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好聽,但她的的發源地,知道的人真不多

認識密祉, 是因為那首馳名中外的民歌《小河淌水》, 還有名聞遐邇的花燈。 初到密祉, 是草長鶯飛二月天。 金色陽光很隨意地塗抹在高原之上。 天空藍得讓人心痛, 明淨、單純, 令人嚮往。

哎!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 《小河淌水》, 是中國民歌皇冠上的一顆最明亮的鑽石。

《小河淌水》是中國文化的音樂與自然之美神,

積數千年之功夫與修行, 才修成的現代真身。 《小河淌水》是雲南的第一名牌, 聽了以後你就永遠也忘不了雲南, 就覺得雲南真美、真了不起;聽了以後, 雲南的雲煙或雲腿, 都可有可無;甚至版納、麗江、大理, 也不一定要看了。

纏綿悠遠的曲調和所描寫的愛情故事, 不知牽動了多少聽眾的心, 這首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雲南民歌《小河淌水》,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但它《小河淌水》的發源地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彌祉山鄉, 知道的人卻不多。

一直有個隱秘的心事, 去彌渡, 看那《小河淌水》的地方。

一個陽光燦爛的冬日,我走進了“小河淌水”的源頭,見識了當年“茶馬文化”的景觀。彌祉是彌渡縣以南30多公里的一個山鄉,四周群山環抱,阡陌縱橫。如今,文盛街上300多戶人家,1200多人口,居住在一裡多長的古街兩旁。

這裡是“小河淌水”的源頭———彌渡縣密祉鄉永和村委會文盛街。這裡是“茶馬古道”西線彌渡境內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集鎮。這裡保留著許多當年“茶馬文化”的遺跡。

密祉,這是一個群峰環繞的山間小盆地。其間有條塊分割的田疇,有星星點點的村落,有茶馬古道的遺跡。

在這個春天裡,明黃、碧綠、淡藍、猩紅、暗紫,這些顏色,將這個小小的盆地染得豐富多彩,如同一曲輕快的旋律,充滿著愉悅與希望,彰顯著向上生長的活力。

我愜意地深呼吸,品嘗著田野中拂來的輕風,這風裡有山中杜鵑花的味道、有青蠶豆的味道、有油菜花的味道、有泥土的味道,還有“密祉豆腐”特有的味道,在城裡變得遲鈍的嗅覺與味覺,此刻卻異常靈敏。

文盛街就靜臥在山腳下,兩邊房舍鱗次櫛比,層層疊疊。沿著街道中心用石條鋪成的長街路面走去,當年馬幫踏陷的石條歷歷在目。已失去了光澤的青石板街面,在歪歪斜斜相互擁擠的房屋間向前延伸著,朋友告訴我:“這一路被馬幫踏陷的石條,叫做‘引馬石’。

在村民指引下,我來到了一個成為廢墟的房屋前:“這裡,便是被譽為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先生的家。”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出自尹宜公先生的口和手,與他的家鄉文盛街正是“花燈之鄉”的源頭,他的家鄉流淌的小河———亞溪河被譽為“小河淌水”之源,使他從小受到花燈歌舞的薰陶,是分不開的。

順街走去,路邊修葺一新的魁星閣下,剛剛放學的幾個小孩正在這裡嬉戲。魁星閣上方的“文明閣”橫匾十分醒目。兩邊的對聯寫著:“翰院書香取文章學士,魁星助筆盼金榜題名。”據考證,文盛街上,的確出了不少書香門弟。

出了街口,在一條歡快的小溪前,嘎然止住了腳步。踏上水泥的橋面,一座兩層的亭樓矗立在橋的那端,一塊披著早已失掉顏色的紅綢的匾額掛在上面,上書“小河淌水”四個大字,不知是在描繪眼前的景色,還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

再往前走,來到村頭,只見龍鳳橋旁,有一尊石雕“獨角獸”,亞溪河旁,有一眼十分珍奇的“珍珠泉”……這一切,使“小河淌水”的源頭,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夕陽西下,古道上傳來陣陣清脆悠揚的馬鈴聲。文盛街馬店的老闆手裡托著水煙筒,出出進進地交代店小二抬出切好的馬料,給石缸加滿飲馬的泉水。安頓好馬匹後,累了一天的趕馬人信步走上古老的街道,買米、買布……熱鬧如同趕集。

夜幕降臨,在火把、油燈的照明下,文盛街進入了一個燈火輝煌的夜晚…… 古老的街道夜來人喊馬嘶,曉時馬鈴叮噹。密祉鄉文盛街73歲老人李澤昌繪聲繪色的描述,把我帶回這個昔日熱鬧的古道驛站。

文盛街的起點是珍珠泉,趕馬老倌們經常吃水的地方。泉水清汪汪的,汩汩地從泉底岩層往上冒,確實像串串的珍珠。珍珠泉旁邊就是那條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名曲《小河淌水》所歌唱的那條小河。

我想,趕馬老倌在這兒歇口氣喂馬水的時候,咋個也不會想到這條小河會因一首山歌而騰譽寰宇吧!不過這條小河真是美的,河面儘管不寬,但河水源出崇山,平緩瀲灩,如月華流光,河床平沙細軟,怪石參差,兩岸花草成渠,嘉禾遍野,難怪曾經有一位少女會在此河畔明眸善睞,情思萬端,於是一首山歌的清音響徹月夜,情愫穿透時空。

入夜,我站在亞溪河畔,仰望春夜星空。在城裡,我是不看星星的,天空永遠那麼模糊,掩沒在曖昧的霓虹中。而在這裡,星空如一幅綴滿了白花的紮染布,輕柔地低垂,深邃卻又觸手可及。

潺潺的水聲在我耳畔呢喃,微風在我耳畔沉吟。仿佛有憂傷的歌聲,從桂花箐傳來:

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一個陽光燦爛的冬日,我走進了“小河淌水”的源頭,見識了當年“茶馬文化”的景觀。彌祉是彌渡縣以南30多公里的一個山鄉,四周群山環抱,阡陌縱橫。如今,文盛街上300多戶人家,1200多人口,居住在一裡多長的古街兩旁。

這裡是“小河淌水”的源頭———彌渡縣密祉鄉永和村委會文盛街。這裡是“茶馬古道”西線彌渡境內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集鎮。這裡保留著許多當年“茶馬文化”的遺跡。

密祉,這是一個群峰環繞的山間小盆地。其間有條塊分割的田疇,有星星點點的村落,有茶馬古道的遺跡。

在這個春天裡,明黃、碧綠、淡藍、猩紅、暗紫,這些顏色,將這個小小的盆地染得豐富多彩,如同一曲輕快的旋律,充滿著愉悅與希望,彰顯著向上生長的活力。

我愜意地深呼吸,品嘗著田野中拂來的輕風,這風裡有山中杜鵑花的味道、有青蠶豆的味道、有油菜花的味道、有泥土的味道,還有“密祉豆腐”特有的味道,在城裡變得遲鈍的嗅覺與味覺,此刻卻異常靈敏。

文盛街就靜臥在山腳下,兩邊房舍鱗次櫛比,層層疊疊。沿著街道中心用石條鋪成的長街路面走去,當年馬幫踏陷的石條歷歷在目。已失去了光澤的青石板街面,在歪歪斜斜相互擁擠的房屋間向前延伸著,朋友告訴我:“這一路被馬幫踏陷的石條,叫做‘引馬石’。

在村民指引下,我來到了一個成為廢墟的房屋前:“這裡,便是被譽為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先生的家。”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出自尹宜公先生的口和手,與他的家鄉文盛街正是“花燈之鄉”的源頭,他的家鄉流淌的小河———亞溪河被譽為“小河淌水”之源,使他從小受到花燈歌舞的薰陶,是分不開的。

順街走去,路邊修葺一新的魁星閣下,剛剛放學的幾個小孩正在這裡嬉戲。魁星閣上方的“文明閣”橫匾十分醒目。兩邊的對聯寫著:“翰院書香取文章學士,魁星助筆盼金榜題名。”據考證,文盛街上,的確出了不少書香門弟。

出了街口,在一條歡快的小溪前,嘎然止住了腳步。踏上水泥的橋面,一座兩層的亭樓矗立在橋的那端,一塊披著早已失掉顏色的紅綢的匾額掛在上面,上書“小河淌水”四個大字,不知是在描繪眼前的景色,還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

再往前走,來到村頭,只見龍鳳橋旁,有一尊石雕“獨角獸”,亞溪河旁,有一眼十分珍奇的“珍珠泉”……這一切,使“小河淌水”的源頭,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夕陽西下,古道上傳來陣陣清脆悠揚的馬鈴聲。文盛街馬店的老闆手裡托著水煙筒,出出進進地交代店小二抬出切好的馬料,給石缸加滿飲馬的泉水。安頓好馬匹後,累了一天的趕馬人信步走上古老的街道,買米、買布……熱鬧如同趕集。

夜幕降臨,在火把、油燈的照明下,文盛街進入了一個燈火輝煌的夜晚…… 古老的街道夜來人喊馬嘶,曉時馬鈴叮噹。密祉鄉文盛街73歲老人李澤昌繪聲繪色的描述,把我帶回這個昔日熱鬧的古道驛站。

文盛街的起點是珍珠泉,趕馬老倌們經常吃水的地方。泉水清汪汪的,汩汩地從泉底岩層往上冒,確實像串串的珍珠。珍珠泉旁邊就是那條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名曲《小河淌水》所歌唱的那條小河。

我想,趕馬老倌在這兒歇口氣喂馬水的時候,咋個也不會想到這條小河會因一首山歌而騰譽寰宇吧!不過這條小河真是美的,河面儘管不寬,但河水源出崇山,平緩瀲灩,如月華流光,河床平沙細軟,怪石參差,兩岸花草成渠,嘉禾遍野,難怪曾經有一位少女會在此河畔明眸善睞,情思萬端,於是一首山歌的清音響徹月夜,情愫穿透時空。

入夜,我站在亞溪河畔,仰望春夜星空。在城裡,我是不看星星的,天空永遠那麼模糊,掩沒在曖昧的霓虹中。而在這裡,星空如一幅綴滿了白花的紮染布,輕柔地低垂,深邃卻又觸手可及。

潺潺的水聲在我耳畔呢喃,微風在我耳畔沉吟。仿佛有憂傷的歌聲,從桂花箐傳來:

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