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商朝的滅亡,竟然是因為一雙象牙筷?!|今目標

在初中學歷史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商朝的滅亡, 是由於紂王的殘暴、以及荒淫無度。 在大家的印象中, 紂王就是一個貪圖享樂的無能暴君。

但事實上, 紂王並沒有如此不堪, 甚至還是一個能文能武, 天資過人的奇才。 在繼位之初, 還親率大軍征伐東夷, 苦苦鏖戰, 獲得全勝。 但後來由於紂王自“作”, 最終導致了商朝滅亡。

那麼, 紂王是如何邁出“作死”的第一步的呢?

那是紂王繼位後不久的一天, 太師萁子入宮, 猛然發現紂王在用象牙筷子進餐, 頓時就害怕起來, 立刻上前勸阻。

紂王笑問:“用一雙象牙筷, 有啥大驚小怪的?”

萁子嚴肅地說:“你用上了象牙筷, 勢必不會用陶碗陶杯, 而要用玉碗玉杯;用象牙筷玉杯, 勢必不肯吃普通飯菜, 而要吃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 勢必不肯穿粗布衣服和住在茅屋裡了, 而要渾身上下裡裡外外都是綾羅綢緞珠光寶氣, 要住在高臺大廈……”

不等萁子說完, 紂王便哈哈大笑道:“你老人家太有想像力了!從一雙象牙筷子, 能想到這麼多, 還扯到君道朝綱國家大事上了。 ”

他也不管萁子是自己的長輩, 立即把他“請”了出去, 背後罵道:“老糊塗, 小題大做。 ”

萁子越想越害怕, 連聲歎息道:“見微知著, 奢侈閘門開了一點縫兒就難關上了, 這小子遲早要把 國家給毀了!”

事實果然如萁子所料, 紂王真的把商朝給玩滅了。

萬萬沒想到, 導致商朝的滅亡竟然是一雙象牙筷。

其實, 這都是“鳥籠邏輯”在背後作祟。 而“鳥籠邏輯”也被譽為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之一。 那麼,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鳥籠邏輯”。

鳥籠邏輯

鳥籠邏輯來源於一個故事。

甲對乙說:“如果我送你一隻鳥籠, 並且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隻鳥回來。 ”乙不以為然地說:“養只鳥多麻煩啊, 我是不會去做這種傻事的。 ”於是, 甲就去買了一隻漂亮的鳥籠掛在乙家中。 接下來, 只要有人看見那只鳥籠, 就會問乙:“你的鳥什麼時候死的, 為什麼死了啊?”。 不管乙怎麼解釋, 客人還是很奇怪, 如果不養鳥, 掛個鳥籠幹什麼。 最後人們開始懷疑乙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 乙只好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裡, 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 過不了幾天, 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 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 這就是鳥籠邏輯, 也可以理解為“慣性思維”。

這種被別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 並且最終屈服於強大的慣性思維的事情, 生活中並不少見。

比如, 你一時衝動、把心狠了又狠, 買了一個價格昂貴的LV包包。 但是你如果全身上下沒有其他的名牌作伴, 就很容易被別人懷疑“包是假的吧”?

比如, 你只是因為Zippo打火機的精緻, 所以買了一個Zippo打火機。 但是你有可能因為隨身帶著一個打火機, 被別人誤認為“你是一個經常抽煙的人”。

當然, “鳥籠邏輯”並不一定總是壞的, 有時候也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比如, 一個賣花的小姑娘把手上最後一朵玫瑰花贈給路邊的乞丐, 這個乞丐從沒想過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於是他決定當天不行乞了, 回家。 回家後,

他找出個瓶子把花養起來, 把花放在桌子上靜靜地欣賞著它的美麗。 他又想到什麼, 馬上開始把花拿出來, 把瓶子拿去洗乾淨後再把花插進瓶子裡。 於是他接著整理了桌子、地面、房間……這時他仿佛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 正在陶醉時, 他看見鏡子中狼狽的自己, 於是他趕緊去打理了一下自己, 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年輕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 為什麼要去當乞丐呢? 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 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 再看看房間中的一切, 再看看這朵美麗的玫瑰, 他當下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第二天不再當乞丐而是去找工作。 因為他不怕髒和累, 所以第二天他很順利就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鳥籠邏輯”為什麼能如此影響我們的行為?

一、群體思維

群體會受到從眾的壓力,追求一致性,避免讓自己成為異類。當我們產生了對群體認同的渴望,我們就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當養成趨同習慣時,“鳥籠邏輯”也就產生了。

二、懶惰

人天性是懶惰的,習慣運用已有的經驗行事。因為懶惰,讓我們更輕鬆,與此同時,我們也成為了認知吝嗇鬼。我們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會帶來難以掌握的苦難和麻煩,但大多數時候,老規矩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而習慣按老規矩辦事,也促進“鳥籠邏輯”的形成。

三、認知顯著性

比如筷子,就是用來吃飯;比如鳥籠,就是用來養鳥;比如鋼筆,就是用來寫字……慣性思維會讓我們聯想到他們最突出、最具感知力的特點。

對於“鳥籠邏輯”,我們很難避免。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考慮如何利用“鳥籠邏輯”,讓我們利益最大化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運用它。

運用

一、說服別人

對於一個比較不能接受不同觀點的人,我們可以將自己觀點中最亮、最有價值的地方,有意打造成一個“鳥籠”,高調地提出來,引起他足夠多的新鮮感和好奇感,等他來向你求證(前提是你的觀點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你再反復去解釋和說明你的觀點,從而說服他理所當然的接受你的觀點和想法。

比如,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小孩多讀書。如果你直接跟小朋友說,你要多讀書,讀書有好處,他們通常是不會聽的。所以我們需要給小朋友設計一個“精美的鳥籠”,讓他們愛上讀書。而這裡,你的“鳥籠”就是一個書架+有意思的圖書,然後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如果作為父母,還能以身作則,每天在書架面前看書,久而久之,小朋友也會在閱讀的氛圍中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二、找別人幫忙

如果你想要別人幫一個大忙,但是你預感對方是不會輕易答應的,這時你就可以先請他幫一個小忙,然後再請求他 幫一個不大不小的忙,最後才提出真正的大忙,在答應幫大忙時,可能並不會很愉快,但是習慣性的覺得已經幫了這麼多,也不在乎幫最後一個忙了。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說得就正是這個理。

三、激勵他人

對於一個缺乏進取心的人,我們想要激起他的上進心,就可以通過不斷給予其肯定的方式,讓他跳入到我們設計的鳥籠中。

比如,管理者想要激勵自己的下屬更積極,不要只關注員工身上的缺點,工作上的不足,可以經常誇獎自己的下屬有潛力,以後大有可為,這樣下屬會更努力地工作,工作品質也會提高。而領導的認可,就是為下屬設計的鳥籠。

總結

我們說,“鳥籠邏輯”雖然可能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思想頑固、墨守成規的人,但也有可能會成為我們激勵自己或者他人的一種手段。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它,並且能夠理性的避免它帶來的慣性思維的弊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也就是說,只有我們真正的掌握了“鳥籠邏輯”的利用方法,才能讓我們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得到更長遠的進步和發展。

而“鳥籠邏輯”為什麼能如此影響我們的行為?

一、群體思維

群體會受到從眾的壓力,追求一致性,避免讓自己成為異類。當我們產生了對群體認同的渴望,我們就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當養成趨同習慣時,“鳥籠邏輯”也就產生了。

二、懶惰

人天性是懶惰的,習慣運用已有的經驗行事。因為懶惰,讓我們更輕鬆,與此同時,我們也成為了認知吝嗇鬼。我們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會帶來難以掌握的苦難和麻煩,但大多數時候,老規矩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而習慣按老規矩辦事,也促進“鳥籠邏輯”的形成。

三、認知顯著性

比如筷子,就是用來吃飯;比如鳥籠,就是用來養鳥;比如鋼筆,就是用來寫字……慣性思維會讓我們聯想到他們最突出、最具感知力的特點。

對於“鳥籠邏輯”,我們很難避免。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考慮如何利用“鳥籠邏輯”,讓我們利益最大化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運用它。

運用

一、說服別人

對於一個比較不能接受不同觀點的人,我們可以將自己觀點中最亮、最有價值的地方,有意打造成一個“鳥籠”,高調地提出來,引起他足夠多的新鮮感和好奇感,等他來向你求證(前提是你的觀點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你再反復去解釋和說明你的觀點,從而說服他理所當然的接受你的觀點和想法。

比如,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小孩多讀書。如果你直接跟小朋友說,你要多讀書,讀書有好處,他們通常是不會聽的。所以我們需要給小朋友設計一個“精美的鳥籠”,讓他們愛上讀書。而這裡,你的“鳥籠”就是一個書架+有意思的圖書,然後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如果作為父母,還能以身作則,每天在書架面前看書,久而久之,小朋友也會在閱讀的氛圍中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二、找別人幫忙

如果你想要別人幫一個大忙,但是你預感對方是不會輕易答應的,這時你就可以先請他幫一個小忙,然後再請求他 幫一個不大不小的忙,最後才提出真正的大忙,在答應幫大忙時,可能並不會很愉快,但是習慣性的覺得已經幫了這麼多,也不在乎幫最後一個忙了。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說得就正是這個理。

三、激勵他人

對於一個缺乏進取心的人,我們想要激起他的上進心,就可以通過不斷給予其肯定的方式,讓他跳入到我們設計的鳥籠中。

比如,管理者想要激勵自己的下屬更積極,不要只關注員工身上的缺點,工作上的不足,可以經常誇獎自己的下屬有潛力,以後大有可為,這樣下屬會更努力地工作,工作品質也會提高。而領導的認可,就是為下屬設計的鳥籠。

總結

我們說,“鳥籠邏輯”雖然可能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思想頑固、墨守成規的人,但也有可能會成為我們激勵自己或者他人的一種手段。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它,並且能夠理性的避免它帶來的慣性思維的弊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也就是說,只有我們真正的掌握了“鳥籠邏輯”的利用方法,才能讓我們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得到更長遠的進步和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