫:

仰觀星日霜露之變, 俯察昆蟲草木之化, 以知天時, 以授民事。 女服事乎內, 男服事乎外。 上以誠愛下, 下以忠利上。 父父子子, 夫夫婦婦。 養老而慈幼, 食力而助弱。 其祭祀也時, 其宴饗也節。 此《七月》之義也。

在理解這幅美妙的畫面之前。 先看一下王安石以及當時的年代、背景、形勢等。

王安石年少成名, 16歲步入仕途, 先認識了曾鞏, 再得歐陽修賞識。 五年後, 殿試名列第一。 前景暢朗, 卻不入館閣,

甯為知縣, 興水利, 辦學校。 此後兩次被歐陽修舉薦, 與周敦頤相知。 這一輪的朋友圈就夠眼花繚亂了。 但他無意虛名, 志在變法, 七年後, 37歲的他終於等到機會, 面呈《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系統提出變法。 可惜, 經過慶曆變法失敗的仁宗很小心, 未能採納。 一直到神宗即位, 王安石再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悉數危機四伏的各種社會問題。 1069年, 變法終於實現, 史稱熙寧新法。 此時王安石已經年近半百。 從熙寧二年到八年, 王安石提出奸佞之論, 觸犯了保守黨的禮儀, 新舊黨爭日趨激烈。 神宗左右搖擺, 王安石數次罷相託病辭官, 幾起幾落。 同時, 這六年間, 王安石寫成《詩經新義》, 為變法提供了一部聖賢經傳的理論根據。 他一方面沖淡避世,
一方面積極作為, 性格上同時有著奮進和歸隱兩種傾向。

這段義理闡述文慈字順, 義正情濃。 是一幅絕佳的社會全景圖軸, 堪稱藝術作品。 但聯繫實際來看, 當時貴族生活腐敗, 財政危機加深, 農民起義頻發, 以及這本《詩經新義》成書時, 熙寧新法已經大半被廢。 文人猶唱“文官執筆安天下, 武將上馬定乾坤。 ”兩相對看, 另是一種大悲涼。

頗為文學品讀的是這些:

《周南·關雎》, 解釋“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毛傳:悠, 思也。

鄭箋:思之哉!思之哉!

《詩經新義》:悠者, 思之長也。

三者對比, 王安石講《詩》更為精道。 “長”字形象, 意思無限。 不僅體會漸深, 且語親近人。

讀《詩》, 不求經義高妙, 唯求詩意縈懷, 安靜清和。

《詩經》的過度解讀時代已過, 如今當如風雨過後, 滿樹枝椏,春來新發,葉舒蕊靜,自然清肅到,只可生出敬來。

滿樹枝椏,春來新發,葉舒蕊靜,自然清肅到,只可生出敬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