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創業黑馬牛文文現身武漢:有主管部門,是上市的關鍵

中國孵化器的歷史, 從武漢東湖開始計時。

《支點》記者 袁陽平 吳玲

30年前, 我國第一家孵化器——東湖創新中心在武漢誕生, 與此同時, 東湖高新區創建成立, 孵化器和高新區建設同步開啟。 過去30年, 武漢共累計建設各類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50多家, 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9家, 國家級眾創空間35家, 各類孵化服務場地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

不止於武漢, 經過30年的發展, 我國孵化器的數量和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 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重要載體。 截至2016年底, 全國有創業孵化載體7553家, 包括孵化器3255家、眾創空間4298家;累計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22.3萬家,

累計畢業企業8.9萬家, 其中, 上市和掛牌企業1871家, 占創業板上市企業的1/6, 占新三板掛牌企業的1/10。

今年是中國創新孵化30年。 來自全國各地科技主管部門、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代表等近500人, 在中國孵化器發展的原點武漢, 參加“中國創業孵化三十周年座談會暨雙創峰會(武漢)”活動, 以創業者的姿態, 再次出發。

本次會議以“總結三十年建設經驗、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為主題, 旨在搭建全國創新創業連結合作平臺, 為全國創業孵化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今天, 創業黑馬創始人牛文文也現身武漢, 身著紅襯衫, 操著一口略帶陝北的口音, 發表了《創新型孵化器的成長之路》主題演講。

牛文文身上這件紅襯衫, 正是創業黑馬上市當天公司統一發放的襯衫。

8月10日, 創業黑馬(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業黑馬”, 股票代碼300688)在創業板掛牌上市, 成為國內首家創業服務領域的上市公司。 上市首日投資者熱情高漲,

開盤半小時就因頂格大漲44%, 遇短暫的臨時停牌。

在演講中, 牛文文首次透露公司上市歷程。 他認為, 公司能成功上市的原因在於“有主管部門, 是上市的關鍵”。 這個部門在他眼裡, 就是科技部火炬中心。

牛文文回憶, 2008年從媒體行業離職出來創業, 迷茫期的他, 不知道自己是誰。 因為自己創辦《創業家》雜誌時, 就沒有一個上級主管部門。 後來, 他找到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 得到了火炬中心的大力支持。 “當時火炬中心說我們也是服務創業生態的一部分, 還出臺了紅頭文件給予支持, 這才讓公司找到了‘自己是誰’。 ”

用了九年時間, 牛文文將一群服務創業者的小夥伴們, 從北京中關村帶到了深圳交易所, 成功登上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舞臺,

並被封為資本市場“創業服務”第一股。

從收入來源看, 公司主營業務細分為創業輔導培訓、公關、會員服務等。

“20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 中國創業者還是分散的、弱小的, 數量很多但是沒有站在舞臺中央。 ”牛文文說, “9年過去了, 創業者已經成為明星、英雄, 但創業路上的艱難、無助和孤獨, 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創業黑馬的口號是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我們的目標是發現和培養下一代創業明星, 幫助他們提高成功率。 ”

以下是牛文文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全國孵化器的領導們做彙報。 五年前, 在武漢有個孵化器的會, 我也來過。 今天我的彙報從感謝開始, 然後講四個部分。

2008年, 我們從一本暢銷雜誌媒體轉型做孵化, 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知道你是誰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那時候辦雜誌辦網站, 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創業孵化和服務的事情。 直到2012年7月份中關村管委會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始頒發創新型服務資質認證, 我記得那個夏天, 科技部火炬中心張志宏主任給北京七家機構頒發了創新型孵化器資質。 從此我們認識到,我們不僅是做媒體,同時也在做孵化服務,把自己歸到哪個類別特別重要。

創業黑馬在上市過程中,最難的問題是說明你到底是誰,你到底是在服務誰。這中間得到了張志宏主任和火炬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2015年給了我們眾創空間的首批空間資質,剛才主任講到把眾創空間和加速器都要納入到孵化器概念裡。之前非常難以說清楚,到底誰管我們,教育部不管,人保不管。我就去拜訪張志宏主任,說我們碰到了一個問題,說不清楚我是誰,到底誰是我的主管部門。張志宏主任說,你是我們認證的眾創空間,而且開了紅頭證明,所以就這樣上市了。

再講一下我們這類孵化器或者我自己對孵化器市場的小認知。孵化器在國內已經發展30年,有很長的歷史,過去很多孵化器是空間模式或者物理空間模式,有園區,有辦公場所。我內部開玩笑叫“地主模式”;另外是像創新工廠這樣的,以基金和投資的方式來説明創業企業並提供相應的投後服務,我們把這種投資型的孵化器歸納為“資本家模式”。

但如果我們既沒有地也沒有資本,就像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好多科技部認證服務機構,2012年後興起非常多的創新型孵化器,都是成長顧問型或者叫保姆型。沒有空間,沒有基金,怎麼服務創業者呢?我們就是用媒體的方式,用活動的方式,用輔導培訓的方式,用投融資顧問的方式,總之所有這些都是軟服務。

在國家傳達“十三五”孵化器規劃的時候,有一句話,從孵化器到創業服務業態生態,這個“從器到業”是未來五年非常重要的。還有一句話,把加速器和眾創空間納進來。這兩句話能夠指導我們未來很多的發展。這是我所理解的創新孵化器,實際上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或者在全國範圍內,這幾年新誕生的創業服務業的很多同行,都是在向顧問型的方向發力。我們也有空間,但都是象徵性的,我們也有小基金,但投資並不是我們的主業。

接下來彙報公司發展情況。2008年創辦,最早是媒體創業家雜誌,我們是國內最早開辦創業訓練營的機構,2011年10月份做了第一期黑馬營,到今天已經做了15期。黑馬大賽是2011年開始做的,黑馬網是線上平臺,黑馬會在全國有2萬多會員,27個城市分會,18個行業分會,都是2013年開始做的。2014年我們開始舉辦創交會,創業者需要從大賽變成交易,然後開社群大會。2016年推出了線上學習產品“黑馬學吧”,2017年IPO上市。這基本上是從媒體走向服務的路,媒體同行問怎麼從媒體轉型做服務的?我個人覺得本質上做服務跟媒體離得很遠,但是跟孵化器離得很近,媒體總體上還是一種高舉高打的業態,但是孵化器這個行當更加務實,更加腳踏實地,所以服務是我們這個行當的本質。

簡單講講我們的邏輯。2009年畫了這張圖,2012年慢慢清晰了。如果我們的服務物件是創業者,特點是大量、分散、弱小和非主流,當然這是09年的時候。如何服務呢?第一步要找到創業者,用互聯網思維來講今天孵化器園區有很大的招商引資需求,你的用戶和創業者從哪來?早期優客工廠70%的入住企業來自黑馬社區,媒體是我們的用戶入口,媒體上有接近400萬創業者用戶,都是免費用戶,我們用活動把大家凝聚起來,之後用培訓做用戶黏性。跟創業者收費這件事,的確是我們這個模式裡面最難的事情。我們收培訓費,但導師不是自己的員工,而是企業家和投資人。我們很榮幸把這個類別做到國內最大:我們有500名創業者導師,培訓類的用戶量是10萬級的。如果你有百萬量級的用戶,在學習場景下黏性很強,之後就有融資服務的空間,這個還沒有開始做,但未來想像力是比較大的。這是我們整個的業務邏輯。

這是對創業者服務週期的判斷。創業者在不同週期需要不同的服務,所以我們需要跟進。創業者在我們孵化平臺上的留存時間是5-7年,從初創走到第一輪或者IPO,現在排在創業板上的有20多家,已經上市或者掛牌的接近100家。早期我們在做創業大賽的時候,創業者大部分是初創期,基本上是用媒體和活動來服務,這基本上是免費的。到天使輪更多的是輔導,然後需要卡位元,任何創新領域都有成千上萬家同行,如果公司能脫穎而出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企業品牌推廣服務非常重要。之後,一些創業者成長為企業家,請他回來做我們的導師。這是全生命週期的覆蓋。

2010年,我們總結出來黑馬的創業服務生態其實是全方位的服務體系,找出來、推出去、配得上、能成長、能成交。說得很通俗,下面是配著服務產品的,上面配著我們的模式和定義,我們要做什麼,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做。其實對於創業服務來講,最重要的就是這幾條。

中國每年有百萬量級的人在創業,這些創業者有沒有未來?做孵化器的能不能提前發現有未來的創業者,並且賦能給他們?創業者不是我們培訓出來的,而是找得好。我們的服務第一步一定要用媒體和大賽活動等多種方式尋找最具成長價值的創新型創業企業創始人,這是很重要的篩選,科技部也有雙創大賽,本質上就是做這個事。

創業者很孤獨,很弱小,需要被推出去。一個創業者,當你認為他行的時候,他很可能就行。當你認為他不行時候,他很可能不行。任何人在創業這個事上,剛開始都是非常孤獨和迷茫的。我42歲出來創業,以為不會那麼難,但非常難。任何人開始創業的時候,哪怕你經驗豐富資源豐富也是一樣的。推出去是克服創業者的孤獨,讓他能夠得到社會和主流的認知。

配得上是很重要的,我們把服務業態做到智慧匹配。總理視察火炬中心的時候提出要做生態,這個生態一定是未來做孵化器最重要的東西。生態簡單講就是產業生態,一定要做到大資料式的金融匹配。什麼意思?我們公司有二十幾個產業實驗室,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的導師跟我們一起做,每個實驗室每期找20家好的創業公司,360、京東、分眾等很多公司都跟我們合作開了創業實驗室。這非常像美國的做法,按照產業鏈條把上下游打通,給中間的鏈條提供所有匹配。很多創業者進入以後加速非常快,導師裡面會投三個,有很多被大公司收購。

能成長、能成交,做這件事目的是什麼?為了發現並且培養下一代商業領袖。我們推動新一代創始人成為未來中國的商業新星,幫助年輕創業者提高成功率。黑馬社群的成功率接近60%,來的創業者在五年內能拿到兩輪左右的融資,所以存活率很高。而且我們選擇的創業者,不選需要很多錢的創業專案,一定要有產業,一定有地域,產業和地域的結合,而不是只找北上廣的創業者,這樣的創業者容易跟風,人家共用單車做得差不多了他也要上。很多黑馬三輪就可以報創業板,有實打實的產業基礎。

最後介紹一下我們的百城計畫。上市以後我們有新的募投方向,把黑馬創業服務生態從北上廣,尤其是從北京往其他城市延展,內部叫百城計畫。本質上為雙創生態助力加油,為科技園區、孵化器、城市、產業做服務,從創業服務到產業服務,必然是一條路。我們用這四種方式跟園區和孵化器合作,幫裡面的創業者匹配產業資源,把產業實驗室設在裡面,把一些大企業和已經上市的公司帶到裡面去,跟當地的企業有互動合作,也有投資機構進去。希望產城結合、產創結合。

比如南京軟體穀,從2013年開始合作,這些年黑馬大賽軟體行業一直放在南京,幫助孵化、投融資,最重要的是導師落地在南京,在軟體谷形成了高地。在南京有示範路演中心,江蘇雙創要去南京看看路演中心,本質上實現了增值服務。比如成都金牛區主要是傳統業態,我們實驗室裡有七八個在垂直產業用互聯網把整個批發市場整合起來的方式。我們希望跟金牛區把傳統批發業升級為現代商貿業,把一個區域的傳統產業跟互聯網和新商貿結合起來,這要合作三年,只是剛剛開始。

最後,希望眾多孵化器同行也能夠在創業服務業接近成熟的時候陸續登陸資本市場。如果大家走到這個路上,我願意單獨跟大家聊聊上市這點事,的確挺麻煩的,謝謝。

從此我們認識到,我們不僅是做媒體,同時也在做孵化服務,把自己歸到哪個類別特別重要。

創業黑馬在上市過程中,最難的問題是說明你到底是誰,你到底是在服務誰。這中間得到了張志宏主任和火炬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2015年給了我們眾創空間的首批空間資質,剛才主任講到把眾創空間和加速器都要納入到孵化器概念裡。之前非常難以說清楚,到底誰管我們,教育部不管,人保不管。我就去拜訪張志宏主任,說我們碰到了一個問題,說不清楚我是誰,到底誰是我的主管部門。張志宏主任說,你是我們認證的眾創空間,而且開了紅頭證明,所以就這樣上市了。

再講一下我們這類孵化器或者我自己對孵化器市場的小認知。孵化器在國內已經發展30年,有很長的歷史,過去很多孵化器是空間模式或者物理空間模式,有園區,有辦公場所。我內部開玩笑叫“地主模式”;另外是像創新工廠這樣的,以基金和投資的方式來説明創業企業並提供相應的投後服務,我們把這種投資型的孵化器歸納為“資本家模式”。

但如果我們既沒有地也沒有資本,就像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好多科技部認證服務機構,2012年後興起非常多的創新型孵化器,都是成長顧問型或者叫保姆型。沒有空間,沒有基金,怎麼服務創業者呢?我們就是用媒體的方式,用活動的方式,用輔導培訓的方式,用投融資顧問的方式,總之所有這些都是軟服務。

在國家傳達“十三五”孵化器規劃的時候,有一句話,從孵化器到創業服務業態生態,這個“從器到業”是未來五年非常重要的。還有一句話,把加速器和眾創空間納進來。這兩句話能夠指導我們未來很多的發展。這是我所理解的創新孵化器,實際上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或者在全國範圍內,這幾年新誕生的創業服務業的很多同行,都是在向顧問型的方向發力。我們也有空間,但都是象徵性的,我們也有小基金,但投資並不是我們的主業。

接下來彙報公司發展情況。2008年創辦,最早是媒體創業家雜誌,我們是國內最早開辦創業訓練營的機構,2011年10月份做了第一期黑馬營,到今天已經做了15期。黑馬大賽是2011年開始做的,黑馬網是線上平臺,黑馬會在全國有2萬多會員,27個城市分會,18個行業分會,都是2013年開始做的。2014年我們開始舉辦創交會,創業者需要從大賽變成交易,然後開社群大會。2016年推出了線上學習產品“黑馬學吧”,2017年IPO上市。這基本上是從媒體走向服務的路,媒體同行問怎麼從媒體轉型做服務的?我個人覺得本質上做服務跟媒體離得很遠,但是跟孵化器離得很近,媒體總體上還是一種高舉高打的業態,但是孵化器這個行當更加務實,更加腳踏實地,所以服務是我們這個行當的本質。

簡單講講我們的邏輯。2009年畫了這張圖,2012年慢慢清晰了。如果我們的服務物件是創業者,特點是大量、分散、弱小和非主流,當然這是09年的時候。如何服務呢?第一步要找到創業者,用互聯網思維來講今天孵化器園區有很大的招商引資需求,你的用戶和創業者從哪來?早期優客工廠70%的入住企業來自黑馬社區,媒體是我們的用戶入口,媒體上有接近400萬創業者用戶,都是免費用戶,我們用活動把大家凝聚起來,之後用培訓做用戶黏性。跟創業者收費這件事,的確是我們這個模式裡面最難的事情。我們收培訓費,但導師不是自己的員工,而是企業家和投資人。我們很榮幸把這個類別做到國內最大:我們有500名創業者導師,培訓類的用戶量是10萬級的。如果你有百萬量級的用戶,在學習場景下黏性很強,之後就有融資服務的空間,這個還沒有開始做,但未來想像力是比較大的。這是我們整個的業務邏輯。

這是對創業者服務週期的判斷。創業者在不同週期需要不同的服務,所以我們需要跟進。創業者在我們孵化平臺上的留存時間是5-7年,從初創走到第一輪或者IPO,現在排在創業板上的有20多家,已經上市或者掛牌的接近100家。早期我們在做創業大賽的時候,創業者大部分是初創期,基本上是用媒體和活動來服務,這基本上是免費的。到天使輪更多的是輔導,然後需要卡位元,任何創新領域都有成千上萬家同行,如果公司能脫穎而出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企業品牌推廣服務非常重要。之後,一些創業者成長為企業家,請他回來做我們的導師。這是全生命週期的覆蓋。

2010年,我們總結出來黑馬的創業服務生態其實是全方位的服務體系,找出來、推出去、配得上、能成長、能成交。說得很通俗,下面是配著服務產品的,上面配著我們的模式和定義,我們要做什麼,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做。其實對於創業服務來講,最重要的就是這幾條。

中國每年有百萬量級的人在創業,這些創業者有沒有未來?做孵化器的能不能提前發現有未來的創業者,並且賦能給他們?創業者不是我們培訓出來的,而是找得好。我們的服務第一步一定要用媒體和大賽活動等多種方式尋找最具成長價值的創新型創業企業創始人,這是很重要的篩選,科技部也有雙創大賽,本質上就是做這個事。

創業者很孤獨,很弱小,需要被推出去。一個創業者,當你認為他行的時候,他很可能就行。當你認為他不行時候,他很可能不行。任何人在創業這個事上,剛開始都是非常孤獨和迷茫的。我42歲出來創業,以為不會那麼難,但非常難。任何人開始創業的時候,哪怕你經驗豐富資源豐富也是一樣的。推出去是克服創業者的孤獨,讓他能夠得到社會和主流的認知。

配得上是很重要的,我們把服務業態做到智慧匹配。總理視察火炬中心的時候提出要做生態,這個生態一定是未來做孵化器最重要的東西。生態簡單講就是產業生態,一定要做到大資料式的金融匹配。什麼意思?我們公司有二十幾個產業實驗室,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的導師跟我們一起做,每個實驗室每期找20家好的創業公司,360、京東、分眾等很多公司都跟我們合作開了創業實驗室。這非常像美國的做法,按照產業鏈條把上下游打通,給中間的鏈條提供所有匹配。很多創業者進入以後加速非常快,導師裡面會投三個,有很多被大公司收購。

能成長、能成交,做這件事目的是什麼?為了發現並且培養下一代商業領袖。我們推動新一代創始人成為未來中國的商業新星,幫助年輕創業者提高成功率。黑馬社群的成功率接近60%,來的創業者在五年內能拿到兩輪左右的融資,所以存活率很高。而且我們選擇的創業者,不選需要很多錢的創業專案,一定要有產業,一定有地域,產業和地域的結合,而不是只找北上廣的創業者,這樣的創業者容易跟風,人家共用單車做得差不多了他也要上。很多黑馬三輪就可以報創業板,有實打實的產業基礎。

最後介紹一下我們的百城計畫。上市以後我們有新的募投方向,把黑馬創業服務生態從北上廣,尤其是從北京往其他城市延展,內部叫百城計畫。本質上為雙創生態助力加油,為科技園區、孵化器、城市、產業做服務,從創業服務到產業服務,必然是一條路。我們用這四種方式跟園區和孵化器合作,幫裡面的創業者匹配產業資源,把產業實驗室設在裡面,把一些大企業和已經上市的公司帶到裡面去,跟當地的企業有互動合作,也有投資機構進去。希望產城結合、產創結合。

比如南京軟體穀,從2013年開始合作,這些年黑馬大賽軟體行業一直放在南京,幫助孵化、投融資,最重要的是導師落地在南京,在軟體谷形成了高地。在南京有示範路演中心,江蘇雙創要去南京看看路演中心,本質上實現了增值服務。比如成都金牛區主要是傳統業態,我們實驗室裡有七八個在垂直產業用互聯網把整個批發市場整合起來的方式。我們希望跟金牛區把傳統批發業升級為現代商貿業,把一個區域的傳統產業跟互聯網和新商貿結合起來,這要合作三年,只是剛剛開始。

最後,希望眾多孵化器同行也能夠在創業服務業接近成熟的時候陸續登陸資本市場。如果大家走到這個路上,我願意單獨跟大家聊聊上市這點事,的確挺麻煩的,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