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轉轉會女主人成琳:有些情感只能從手中傳遞

初見成琳, 她上穿一件黑色夾克, 下搭一條印花長裙,剛柔並濟的造型也與她的性格十分相符。 那是一個霧霾的午後, 太陽被陰霾緊緊遮住,

多少讓人心情憋悶。 但當在轉轉會工作室一起坐下暢聊關於手作這件事時, 大家依然滿懷期待與興奮。 尤其成琳本人, 她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 是抱著篤信的心態來做的, 是執念地認為有些情感只能從人類的手中傳遞出去, 她會說:“不可否認, 工業革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但人是萬物之靈的原因在於手, 因為從手開始, 手腦並用, 創造力從這裡開始。 ”

轉轉會女主人成琳

回歸最初匠人的手藝之美

翻看成琳的朋友圈, 你會發現她總以“轉轉會”女主人的身份撰寫文章, 她喜歡收藏, 也熱愛分享, 因朋友的一句話而萌生了創建“轉轉會”手作分享平臺的想法。 作為建築學博士, 成琳對於大工業時期的建築設計理念如數家珍, 不過也許是對其太過深入的瞭解與熟悉, 反而激發了她關於人體工程美學, 關於回歸到最初匠人手藝之美的情愫。

“2013年的時候, 轉轉會還不是一個平臺。 我們就是一群對美學有共同信仰的組織。 彼時, 當我與周圍的藝術家、收藏家朋友聊天時,

我們也會對來自日本的某些精緻手工藝作品和設計表示由衷的讚歎。 其實, 設計師和藝術家都非常清楚, 這背後的工藝種類與工匠技藝, 甚至是思維邏輯的方式方法, 均來自中國。 我們也會問自己, 問題出在哪裡?”成琳說, 思考之後, 她就果斷地做起合作了。

手作的美在於心與時間

按成琳的話說, 轉轉會過去一直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 “我也會舉辦沙龍, 邀請交往甚密的朋友來此小聚。我們的聚會很私密,不對外開放,並且我們聊天的話題,也都是業內人比較關心和在意的。”在一次聚會上,當時任職北京國際設計周副主委的曾輝先生對成琳說,當下中國買手店中,大量充斥著仿製的器物,形式很美好,使用很槽糕。手工藝品不等同於只具有鑒賞作用的藝術品,它還需要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所謂民藝品,就是以民間的工藝製作出來的日常生活器物,那些器物具有特殊的溫潤質感,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可是,在目前全球化浪潮之下,文化容易失去民族、地域的特色,那些原來根植于傳統與常民生活裡的文化及美學價值,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失去了獨特性。如果要恢復民族與地域的文化特質,只有透過日用器皿,尤其是餐桌上的食器,才能讓民族文化以及地方特色,重新回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為此,成琳分享了一個自己的使用經歷。“我曾經買了一把茶壺,你知道,喝茶是國人的一大愛好,有一把心愛的茶壺是件多麼讓人受用和可心的事情。我當時在那間店內一眼就看上了其中一款形式古樸的茶壺,二話不說就買回去了。但是在我實際使用它的時候,那美感真是大打折扣,水總是從壺嘴漏出,倒一次水漏一次水。所以它的美都停留在外表,它的內心是不美麗的。”

怎樣才能使得一件手工藝品從裡到外都是美的?它還需要心與時間。“我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回到鑽木取火的年代,我想說的是,當代設計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批量生產,但在批量生產的時候,設計師對材質的把握,對形式的熟知,對顏色的掌控,並不再像前人那樣有深刻的理解,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手去體會。”成琳還是堅持用茶壺做例子,“用手製作的過程是一個反復積累經驗的過程。

今日的設計師用電腦繪圖做3D列印,造型一件器物輕而易舉,但設計師如果不理解壺嘴的弧度與倒水的功能有關,就無法設計出一把好壺。因為之後的工序是機械製作。而匠人是用手捏制茶壺,壺嘴上揚的曲度,壺身的成水量,都是靠之前的經驗所得。用時間積累下來的經驗會回饋到匠人手中正在捏制的這把茶壺中,這才是它美的所在。”

在成琳看來,手作是讓自己靜下來思考的一種方式,也是感受到自然以及事物價值的手段,是符合人本性的一種生活理念。在她的邏輯中,不真實的生活感受與體驗,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而手作最重要的意義便是能讓人真真實實地生活,並在這樣的實踐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Q&A

Q:您認為手作對於現代人來說,它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A:我堅持的是,人類不要變成機器,人們要對生活的美學有所感觸,要有感知。如果你經常看科幻電影,你會發現鏡頭下的機器人,或者我們直接說AI好了,是沒有感情的。它們不知道畢 加索為什麼會成為那麼厲害的藝術家,不知道他畫中所要表達的意象與情感,這些AI都不會理解的。具體到人,人類最初是因為有了雙手的勞動才創造出了輝煌的歷史與文化。

Q:手作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這個節奏適用現代社會嗎?

A:因為手作慢,你才會體悟到生活當中的那些點滴。在手作的過程中,人與器物之間會發展出親密的關係,這個深厚情誼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我們用社交網路可以很快速地聯絡到某個人,很迅速地促成某件事,但我們離別時也是急速地揮揮手說句所謂的再見。這種感覺真的好嗎?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異常脆弱,人與與環境的關係變成赤裸裸的實用主義,長遠的發展價值從未閃現在我們的腦中,一切都變成一種“用過即丟”的關係。所以選擇或者復興手作,即是恢復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本該有的親密關係,長此下去,人還會慢慢學會克制,這點也是發展的關鍵所在。

Q:在這之後,對於手作還有哪些新計畫新專案?

A:我希望手作之美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就需要我們更加多頻次的舉辦展覽與工藝展示。去年我們去里斯本參加國際手作博覽會,到了以後才發現,這裡的手作人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而不是我們經常提及的老匠人的概念。我看到國外的很多年輕人,他們從事藝術學習與創作,先學傳統再用創意研發手作,都擁有一手好的工匠本領。這是一種國際化的良性發展趨勢,我希望通過搭建這樣的平臺,舉辦國際手作之美博覽會,讓國內年輕人的作品引入到國際市場,推出設計師進駐計畫,讓他們與我們的傳統手藝人進行交流,這樣一來,說不定還會生髮出更具創造力的手作作品。

策劃/宋曉鳴 編輯&文/劉玉 攝影/劉佳

━━━━━

合作請聯繫:

sun_sabrina@sina.cn

優品新媒體中心

主編:宋曉鳴

編輯總監:劉靜

運營總監:孫欣

首席編輯:YU

編輯:Miga

美編:韓蕾

優品

獨立品味 私人定制

邀請交往甚密的朋友來此小聚。我們的聚會很私密,不對外開放,並且我們聊天的話題,也都是業內人比較關心和在意的。”在一次聚會上,當時任職北京國際設計周副主委的曾輝先生對成琳說,當下中國買手店中,大量充斥著仿製的器物,形式很美好,使用很槽糕。手工藝品不等同於只具有鑒賞作用的藝術品,它還需要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所謂民藝品,就是以民間的工藝製作出來的日常生活器物,那些器物具有特殊的溫潤質感,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可是,在目前全球化浪潮之下,文化容易失去民族、地域的特色,那些原來根植于傳統與常民生活裡的文化及美學價值,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失去了獨特性。如果要恢復民族與地域的文化特質,只有透過日用器皿,尤其是餐桌上的食器,才能讓民族文化以及地方特色,重新回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為此,成琳分享了一個自己的使用經歷。“我曾經買了一把茶壺,你知道,喝茶是國人的一大愛好,有一把心愛的茶壺是件多麼讓人受用和可心的事情。我當時在那間店內一眼就看上了其中一款形式古樸的茶壺,二話不說就買回去了。但是在我實際使用它的時候,那美感真是大打折扣,水總是從壺嘴漏出,倒一次水漏一次水。所以它的美都停留在外表,它的內心是不美麗的。”

怎樣才能使得一件手工藝品從裡到外都是美的?它還需要心與時間。“我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回到鑽木取火的年代,我想說的是,當代設計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批量生產,但在批量生產的時候,設計師對材質的把握,對形式的熟知,對顏色的掌控,並不再像前人那樣有深刻的理解,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手去體會。”成琳還是堅持用茶壺做例子,“用手製作的過程是一個反復積累經驗的過程。

今日的設計師用電腦繪圖做3D列印,造型一件器物輕而易舉,但設計師如果不理解壺嘴的弧度與倒水的功能有關,就無法設計出一把好壺。因為之後的工序是機械製作。而匠人是用手捏制茶壺,壺嘴上揚的曲度,壺身的成水量,都是靠之前的經驗所得。用時間積累下來的經驗會回饋到匠人手中正在捏制的這把茶壺中,這才是它美的所在。”

在成琳看來,手作是讓自己靜下來思考的一種方式,也是感受到自然以及事物價值的手段,是符合人本性的一種生活理念。在她的邏輯中,不真實的生活感受與體驗,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而手作最重要的意義便是能讓人真真實實地生活,並在這樣的實踐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Q&A

Q:您認為手作對於現代人來說,它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A:我堅持的是,人類不要變成機器,人們要對生活的美學有所感觸,要有感知。如果你經常看科幻電影,你會發現鏡頭下的機器人,或者我們直接說AI好了,是沒有感情的。它們不知道畢 加索為什麼會成為那麼厲害的藝術家,不知道他畫中所要表達的意象與情感,這些AI都不會理解的。具體到人,人類最初是因為有了雙手的勞動才創造出了輝煌的歷史與文化。

Q:手作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這個節奏適用現代社會嗎?

A:因為手作慢,你才會體悟到生活當中的那些點滴。在手作的過程中,人與器物之間會發展出親密的關係,這個深厚情誼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我們用社交網路可以很快速地聯絡到某個人,很迅速地促成某件事,但我們離別時也是急速地揮揮手說句所謂的再見。這種感覺真的好嗎?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異常脆弱,人與與環境的關係變成赤裸裸的實用主義,長遠的發展價值從未閃現在我們的腦中,一切都變成一種“用過即丟”的關係。所以選擇或者復興手作,即是恢復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本該有的親密關係,長此下去,人還會慢慢學會克制,這點也是發展的關鍵所在。

Q:在這之後,對於手作還有哪些新計畫新專案?

A:我希望手作之美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就需要我們更加多頻次的舉辦展覽與工藝展示。去年我們去里斯本參加國際手作博覽會,到了以後才發現,這裡的手作人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而不是我們經常提及的老匠人的概念。我看到國外的很多年輕人,他們從事藝術學習與創作,先學傳統再用創意研發手作,都擁有一手好的工匠本領。這是一種國際化的良性發展趨勢,我希望通過搭建這樣的平臺,舉辦國際手作之美博覽會,讓國內年輕人的作品引入到國際市場,推出設計師進駐計畫,讓他們與我們的傳統手藝人進行交流,這樣一來,說不定還會生髮出更具創造力的手作作品。

策劃/宋曉鳴 編輯&文/劉玉 攝影/劉佳

━━━━━

合作請聯繫:

sun_sabrina@sina.cn

優品新媒體中心

主編:宋曉鳴

編輯總監:劉靜

運營總監:孫欣

首席編輯:YU

編輯:Miga

美編:韓蕾

優品

獨立品味 私人定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