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故宮新展引爆全城!這個18歲少年的作品何以成為千古絕唱?

兩年前, 故宮展出《清明上河圖》時引發的觀展長隊還歷歷在目。 昨日, 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全卷展出了北宋畫家王希孟的鴻幅巨制長卷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 再次引爆書畫觀展狂潮。 這幅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 是建國後第5次與公眾見面。

18歲王希孟的天才之作

《千里江山圖》局部

北宋畫家王希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名“少年奇才”。

畫出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時, 他才18歲, 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十來歲時, 王希孟就被召進宮, 在“皇家畫院”學畫, 遇上一位歷史上出了名的酷愛藝術的皇帝——宋徽宗。 這位擅長工筆劃、古琴等技藝的北宋皇帝, 一開始看到王希孟的畫作, 覺得“尚欠工致”, 略顯稚拙。 後來慢慢地, 被這位少年孜孜不倦的執著態度打動, 認為他“其性可教”, 於是親自調教筆墨技法。

果然不負所望, 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 繪成了這幅近12米的千古鴻篇長卷《千里江山圖》, 驚豔不已。 遺憾的是, 這位天才畫家才開始嶄露頭角, 二十多歲便英年早逝。

在畫畫上, 王希孟屬於勤奮那一派。 當然, 才氣這東西, 也必須是要有的。 一般人羡慕不來。 陳丹青曾這樣評價他:“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

喜歡做減法, 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 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 他是忙著做加法。 人在十八歲年紀, 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 一點不亂, 不枝蔓, 不繁雜, 通篇貴氣, 清秀逼人, 那就是他的天賦了。 ”

《千里江山圖》局部

《千里江山圖》開闊雄渾。 畫的是連綿起伏的雄山, 水天一色的浩瀚江河。 山峰人雲, 層層疊疊。 當然, 厲害的地方在於, 在氣勢磅礴的自然風貌之中, 還藏著一幕幕生動有趣的生活景致。 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每一個局部, 單獨拿出來看, 都是自成格局的一幅畫。

《千里江山圖》局部

這幅畫的全卷大致分為五段景色, 每段之間以江面隔開, 又以人物、橋樑、遊船、漁舟相銜接或呼應, 水村野市、漁船穿行, 錯落在亭臺樓閣、長橋磨坊裡的人, 忙著撒網、捕魚、遊賞、玩樂, 一派山水田園牧歌的景象。

什麼是青綠山水?

《千里江山圖》之所以一直深藏不露, 是因為當年王希孟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用了很多的礦物顏料,畫層很厚,如今只要打開畫卷,顏料就很容易脫落,損壞畫卷。《千里江山圖》在長時間內沒有被修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像這種方式,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作為主色的山水畫,被稱為“青綠山水”。“青綠山水”作為一種中國畫的技法,最經常被用來表現色澤豔麗的丘壑林泉。

《千里江山圖》局部

可能對於我們來說,一提到山水畫中,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水墨山水。但其實,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而“青綠山水”便是重色中的一種,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而《千里江山圖》屬於重彩青綠,尤其在當時的宋代,採礦加工業較為發達,為宮廷畫家提供了優質的礦物顏料。

青綠山水始創于隋唐,經幾代畫家傳承,形成一種範式。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代王石穀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意思是說,如果要想畫好青綠山水,沒有水墨畫的功底是不行的。

本次特展中,除了《千里江山圖》,你還會看到什麼?

這一次在故宮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展出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是一次系統梳理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展覽,展覽分前後兩期,共展出文物86件套,於10月30日換展。

除了《千里江山圖》之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展子虔《遊春圖》、傳宋代趙伯駒《江山秋色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董其昌《山水圖軸》等珍品也一併出現在展覽現場。

第一單元 /

東晉至宋:金碧輝映(@西雁翅樓)

展示的是青綠山水濫觴、成立至完備的過程,該單元展示的均為美術史的名作,尤其是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展子虔《遊春圖》、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實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展子虔《遊春圖》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請橫向看圖

南宋趙伯駒、趙伯驌在前代青綠山水畫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趙伯驌《萬松金闕圖》在傳統青綠畫法的基礎上融入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的水墨技法,體現了青綠山水畫和士人趣味的初步融合。

趙伯驌《萬松金闕圖》

第二單元 /

元至明中期:墨色清趣(@西雁翅樓)

展示的是青綠山水與元人畫合流的過程。元初錢選、趙孟頫的青綠山水都注重從晉唐古意中吸取營養,並在青綠山水中體現士氣。到了明代中期,在沈周、文徵明及其子侄、弟子輩的努力下,青綠山水與別號圖、草堂圖、紀遊圖、實景山水畫及其他表現文人生活的繪畫形式相結合,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內容和審美意涵。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重點單元 /

千里江山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在這裡全卷展示!

第三單元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午門展廳)

↓ 請將手機橫過來欣賞 ↓

51.5x1191.5cm

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為代表的宋代江山圖兼具實景和想像的雙重因素,以青綠長卷的形式表現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江山壯闊之景。

第四單元 /

明晚期至清中期:仿古脫古(@東雁翅樓)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和仿古思想對晚明至清的青綠山水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設色如同運墨的畫法,既是對青綠山水畫法的一種突破,也使擅長水墨山水的文人畫家,在設色畫中取得了創作中的極大自由。

董其昌《山水圖軸》

董其昌 《仿古山水圖冊》

第五單元 /

近現代:借古開今(@東雁翅樓)

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在西畫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下發生了轉型和新生,既保留著文人畫的傳統,又體現出不同於正統派的大膽與奔放。

任熊 《十萬圖冊》

吳湖帆 《廬山東南五老峰圖軸》

展覽資訊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 展期:2017.09.15—12.14

是因為當年王希孟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用了很多的礦物顏料,畫層很厚,如今只要打開畫卷,顏料就很容易脫落,損壞畫卷。《千里江山圖》在長時間內沒有被修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像這種方式,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作為主色的山水畫,被稱為“青綠山水”。“青綠山水”作為一種中國畫的技法,最經常被用來表現色澤豔麗的丘壑林泉。

《千里江山圖》局部

可能對於我們來說,一提到山水畫中,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水墨山水。但其實,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而“青綠山水”便是重色中的一種,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而《千里江山圖》屬於重彩青綠,尤其在當時的宋代,採礦加工業較為發達,為宮廷畫家提供了優質的礦物顏料。

青綠山水始創于隋唐,經幾代畫家傳承,形成一種範式。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代王石穀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意思是說,如果要想畫好青綠山水,沒有水墨畫的功底是不行的。

本次特展中,除了《千里江山圖》,你還會看到什麼?

這一次在故宮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展出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是一次系統梳理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展覽,展覽分前後兩期,共展出文物86件套,於10月30日換展。

除了《千里江山圖》之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展子虔《遊春圖》、傳宋代趙伯駒《江山秋色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董其昌《山水圖軸》等珍品也一併出現在展覽現場。

第一單元 /

東晉至宋:金碧輝映(@西雁翅樓)

展示的是青綠山水濫觴、成立至完備的過程,該單元展示的均為美術史的名作,尤其是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展子虔《遊春圖》、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實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展子虔《遊春圖》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請橫向看圖

南宋趙伯駒、趙伯驌在前代青綠山水畫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趙伯驌《萬松金闕圖》在傳統青綠畫法的基礎上融入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的水墨技法,體現了青綠山水畫和士人趣味的初步融合。

趙伯驌《萬松金闕圖》

第二單元 /

元至明中期:墨色清趣(@西雁翅樓)

展示的是青綠山水與元人畫合流的過程。元初錢選、趙孟頫的青綠山水都注重從晉唐古意中吸取營養,並在青綠山水中體現士氣。到了明代中期,在沈周、文徵明及其子侄、弟子輩的努力下,青綠山水與別號圖、草堂圖、紀遊圖、實景山水畫及其他表現文人生活的繪畫形式相結合,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內容和審美意涵。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重點單元 /

千里江山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在這裡全卷展示!

第三單元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午門展廳)

↓ 請將手機橫過來欣賞 ↓

51.5x1191.5cm

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為代表的宋代江山圖兼具實景和想像的雙重因素,以青綠長卷的形式表現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江山壯闊之景。

第四單元 /

明晚期至清中期:仿古脫古(@東雁翅樓)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和仿古思想對晚明至清的青綠山水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設色如同運墨的畫法,既是對青綠山水畫法的一種突破,也使擅長水墨山水的文人畫家,在設色畫中取得了創作中的極大自由。

董其昌《山水圖軸》

董其昌 《仿古山水圖冊》

第五單元 /

近現代:借古開今(@東雁翅樓)

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在西畫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下發生了轉型和新生,既保留著文人畫的傳統,又體現出不同於正統派的大膽與奔放。

任熊 《十萬圖冊》

吳湖帆 《廬山東南五老峰圖軸》

展覽資訊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 展期:2017.09.15—12.1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