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騰訊創始人陳一丹退休後轉做慈善,捐贈25億港幣創立“一丹獎”

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過去幾年捐出數十億元資金, 投入教育和公益事業。 作為辦學人, 他深知教育給社會帶來希望, 但征途漫漫, 耐心和鼓勵必不可少;作為慈善家, 他說, 公益要超越情感, 呼喚理智。

3000萬港元!全球最大國際教育獎項誕生。

2017年9月19日, 在香港灣仔君悅酒店, 騰訊主要創辦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 揭開了“一丹獎”獎金金額及首屆獲獎者謎底。

站在演講臺上, 陳一丹說:“教育改變了我的生命, 也是我一生的志業。 我認為自己能做的最好的事, 就是支持正在致力改變人們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教育者。

一丹獎公佈獲獎人發佈會現場

2013年, 陳一丹宣佈從騰訊首席行政官任上退休, 此後他將生活重心轉移到教育和公益事業上。 如今, 陳一丹成為全球最大國際教育獎項創始人, 而他的身份也從互聯網公司創始人, 轉型成為一名慈善家、辦學人。


根據福布斯2017年中國慈善榜統計, 陳一丹以23.7億元的年度現金捐贈總額晉升“首善”。 位列二、三位的是恒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和盛大集團的陳天橋雒芊芊夫婦, 現金捐贈總額分別為16.6億元和7.9億元。

作為一名慈善家, 陳一丹說, 公益要超越情感, 需要理智, 有效最重要。 作為辦學人, 他深知百年名校, 任重而道遠。 他敬畏人性, 堅信社會進步始于人智, 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起點。

在接受《財約你》訪問當天, 陳一丹用毛筆寫下“一片丹心”。 他說, 這四個字既包含了他的名字, 也代表著他對教育、慈善事業的初心。

“一丹獎”:為未來而來

8月23日, 《財約你》專訪陳一丹當天, 颱風“天鴿”過境深圳。

惡劣天氣沒有影響陳一丹的行程。 下午4點30分, 他身穿黑色中山裝,

準時出現在騰訊大廈37層辦公室。 在此之前, 他剛剛結束了一場與國外教育學者的交流會。

站在辦公室落地窗前, 陳一丹提醒攝影團隊, 可以先拍攝窗外空鏡, 以免惡劣天氣影響後期拍攝。 學習化學和法律出身的陳一丹, 心思嚴謹細膩, 懂得未雨綢繆, 這樣的性格特徵貫穿他的職業生涯。

陳一丹最被外界熟知的身份是, 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 1998年, 他與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曾李青聯合創立了騰訊公司。 作為“騰訊五虎將”之一, 陳一丹的職務是首席行政官, 負責行政、法律、政府關係、人力資源以及公益慈善等多項工作。

13年後的2011年, 日後讓騰訊登上更高舞臺的微信業務嶄露頭角, 騰訊公司的股價每股上漲至100港元。 在那時的陳一丹看來, 公司穩健前行已無問題, 他開始思考如何交棒。

“當時把想法和幾位創始人商量了, 他們很尊重我這個想法, 我們溝通完取得一致意見, 我希望在接下來兩年的時間裡, 不再關注或者管理具體事務, 專注人的培養。 ”陳一丹接受《財約你》訪問時講道。

2013年, 42歲的陳一丹如期卸任, 轉而專注於他感興趣的教育和公益事業。

從學生時代的學生會主席, 到擁有幾萬名員工公司的管理者, 這些經歷讓陳一丹對教育有著更多的思考。

他說, 無論社會、經濟亦或科技等領域, 各種問題最終要依靠人解決, 社會的進步要靠人, 而人才的培養則始於教育, 但教育體系又極為複雜、推動緩慢。

這些問題和思考縈繞在他的腦海。 2013年5月24日夜裡, 陳一丹在日記中寫下一則願望:“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的人文鼓勵獎項, 旨在鼓勵宣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

日記本合上, 陳一丹開啟了“二次創業”。 接下來, 在拜會了諸多全球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之後, 他更加篤定, 這條教育慈善之路值得前行。

1895年11月27日,暮年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遺囑,將他的巨額財富捐獻給祖國瑞典,用於獎勵那些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人們。121年後的2016年,與諾貝爾同為學習化學出身的陳一丹,捐資25億港元,設立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獎項——“一丹獎”。

按照獎項設置,“一丹獎”下設教育研究獎和教育發展獎,表彰教育領域傑出的學術研究和創新。每位獲獎者或團隊將獲得3000萬港元的獎金,其中1500萬港元獎勵獲獎者個人,另外一半則用於支持相關的教育項目。此外,得獎者還將獲得重量約為500克的黃金獎牌。

對於高額的獎勵,陳一丹坦言,教育這麼重要的事情,值得用一個高額的獎金去鼓勵。

陳一丹是出資人,卻沒有讓自己成為獎項的決策者。他從全球找來權威教育界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及國際顧問委員會。他說,所有的決定由獨立評審做出,標準是創新、變革、對於未來具有遠見性和持續性、可複製。獨立評審按照機制做出決定,他尊重這個機制。

對於蜂擁的提名專案,陳一丹表示,哪個專案能夠獲獎,他並沒有話語權。

辦學人陳一丹

在慈善領域格外關注教育行業,陳一丹認為自己的初心來自于祖母的影響。

“她沒有專門給你講大道理,就是遞給你一隻雞蛋,覺得你很努力,笑一笑,拍一拍你的肩膀,你會感到一股愛的力量,親情的力量。”

陳一丹接受《財約你》專訪時說,祖母雖是文盲,但卻非常重視教育。在祖母的支持下,他的父親考上大學、走出農村,改變了他們這代人的生活。

陳一丹和祖母

事實上,在設立“一丹獎”之前,陳一丹已與教育慈善結緣。2006年,武漢的一所獨立學院找到陳一丹,希望他投資。陳一丹最初對這個項目並不感興趣,後來被“公益辦學”這個方式所打動。

“2007年那會,騰訊公司業務挑戰很大,沒有時間理會這些事情。他們跟我說,這是一個公益的最好實驗,有盈利再投回去就行,因為是公益性質,投資額不大,所以決定投資。”陳一丹回憶。

武漢學院成立於2003年,起初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旗下的獨立學院。2007年,陳一丹開始了對武漢學院的捐助。2009年,“一丹教科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通過收購,成為武漢學院唯一的舉辦方。從此,陳一丹有了一個新身份——辦學人。

學生時期的陳一丹

從一開始,陳一丹就將武漢學院視為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他在辦學章程裡承諾不從學校拿走一分錢,並在《辦學許可證》明文固定了下來。以“辦學不取回報”的方式,開啟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

2015年6月,武漢學院第一屆在校生迎來了他們的畢業典禮。陳一丹身著畢業服,站在學生中間。他與學生們一同拋起學士帽,慶祝本科學習的結束。

同時,武漢學院脫離母體,成為華中第一家非營利的民辦本科大學。這一變化向陳一丹拋出新的問題,中國的民辦高等教育應該怎麼走?兩年的研究下來,他意識到,作為辦學人,出資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探索一個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以及營造更好的風氣。

此後數年,陳一丹遊歷歐美名校,汲取經驗。他不諱言,相較于美國的知名私立大學,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學校發展,中國的民辦教育機制仍處於學步狀態。

他有一個願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民辦高校落地,形成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資源,讓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在高等教育面前有更多的選擇。

2016年12月,陳一丹在宣佈了另一個重大消息——湖北一丹大學教育基金會完成首輪共建基金募集,該基金專項致力於支援武漢學院的持續建設和發展。這是中國民辦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捐贈募集,共建基金由熱心教育公益事業的企業家們共同捐贈。

在提供資金的名單上,陳一丹當年創業的夥伴們赫然在列。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捐贈1億元,騰訊主要創始人張志東和騰訊創始團隊成員吳宵光分別捐贈5000萬元和2000萬元。

對於創業夥伴的加入,陳一丹充滿感恩。他說,他們之間不僅僅知根知底,更彼此瞭解,跟這些夥伴合作,無論面臨怎樣的起伏,一起成長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按照陳一丹的設想,藉由這些朋友的支持,武漢學院將成為一所開放的大學,讓更多的人和資源參與捐贈和共建。

科技:教育與公益的新變數

不斷變化的科技浪潮,影響著陳一丹的辦學理念。

2016年,“一丹獎”聯合經濟學人智庫發佈的一份教育報告顯示: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人機結合技術推動下,到2030年,77%的現有工種將會消失。這種巨變也將顛覆全球對人才的需求。

由此,他將武漢學院定位為全球化、應用大學,設置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學體系,讓走入這所學校的學生們在校園中做好準備,迎接新時代的衝擊。

他相信,在科技的推動下,教育體系將發生一場革命。而顛覆的發生,需各方面資源的合力。

“在美國,我們發現,政府投入幾百億美元,其實很少,但是這些資金,配合社會資源或者非政府組織,產生的效果就很大。”陳一丹說。

海外考察下來,陳一丹看到,在不同國家,以科技驅動的教育創新,正蓬勃發展,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量教育科技項目將陸續推出。對於當下慕課(MOOC)網站的發展熱潮,陳一丹密切關注。閒暇時,也會利用慕課網站學習英語。

他說,慕課解放了很多教育資源所達不到的事情,只要硬體可以配合,一堂線上課程可以給所有人聽。但作為一位資深的科技創業者,他提出對慕課的反思。

他說,從2016年資料來看,全球範圍內,互聯網普及率不足50%,約40億人無法上網,也就是說先需要達到硬體標準,才能談線上教育,這是慕課的局限性。此外,線上課程無法替代人與人真實的交流,因為人有靈性,這是人性的方面。

“發現它的局限性,才會有人填補,進步就是這樣來的。”他說。

科技對全球教育帶來衝擊,同樣也是撬動撬動公益事業變革的新變數。生於草莽的中國互聯網正在快速追趕西方,而在與公益結合方面,卻意外地實現彎道超車。

早在2007年,在陳一丹的推動下,騰訊成立騰訊慈善基金會。次年,汶川大地震發生。隨即騰訊的公益平臺發起募捐,幾天之內,集結了30余萬人次的網友向災區捐贈2300余萬元。

在這次突如其來的天災中,互聯網推動公益的潛力得到發掘,也讓中國的公益事業進入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時代。陳一丹說,這是“公益2.0”的時代。

在陳一丹的帶領下,騰訊將傳統慈善互聯網化,通過簡便易用的線上支付平臺,用戶可以可以進行幾元錢的捐款;用戶還可以從中國以及全世界數以萬計的捐助項目中選擇自己中意的項目,捐贈完成後會收到資訊確認,後續還能收到受捐助者的最新進展。同時,騰訊公益還開發出“捐步數”、“捐聲音”等新方式,讓公益吸引更多用戶的加入。

今天,借助騰訊公益的平臺,網友發起各類慈善募捐,資助貧困地區學生一個書包、一頓午餐,已經成為常態化的操作。

“在很多歐美國家,已經有幾代人在經營慈善事業,但是互聯網與公益的結合,給予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的公益將走入黃金時代。”陳一丹說。

作為一個慈善平臺,持續有效地運轉始終是個挑戰。陳一丹認為,當中的關鍵是公正性,需要有透明的機制披露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網友會用指尖投票。

回看過往20年,陳一丹由一名互聯網創業者、全球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高管,轉型成為一名慈善家、辦學人。背後的動力,是對天地之間生靈的慈悲之心。

在訪談的最後,《財約你》試圖瞭解這位公益人內心是如何定義“愛”。喜歡傳統儒釋道文化的陳一丹,援引了佛教對於“慈悲”的詮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他說,慈是給,是幫助,悲是同理心,你我融為一體,而他還在踐行慈悲的路上。

撰文 | 耿荷 編輯 | 丁磊 許文苗

1895年11月27日,暮年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遺囑,將他的巨額財富捐獻給祖國瑞典,用於獎勵那些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人們。121年後的2016年,與諾貝爾同為學習化學出身的陳一丹,捐資25億港元,設立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獎項——“一丹獎”。

按照獎項設置,“一丹獎”下設教育研究獎和教育發展獎,表彰教育領域傑出的學術研究和創新。每位獲獎者或團隊將獲得3000萬港元的獎金,其中1500萬港元獎勵獲獎者個人,另外一半則用於支持相關的教育項目。此外,得獎者還將獲得重量約為500克的黃金獎牌。

對於高額的獎勵,陳一丹坦言,教育這麼重要的事情,值得用一個高額的獎金去鼓勵。

陳一丹是出資人,卻沒有讓自己成為獎項的決策者。他從全球找來權威教育界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及國際顧問委員會。他說,所有的決定由獨立評審做出,標準是創新、變革、對於未來具有遠見性和持續性、可複製。獨立評審按照機制做出決定,他尊重這個機制。

對於蜂擁的提名專案,陳一丹表示,哪個專案能夠獲獎,他並沒有話語權。

辦學人陳一丹

在慈善領域格外關注教育行業,陳一丹認為自己的初心來自于祖母的影響。

“她沒有專門給你講大道理,就是遞給你一隻雞蛋,覺得你很努力,笑一笑,拍一拍你的肩膀,你會感到一股愛的力量,親情的力量。”

陳一丹接受《財約你》專訪時說,祖母雖是文盲,但卻非常重視教育。在祖母的支持下,他的父親考上大學、走出農村,改變了他們這代人的生活。

陳一丹和祖母

事實上,在設立“一丹獎”之前,陳一丹已與教育慈善結緣。2006年,武漢的一所獨立學院找到陳一丹,希望他投資。陳一丹最初對這個項目並不感興趣,後來被“公益辦學”這個方式所打動。

“2007年那會,騰訊公司業務挑戰很大,沒有時間理會這些事情。他們跟我說,這是一個公益的最好實驗,有盈利再投回去就行,因為是公益性質,投資額不大,所以決定投資。”陳一丹回憶。

武漢學院成立於2003年,起初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旗下的獨立學院。2007年,陳一丹開始了對武漢學院的捐助。2009年,“一丹教科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通過收購,成為武漢學院唯一的舉辦方。從此,陳一丹有了一個新身份——辦學人。

學生時期的陳一丹

從一開始,陳一丹就將武漢學院視為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他在辦學章程裡承諾不從學校拿走一分錢,並在《辦學許可證》明文固定了下來。以“辦學不取回報”的方式,開啟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

2015年6月,武漢學院第一屆在校生迎來了他們的畢業典禮。陳一丹身著畢業服,站在學生中間。他與學生們一同拋起學士帽,慶祝本科學習的結束。

同時,武漢學院脫離母體,成為華中第一家非營利的民辦本科大學。這一變化向陳一丹拋出新的問題,中國的民辦高等教育應該怎麼走?兩年的研究下來,他意識到,作為辦學人,出資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探索一個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以及營造更好的風氣。

此後數年,陳一丹遊歷歐美名校,汲取經驗。他不諱言,相較于美國的知名私立大學,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學校發展,中國的民辦教育機制仍處於學步狀態。

他有一個願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民辦高校落地,形成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資源,讓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在高等教育面前有更多的選擇。

2016年12月,陳一丹在宣佈了另一個重大消息——湖北一丹大學教育基金會完成首輪共建基金募集,該基金專項致力於支援武漢學院的持續建設和發展。這是中國民辦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捐贈募集,共建基金由熱心教育公益事業的企業家們共同捐贈。

在提供資金的名單上,陳一丹當年創業的夥伴們赫然在列。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捐贈1億元,騰訊主要創始人張志東和騰訊創始團隊成員吳宵光分別捐贈5000萬元和2000萬元。

對於創業夥伴的加入,陳一丹充滿感恩。他說,他們之間不僅僅知根知底,更彼此瞭解,跟這些夥伴合作,無論面臨怎樣的起伏,一起成長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按照陳一丹的設想,藉由這些朋友的支持,武漢學院將成為一所開放的大學,讓更多的人和資源參與捐贈和共建。

科技:教育與公益的新變數

不斷變化的科技浪潮,影響著陳一丹的辦學理念。

2016年,“一丹獎”聯合經濟學人智庫發佈的一份教育報告顯示: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人機結合技術推動下,到2030年,77%的現有工種將會消失。這種巨變也將顛覆全球對人才的需求。

由此,他將武漢學院定位為全球化、應用大學,設置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學體系,讓走入這所學校的學生們在校園中做好準備,迎接新時代的衝擊。

他相信,在科技的推動下,教育體系將發生一場革命。而顛覆的發生,需各方面資源的合力。

“在美國,我們發現,政府投入幾百億美元,其實很少,但是這些資金,配合社會資源或者非政府組織,產生的效果就很大。”陳一丹說。

海外考察下來,陳一丹看到,在不同國家,以科技驅動的教育創新,正蓬勃發展,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量教育科技項目將陸續推出。對於當下慕課(MOOC)網站的發展熱潮,陳一丹密切關注。閒暇時,也會利用慕課網站學習英語。

他說,慕課解放了很多教育資源所達不到的事情,只要硬體可以配合,一堂線上課程可以給所有人聽。但作為一位資深的科技創業者,他提出對慕課的反思。

他說,從2016年資料來看,全球範圍內,互聯網普及率不足50%,約40億人無法上網,也就是說先需要達到硬體標準,才能談線上教育,這是慕課的局限性。此外,線上課程無法替代人與人真實的交流,因為人有靈性,這是人性的方面。

“發現它的局限性,才會有人填補,進步就是這樣來的。”他說。

科技對全球教育帶來衝擊,同樣也是撬動撬動公益事業變革的新變數。生於草莽的中國互聯網正在快速追趕西方,而在與公益結合方面,卻意外地實現彎道超車。

早在2007年,在陳一丹的推動下,騰訊成立騰訊慈善基金會。次年,汶川大地震發生。隨即騰訊的公益平臺發起募捐,幾天之內,集結了30余萬人次的網友向災區捐贈2300余萬元。

在這次突如其來的天災中,互聯網推動公益的潛力得到發掘,也讓中國的公益事業進入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時代。陳一丹說,這是“公益2.0”的時代。

在陳一丹的帶領下,騰訊將傳統慈善互聯網化,通過簡便易用的線上支付平臺,用戶可以可以進行幾元錢的捐款;用戶還可以從中國以及全世界數以萬計的捐助項目中選擇自己中意的項目,捐贈完成後會收到資訊確認,後續還能收到受捐助者的最新進展。同時,騰訊公益還開發出“捐步數”、“捐聲音”等新方式,讓公益吸引更多用戶的加入。

今天,借助騰訊公益的平臺,網友發起各類慈善募捐,資助貧困地區學生一個書包、一頓午餐,已經成為常態化的操作。

“在很多歐美國家,已經有幾代人在經營慈善事業,但是互聯網與公益的結合,給予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的公益將走入黃金時代。”陳一丹說。

作為一個慈善平臺,持續有效地運轉始終是個挑戰。陳一丹認為,當中的關鍵是公正性,需要有透明的機制披露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網友會用指尖投票。

回看過往20年,陳一丹由一名互聯網創業者、全球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高管,轉型成為一名慈善家、辦學人。背後的動力,是對天地之間生靈的慈悲之心。

在訪談的最後,《財約你》試圖瞭解這位公益人內心是如何定義“愛”。喜歡傳統儒釋道文化的陳一丹,援引了佛教對於“慈悲”的詮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他說,慈是給,是幫助,悲是同理心,你我融為一體,而他還在踐行慈悲的路上。

撰文 | 耿荷 編輯 | 丁磊 許文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