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萌讀《道德經》五六:觀聖人之世外言,明凡我之世間結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老子這裡講的知者知什麼?

知“道”?明“道”不言“道”?

知“事”?明“事”不言“事”?

知“物”?明“物”不言“物”?

或許都可以, 總之呢知什麼不言什麼。

為什麼呢?大概有三種可能吧:

1, 是因為知之越深, 越感覺不知之的越多, 從而不敢妄言。

2, 知其難以言明, 言有其局限性:言而有缺與有歧, 乾脆不言。

3, 萬事萬物有其共性(根源), 通明其共性而遍觀天下以明常理, 知常而覺無味, 都那樣, 有什麼好說的。

換句話說, 知什麼無所謂, 為何不言也無所謂。 老子這名話其實也是講的一種普遍自然存在的現象:知者, 明者常常不言;不知者, 一知半解者多有唧唧歪歪。

世間處處有(是非)矛盾, 如何處理呢?先堵塞是非繼續發展惡化的道路, 也就是終止其雙方繼續行動;切斷其耳目(資訊往來);挫磨雙方的銳氣(暴虐之氣);而後理一理、縷一縷事情的來龍去脈, 一點一點解開糾紛所在, 唱碩其各自閃光點, 指出其相處不當之劣缺。 話說一個巴掌難拍響, 一根指頭剝不了蔥, 哪有絕對的誰是誰非, 同等對待, 平心而論。

於世來講, 老子這段話可作為處理世間是非矛盾的基本思路, 古有知縣斷案不就常常是這個思路麼。 于老子等修者來講, 此又何嘗不是認知、識道、尋道的法門?

都知道世界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這些矛盾如同一個個的結。 結緊繩亦斷, 無結繩何用?正常的狀態便是結的鬆緊處一定的範圍內, 是一種平衡長久的存在。 故老子曰:和大怨, 必有餘怨。 此是常態, 亦是自然平衡存在。

其實老子, 及其言下的知者, 都是不願意觸碰這些的, 他們是知者而又置身世外的, 故又有雲:知者不言。 反正解也解不完, 解也不能全解開, 繩斷亦是繩, 新繩結新結, 緾緾繞繞也就那麼回事, 來來去去也沒啥新意……。 總之呢,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由它去吧!

後面老子又講了一個世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對於得不到的要麼求之心切, 要麼觀而卻步;要麼以其為貴, 要麼以其為賤。 總之呢, 很少有人能夠平心、淡然面對。 如此一來, 這個得不到的東西反而成了倍受矚目的稀罕玩意了。 大概人們這種心理便是饑餓銷售法、 炒作之所以能成功的根源吧!

老聖者之所以能被稱聖,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吧!鑒於此, 老聖出言:後其身而身先;又鑒於此,

老治告訴治世者,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見難得之貨。 其實老聖人也不願意被稱聖, 故出絕言: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但幾千年下來, 這一現狀依然存在, 這亦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存在, 老聖人也顯得力薄啊!有聖之燈塔在, 難脫迷途;亦有聖之燈塔在, 希望不會迷途太遠吧!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不畏則入盜之歪門——萌解《道德經》五三

萌解《道德經》四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萌讀《道德經》四五:大成若缺,大盈若沖;躁勝寒,靜勝熱

漫談《道德經》三七章:自強難在認知道,人知道以處平安,王候知道以保太平

萌解《道德經》三二:水火暴虐而出,如神般受敬畏,受敬仰,卻只為賓客

萌解《道德經》二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萌解《道德經》三一: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戰勝,以喪禮處之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不畏則入盜之歪門——萌解《道德經》五三

萌解《道德經》四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萌讀《道德經》四五:大成若缺,大盈若沖;躁勝寒,靜勝熱

漫談《道德經》三七章:自強難在認知道,人知道以處平安,王候知道以保太平

萌解《道德經》三二:水火暴虐而出,如神般受敬畏,受敬仰,卻只為賓客

萌解《道德經》二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萌解《道德經》三一: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戰勝,以喪禮處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