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協力廠商支付牌照——想說愛你不容易

伴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 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地位日益突出, 協力廠商支付牌照更是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核心。

目前, 國內協力廠商支付監管力度持續加大, 支付行業市場壟斷格局凸顯, 支付牌照發放管道早已關閉, 而前期的支付許可證相繼面臨續展, 協力廠商支付牌照已然進入存量洗牌階段。 未來, 支付牌照的數量將進一步壓縮, 而牌照含金量將進一步提升, 圍繞支付牌照的並購整合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唯有真正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站到最後。

一、國內協力廠商支付牌照進入“洗牌”階段

新一輪協力廠商支付牌照“洗牌”深入推進, 已出現多家淘汰出局者。 2011年5月, 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第一批27張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申請, 此後又陸續通過8個批次牌照的申請, 截止到2015年底, 中國人民銀行9個批次共批准了271張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申請。

隨著協力廠商支付牌照5年有效期的相繼到來, 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面臨新一輪續展的審批。 截至目前, 央行共已經公示註銷了24張協力廠商支付牌照, 市場上僅剩下有效牌照247張。

表1我國協力廠商支付牌照審批及續展狀況

二、支付寶、財付通壟斷地位日益凸顯,

中小支付機構面臨生存考驗

隨著協力廠商支付市場競爭的加劇, 大型支付機構如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和QQ錢包)憑藉其廣泛的客戶基礎所占支付市場比重不斷擴大, “強者恒強”成為協力廠商支付行業準確寫照。 目前, 移動互聯網寡頭憑藉其廣泛的應用場景聚合能力佔據著絕大多數的客戶資源, 在協力廠商支付市場份額中佔據著絕對霸主的地位。 2016年我國移動支付規模達157.6萬億元, 其中支付寶與財付通兩大巨頭交易規模市場份額達94%, 其在應用場景聚合以及消費流量上的壟斷幾乎難以撼動。 2017年第一季度, 中國協力廠商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2.7萬億, 其中支付寶與財付通共計市場交易額達20.9億元,

占比達92%。

圖1 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協力廠商支付市場份額情況

行業競爭加劇, 支付市場的寡頭格局已然成型, 留給中小型支付企業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支付寶與財付通作為國內協力廠商支付領域的絕對霸主, 除傳統的網購、充值等經營範圍,

其業務領域愈發呈現出全方位延展趨勢;加之二維碼技術的便利, 基於銀行卡的POS機支付也開始形同虛設, 對於兩大巨頭向社會全領域延伸更是如虎添翼, 而中小型支付機構市場不斷萎縮, 甚至面臨淘汰出局。 儘管目前市場上有效的協力廠商支付剩下247張, 但其中大部分牌照擁有企業長期以來經營存在的種種問題, 一部分企業的協力廠商支付牌照並未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 大多數中小支付機構的未來發展前景並不明朗。

嚴峻的生存環境使得絕大數中小微支付機構開始尋求各自的夾縫生存之道, 部分支付架構完成業務轉型進而獲得一線生機, 而部分機構卻選擇打政策法規的“擦邊球”, 通過非法挪用或佔用沉澱資金等途徑謀利。 那麼,隨之而來的必將是國家的監管與懲處。

三、協力廠商支付監管趨嚴,行政處罰與牌照審慎雙管齊下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協力廠商支付規範性政策頻出,不斷加強對支付機構監管,營造出協力廠商支付良好氛圍。近年來,央行陸續在銀行卡收單外包、支付牌照續展、銀行卡清算、網路支付、二維碼支付等眾多領域出臺相應規範性政策檔,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表2部分國內協力廠商支付相關政策檔概況

自從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爆發重大風險事件以來,監管層的處罰頻率和力度明顯增加。2017年以來,央行已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開出多張罰單,部分罰單達到百萬級以上。2017年5月,央行給財付通和支付寶兩大支付巨頭各自開出3萬元監管罰單,雖然罰款金額不大,但透露出央行對於整頓協力廠商支付市場亂象的決心。

表3 2017年央行對於部分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處罰資訊

央行加強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市場監管力度,不僅針對日常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違規問題開出罰單,對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續展審查更加謹慎,更是撤銷多家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的支付資質。2015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文件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流程、提交材料等環節,以此引導現有支付牌照企業續展申請工作。

2016年12月20日,央行第三批支付牌照續展結果公示,上海通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因違反《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的通知》規定(通過偽造、變造、隱匿資料等手段故意規避監管要求,或惡意拒絕、阻礙檢查監督的)而不予續展,這也是首次出現不予續展情形。2017年6月26日,央行公佈第四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結果,其中9張未通過續展,2家支付機構因為違規而縮減業務範圍。除以上9張牌照未能續展,另有4張牌照已經註銷(1張主動註銷,3張因為違規被註銷)。

圖2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續展流程及相關材料

央行的支付牌照續展結果也折射出未來協力廠商支付的發展態勢。首先是審批更加嚴格,支付牌照數量減少。在央行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品質、有序發展”原則下,部分支付機構的支付牌照合併;而對於違反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許可證》續展工作的通知中規定的企業,則直接不予續展,可以預見,接下來支付牌照的數量將進一步縮減。其次是支付業務整體的優化特徵明顯。財付通、快錢、銀盛、網銀線上等在牌照續展中都主動終止了固定電話支付業務,易寶、迅付、匯付、上海德頤均在牌照續展中停止其在某些省市開展業務,整體上看,國內支付市場呈現出結構優化特徵。

四、現有支付牌照企業發展之路在何方

圍繞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的並購整合將成為未來支付領域的重要趨勢。協力廠商支付的強監管將成為新常態,而隨著牌照數量持續減少,現存牌照的含金量將持續上升。一方面,國內協力廠商支付監管力度加大,加之行業內支付機構巨頭長期霸佔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小微獲得支付牌照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業務轉型成為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對於週邊大型集團企業而言,支付閉環是實現生態閉環最好的解決方案,支付牌照成為關乎交易閉環構建成敗的核心,而央行早已經暫停了支付牌照的發放,形成政策壁壘,為了業務佈局、拓展互聯網金融,並購整合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成為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

現有支付牌照將進入存量的洗牌期,事實上,京東、海爾、唯品會、平安、美的、萬達、小米、美團點評等公司就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得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已有30餘家支付機構被收購。可以預見,有資本實力、資源優勢、技術能力、合規意識和發展前景的機構,將有望成為未來支付牌照的擁有者,並更好地發揮出支付牌照的市場效能。

賽迪觀點:綜合看來,協力廠商支付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將進一步推動國內支付行業規範化;支付寶、財付通等壟斷支付行業的格局成型,中小微支付機構面臨競爭壓力,業務轉型成為必然選擇;支付牌照數量“只減不增”,加之週邊大型集團企業迫切交易閉環願景,支付牌照收購、合併或將變成常態化。協力廠商支付行業已進入大浪淘沙階段,唯有真正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站到最後。

那麼,隨之而來的必將是國家的監管與懲處。

三、協力廠商支付監管趨嚴,行政處罰與牌照審慎雙管齊下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協力廠商支付規範性政策頻出,不斷加強對支付機構監管,營造出協力廠商支付良好氛圍。近年來,央行陸續在銀行卡收單外包、支付牌照續展、銀行卡清算、網路支付、二維碼支付等眾多領域出臺相應規範性政策檔,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表2部分國內協力廠商支付相關政策檔概況

自從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爆發重大風險事件以來,監管層的處罰頻率和力度明顯增加。2017年以來,央行已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開出多張罰單,部分罰單達到百萬級以上。2017年5月,央行給財付通和支付寶兩大支付巨頭各自開出3萬元監管罰單,雖然罰款金額不大,但透露出央行對於整頓協力廠商支付市場亂象的決心。

表3 2017年央行對於部分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處罰資訊

央行加強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市場監管力度,不僅針對日常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違規問題開出罰單,對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續展審查更加謹慎,更是撤銷多家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的支付資質。2015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文件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流程、提交材料等環節,以此引導現有支付牌照企業續展申請工作。

2016年12月20日,央行第三批支付牌照續展結果公示,上海通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因違反《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的通知》規定(通過偽造、變造、隱匿資料等手段故意規避監管要求,或惡意拒絕、阻礙檢查監督的)而不予續展,這也是首次出現不予續展情形。2017年6月26日,央行公佈第四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結果,其中9張未通過續展,2家支付機構因為違規而縮減業務範圍。除以上9張牌照未能續展,另有4張牌照已經註銷(1張主動註銷,3張因為違規被註銷)。

圖2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續展流程及相關材料

央行的支付牌照續展結果也折射出未來協力廠商支付的發展態勢。首先是審批更加嚴格,支付牌照數量減少。在央行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品質、有序發展”原則下,部分支付機構的支付牌照合併;而對於違反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許可證》續展工作的通知中規定的企業,則直接不予續展,可以預見,接下來支付牌照的數量將進一步縮減。其次是支付業務整體的優化特徵明顯。財付通、快錢、銀盛、網銀線上等在牌照續展中都主動終止了固定電話支付業務,易寶、迅付、匯付、上海德頤均在牌照續展中停止其在某些省市開展業務,整體上看,國內支付市場呈現出結構優化特徵。

四、現有支付牌照企業發展之路在何方

圍繞協力廠商支付牌照的並購整合將成為未來支付領域的重要趨勢。協力廠商支付的強監管將成為新常態,而隨著牌照數量持續減少,現存牌照的含金量將持續上升。一方面,國內協力廠商支付監管力度加大,加之行業內支付機構巨頭長期霸佔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小微獲得支付牌照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業務轉型成為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對於週邊大型集團企業而言,支付閉環是實現生態閉環最好的解決方案,支付牌照成為關乎交易閉環構建成敗的核心,而央行早已經暫停了支付牌照的發放,形成政策壁壘,為了業務佈局、拓展互聯網金融,並購整合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成為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

現有支付牌照將進入存量的洗牌期,事實上,京東、海爾、唯品會、平安、美的、萬達、小米、美團點評等公司就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得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已有30餘家支付機構被收購。可以預見,有資本實力、資源優勢、技術能力、合規意識和發展前景的機構,將有望成為未來支付牌照的擁有者,並更好地發揮出支付牌照的市場效能。

賽迪觀點:綜合看來,協力廠商支付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將進一步推動國內支付行業規範化;支付寶、財付通等壟斷支付行業的格局成型,中小微支付機構面臨競爭壓力,業務轉型成為必然選擇;支付牌照數量“只減不增”,加之週邊大型集團企業迫切交易閉環願景,支付牌照收購、合併或將變成常態化。協力廠商支付行業已進入大浪淘沙階段,唯有真正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站到最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