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梵古失竊14年的油畫回家,這份生日禮物剛剛好

失蹤14年的畫作回家了

從紐南恩的教堂走到奧維爾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繪畫的旅程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古博物館 ©Andy

最近壞新聞有點多,

但還是有個好消息, 那就是終於能看到梵古失竊的油畫了。 14年前在梵古博物館失竊的兩幅梵古畫作, 去年9月份已被警方被追回。 經過精心修繕, 3月21日這兩幅畫作重新向世人展出。 作為畫作“娘家人”的梵古博物館, 特地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迎接這兩幅漂泊在外多年的遊子“回家”。

而今天, 正是梵古的生日。 (梵古生卒1853.3.30-1890.7.29)

梵古博物館舉行“回歸”儀式

這兩幅畫作分別為梵古1882年創作的《斯海弗寧恩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和1884年創作的《離開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 於2002年12月在梵古博物館內被盜走。

近期, 荷蘭電視臺還播出一期關於這兩幅畫作的紀錄片——《荷蘭大盜》, 講述了奧克塔夫·特勒姆盜竊兩幅梵古油畫《斯海弗寧恩的海景》和《離開尼厄嫩教堂》的作案與銷贓過程。

▲《十五朵向日葵》 Sunflowers 梵古 1889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時間回到2002年12月7日夜晚, 特勒姆與同夥從梵古博物館的屋頂砸破窗戶後進入, 本來打算偷走知名度更高的《向日葵》(Sunflowers), 但是發現那副畫的安保十分嚴密。 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尺寸最小且距離窗戶最近的兩幅油畫, 將它們裝入袋子後用繩索從窗戶運出, 後來轉手賣給了一名熱愛藝術的義大利黑手黨成員斐爾·英裴利爾。

畫作修繕工作 © Courtesy of the Van Gogh Museum

從犯罪者角度講述的藝術盜竊事件, 這的確是一個很特別的視角。 不過這部片子的初因是因為特勒姆無力支付高額罰款, 所以找到紀錄片導演文森特。 希望通過講述作案經過, 幫助警方找到兩幅被盜油畫, 從而使博物館免除自己的罰款。

畫作修繕工作 ©Jan-Kees Steenman

好在片子拍完了, 畫作也找回來了。 在2016年9月, 義大利警方在義大利斯塔比亞海堡市的一間住宅內發現了失竊的這兩幅畫, 後在義大利那不勒斯進行公開展出, 旨在感謝不勒斯警方在追查這兩幅名家梵古小型珍貴油畫傑作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梵古博物館館長與追回的畫作合影

重點還是這兩幅本來不太出名的畫作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經盜回歸而被世人知曉,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個你可能不太熟悉的灰暗色調的梵古怎樣創作他們的吧!

「 梵古一生的兩幅海景 」

▲《斯海弗寧恩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梵古 1882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梵古最早的油畫是作於1882年,這些早期的畫作說明他在年青時慣用的繪畫技法,比如明暗對比的應用、厚塗顏料和顏色缺乏光澤方面,這些都是受到了荷蘭畫派影響。

其實在梵古短暫的一生中只有兩幅海景作品,《斯赫弗寧恩的海景》便是其中之一,也是他於1881至1883年在海牙時的唯一海景作品,是他早期風格的重要代表作。

雖然在梵古身後留下的大量作品中,這幅畫的知名度不高,但從藝術角度和背後意義上來說也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失竊的這副海景圖,不單是梵古罕有的在家鄉創作的作品,也是他最具個人特色筆觸的一幅創作。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古博物館 ©Andy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梵古就這樣坐在海牙附近的斯海弗寧恩海灘上,一邊作畫,一邊抵抗海風肆虐。用粗線條和明亮的金黃色表現暴風雨來臨前咆哮、激蕩的大海,直接把顏料擠到畫布上來表現海浪的動感和力度。

許多吹襲而來的沙子和著潮氣打在畫上,顏料裡混進了不少被疾風刮起的沙土,所以畫的表面依然可以看到遺留下來的一些小沙粒。不管是有意保留還是無意之舉,都讓這幅畫更加的真實,是否也代表了此時畫者的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的心境。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哪怕是這冷漠無情的風雨。

▲《萊斯附近的海景》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梵古 1888 梵古博物館藏

《萊斯附近的海景》是前面提到的另一幅海景,創作于1888年夏。油畫中廣袤的大海與孤寂的小船,使得畫面產生一種空間的分離感,仿佛海浪與船隻存在於兩個不同的維度,卻相交於一個平面內。遼闊、寧靜、孤獨三種不同的視覺感受同時存在於這幅油畫中。而整幅畫作灰冷色調,也是梵古奮不顧身對於藝術的畢生追求。

「 在紐恩南的時代 」

▲《離開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梵古 1884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離開尼厄嫩教堂》和《斯海弗寧恩的海景》一樣也是梵古繪製的首批油畫作品,是梵古紐恩南時期的作品。在1883年底,梵古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恩南,在這裡的兩年時間裡,梵古苦練素描技巧,在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吃土豆的人》 the potato eaters 梵古 1885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之後創作了許多畫面深沉,有極強鄉土氣息的作品,比如說這幅失而復得的《離開尼厄嫩教堂》。這幅畫其實是為他母親而作,那一年,她折斷股骨,終日躺在床上,於是梵古畫了這幅畫送給母親做禮物,希望她早日康復。不過畫上的尼厄嫩教堂也與他父親相關,因為他的父親正是荷蘭歸正教會的牧師,因此,這幅畫對他而言有了不同尋常的感情寄託。

在1884年剛創作這幅畫的時候,畫上最初是沒有人物的,除了一個農婦,畫面上那一群人是後來才畫上去的,而且其中一名農婦身穿喪服。為何梵古作出此改動?因為梵古的父親在1885年開春時因中風去世,所以他重新修飾,添加了穿著喪服做禮拜的場面以示紀念。

▲《靜物?聖經》 梵古 1885

父親過世的事情,梵古不願和別人多談,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著這份沉重,並且畫下了父親經常帶在身邊的聖經。那敞開的書本總是讓他想起父親在光影中誦讀的樣子。在梵古自傳中他這樣寫道:“儘管我們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他畢竟是我愛的父親。”

「 最後的教堂作品 」

▲《聖保羅精神病院的教堂》view of the church of saint-paul-de-mausole 梵古 1889

在1889年5月,梵古進入精神病院,並在清醒時繼續作畫。期間創作了那副著名的冰藍色調《自畫像》,這也是梵古在最後痛苦掙扎的歲月裡完成的作品。在梵古37年的人生中,大部分日子孑然獨處,周圍既無朋友也無夥伴。

對梵古來說,幾乎沒有人可以讓他傾訴心聲,沒有人可以讓他與之講述自己的歡樂與痛苦,沒有人可以分享他的抱負和夢想,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把他們通過畫筆描繪出來。卻又得不到世人的欣賞,對於畫者來說,這無疑是很殘忍的打擊。

▲《自畫像》self-portrait 梵古 1889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用盤旋的冰藍色連續曲線描繪出呼喊的背景,專注堅定的神情與流動變化的背景形成對比。而梵古他自己的眼神,仿佛能把一個人穿透一般。他的臉龐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梵古自畫像中的氣質性光彩,為的是暗示自己要恢復信心,重新回到畫家群體的環境中去。

在給弟弟提奧的心中他寫道:“一個人畢竟不應該僅僅作畫,他還必須跟人見面,必須不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與別人的接觸給自己補充思想內容。”

▲《奧維爾的教堂》the church in auvers 梵古 1890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在奧賽博物館參觀的時候,除了上面那副《自畫像》之外,還有一幅藏青色調的教堂作品,也是梵古最後的一幅教堂。奧維爾的教堂是梵古在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時的回憶,所以看起來有些童話世界的既視感。

幽藍色的夜空用粗短的線條來刻畫,呈現出旋渦狀。教堂呈現著紫羅蘭色調,彩色的玻璃窗上閃著亮光,紫色和橙色相間的屋頂映襯著純藍的天空。畫面的前面有著一些暖綠色植物和花卉,粉紅色的陽光照射“V”形的道路,冷暖的強烈對比和部分點彩的技法,讓畫面產生自然的流動和視覺的衝擊。

▲《多比尼花園》 梵古 1890

在最後的奧維爾時期,梵古的畫以深青色、藏青色為主。這是他對於社會的不理解所作的抗爭,對於真善美所作的追求,還有生存中的苦惱與歡樂,似乎都孕育在這天空的蔚藍裡面了。

「 告別的烏鴉 」

▲《烏鴉群飛的麥田》 wheatfieldwith crows梵古 1890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看著“V”形的道路不禁想到了“梵古自殺預告作品”——《烏鴉群飛的麥田》。在這裡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不過此時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鬱,烏雲密佈的黑藍色天空,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

一群淩亂低飛的烏鴉,消失於天際,又仿佛從天際間飛過來,加上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畫面顯得極度騷動與亢奮。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口開了一槍。

▲《烏雲密佈的天空下的麥田》 梵古 1890

梵古由紐南恩的教堂開始,經過不同的時期,最後走到奧維爾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繪畫的旅程。從深沉的灰暗色系到色調明亮的後印象派,印象主義讓他的調色板明亮了起來,但是梵古未曾改變的是自己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不管是創作還是對別人。

少年的梵古

在紛繁複雜的俗世上,他是個單純的孩子,而在自己的色彩空間中,他又是充滿使命感的藝術大師,“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是的,他做到了。

梵古博物館館長與追回的畫作合影

重點還是這兩幅本來不太出名的畫作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經盜回歸而被世人知曉,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個你可能不太熟悉的灰暗色調的梵古怎樣創作他們的吧!

「 梵古一生的兩幅海景 」

▲《斯海弗寧恩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梵古 1882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梵古最早的油畫是作於1882年,這些早期的畫作說明他在年青時慣用的繪畫技法,比如明暗對比的應用、厚塗顏料和顏色缺乏光澤方面,這些都是受到了荷蘭畫派影響。

其實在梵古短暫的一生中只有兩幅海景作品,《斯赫弗寧恩的海景》便是其中之一,也是他於1881至1883年在海牙時的唯一海景作品,是他早期風格的重要代表作。

雖然在梵古身後留下的大量作品中,這幅畫的知名度不高,但從藝術角度和背後意義上來說也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失竊的這副海景圖,不單是梵古罕有的在家鄉創作的作品,也是他最具個人特色筆觸的一幅創作。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古博物館 ©Andy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梵古就這樣坐在海牙附近的斯海弗寧恩海灘上,一邊作畫,一邊抵抗海風肆虐。用粗線條和明亮的金黃色表現暴風雨來臨前咆哮、激蕩的大海,直接把顏料擠到畫布上來表現海浪的動感和力度。

許多吹襲而來的沙子和著潮氣打在畫上,顏料裡混進了不少被疾風刮起的沙土,所以畫的表面依然可以看到遺留下來的一些小沙粒。不管是有意保留還是無意之舉,都讓這幅畫更加的真實,是否也代表了此時畫者的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的心境。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哪怕是這冷漠無情的風雨。

▲《萊斯附近的海景》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梵古 1888 梵古博物館藏

《萊斯附近的海景》是前面提到的另一幅海景,創作于1888年夏。油畫中廣袤的大海與孤寂的小船,使得畫面產生一種空間的分離感,仿佛海浪與船隻存在於兩個不同的維度,卻相交於一個平面內。遼闊、寧靜、孤獨三種不同的視覺感受同時存在於這幅油畫中。而整幅畫作灰冷色調,也是梵古奮不顧身對於藝術的畢生追求。

「 在紐恩南的時代 」

▲《離開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梵古 1884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離開尼厄嫩教堂》和《斯海弗寧恩的海景》一樣也是梵古繪製的首批油畫作品,是梵古紐恩南時期的作品。在1883年底,梵古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恩南,在這裡的兩年時間裡,梵古苦練素描技巧,在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吃土豆的人》 the potato eaters 梵古 1885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之後創作了許多畫面深沉,有極強鄉土氣息的作品,比如說這幅失而復得的《離開尼厄嫩教堂》。這幅畫其實是為他母親而作,那一年,她折斷股骨,終日躺在床上,於是梵古畫了這幅畫送給母親做禮物,希望她早日康復。不過畫上的尼厄嫩教堂也與他父親相關,因為他的父親正是荷蘭歸正教會的牧師,因此,這幅畫對他而言有了不同尋常的感情寄託。

在1884年剛創作這幅畫的時候,畫上最初是沒有人物的,除了一個農婦,畫面上那一群人是後來才畫上去的,而且其中一名農婦身穿喪服。為何梵古作出此改動?因為梵古的父親在1885年開春時因中風去世,所以他重新修飾,添加了穿著喪服做禮拜的場面以示紀念。

▲《靜物?聖經》 梵古 1885

父親過世的事情,梵古不願和別人多談,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著這份沉重,並且畫下了父親經常帶在身邊的聖經。那敞開的書本總是讓他想起父親在光影中誦讀的樣子。在梵古自傳中他這樣寫道:“儘管我們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他畢竟是我愛的父親。”

「 最後的教堂作品 」

▲《聖保羅精神病院的教堂》view of the church of saint-paul-de-mausole 梵古 1889

在1889年5月,梵古進入精神病院,並在清醒時繼續作畫。期間創作了那副著名的冰藍色調《自畫像》,這也是梵古在最後痛苦掙扎的歲月裡完成的作品。在梵古37年的人生中,大部分日子孑然獨處,周圍既無朋友也無夥伴。

對梵古來說,幾乎沒有人可以讓他傾訴心聲,沒有人可以讓他與之講述自己的歡樂與痛苦,沒有人可以分享他的抱負和夢想,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把他們通過畫筆描繪出來。卻又得不到世人的欣賞,對於畫者來說,這無疑是很殘忍的打擊。

▲《自畫像》self-portrait 梵古 1889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用盤旋的冰藍色連續曲線描繪出呼喊的背景,專注堅定的神情與流動變化的背景形成對比。而梵古他自己的眼神,仿佛能把一個人穿透一般。他的臉龐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梵古自畫像中的氣質性光彩,為的是暗示自己要恢復信心,重新回到畫家群體的環境中去。

在給弟弟提奧的心中他寫道:“一個人畢竟不應該僅僅作畫,他還必須跟人見面,必須不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與別人的接觸給自己補充思想內容。”

▲《奧維爾的教堂》the church in auvers 梵古 1890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在奧賽博物館參觀的時候,除了上面那副《自畫像》之外,還有一幅藏青色調的教堂作品,也是梵古最後的一幅教堂。奧維爾的教堂是梵古在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時的回憶,所以看起來有些童話世界的既視感。

幽藍色的夜空用粗短的線條來刻畫,呈現出旋渦狀。教堂呈現著紫羅蘭色調,彩色的玻璃窗上閃著亮光,紫色和橙色相間的屋頂映襯著純藍的天空。畫面的前面有著一些暖綠色植物和花卉,粉紅色的陽光照射“V”形的道路,冷暖的強烈對比和部分點彩的技法,讓畫面產生自然的流動和視覺的衝擊。

▲《多比尼花園》 梵古 1890

在最後的奧維爾時期,梵古的畫以深青色、藏青色為主。這是他對於社會的不理解所作的抗爭,對於真善美所作的追求,還有生存中的苦惱與歡樂,似乎都孕育在這天空的蔚藍裡面了。

「 告別的烏鴉 」

▲《烏鴉群飛的麥田》 wheatfieldwith crows梵古 1890 荷蘭梵古博物館藏

看著“V”形的道路不禁想到了“梵古自殺預告作品”——《烏鴉群飛的麥田》。在這裡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不過此時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鬱,烏雲密佈的黑藍色天空,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

一群淩亂低飛的烏鴉,消失於天際,又仿佛從天際間飛過來,加上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畫面顯得極度騷動與亢奮。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口開了一槍。

▲《烏雲密佈的天空下的麥田》 梵古 1890

梵古由紐南恩的教堂開始,經過不同的時期,最後走到奧維爾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繪畫的旅程。從深沉的灰暗色系到色調明亮的後印象派,印象主義讓他的調色板明亮了起來,但是梵古未曾改變的是自己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不管是創作還是對別人。

少年的梵古

在紛繁複雜的俗世上,他是個單純的孩子,而在自己的色彩空間中,他又是充滿使命感的藝術大師,“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是的,他做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